道德经修身
1. 道家经典作品有哪些(除《道德经》)。希望是写修身养性的。
道家的根本经典是《道德经》这个是道家最高级的课程。
当然,学高级的课程之前,需要有基础,基础是《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
道家讲一体,然后讲二用。二用是什麼?二用是产生变化。
就像中国道家所讲的太极,一体是太极,二用就有阴阳,就起变卦,太极生二仪,阴阳,阴阳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这是中国道家讲的。
展开就是道家所说,「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
《太上感应篇》http://www.amtb.tw/section1/advance.asp?web_amtb_index=81&web_choice=32
《文昌帝君阴骘文》http://www.amtb.tw/rsd/jiangtang_ch.asp?web_choice=72&web_rel_index=1706
2. 为什么说道德经是修身治世的宝典
中国的历史,三皇时期,“凡被称为皇的人,光芒万丈,施行无为而治,行不言之教,以大道化育万物,天下百姓都不会违背他。“在三皇时期,人类处于先天的纯真无邪状态,没有受到任何污染。“皇”直接彰显天道,以开化蒙昧,使心灵纯真而简单的初期人类,在道中自然率性而为,施行无为而治,天下行于道中。
随着人类的发展,人类的心灵慢慢变得不再纯真,被各种私心欲望所污染,从而生出心机与智巧,出现了欺诈、争斗等,社会中相应出现了犯罪与战争等灾祸。此时,人类已经背离了大道,不能再任由百姓自然率性而为,必须建立“德”,以规范天下百姓的言行,引导百姓重新回归于道的标准。 因此“帝”便应运而生,五帝德化天下。
后来,道德越来越下滑,“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这段话大致的意思是说,九黎部胡作非为,人和神变得杂乱无章,辨不清事物。
后来,黄帝的继承者“颛顼”对天地间的秩序进行一次大整顿,“绝地天通”,人神联系隔断。
三教释迦牟尼佛、老子、孔子以人身下世,开悟后教化世人。三教在中国历史上交相辉应。你所说的道德经,便是老子留下的传世之作,道教也因此而产生。
再后来,人离道更远,很多人已经不知道三教在说什么了。有人开始信科学、马教、进化论。原始正教进入末法时期。
物极必返,否极泰来。转轮圣王以弥勒佛号下世,普度众生,开启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法华文句》四上:“优昙花者,此言灵瑞。三千年一现,现则金轮王出。”
据《韩国日报》2014年10月20日报道,韩国中源大学最近迎来了建校5周年纪念活动。20日,校园里的石像上被发现开了100多朵优昙婆罗花,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国内新华网等多家媒体也进行了相应的报道。
3. 有哪些提高自己个人修养和思想境界的经典.比如道德经之类的
我推荐《菜根谭》,我读过的,真的很不错。它是明朝道家隐士所写,是以处世思想版为主的格言式小品权文集,采用语录体,秉承道家文化以道为底本,揉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从结构上,《菜根谭》文辞优美,对仗工整,含义深远,耐人寻味,是一部有益于人们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奋发向上的通俗读物。内容是儒家通俗读物,采儒、道、佛三家之精髓,以儒道为核心,拥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大道思想,同时由于它融处世哲学,生活艺术,审美情趣这些特色,它的地位也是一部使人奋发向上的中国文学作品。
4. 以老子的《道德经》为例,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修身之道
老子认为为学与为道是个人修身的两个主要方面,而他所专注的是为道,把版为学留给权孔子论述去了,。老子在五十四章论述了为道的层次与境界,他说修之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5. 《论语》和《道德经》那本书更适合提高自身修养呢
少读《论语》以正身,中年后读《道德经》以陶情
6. 怎么理解《道德经》中老子说的修养大法
说起老子所说的真正修养之道,这就要从《道德经》第十篇说起了,其原文有两版句十分精彩的描述:戴权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槫气至柔能婴儿乎。
戴:通行本作载,意思相同,是负荷承载之义;营:指卫气营血,引指人的形体;魄:就是魂魄,此处引指人的精神;抱一:就是合一、守一或说专注于一,也就是以一念代万念的意思也。
槫:音团,古楚人以槫为圆,藉指运转循环成一团和气。此槫字是依帛书本,后世通行本多作专或抟。
这两句的意思就是:承载精神和形体而守于一念,能不相离吗;运转气息成柔弱如绵的一团和气,能像婴儿处于母腹一样吗。
这两句历来学者公认的,乃是老子为学人指出了一条修身养性的大法。其所指示的法门是以形神合一、气柔如绵、清静无染,弃凡情、守柔弱、绝世智为宗旨。此类方法皆属上乘修为之功,绝非世智辩聪之辈所可妄见,虽然在此处所说是修身养性最直接的描述,但我们不能只看这一处的论述,还要体会老子最基本的大道之理的论述,那就是道法自然,一切修为都不能是勉强造作,而要合乎自然柔顺之道,包括养生也是如此,首先要适合我们,过于刻意的、勉强的去模仿他人,并不是真正的养生,更不是真正的大道。
7. 道德经,一直想修身养性,自己脾气易怒,想在道德经里面找到修养窍门,一直未能改变性情,求助有这方面指点
下文来是道德经的精髓自,你悟一下,相信对你有帮助 :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惟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8. “生而为人,你且修身,你且渡人,你且如水,居恶渊而为善,无尤也”出自哪里
出自老子《上善若水》。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经》第八章。
生而为人,你且修身,你且渡人,你且如水,居恶渊而为善,无尤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作为一个人,你可以修身,你可以帮助人,你就像水,在处于恶的境地但却做善事,没什么特别的。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身居高位的人最好的行为 像自然界的水一样呵护大家。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
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不会埋怨他人。
(8)道德经修身扩展阅读:
解析:
最好的德行就像水: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争功德,能够在众人都厌恶的环境中安居乐业,所以它就接近于道的境界。安守着无人来争、与人无争的善地;心境如深渊一般清明宁静;行为因内心的祥和而对众生充满慈爱;言语因清静无为、不求名利而自然信义卓著。
政治上也会因为无私无欲,不刻意追求有为之功而能因循自然地治理;在去除一切私心杂欲,求名取利好大喜功之心后,才能真正把所有的心力专注于办事,从而无所不通;行事也会看清真正应该发动的时机,而且善于把握时机。正由于他不刻意地去争权夺利、争功钓名。
所以他既没有来自内心的忧虑、忧郁,也没有来自外界的忧患、忧难。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
作者介绍:
老子(前600年 ——前470年之后)(春秋时期),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一说涡阳)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守藏室吏(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1973年12月,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过两份手抄本帛书《老子》(《道德经》)。
9.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道德经》第几章
修身齐家,治国平抄天下,这个是大学里袭面的内容。是儒家四书五经中大学的篇目。他告诉你,人最重要的就是要修身,因为至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而修身要以修心为本。所以这是儒家经典大学里面的内容跟道德经没有关系,但这也是修行道德性的一个基础,如果你能够真正地去修心的话,那么到一定的程度,你是可以看得懂道德经的。
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是道德经里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