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的道德素养关系到
㈠ 道德素养与个人素质的关系
道德: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人们行为的准则和规范。素养:即修养。 个人在道德上的自我锻炼,以及由此达到的较高的道德水平和道德境界。在不同的社会和阶级中,人们的道德素养有不同的目的、内容和途径。
素质这东西,人们总是开口闭口挂在嘴上,可见对于一个人,素质是很重要的。那么,素质究竟是什么东西?应该怎样理解,我查阅相关资料,以专业的角度诠释素质的含义,跟我们生活中自己认为的素质是有相当大的差异。在总结的三类八种素质(三类素质是指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八种素质是指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审美素质,劳技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中,我想,平时人们所说的素质,大部分是其中的道德素质。
关于道德素质,我感触良多。以下所涉及的一些事情是我在回家时发生或者我在旅游途中的,均属道德素质范畴之内。
其一,公交车上捡到一部3G手机。我和姐姐六.一带小外甥去公园玩,我们坐在后位,中途有人下车,前面有空的位子,没过一会,我看到前面位子上有部手机安静的躺在那里。我过去拿起来,直接给了售票员,希望有人打电话时她给转交。全车人都看我,我从有人的眼光看到的赞赏,也从有人的眼光看到不解,也从有人的眼光看到不可思议,说白了,就是傻。
我为什么不直接拿电话让失主找我?那是因为我不习惯于接受别人的感谢;我为什么没有将手机占为己有,那是因为我从来不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我为什么要将电话交给售票员,那是因为我给在坐的每一位乘客的售票员及司机一个启示。
同样是在公交车上,我丢过手机丢过钱包,但是,我不能因为我有过如此的遭遇,而将别人的物品占为己有。现在人都很懒,很少有人把电话号码记在备用笔记本上,有些人的手机里还装有重要的资料,没有数码相机的人,把相片都存在手机里,对于个人来说,这些都是很重要的,丢失后会很着急,这种心情我有过,所以能体会。
就此事,我特意对好多亲朋好友做了一个调查,无一例外的,都说我傻,因为大家都认定售票员是不会把手机交给失主的。不是大家的觉悟不高,而是大家已经在那样没有信任感的环境中生活太久,麻木了。我只是告诉大家,我相信售票员会把手机交给失主,因为在我下车时还特别嘱咐了一句:给失主手机上的朋友打个电话告知,让他来领手机。售票员应该会遵守应有的职业道德,否则,她将会遭受到良心上的谴责。
并不是我想要标榜自己有多高尚,只是大家生活都不容易,多替他人着想,想想二千多的手机,损失也是不少的。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任何时候都不要有非分之想。这是做人最基本的原则。 二,奶奶的墓碑无辜被毁坏。08年,奶奶所在的墓地被政府征用,为此政府进行了迁坟补贴。我们家族的为奶奶做了一块优质的墓碑。我这次回去妈妈告诉我,奶奶的墓碑被人毁坏了,成为三截。我当时非常震惊和愤怒,想,这世上还有跟死人过不去的活人啊?想那墓碑的材质不是花岗山石就是大理石,拿什么东西去将墓碑毁坏呢?虽然我没有见过自己的奶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感情,但是,毕竟奶奶是我们血脉的延续的先行者。
我决定去实地看看。在去之前,我先去看望了大姨,大姨因为心脏病,去年差点丢了性命,还好抢救及时,现在恢复的差不多了。跟大姨说起此事,大姨说她们附近的墓碑也有被毁坏的现象。整理大家的说辞,都认为是牧羊的孩子们砸的。但是,我却找不出他们砸墓碑的任何理由和动机。再说会用什么工具将如此坚硬的墓碑给摧毁了?这也是一个疑问。我们家族没有什么仇人,也不会有人有目的的去砸。如果说墓碑比别人的好,别人去砸,也行不通。活人就不应该去惊动死去的人。
我和姐姐买了纸钱,带上小外甥去看望奶奶,顺便对于传闻中墓碑被毁的事看个究竟。那块墓地在山上,我们打的到山下,之后徒步上山,最后顺利到达墓地。在众多的墓碑中,奶奶那块断成三截的残碑特别刺眼。当时特别难受,就想,活着的人,为何不放过一个死去的人,非要把一个好端端的墓碑给毁成这个样子。我想,毁坏此墓碑的人,一定不会是一个或者两个人,也不会是一点都不懂事的小孩,他们没有那么大的力气去做这件事。再说小孩都怕死人,退一步说,不怕死人,也不会无辜去毁坏别人的墓碑。那么大人呢?有什么理由去毁坏呢?每个人最后都要走这一步,难道不怕报应?我做过很多种设想,就是想不出到底是谁会干这种缺德的事。
是无知和愚昧孕育了道德素质低下的毁碑者,还是无来由的仇恨滋生了道德败坏的毁碑者。我无法去为这些毁碑者开脱罪名,也无法找到真正知情的人知道事情的真相,从法律的角度来说,这是犯罪,可是,谁也不愿意为这事去自找麻烦,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相安无事。又是集体的无奈和麻木。当一个环境中,道德感缺失的时候,是一件想当可怕的事。
其三,公共场合禁止吸烟却禁不住有些烟君子。4月份去成都的火车上,来回都遇到卧铺车厢有人吸烟。过去的时候,有位中年男子窗户边的小座位上点烟就吸,我马上告诉他这里不可以吸烟,他很知趣的说了不好意思就去吸烟区了。回来的时候,我的下铺对面一男的他女朋友住中铺,他们两人坐在下铺玩,一会儿,那男的旁若无人的拿出一根烟就点上了,我马上制止:不好意思,这里不能吸烟。我看到这一男一女的表情很惊讶,那表情告诉我,他们都没有遇到过这种事这种人,还有点多管闲事的味道。但是,那男的马上把烟也灭了,没有再点,之后想吸的时候都去吸烟区。
难道是我坐了绿皮车厢卧铺的原因吗?在之前南来北往的列车上,我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现象,是因为以前坐的都是高票价的卧铺,乘客素质相对高一点,还是这次是意外?因为有时候,道德素质和受教育程度及身体并不能划上等号。
我向来非常讨厌在公共场吸烟,有些烟君子也是明知故犯,让一些女性和儿童及不吸烟的男性成为二手烟的受害者。这就是典型的公共道德素质低下,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危害他人的健康。
素质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说白了,就是一个人在公共场合、工作,生活中的个人行为表现。我想,这样总结对于我们平时所说的素质相对来说比较通俗易懂。为什么人们会去谴责一些不道德的行为和举动,那是因为这些行为是发生在公共场合,违犯合约定俗成的公共道德。比如,偷窃财物,见死不救,拾金有昧,随地吐痰,随处大小便,在禁止吸烟区吸烟,在大庭广众之下有不雅的举动和行为,在餐厅里大声喧哗等等。
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每天都会在不同的角落发生一些考验人们道德素质的大事和小事。有人会麻木,有人会不以为然,有人会跨越道德层面成为千夫所指的道德素质低下的人,也有人会去挽救一些即将滑入触犯道德层面的人。无论怎样,我们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应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做一个有良知的懂得维护自己社会形象的人。
提高道德素质,就是维护了自己在社会中的个人形象。切记,在公共场合,不要做有损个人形像的不良举动和行为,因为你的行为代表了你自己,代表了你的修养、教育、素质。
怎样可以提高一个人的道德素养?
答:素养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的素质,当然可以提高,素质的提高需要两个过程,一是受教育(包括智育和德育),二是,自我反省,前面一个是外部因素,后面一个时内因。这从实际生活中也可以看出来,比如很多人都受一样的教育,但是有的人素质就高一些,为什么?就是因为有的人会时不时的自省,能在自省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如果教育程度不高,综合素质可能会差一些,但是道德品质不会因此变差。还有人所处的环境对人的素质影响也很大,住在人口素质高的地方,素质高的机会也就高一些 。
㈡ 加强个人品德修养的意义有哪些
对自己,是有礼貌有气质的表现,
对社会,可以更好地和其他人结成协作关系,为社会提供更多价值。
㈢ 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道德修养是道德活动的重要形式。人们道德品质的形成,关键在于进行认真的自我修养。那么什么是道德修养呢?道德修养,是指人们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为实现一定的道德理想,自觉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等行为活动,以及经过这种努力所形成的相应道德情操和达到的道德境界。道德修养的驱动力一般不是源于对个人直接利益的追求,而是遵循社会生活规律与法则,为着社会整体利益,检验和修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这是人们的自我调适、自我完善行为,是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道德良心,使个人价值融入社会价值,使个体与社会整体及自然环境趋于和谐的过程。道德修养,是社会道德活动的又一种重要形式。
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都十分重视道德修养问题。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就说,他最忧虑的事情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论语・述而篇》)孔子不仅强调“修己以敬”,而且强调“修己以安百姓”。认为只有修养好自己的品德,才能严肃认真地对待一切事物,也才能使百姓得到安定。孟子认为,一个要想能够承担天下“大任”的人,就要经过一番“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修养功夫。秦汉出现的儒家著作《大学》、《中庸》,把“正心”、“诚意”、“修身”提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高度,强调“自天子以致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马克思主义不仅主张道德修养,而且为自我修养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指导。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理论,使人类对自身的社会价值及其历史使命有了新的觉悟。它把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人的本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的本质形成过程,就是一个自然人转变为一个能够掌握一定的社会文化,参与社会生活,履行某种社会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人的社会本质是在社会关系中形成的。由此可见,道德修养,是人类成为从自然人到社会人、有别于动物的人,进而实现自身社会化的需要,也是人类能够适应社会、满足社会的需要;从而能动地培养改造社会所必备的一种生存与发展的能力。
㈣ 如何加强个人道德修养
1、从目前的社会环境来看,从目前的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来看,提高思想道版德素质,就需要从以下这三权个方面来做出努力:
一、应该在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结合上。我们既不否定每一个人的自我价值,但是我们也不能否定社会价值,所以正确的正位,就是要把二者结合起来,善于把自我价值融入社会价值之中,善于通过社会价值的实现体现自我价值。
二、维系道德良心。要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我们就很有必要从“四个心”入手,从培养“四个心”入手,这“四个心”就是仁爱心、责任心、同情心、羞耻心。
三、优良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要做善事你要不断做,你不乱扔垃圾你不断实践,把认识落实到行为,行为沉淀为习惯,习惯升华为信念。
2、道德修养释义:是人的道德活动形式之一,它是个人自觉地将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变为个人道德品质的内在过程。不同社会、时代和阶级的道德修养有不同的目标、途径、内容和方法。在中国古代,人们常用“内省”、“自省”、“洁身”、“澡身”、“修身”等表示道德上的修养。北宋理学家程颢第一次正式使用“修养”这一概念,认为“修养之所以引年,国祚之所以祈天永命,常人之至于圣贤,皆功夫到这里则有此应”。
㈤ 怎么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
认真学习学校开设的细想道德教育课程;在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绝大多数专业都会专门开设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作为一名大学生,要想提高个人道德水平,这是必须完成的任务。一定要要做好理论知识的学习。
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只有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才能有足够的动力去学习思想道德,正确对待不良之风,做到勇于改正自己的不良之风,提高自身道德素质。
理论联系实际;青年大学生要学好思想道德修养课,不仅要掌握其基本理论和观点,而且还要注重运用这些观点,分析认识现实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在比较与鉴别中学习。在实践中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
(5)个人的道德素养关系到扩展阅读:
思想道德素质是人们的思想意识状态按社会规范的要求所达到的水准。包括人生观、道德观、思想品质和传统文化习惯。人生观指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和态度的基本看法,它是一个人从事一切活动的根本动力。
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没有强制的法律效力,而是依靠社会舆论的力量,依靠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的力量来维持。思想道德素质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含义,具有阶级性,因而构成某时代特定社会人口的质的规定性。
反映人口思想道德素质的指标有,爱国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尊老爱幼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模范遵守公共秩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人生观的社会类型,传统文化习惯的社会经济效益,青少年犯罪率,刑事犯罪率,吸毒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自杀人数及其占总人口的比重,等等。
㈥ 一个人的道德素养和什么有关系
1、品德。 品德是个人按社会规定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而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专性和倾向,是大学生思属想意识、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综合体现。它体现了一个人是否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是否有较高的责任感等等。
2、价值观。 一个人的价值观,在哲学上属于世界观、人生观的范畴。一个人的价值观,主要受制于他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特别是家庭传统与教育的影响,同时,也受制于一个人个性、能力\情绪等心理因素。从心理的角度来看,价值观属于动力因素,它对于确定一个人的行为方向,以及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极为重要的,在科学价值观的调节下,可以提高个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一个人获得更多的知识,生活得更充实,为人类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使人生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
3、性格。 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性心理特征。性格是个性心理及非智力因素的核心部分。它决定着个体活动的性质和方向,人与人的差异首先表现在性格上。性格心理学家在确定性格的概念时有不同的理解,人们通常把性格理解为:“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㈦ 个人的道德修养与人际交往的互动关系
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你不学“礼”,就没法在社会中立身。
那么,什么是礼仪呢?简单地说,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
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更是城的脸面,更是国家的脸面。
所以,学习礼仪不仅可以内强个人素质、外塑单位更能够润滑和改善人际关系。
作为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讲文明、用礼仪,也是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我们身在社会中,身份、角色在不停地变化之中。我们这一刻讨厌别人,下一刻往往成了别人讨厌的对象。这些无非都是“不拘小节”的行为所致。
当我们身为游客的时候,总是依着自己的兴致,随地吐痰、吐口香糖、踩踏草坪、在文物上乱写乱涂;当我们是民的时候,又是对随地吐痰、乱写乱画的现象深恶痛绝。
当我们和同学相处的时候,总会埋怨同学的“不拘小节”,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上的说话、借东西;而我们自己又往往懒得去理那些“小节”。
当我们乘坐公共汽车的时候,总是为能抢到座位而沾沾自喜,挤到、踩到别人的时候从不屑于说对不起;当我们被人挤到或踩到的时候,总是对对方不说声抱歉的话而耿耿于怀甚至拳脚相加;当我们是老人的时候,站在晃晃悠悠的车上,总是渴望能有人为站立不住的自己让个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精神需求层次和自我认知价值的越来越高,就越来越希望得到理解、受到尊重。毫无疑问,在当前的形势下,礼仪已不是个别行业、个别社会层次的需求,而是全民所需。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在家里,如果家长能够带好头;在学校,如果师长能够带好头;在单位,领导如果能够带好头;在窗口单位,窗口工作人员如果能够带好头……推而广之,要在全中国推广、普及文明礼仪,如果首都一千多万能够带好这个头;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毫不疑问,我们的文明礼仪推广和普及工作,就会更加容易。那么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就会和物质文明建设一样,取得飞速发展。我们十三亿的精神面貌,必然会焕然一新,人们都会生活在友好、宽容、关爱、温馨的社会氛围中!
文明礼仪,强调的是“尊重为本”。
想让别人尊敬你,首先就得尊敬人。
那些陋习,图的是一时之快,丢的是自己的人格和尊严。 一个连自己都不尊重的人,别人还会尊重你吗?
在人际交往中,礼仪不仅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和魅力,还体现出一个人对社会的认知水准、个人学识、修养和价值。礼仪是一种潜在资本,如果能够恰当地运用,将取得显著的效果。
礼仪是礼节、仪式的统称,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和方式来表现的自律、敬人的完整行为。它由一系列具体的礼节所构成,是一个表现礼貌的系统而完整的过程。礼仪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形式美,是人心灵美的外在体现。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礼仪现于对交往礼节的认知和应用.
从道德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的标准做法,行为准则.
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人际交往中适中的一种艺术,也可以说是一种交际方式.
从民俗的角度来看,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事必须遵守的律已敬人的习惯形式,也可以说是定俗成的待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简言之,礼仪是待人接物的一种惯例.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一种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德国大诗人德说过:“一个人的礼貌是一面照出自己肖像的镜子。”古希腊哲人郝拉克利特也说过:“礼貌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可见,一个人讲礼貌是何等的重要。
伟大的文学家、哲学家赫尔岑曾经说过:“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有礼仪,它比最高智慧比一切学识都重要。”一个没有素养,诚信,谦恭的人是不受欢迎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并非夸张知识的无穷力量,更多的是说明求知过程可以学会更好地做人。人具有社会性,体现在公众面前的,首先是高尚的文明,得体的礼仪,这是每个人融入别的圈子,被受众接纳的基本要求。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基础,也是我们做人的最基本的道德水准,是现代人们工作所具备的基本素质,没有了文明,社会将不再和谐;没有了礼仪,生活将不再美好,那我们纵然拥有先进的科技,提高生活也将是句空话。所以,拥有良好的文明礼仪,是现在社会每个人所必须具备的。
树立良好文明在于细节,塑造风尚依靠点滴积累。文明意味着遵守秩序和维护规则,意味着求真、为善、爱美的人性价值追求,意味着尊重他人、尊重劳动的道德要求。物质文明可以依靠科技发展去锻造,而精神文明则要靠我们每个人的言行举止去塑造。
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塑造我们的心理结构,支配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在这一点上已得到大家的认可,但传统的传承依靠的是什么?如果说它在本质上是一种观念、价值,那么它可以融入现在、直达未来的那部分子集,亦存在于与之相适应的载体和表现形式中。在继承、更新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礼仪就是最具生命力的发展模式。
这是个多元化个追崇个性的社会,去年津津乐道“草根文化”,穿鼻孔,露股沟,美其名曰秀秀个性——我的生活我做主,也算是一介草根对塑造“草根文化”的一出贡献吧!殊不知这是草根中的烂渣。今年来了个追捧“山寨文化”,山寨明星,山寨,山寨春晚,这其实活脱不是戴上盗版的替代光环呢?观念无时在变化,生活方式在不断转变,错综的环境,迷离的人群,人性也在随着其自身的环境,身份,角色等因素不断地改变,并适时适景着落,并滋生出新的价值观。我们,作为个体,能否不流离主流,不偏失传统价值,不被陋习感染呢?现在我们反感别人,明天或许又会成为别人厌倦的对象,这些无非都是些看似“不拘小节”的陋习行为或观念或作风所致。不要小看自己所处的小环境,它往往是正常社会的缩影,细节可以体现一个人的教养程度和品德素质。曾有人完整的列举出与现代都形象极不协调的10种社会陋习:一是大摇大摆横穿马路,二是拥挤混乱无序乘车,三是随地吐痰便溺,四是乱扔乱倒垃圾,五是婚丧嫁娶陋习难改,六是烧纸算卦迷信盛行,七是强强欺行霸,八是乱写乱画到处涂鸦,九是偷盗行骗之风屡禁不止,十是破坏公物现象时有发生。扪心自问,我们是否充当过以上10种“生活情景剧”中的主人公呢?相信大多数人不知不觉中就扮演着这些角色。
中国人具有“脏、乱、吵”等特点,更有中国特色的“窝里斗”,不守规则等陋习。漠视“小事”的习惯,导致形象受损,尤其在国外,个人行为在外国人面前,代表的是国家的形象。所以近年小部分国人在国外的不文明举止,直接导致整体中国人的国际想象受损。另一方面,社会价值观念的改变,一些人们开始挣脱传统思想的禁锢,自私自利的欲望开始极度膨胀,为了个人目的而不惜去损害别人,相互算计,甚至破坏公平规则,正常生活秩序的行为也时有发生。长此以往,再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及时倡导文明礼仪之风气,我们对得起老祖宗几千年塑造的“礼仪之邦”的美称吗?
孔子讲:“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具有显著的表征意义,它体现出普遍的社会价值。所以古人以“礼”为立身之本。在古人看来,人有礼方能免于粗野,成为文明人。正如荀子所说:“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伪,庸众而野。”想让别人尊敬你,首先就得尊敬别人。那些陋习,图的是一时之快、丢的是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一个连自己都不尊重的人,别人还会尊重你吗?“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要做一个文明人必须抛弃“成大业不拘小节”的自我放纵的观念。小节不为,大业何成?“文明行为不仅具有利他的特征,也关涉人格尊严,更具有为己的归宿。” “礼”的另一方面的内容是规范社会交往。古人云:“有礼者敬人,而敬人者人恒敬之。”同样,“有礼者让人,而认人者人恒让人。”人人皆相互礼让,人际关系就能和谐、协调。只有遵循礼的规范,一个人才能提高道德修养,并且在社会交往中做到游刃有余。
㈧ 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自身行为之间有什么关系
道德修养是个人素质和家庭教养的综合体现,表现在一个人的日常行为和在社专交圈子的待人接物态度上属,一个有修行的人有一定的追求境界,对于维护一个健全的社会和家庭乃至每一个合格文明循规蹈矩讲规范行为正常优秀高素质有礼貌讲道理的人都持之以恒
㈨ 职业道德的形成与个人修养没有关系是对是错 理由是什么
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学习和不断提高的过程,因而也是一个不断修养的过程。所谓职业道德修养就是指从事各种职业活动的人员,按照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在职业活动中所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使自己形成良好职业道德品质和达到一定的职业道德境界。
个人职业道德的提升,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个人职业道德提升主要有以下四个要素:
第一,责任感,这是做人最基本的生活态度。人生来就拥有责任,一个人只有知道自己的责任,才能够更好地成就自我价值,成就未来。如果你放弃了责任,那么你就放弃了权利。一个人要想事业很成功,就必须首先培养自己的责任感。
可是在生活中、工作中永远都存在着两种人:一种人,工作平平,经常会出错误,究其原因就在于此人缺乏责任感,这样的人注定一生不可能成功;另一种人,拥有良好的信誉,他们对工作、对人、对事总是有强烈的责任感,这样的人无疑会是成功者。责任感是事业取得成功的第一要点,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无论对任何人,生命都仅有一次。生命到底有什么意义?有责任感的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给自己的生活赋予意义,给社会创造价值,给他人带来福音。
有责任感的人,做任何工作都能尽职尽责兢兢业业,不论这份工作在别人眼里多么平凡和不起眼,因为他们知道这份工作他是为自己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