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容器

道德容器

发布时间: 2021-01-04 15:56:01

Ⅰ 请列举鲁迅笔下的三个人物,并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帮忙!谢谢拉!

寿镜吾老先生忠实遵守父训,立志不当官,也反对和禁止儿子去当官。他不允许小儿子去赶考,甚至把他锁在楼上,每顿饭菜都叫人给送去。结果他的小儿子用麻绳绑在窗门上,缘绳而下,逃出了楼房,终于去北京考取了朝考一等第一名,当上了吉林省农安县的知县。寿镜吾老先生就骂他不孝,骂了好长一个时期。大概吴越是山水鱼米之乡,读书人家里若有些小的产业,不至于过不去、非要去当官不可。再加上清朝政治混乱,寿老先生对清末官场的腐败是深恶痛绝的,认为乱世切莫去做官,即使做了官也是昏官。在当时这种遁世退却、不合浊流的态度是可贵的,联系“三味书屋”的命名,很能看出老先生的正直、善良。这对于他的学生,如后来成为反封建的猛士的鲁迅先生,大概不会没有影响吧!

我们常谈到鲁迅先生批判传统文化的勇敢、坚决、深刻。鲁迅先生固然受到很多西方的影响,但他不是一个在西方长大的人,在接受西方影响之前,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活了十几年。我们不能把鲁迅先生理解得过于现代化。五四时代的开放使中国人最大程度地了解了西方,但五四也是离传统文化很近的一个时代。在拯救中国国民劣根性的手术台面前,西方的刀和中国的肠胃的不和谐,也深深地体现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体现在鲁迅先生的包括希望和绝望的一切矛盾中。我们不但要从他的战斗中读出一份信心来,我们也要从他的颤抖中读出一份中国人的精神来。

传统是一条链环,它不是拘束人心的,而是在血脉深处的让人赖以生活的存在。想起鲁迅先生的启蒙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想起鲁迅先生的同胞是些怎样的人,我禁不住问:难道鲁迅先生犀利的杂文与《诗》《书》《礼》《乐》就一点儿也产生不了共鸣吗?对于我来说,鲁迅先生的杂文与孔孟经典的相通之处并非文字的优美,修辞的高超,而在于一种精神的暗合。我所接受的所有传统文化教育丝毫没有妨碍我接受鲁迅,并使我更接近他而不是远离。寿宁先生写道:“鲁迅每年春节前,总是用‘大红八行笺’给我祖父写‘拜年信’,都是公公正正的小楷,以‘镜吾夫子大人函丈,敬禀者’为开头,以‘敬请福安’为结尾,下具‘受业周树人顿首百拜’之类的话。”鲁迅先生对于吃人的封建礼教是憎恨的,但这里却显示出了他对具体的传统道德的尊敬的一面。我感觉到,鲁迅先生抨击传统文化、传统道德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时代的需要,如果鲁迅先生活到今天,或许也会为传统精神呐喊一声的。

(一)藤野严九郎其人其事
藤野严九郎生于日本福井县,世代为医,藤野严九郎是藤野家第六代医生。他生于1874年7月1日,9岁时父亲亡故,由大哥二哥抚养。严九郎排行老三。他在读小学时,同时跟酒井藩校教师野坂先生学习过汉学。1892年4月,从福井学校中途退学,进入爱知医学校,1896年10月毕业,留校作解剖学教师奈良坂的助手。1897年5月,得到医生开业证明书。同年7月后,在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学习解剖学一年。1901年10月,藤野应聘到仙台医专任解剖学讲师,其时藤野刚刚满27岁。他和敷波重次郎教授担任一年级的解剖学理论,他还担任二年级的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一年级的专业课只有解剖学,一年级的正副班主任大体上照例由敷波和藤野担任。班主任管理的范围很广,据当时仙台医专规定,诸如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管理教导、出席情况、考试成绩的统计以及教室的整理和保管,都由正副班主任负责。
1904年7月6日,即大约鲁迅到仙台前两个月,藤野由讲师升为教授。
藤野生活朴素,当时教授上课,来回都坐人力车,而藤野则是步行,他住在空堀町,离仙台医专有步行三五分钟的距离。鲁迅离开仙台前曾到他家去过,他送给鲁迅一张照片,背面写上:“惜别藤野谨呈周君。”鲁迅为了安慰藤野,曾故意说:“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是有用的。”据说后来藤野跟侄子藤野恒三郎说过:“周君是个好学生……但不是当医生的人。看来是为研究生物学才学生理学和解剖学的。”恒三郎说,听藤野先生的口气,他是相信了鲁迅分别时为安慰他而说的想学生物学的话。
1911年,东北帝国大学成立,1912年仙台医专并入,成为东北帝大医学部,所有校舍、教职员、学生原班未动。1915年决定成立东北帝国大学医科大学,藤野因学历不够,被迫于6月底提出“请求免职”,7月1日降为临时讲师,8月9日被解除讲师职务。
藤野因生活关系,认为可以搞一搞耳鼻喉的工作,到东京三井公司的慈善医院就业。1919年回故乡自立诊所,1945年在福井逝世。

(二)《藤野先生》的主题
《藤野先生》的主题是什么,这两年争论颇多,大体有四种意见:
第一种: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第二种:主要是写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其次也赞扬了藤野先生。
第三种:怀念歌颂藤野先生。
第四种:主要是怀念歌颂藤野先生,其次也写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分歧点主要是:《藤野先生》是怀念歌颂藤野先生,还是写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主张《藤野先生》是写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的,理由如下:第一,《藤野先生》写于1926年10月12日,地点在厦门大学。鲁迅原来准备在厦门工作两年,结果只住了半年。他一方面坚持斗争,一方面写了《藤野先生》回忆散文,清理自己从1904年到1926年20多年来思想感情变化的轨迹,回顾了自己爱国思想的发展,以此来激励自己,增强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信念。第二,全文按地点转移,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用讽刺的笔调,痛斥了在日本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腐败状况,表现了青年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第二部分,作者回忆了自己在仙台医专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着重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原因,充分表达了青年鲁迅热爱祖国、积极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可贵精神。第三部分,写鲁迅怀念藤野,藤野不仅没有民族偏见,给了鲁迅无限的温暖和极大鼓舞,而且藤野的思想与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完全是相通的。第三,鲁迅在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高潮中回头总结自己20年前弃医从文,走上革命道路的战斗历程,本身就是对洋务派、改良派、复古派“科学救国”滥调的批判。如果说写作者的爱国精神是次要的,既不符合作品的内容,也降低了写作此文的战斗意义。
主张《藤野先生》是怀念歌颂藤野先生的,理由如下:第一,这篇散文的标题是“藤野先生”,一般说,文章的标题是作者对全文思想内容最鲜明和最精练的概括。这篇散文抒写的中心应该是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题,自然应该是和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的,而不可能抒写的中心是藤野先生,要表达的主题却是“我”的某种思想。在文章的结尾部分鲁迅说:“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鲁迅写《藤野先生》,正是为了寄托自己对具有“伟大的”性格的藤野先生深沉的怀念。第二,从整篇文章的结构看,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开首写作者对一些专事享乐的“清国留学生”的不满,正是这种不满,促使鲁迅离开东京去仙台,因而有机会结识藤野先生。接下去写仙台生活,写藤野先生,写泄漏试题的流言,当然与藤野先生有关。写看幻灯片后终止学医,是交代离开仙台的原委。后面几段是写和藤野先生的分离及分离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总之,这篇文章不是“以鲁迅的思想变化为线索”,也很难说是“作者回忆藤野先生,只是为了清理自己从1904年到1926年20多年来思想感情变化的轨迹,明确自己是如何生活、战斗过来的。”
我们是主张《藤野先生》的主题是怀念歌颂藤野先生的。从作品的效果看,这篇作品留给读者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的容貌和言行,是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德。鲁迅所以建议增田涉把《藤野先生》译出编入《鲁迅选集》,也是因为这篇散文怀念歌颂了藤野先生,而不是因为它写了自己的爱国主义思想。

章太炎(1869-1936年) 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更名绛,号太炎,后又改名炳麟,浙江余杭人。他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门第而后又遭败落的家庭,一生经历了戊戌维新改良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两个历史时期,走过曲折的道路,是我国近代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和著名的学者。鲁迅先生曾十分推崇他那“英雄一入狱,天地亦悲秋”的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的豪杰精神,并誉之为“后生的楷范”,(参看《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鲁迅全集》第六卷)辛亥革命后,他退居书斋,钻研学问,粹然成为一代儒宗。在学术上,他涉猎甚广,经学、哲学、文学、语言学,文字学、音韵学、逻辑学等方面都有所建树。一生著述颇丰,文字较古奥难懂。主要著作由后人编入《章氏丛书》、《章氏丛书续编》和《章氏丛书三编》,自1982年起上海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章太炎全集》,网罗繁富,有中国文化网络全书之称。

Ⅱ 根据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容器与空的部分有什么关系

美国著名建筑师赖特指出:“一个建筑物的内部空间便是那个建筑的灵内魂,这是一容种最重要的概念。外部空间则应由室内居住的原状中生长出来。”他的这段话似乎是受到老子的影响,因为他曾经研究过老子。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室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容器的目的是为了利用空的部分,而空又必须是形成容器的实体包围才得到的。

Ⅲ 《道德经》中“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是什么意思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短短的21个字,却道尽天地间各股力量互动及成长的现象.
和德国唯心主义大师黑格尔的“正反合”辩证思考法雷同,老子的道也隐藏有“相反相成,循环反复”的两大层次.宇宙万物是由相反对立的各种型态所构成,这种相对立的型态,其实也是相辅相成的.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美丑、善恶其实也是相对而相成的,是以“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
这种相互对立、相反相成道理,也是循环反复的.例如春、夏、秋、冬,阴、阳、寒、暑都是互换互生、自然运行的季节常模;运用于人生上,便是强弱互见、吉凶易势的大道,《易经》上的“剥极必复”、“否极泰来”所讲的便是这个道理.
既然一切是循环相生,则弱必生强,强必转弱,弱是强的成长基础,强也会反成为转弱的起点.因此,老子强调“守弱”,弱者道之动也.
柔弱者所以能胜刚强,在于弱者较容易“存活”下去,显现柔弱面,使其更易于保存生机,这也便是所谓“柔弱生之徒,老氏戒刚强”的道理.
随着时间的发展,原先的弱者会转为强者,但变强以后,又可能趋于弱,如何使自己永不转弱,也就是老子所谓的“守弱”之道.
守弱的要诀,老子主张谦下,虚怀若谷,永远努力找出自已的弱点,便可以维持住“转强”之势.不让刚强之气显出来,反而可以长久维持住内部的强韧.《行销战争》一书的作者赖兹,对市场上拥有强势的企业建议,要不断自找麻烦去发现自己的弱点或缺点,这是强势企业经营上最重要的法宝.
天上最柔弱者为风,遇到薄纸阻碍,也会因而转向,再小的缝隙也会屈身而过.但等到累积的力量成为飓风时,则拔树倒屋,无坚不摧.只是飓风一旦从海上登陆,也便是它转弱到消失的时候了.
地上最柔弱者为水,任何再微小的阻挡,都可以改变其方向和形状.在圆形容器中,水是圆形的,在方形容器中,水则又成为方形,似乎是最没有自我主张的东西.但一朝积成洪水之势时,则再巨大的岩石也都难挡其势.
然而一般弱势之人,却很难懂得这层道理.通常很少人能忍住弱势,反而急着想要强大,以致常冒险乱闯、乱投机,因而惹来提前败亡的命运.
有的人在弱势时,固然能坚忍不拔,但只要累积力量到达成功后,便又急于表现自己的气势,而忽略了强必转弱的危机,以致难逃败亡的命运.
周王朝成立时,赢氏一族的命运便陷入了最悲惨的黑暗时代,但他们的子孙都能坚毅不拔地努力,加上新建的大本营地处偏僻,反而不会卷入中原各国的争权夺利及晋楚两国的南北大对抗中,因此更能够累积实力,终能成为真正的大赢家.
异人和吕不韦一党,在秦王室继承权的争夺战中,原本也是最弱势的.特别是异人身处危机四伏的赵国京城,但“生于忧患”的内张力,使他们比别人更需要夺权以求自保,才能在关键时刻反败为胜,成了大赢家.
即使秦始皇本人,早年的环境也是非常艰困的,但这些成长中的磨练,却也是他成功的最大本钱.
吕不韦成功后,奢侈骄纵,因而惹来杀身之祸.相反地,秦王政在夺得大权后,却仍压制自己原先的意念,采用李斯和尉缭的建议,使自己的运势更进而往上成长,终能击败六国,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
只是愈大的成功,时常隐藏着更大的危机,也使秦始皇本人必须去面对一个更大、更危险的挑战.

Ⅳ 人的本质是什么。

人不一定什么都不对伴侣有隐瞒
因为有时候隐瞒更是一种体贴和温柔
人处于这个社会始终需要各种状态
所以常常需要在人前有属于自己的面具
但是不能因此没有自己
所以也需要有没有面具的一面
让自己知道还有自己
可以休息
个人认为做人为别人想会快乐的
只要不是太主观的以为自己想的都是正确的就好了
否则会给别人带来负担自己也没有快乐
爱情对于你来说算什么

也不清楚
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
爱情是一种排解寂寞
互相寄托的工具
诚实是相对的
不是绝对的
我觉得不违反伤害别人前提的情况可以自己的情况选择是否诚实每个细节
太追究别人的细节会让自己很累并且不愉快
而你只能聪明的注意到细节却没有聪明到可以解决问题
被人欺骗
是两方面
有时候自己无意识中
没有注意一些事情
或者理解错了某些事
错信任了某些事和某些人
人一辈子需要不断磨练自己的眼光和判断
不是人人都可以一次成功明白很多的
更多的时候还是应该冷静的判断一些人和事情
才可以避免欺骗
但是的确要别人信任你首先要信任别人
但是也要注意方法和时机的选择`
太过于急噪的轻信或者不合适宜的要求别人的信任都是不合理的
友情?
正常意义来说
友情是介于爱情外
亲情下的
一个另外的情结
一些彼此没有爱情和血缘牵扯的人组成的一种新的信任和感情
可以在需要时互相帮助
即使不能给你更多的帮助
最起码可以陪伴
不容易变质
但是事事无绝对
这个世界的现实可以改变很多感情的
只能说人不够坚定
不能说友情很不堪
至于你的友情对于你来说算什么?
如果你觉得你的友情很虚伪
只能说你还需要
体会更多
要懂得去经营才可以

热点内容
刑法上结果 发布:2025-08-01 07:14:37 浏览:876
济源第一届道德模范 发布:2025-08-01 07:13:14 浏览:552
男方婚后首付共同还贷款新婚姻法 发布:2025-08-01 07:12:33 浏览:877
婚姻法女方提出离婚 发布:2025-08-01 07:10:57 浏览:24
交通法规宣誓用的音乐 发布:2025-08-01 06:58:20 浏览:156
cctv社会与法栏目剧全集 发布:2025-08-01 06:55:03 浏览:675
联通法律顾问费 发布:2025-08-01 06:50:37 浏览:794
地方民事诉讼法 发布:2025-08-01 06:46:51 浏览:259
劳动法工资22天算法 发布:2025-08-01 06:46:44 浏览:125
道德与法治恐怖 发布:2025-08-01 06:45:27 浏览: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