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2014年依法治县总结

2014年依法治县总结

发布时间: 2021-01-08 17:24:40

㈠ 2014年十八大“依法治国”理念的相关内容(新十六字方针) 十六个字,急急急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㈡ 《2014年中国法治发展报告》显示,多少人参与的群体性事件最多

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源头:1事件出来没有及时的跟进答复处理,造成处理版滞后事件恶化 2 群众受到权蛊惑 3大的事件项目没有暗中充分征求社会意见 4没有一整套处理的方案,事件出来产生慌乱 5小部分群体制造混乱没有及时的监控 6群众的想法心思不了解 7做事以家长式的行事方式 8脱离群众比较远,活在不现实中 9 项目或行事时脱离常规和道德底线。10腐败造成的事件恶化。怎么避免啊,只要用心处理就好,考虑一下哦

㈢ 1978年,"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2014年将"依法治国"36年间,"依法治国"是在原地踏步呀!

36年的天桥把式,种种表现让人心寒,一是拒绝立法,二是有法悬置(版宪法里的好多不权去落实),三是潜规则抗法,四是枉法规避,五是以纪代法,六是选择执法,七是重罪轻罚,八是狡辩逃法。
1988年时曾认为,干部职位越高,法律监督越严,十多年能见成效,和别人争论打了赌。第二年就知道了自己太天真,至今知道自己上了大当。
36年来已经不是原地踏步了,是可怕的玩弄法律蔚然成风。
即便是毫无进步的原地打转,别人在往前走(如新加坡、日韩、台港),相对距离还是拉大了。

㈣ 2014年10月23日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㈤ 材料三 2014年我国制度化法治化建设迈出新步伐.

中国现代化建设大体分“三步走”.这一战略部署就是: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专,解决人民属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中共十四大进一步提出,要在20世纪90年代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实现第二步发展目标;同时,也对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提出初步设想. 中共十五大又将第三步目标进一步具体化:到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时,基本上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㈥ 2014年()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推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D正确;
ABC不符合设问要求,均排除.
故选:D.

㈦ 2014年10月什么从依法治国角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如何促进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简单地说,有四点应落实。1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2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3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4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如何推进依法治国,为全面深化改革保驾护航?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面对复杂多样的纷争,面对各种力量的冲撞,需要标准与权威的出现。法律作为一种共同标准与理性权威,应该深植于社会各界内心,成为各方相互博弈的边界,成为社会达成妥协的保障。其次,法治能够保障改革的成果。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法治可以引领改革,法治的程序可以避免“实践先行、立法附随”的改革模式产生的弊端,法治的权威可以将改革的成功经验和有效政策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巩固改革的成果。第三,法治能够纠偏改革的失误。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法治具有的正义、平等、公开、秩序等精神价值,具有社会调整的功能,能够检验改革的成效,能够纠正改革的失误。

㈧ 2014年我国在依法治国方面做了哪些事情

1、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加强法治建设的专门决定,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厉行法治、依法治国的决心和勇气。《决定》的出台,意味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事业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2、2014年8月举行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初次审议了立法法修正案草案。这是立法法实施14年后首次修改,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立法法是规范立法工作的基本法,也是关于国家立法制度的一部重要法律。本次大修对地方立法权的“放”和对授权立法的“收”,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3、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于11月1日审议通过了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明确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

4、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行政诉讼法》的决定,新的《行政诉讼法》将从2015年5月1日起开始实施,这是《行政诉讼法》实施24年来的首次修改。修改后的新行政诉讼法对立案、审理、判决、执行等机制的改进和完善,有望破解“民告官”制度长期存在的“三难”问题,进一步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激活“民告官”的司法正能量。

5、死❤刑罪❤名大减,彰显司法文明。2014年10月底,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了刑法修正案(九)草案,拟对集资诈骗罪、组织卖❤淫罪、强迫卖❤淫罪等9个罪名取消死❤刑适用。减少死刑罪名、促进人权保障以及加大对腐败犯罪的惩处力度是刑法修正案(九)草案的突出亮点。

另外,还有司法改革试点、干预司法问责、跨境追逃追赃等。

㈨ 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午重大问题的决定新闻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全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全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立法项目征集和论证制度,健全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
全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
全会提出,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
全会提出,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
全会提出,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
全会提出,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完善法律职业准入制度,建立从符合条件的律师法学专家中招录立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制度,健全从政法专业毕业生中招录人才的规范便捷机制,完善职业保障体系。
全会提出,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内容。

热点内容
江苏省劳动法劳动保障条例 发布:2025-05-01 16:57:29 浏览:50
保障农民工支付工资条例规定 发布:2025-05-01 16:35:55 浏览:536
2020年自考行政法学答案 发布:2025-05-01 16:26:41 浏览:968
劳动合同法42条5款 发布:2025-05-01 16:17:03 浏览:830
法院解冻帐户 发布:2025-05-01 16:12:19 浏览:917
合同法对标的物异议 发布:2025-05-01 16:09:56 浏览:463
交通事故法律援助经典案例 发布:2025-05-01 16:02:01 浏览:675
法院人耐心 发布:2025-05-01 16:01:54 浏览:714
关于合同法和贸易的案例 发布:2025-05-01 15:57:34 浏览:166
环境保护规划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5-05-01 15:57:33 浏览: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