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弟子规
Ⅰ 弟子规 和道德经 三字经 区别
1、成书时间不同
《弟子规》成书于清朝李毓秀所作。
《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但是大多数学者的意见倾向于“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王应麟晚年教育本族子弟读书的时候,编写了一本融会经史子集的三字歌诀,据传就是《三字经》。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
2、书的性质不同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弟子规》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弟子规》文笔自然流畅,朴实无华,影响深远,在清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
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3、后世影响
《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
先秦诸子、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有不受老子影响的,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
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
《弟子规》以通俗的文字、三字韵的形式阐述了学习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等等。
《弟子规》总叙中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里面有七个科目,即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前六项属于德育修养,后一项,即学文,属于智育修养。
《弟子规》首先明确强调了做人的各项准则,以教育我们孝顺父母、恭敬兄长为名义,继而教育人民把对父兄的顺从扩大到社会各个阶级,“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进而教育广泛服从,“凡是人,皆须爱”,通篇以“爱心、父母对子女倾注了无私的爱、子女应该以无私的爱回报父母、这是天经地义的”一类手法,扼杀学童的思考能力、批判能力。
《弟子规》是在清朝扬州十日等事件后特有时代背景下的产物。
《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知名度极高。古代儿童都是通过背诵《三字经》来识字知理的。
《三字经》用简洁通俗的白话讲出了亘古不变的哲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不受文字限制,用通俗的文字将经史子集等各部类的知识揉合在一起,全文用典极多,全篇充满乐观精神;
在《三字经》出现之前,蒙学读物都是四个字一句,《三字经》则以三言形式出现,读起来轻松愉快,更符合儿歌特点,明朝赵南星称其“句短而易读,殊便于开蒙”,故此为蒙学第一书。
《三字经》在古代被称为“小纲鉴”,可以将零散的知识贯穿起来,使读书积累的网络知识,得以纳入一个清晰知识体系。
《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三大国学启蒙读物。
Ⅱ 读道德经,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的总体读后感
1、部分内容具复有时代局限性。部分制关于礼仪、伦理的内容与现代社会无法匹配,或者说在现代社会里无法实行。
2、三字经和弟子规等蒙学读本至今也是非常适合幼儿学习的,不过本身毕竟是古代蒙学读物,可见现代人特别是成年人对其各种推崇其实是不太合理的。也可见现代人处在知识的荒漠中,连古人幼儿园读物都吹捧至此。
3、论语与道德经特别是道德经由于历史版本过多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解释,使现代人理解产生了极大的困难。
4、论语是指导人们在社会中的行为准则。更贴近日常与人接触交流的生活。随着阅历的丰富,对其理解也将不断加深。
5、道德经是对世界本源的探究,更玄妙一些,也更难理解。
Ⅲ 如何更好的学习易经、道德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
学习国学经典应该先从弟子规入手,先落实生活之后,再学四书五经及古代圣贤人的经典,这样学习才不至于让古圣典籍跟生活脱节。
Ⅳ 弟子规,道德经是否适合现在的学生
我觉得可以作为一种文化学习,了解古代文化,但是作为修身立命的根本专就不适合了,毕竟时代在变,属任何一种思想都有其独特的时代背景。。。
尤其是道德经,从文字表面意义上看,其倡导的村落间老死不相往来的这种小农(甚至是原始部落式的)生活方式和我们现代人相差甚远。。。
而且道德经中对“道”的论述,对于小孩子来说完全是教条式的背诵,很多东西是必须要经历人世沧桑才能真正理解的,死记硬背虽然能提高文学水平,但是靠死记硬背提高出来的文学水平能描述的最多只是“茶杯里的风浪”罢了。。
反正我教育孩子,古文经典是要学习的,但是是有选择性的,作为增强文化修养的一部分,不会刻意夸大他的作用,我可不希望小孩子才十几岁就像个“之乎者也”的小老头。。。
Ⅳ 四书五经,弟子规,道德经,心经这些9学会了没用
明明还没有学会,抄就以自己浅薄的见识评价中国两千多年的经典为学会没用。就好像我们初中小学年代学习不好的同学一天到晚说英语数学学了没用。人有不懂的东西没什么,明明不懂还摆出一副很懂的样子来指点江山就可以称之为愚蠢了。
Ⅵ 修行人的必修课有《黄帝内经》、《太上感应篇》、《弟子规》、《抱朴子》、《道德经》,还有什么
修行是为了什么,这个很关键,不是说看多少经典,假如把所有的经典看过了版也没有开悟,那修行是权没有意义了,所以,如何修行,是很重要的,从世间法来说,依照儒家的经典修行,比如弟子规,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一定会有成就的,如果是出世间法,那就更好了,一生能了脱生死,那就更殊胜了。
Ⅶ 帮忙找一下关于自省自律脚踏实地做人的弟子规、道德经等里面的古诗文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内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容,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这一章告诉我们做事不可急躁,冒进,一定要脚踏实地,静中察动,才能超然物外。
参考一下,我的理解。
Ⅷ 都一些古代经典书籍,四书五经,道德经,弟子规,三字经,去什么网好比较好的正确的解释。什么网好
输入 古诗文网 四个字搜一下就出来了
Ⅸ 许嵩看过道德经、弟子规等类似的书吗
这些书我们就在学,我想嵩嵩应该看过.......
Ⅹ 弟子规我学的很好,为什么老子的道德经就是看不进去呢
弟子规与道德经根本不是一个层面上的东西。弟子规偏重于礼,是很实在的东西,内道德经是形而上的理论,首先容就需要放空。道德经,关于道、德、仁、义、礼在三十八章讲的很清楚。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读道德经最怕一章一章断裂的去读去解析,首先应该通晓全文,把握大义,从整体上去解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