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氏道德经

氏道德经

发布时间: 2021-01-01 14:35:42

㈠ 唐朝曾风靡一时的考试,为何最终消失在历史中

说起中国古代的科举制,一般咱脑海里想到的——这是儒家的事,好像有志于科举的读书人,那都是圣贤传人、孔孟门生。

嘿,其实,这个答案还真不一定对。起码在一些特殊的时期,科举可不光是儒家的事。

01科举制小起底

熟悉历史的朋友,一定知道,这科举制是咱中华文明的发明专利,它这一路走来,其实也挺不容易: 选拔人才这事,本身就是非常复杂的一项系统工程,从先秦时代的“乡举里选”到汉代的“察举制征辟制”,再到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直到南北朝时期,开科考试才开始冒头,而真正确立科举取试,则是隋唐。



而通过道举走上人生巅峰的,其实也不少,比如元载、姚子彦、独孤及、冯子华等人。

05道举的没落

始于盛唐的道举,最终还是走向了没落。从开元29年(741年)设立道举,到五代李嗣源(930年)时期正式废止,道举一共存续了189年。

而被废止的原因,或许是它无为之治的理念与五代的乱世之治,格格不入。

㈡ “兵仙”韩信为什么看不起战神“白起”

首先要说的是,至今为止笔者从未从任何史料中看到过,韩信看不起白起的只言片语。所以这个问题,恐怕就是问:同为战神级别的人物,为何韩信比白起更受人尊重?或说,为何白起普遍遭唾弃,而韩信却被人同情。

白起,一直以来被称为战神。韩信则被称为兵仙。这是一神和一仙的比较,所谓神仙打架,百姓遭殃。所以百姓才最有发言权。毕竟神也好,仙也罢,都是从百姓之身,修炼而成的。

故而,从百姓的角度来比较这两人,显然都会拥护或同情韩信,而鄙视甚至恐惧白起了。


因此韩信自然受到老百姓的拥护和同情,白起也就没法跟韩信相比较了。因为说来说去,韩信“上道”,符合道义。而白起,一个长平坑杀40万降卒,就注定了他“不上道”,不符合道义,是个魔。

故而,韩信看不起白起,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显然就应该看不起,所谓:掌兵者,币要有大慈悲,这从来都是观察一位“战神”的第一标准!

㈢ 请问哪位大侠有全一些的《崔氏股市道德经》啊,我只能找到一个章节。

我找到了,全文是这样。

我炒股十年,研究技术分析三年,2010年终有所悟。
以下文字,送给帮助过我的亲人和朋友,以及有缘
看到的大众投资者。
合乎大道,逍遥无碍。
勇敢的心 2010年8月 于深圳

《崔氏股市道德经》

股市有三大核心问题:第一是趋势;第二是趋势之间
的转折,也就是背离;第三是量能。

趋势最重要,也最简单。

背离最迷惑,也最分岐。前人对他的理解有诸多错误
和谬论。所以本人先写了《背离》篇。

量能最复杂,也最具体。参透量能,就具有逆趋势而动的能量。

《趋势》篇

趋势就是至强和至弱。
趋势起源于小周期的至强至弱,终于大周期的渐弱渐强。
趋势就是将大众均线有序的踩在脚下或至于高堂。
趋势的颜色是红肥绿瘦和绿肥红瘦。
上涨趋势能使支撑都变为成功的阶梯,下跌趋势能让阻力都成为碰壁的铜墙。
趋势之父名为形态,趋势之母就是时间。
适当时间和一定形态的完美组合,和谐共舞,必将孕育出“趋势”----无论他带着天使之光,还是地狱之火来到人间。
勇敢的心 ([email protected])悟于2009年8月 写于2010年7月

《背离》篇

背离是突然之变,背离是系统之变,背离是变中之变。
背离是大与小的不同,宏观和微观的迥异,长周期与短周期的泾渭分明。
出现与大众预期相反的走势就是背离。
诱多就是背离,诱空也是背离。
背离的原理就是80%和20%原理,这个世界上永远只有20%的人在做正确的事,而且是在前面做的。

勇敢的心([email protected]) 悟于2010年5月

《量能》篇

“量”要用时间,位置,形态和指数进行加权 ,加权量乃量之“道”也。
整体量与个别量之异同,有如南辕北辙,有如异途同归。
量在关键点位的累积就是强,量在强势部位的涣散就是弱。
上涨以放量为伴,下跌以缩量为影情同天经地义
上涨以缩量为端,下跌以放量为始却有云泥之别。
量因连续才有意义,量因异动会有转折,量因起伏而存玄机,量因含蓄终有宏图。。
无量胜有量,适量胜无量。

勇敢的心([email protected]) 悟于2010年8月

投机市场的价格走势,体现为时间和空间的轮回。时间与空间的合理分配就是趋势,时间和空间的几度纠结就是背离,时间同空间的惊天之变源于量能的阶段异常。没有背离的上涨是无根之萍,没有背离的下跌是障眼浮云。
投机市场的价格体系宛如开放在三度空间的魔幻之花。

------《崔氏股市道德经》,以此为终.

㈣ 山阴有一道士好养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现代汉语翻译

意思:又有山阴(今绍兴)一个道士,喜欢养鹅,王羲之前去观看,心里很是高兴,坚决要求买了这些鹅回去。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原文:

又山阴有一道士好养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其任率如此。尝诣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

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译文

王羲之喜爱鹅,会稽(今绍兴)有一个老妇人,养了一只善于鸣叫的鹅,王羲之要求买下来却没有得到,就带着亲友驾车前去观看。

老妇人听说王羲之即将到来,就把鹅宰了煮好招待王羲之,王羲之为此叹息了一整天。

又有山阴(今绍兴)一个道士,喜欢养鹅,王羲之前去观看,心里很是高兴,坚决要求买了这些鹅回去。道士说:“只要你能替我抄写《道德经》,我一定把整群鹅都送给你。”

王羲之高兴地写完,用笼子装了鹅带回家,感到非常高兴。他任性率真的情况就是这样。

还有一次,他到学生家去,看见人家的篚木矮桌洁净光滑,就在上面写起字来,一半楷书,一半草体。后来那位学生的父亲无意中把这些字给刮去了,他的学生懊悔了好几天。他的书法在当时就很被世人看重,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

王羲之常自称:“我的书法和钟瑶相比,可以说不相上下;和张芝的草书相比,也如同大雁排行。”又曾经写信给人说:“东汉张芝临池学写字,池水都变成黑色,如果天下人像他这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比他差。”

(4)氏道德经扩展阅读

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七岁善书,十二岁从父亲枕中窃读前代《笔论》。王旷善行、隶书;王廙擅长书画,王僧虔《论书》曾评:“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

王羲之从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学者黄锦祥称颂王羲之:“书圣书迹,神韵超逸,历久弥珍!”当代留美书法新秀刘铎曾赞叹:“好字唯之(之,王羲之)”。-

王羲之早年又从卫夫人(姨母)学书。卫烁,师承钟繇,妙传其法。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唐人书评》曰:“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

今人沈尹默分析说:“羲之从卫夫人学书,自然受到她的熏染,一遵钟法,姿媚之习尚,亦由之而成,后来博览秦汉以来篆隶淳古之迹,与卫夫人所传钟法新体有异,因而对于师传有所不满,这和后代书从帖学入手的,一旦看见碑版,发生了兴趣,便欲改学,这是同样可以理解的事。可以体会到羲之的姿媚风格和变古不尽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二王法书管窥》)

王羲之善于转益多师,当他从卫夫人的书学藩篱中脱出时,他已置身于新的历史层面上。他曾自述这一历史转折:“羲之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爵、梁鹄书。

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从这段话可以看到王羲之不断开拓视野、广闻博取、探源明理的经历和用心。

王羲之志存高远,富于创造。师学钟繇,自能融化。钟书尚翻,真书亦具分势,用笔尚外拓,有飞鸟鶱腾之势,所谓钟家隼尾波。王羲之心仪手追,但易翻为曲,减去分势。用笔尚内抵,不折而用转,所谓右军“一搨瓘直下”。

他学张芝也是自出机杼。唐代张怀耿曾在《书断》中指出这一点:“剖析张公之草,而浓纤折衷,乃愧其精熟;损益钟君之隶,虽运用增华,而古雅不逮,至研精体势,则无所不工。”王羲之对张芝草书“剖析”、“折衷”,对钟繇隶书“损益”、“运用”,对这两位书学大师都能“研精体势”。

沈尹默称扬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脚下盘泥,依样画着葫芦,而是要运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为我服务,不泥于古,不背乎今。

他把平生从博览所得秦汉篆隶的各种不同笔法妙用,悉数融入于真行草体中去,遂形成了他那个时代最佳体势,推陈出新,更为后代开辟了新的天地。这是王羲之“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缘故。

㈤ 问,老子为什么要写道德经

,道并不是老子首先发抄现的,应该追溯到伏羲氏。伏羲氏知道,一切一切都有一个总根源,只是当时没有文字,无法来说明,只好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一画开天”。这个在现在被看成符号的“一画开天”,当时叫作象,而且一直影响了几千年。我们中华民族,非常地执象,看天,讲天象;看人,讲人象;看地,讲地象。
老子看到这种状况,就感觉到如果人们再这样执象下去,迟早会被象困住,没有办法再继续往前进。当然,这对伏羲氏来讲,也是很不好的现象,因此他决定要破象立道,即把象破掉,然后把道引出来。但是老子也很清楚,伏羲氏画象,大家便执象,因此他也担心一旦说出道来,大家又开始执道了。

㈥ 中国古代十大思想家

根据思想先进性、学术价值性和历史积极影响力这三大硬指标,泰东神华历史上的十大思想家,只能在以下30位伟大思想家中诞生:伏羲、仓颉、皋陶、伊尹、周公、史伯、管仲、老聃、孙武、孔丘、列御寇、墨翟、阳朱(杨朱)、申不害、慎到、宋钘、尹文、尸佼、鬼谷子、惠施、庄周、公孙龙、鹤冠子、荀况、韩非、甘忠可、扬雄、王弼、郭象、杨泉、葛洪、王通、龙昌期、李觏、邵雍、周敦颐、张载、王安石、程颢、程颐、张行成、蔡元定、朱熹、陆九渊、陈亮、叶适、蔡沈、真德秀、魏了翁、邓牧、郝经、许衡、王廷相、王守仁、王艮、李贽、傅山、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唐甄。元朝的郝经、许衡都是宋朝思想的部分复兴,不成体系。明清思想家中,真正有价值的只有王廷相、王守仁、李贽、傅山、黄宗羲、唐甄。而王廷相终究还是张载思想的延伸,王廷相是陆九渊思想的延伸,而二王思想皆不如王艮进步,王艮又不如李贽进步,傅山、黄宗羲、唐甄都是李贽思想的延伸。所以整个元明清思想家只有李贽一人而已。华夏商西周思想只有伏羲成为巨人。整个魏晋六朝隋唐,只有王弼、杨泉和王通具有创新意识,但最有价值的是王弼。于是东周、六朝、宋代就是思想学术的三大集中期。根据创新与价值导向筛选,泰华十八大思想家是伏羲、老聃、孔丘、孙武、墨翟、阳朱、庄周、荀况、韩非、王弼、龙昌期、邵雍、周敦颐、张载、程颐、朱熹、邓牧、李贽。去掉非思想主题的孙武和没有作品传世的阳朱、龙昌期,余下十五位:伏羲、老聃、孔丘、墨翟、庄周、荀况、韩非、王弼、邵雍、周敦颐、张载、程颐、朱熹、邓牧、李贽。由于朱熹思想都是北宋五子的复述而无创新,李贽思想又是邓牧思想与心学思想的融合性复兴,邓牧影响较小作品又单薄,以李贽为代表者。北宋五子以邵雍学术价值最大,其次是张载思想与周敦颐思想。
于是得出十大思想家如下:伏羲(易道思想)、老聃(道学思想)、孔丘(教育思想与仁义思想)、墨翟(名理、教育、仁义、平等、科学思想)、庄周(相对主义、自由主义与人性主义思想)、荀况(天人通贯思想或者综合思想、道法思想、格物名理思想)、韩非(法治思想)、王弼(玄理思想)、邵雍(象数易学与理学思想)、李贽(童心思想与墨阳庄荀龙邓思想的复兴)。

㈦ 老子与孔子是什么关系

老子和孔子没有关系。

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1、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7)氏道德经扩展阅读:

一、老子:

1、辩证思想

老子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恶。表面看来,正相反对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对立的,而实际上又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2、社会理论

老子认为,道之本性即是自然无为,自然无为乃支配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也是人类应当信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从无为的原则出发,老子反对人之有为,因为有为破坏了人的原始的自然淳朴,造成了人格的分裂,带来了虚伪、狡诈、贪欲、罪恶等种种社会丑恶现象。

3、美学思想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的本性即是自然,出于对自然的推崇,老子也很推崇素朴和稚拙,认为“大巧若拙”,赞美婴儿“含德之厚”,主张大丈夫“处其实,不居其华”。

古朴、稚拙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在中国古代一直受到人们普遍的赞颂,与此对立的华艳轻浮,历来为人们所蔑视,这一倾向即受到老子思想的影响。

二、孔子:

1、政治学说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2、经济学说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3、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㈧ 道教的创始人是谁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三大教派道、儒、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 儒家、佛家、道家三家文化,倡导道德,为国人提供了立身处世的行为规范,以及最终的精神归宿。儒家以仁义教化为核心,强调主体道德和圣人教育的自觉自觉,如何从主体本身强调善恶的必要性,为历代尊崇。道家以顺应自然为核心,提倡无为而治,当人们无法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认识自己时,道教就有其独特的发挥。佛学以慈悲、大爱、解脱为核心,引导人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生活道德。

道家文化的创始人老子,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与哲学家,世界历史文化名人。道家经典之作《道德经》,中心思想是“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老子主张无为,顺应自然。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㈨ 《樊迟仲弓问仁》的翻译,求解!!!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不怨恨什么;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不怨恨什么。”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翻译: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善于识别人。”樊迟没有想通这番话。孔子便说:“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使他们的地位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正直起来。”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翻译:

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提拔那些正直的人并使他们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正直起来。’这话是什么意思?”

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翻译:

子夏说:“这是含义多么深刻的话啊!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了一个皋陶来任用,那些不仁的人也就远离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了一个伊尹来举用,那些不仁的人也就远离了。”

(9)氏道德经扩展阅读: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㈩ 情绪的理论学说有哪几种

根据这一理论,体验到一个刺激引起的自动唤醒和其他身体反应后,才会产生特定的情绪。詹姆斯-兰格理论被看作是外周主义的理论,因为它将情绪链中最重要的角色赋给了内脏反应,而控制它的自主神经系统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外周。

学点心理学:三大情绪理论
中枢神经过程理论
生理学家沃特-坎农视情绪为集中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坎农(和其他批评者)指出了詹姆斯-兰格理论的一系列不足。例如,他们提到,内脏反应同情绪无关——即使通过手术切断内脏同中枢神经系统的联系,实验动物仍然会继续存在情绪反应。他们还辩论道,自主神经系统的反应显然太慢了,不足以成为引发情绪的源头。根据坎农的看法,情绪反应要求大脑在输入刺激和输出反应中起作用。来自丘脑的信号到达皮层某一位置,产生情绪感觉,到达另一位置面引起情感的表达。即内脏反应在情绪反应中并不重要。

学点心理学:三大情绪理论
相反,唤醒情绪的刺激同时产生两种效应:通过交感神经系统导致身体上的唤起;通过皮层得到情绪的主观感受。这些生理学家的观点可以总结为坎农--巴德情绪理论。该理论说明了情绪刺激产生的两种同时反应,生理唤醒和情绪体验,它们没有因果关系。如果某事令你生气了,你的心跳加快的同时,你会想:“太可气了!”但是,既不是你的身体也不是你的大脑导致了愤怒反应。

坎农一巴德理论预测了身体和心理反应的独立性。

学点心理学:三大情绪理论
认知评价理论
由于在许多不同的情绪中,唤醒症状和内部状态是相似的。因此在模棱两可或者新异的情境中体验到它们时,很可能混淆不清。斯坦利-沙赫特提出情绪的双因素理论来解释人们对此种不确定性的应对情况。根据斯坦利-沙赫特的理论,情绪的体验是生理唤醒和认知评价两种因素相结合的产物,它们对于情绪的发生都必不可少。所有的唤醒都被假定为普遍的、没有差别的,而且唤醒是情绪序列的第一步。个体先要对生理唤醒进行评价,从而决定具体感受是什么,哪个情绪标签最为合适,以及在情绪体验的特定情境中,你的反应意味着什么。

学点心理学:三大情绪理论
即,情绪体验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在个人或大脑中发生了什么,而要考虑和评估前者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该理论还强调了评价通常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发生的。当你拥有和产生情绪的情境相关的过去经历时,你就无须再刻意对你的唤醒进行环境上的解释。这种主张被定义为情绪的认知评价理论。

学点心理学:三大情绪理论
认知评价很重要,但不是唯一的情绪体验过程,做出这样的结论可能是最为安全的。在某些情况下,你实际上会考虑情境的影响(至少是无意识地)以解释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然而在另一些情况下,你的情绪体验可能受进化而来的天生机制控制。生理反应不需要任何解释。情绪体验的这些不同途径显示,情绪对你的日常生活经验具有各种不同的影响。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心境和情绪对人们的影响结果。

热点内容
代替别人签字法律责任 发布:2025-05-09 03:26:08 浏览:190
金湖法院号码 发布:2025-05-09 03:23:06 浏览:43
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 发布:2025-05-09 03:17:27 浏览:567
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七条 发布:2025-05-09 03:16:40 浏览:70
医疗律师刘晔 发布:2025-05-09 02:56:14 浏览:795
法院可以录像吗 发布:2025-05-09 02:55:29 浏览:496
检察道德讲堂 发布:2025-05-09 02:47:10 浏览:743
湖南驻深圳龙华法律援助中心 发布:2025-05-09 02:41:21 浏览:551
公司法律人格否定制度 发布:2025-05-09 02:35:32 浏览:128
阮毅律师 发布:2025-05-09 02:32:31 浏览: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