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道德主义
A. 哲学上道德现实主义和道德反现实主义分别指什么
哲学上道理知道德的现实主义和道德反现实主义
B. 国家是道德理念的现实什么主义
我从政治理论(或者说政治哲学:这种区分在这里并不重要)的两种粗略模式开始我的讨论,这里所谓政治理论探讨的是道德与政治实践之关系。一种是制定模式(enactment model)。按照这种模式,政治理论系统地表达原则、概念、理想和价值;而政治(至少就理论对它的期望而言)则试图通过劝导、权力的运用以及诸如此类的手段在政治行动中把它们表达出来。这种区分并不必然是人和人之间的一种区分(虽然通常是这样)。而且,有一种可以被双方共享的处于中间地带的活动:这种活动根据环境形成关于原则和价值的特定观念,并设计出有可能表达那些观念的纲领。
一种蕴含制定模式的理论范式就是功利主义。除了采取那种声誉扫地的“看不见的手”的形式(在这种情况下,除了放任自流并让别人放任自流,政治就一无作为),功利主义也呈现出了对于通常蕴含在制定模式中的全景式观点(panoptical view)的一种非常明确的看法,这种全景式观点是指:这种理论对于社会的观点是一种审视和改善的观点。
不妨对比一下制定模式与结构模式(structural model)。按照结构模式,理论(只)确定在权力条件下共存的道德条件,在这种条件下,权力才能公正地行使。罗尔斯的理论是这种理论的典范。鉴于应用差别原则所带来的后果,《正义论》(以下写作TJ)中的理论也包含着某些政治行动目的,虽然即使在那种情况下,它也较少采取一种纲领的形式,而更多地是采取一种必要的结构的形式。在《政治自由主义》(以下写作PL)以及导致此书之写作的著述中,这个方面表现得不太显著了。[1]这是因为罗尔斯希望在以下两种观念之间做出比《正义论》所允许的更明确的区分:一是权力被正当地行使的社会(秩序良好的社会)的观念,一是满足自由主义对社会正义之抱负的社会的观念。(这种区分也许还蕴含着各种其他的区分:人权/政治权利/社会权利等等)
这两种模式之间的差别无疑是重要的。但我现在关注的是它们的共同点,它们所表征的是道德对于政治的优先性。在制定模式下,政治是道德的工具;在结构模式下,道德提供对于正当的政治行为的约束(在《正义论》中是相当严厉的约束)。在两种情形中,政治理论就像是应用的道德。
C. 国际关系理论现实主义代表人是谁
在国际关系理论各个学派中,现实主义代表人物最多。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有:爱德华·H·卡尔、莱茵霍尔德·尼布尔、汉斯·摩根索、乔治·凯南、亨利·基辛格,等等。
1、卡尔
卡尔是英国历史学家、国际关系理论家。正是从卡尔开始,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重点从理想主义转向现实主义。是他首先指出理想主义的弊端,提出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因而也被誉为“政治现实主义的奠基人”。卡尔最具影响的著作《二十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代表了卡尔主要的国际关系理论。卡尔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他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流行的理想主义思想做了系统的总结和有力的批判。
第二,卡尔对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学科建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第三,卡尔对国际政治中国家利益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第四,卡尔国际关系理论的最大特点是讲权力,重视权力。
第五,在道德与权力之间的关系上,卡尔重权力而轻道德。
2、摩根索
汉斯·摩根索是公认的最著名的国际关系理论家。作为最优秀、最权威的现实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他的理论学说博大精深,他的学术影响深刻广远,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奠基之父”。摩根索的扛鼎之作《国家间政治》,是当代国际关系学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其核心的内容是摩根索提出的现实主义六原则。这六项原则已被国际学术界认为最完整、最根本的国际关系原则:
第一,政治现实主义认为,与一般社会一样,政治受到根植于人性的客观法则所支配,现实主义相信政治法则的客观性。为使社会不断完善,首先要了解和掌握社会赖以生存的法则。
第二,以权力界定利益的概念是政治现实主义研究国际政治的主要标志性特征,它使国际政治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第三,任何政治均受以权力界定利益的概念的支配,这是现实主义区别于其它流派的根本点。权力意指人支配人的力量,涵盖所有社会关系,权力是政治的目的。利益是判断和主导政治行为的永恒标准,利益是政治的实质。
第四,政治现实主义意识到政治行为的道德意义,个人和国家都必须依据普遍的道德原则来判断任何政治行为。事实上,采取成功的政治行为本身就是基于国家生存的道德原则。
第五,政治现实主义强调,普遍的道德原则与某一特定国家的道德要求不可混为一谈,后者与各国国家利益的差异有关。
第六,政治现实主义强调权力政治范畴的独立性,坚持以权力界定利益,因此政治现实主义与其它学派的区别是真实的,是深刻的。
D. 现实主义, 古典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建构主义,绝对道德(急需)的定义
现实主义,一般说,复凡是在形象中能制最充分地表现现实生活的典型特征的,都叫做现实主义作品.就西欧说,现实主义是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也是西欧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及确立政治统治时期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
古典现实主义,主要形式以民歌和古典诗歌为基础,又追求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
新现实主义,是抵抗运动的产物,反映了这一运动的理想和要求。它是一群经过反法西斯斗争洗礼的进步作家、艺术家的组合,以争取社会进步、民主、平等为思想旗帜,以忠实地反映历史的真实和面临的现实为
艺术纲领。
建构主义,个体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绝对道德,指如果一个行为是好的,那么在同一情境下,这个行为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好的;相反,如果一个行为是坏的,在同一情境下,这个行为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坏的
E. 现实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的区别是什么
现实主义者通常是指国际关系学中现实主义学派的支持者。
①它必须首先考虑主要均衡力量的需求,其次才能考虑次要均衡力量的需求,总体均势的重要性必须优先于任何局部的或特殊的均势。{40}为了维持总体均势或大国间均势,大国总是以牺牲小国利益为代价。均势原则的逻辑矛盾之
②在均势体系下,各国实际上都不以力量均势为目标,而以取得自己的强权优势为目标,而且总是追求最大限度的强权,这势必与均势的内在趋向维持现状,即维持现存的强权分配发生矛盾,其结果必然要引起大国间的冲突和战争。所以,均势不能作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原则,也不能当作对外政策的目标、原则,更不能将其绝对化、理想化为一种维持国际秩序的模式。当然这并非说均势在当今就毫无作用了,已经过时了。均势是存在利益冲突的强权政治的产物,在当前国际政治中现实利益冲突还大量存在,强权政治仍充斥现实世界的今天,均势作为一种遏制霸权、反对霸权的手段仍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利用均势来维护国家利益仍不失为一项可以选择的政策。
理想主义者指善于运用直觉去认识世界,运用情感去对世界作出判断的人。理想主义是高于现实并能调校现实的一种思想倾向,碰到适合的环境,它也可能转化为一场社会运动。
1.「理想主义者」型的人感兴趣的是事物的意义、关系和可能性,并基於其个人的价值观念做出决定。这是一类关心个人成长和如何理解他人与自我的人。
2.「理想主义者」做人的原则是:「真实地面对自己」,是四种类型中精神上最具哲理性的人。「理想主义者」乐於接受新的思想,善於容纳他人。
3.「理想主义者」好像永远在寻找生存的意义。他们非常崇尚人与人之间和各种关系中的真实和正直,容易将别人理想化。许多「理想主义者」本能地喜欢帮助别人成长和进步。「理想主义者」是很好的传播者,被人们认为是促进积极变化的催化剂。
4.他们天生能够理解别人的情感,关心他们在生活、工作中碰到的人们(如同事、病人或客户、雇员)的需要。
5.对於「理想主义者」型的人而言,一份好的工作应该是对他们个人很有意义的工作,而不是简单的常规工作或只是一种谋生手段。「理想主义者」崇尚和谐,不愿意在一种竞争激烈或四分五裂的环境中发展。他们喜欢民主、能够激励各种层次的人们高度参与的组织。他们会被那些促进人性价值的组织或那些允许他们帮助别人完成工作的职业所吸引。
F. 运用唯物史观主义基本原理结合我国社会现实谈谈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之间的关系
关系
经济发展为道德进步奠定物质基础
道德进步有利于为经济发展提供指导
G. 理想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的区别在于
在英文里,理想主义与唯心主义是一个词,都是idealism。这个词属于哲学范畴,意思是
说,对人而言,思想精神是第一位的,是至高无上的。我在这里讨论的理想主义,虽然与
哲学意义上的唯心主义不完全是一回事,但有密切关联。这里首先谈理想主义的定义,或
者说关于理想的三个特征。
第一,理想不是现实。理想主义的词根是idea,是观念。ism是至上的意思,就成了“主
义”。如果去掉表示“至上”的后缀词尾 –ism,就是idea,就是观念。观念不是现实,
理想不是现实,这是关于理想的第一个特征。
第二,理想意味着善良完美的观念,是大公无私的集体主义精神。因为是perfect idea,
所以是ideal。如果不是完美善良的观念,而是一般的idea,就很难“至上”,很难成为
“主义”。所以,idealism是ideal加上后缀-ism,不是普通的idea加-ism。公元前5世纪
的柏拉图是古希腊世界里最著名的唯心主义者,他的著作集中讨论“善”,即“good”。
从11世纪到18世纪,欧洲流行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的核心内容是绝对精神,是a
bsolute。Absolute的含义与柏拉图的good几乎是一样的,即完美的善良,绝对的善,也
就是孔子讲的“至善”。在那个时代,唯心主义者是这样证明上帝存在的:因为上帝完美
无私,所以上帝存在。如果上帝不存在,怎么会有完美无私这种观念呢?在那个时代,善
良完美为“真”,代表“真理”,就是perfect。
“理想”就是ideal,不是关于个人私生活的,而是完美的道德观念,是大公无私。夸父
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都是在为他人做自己生命之内无法完成的事。夸父、精卫、
愚公的作为是利他的。他们被后人传颂千年,因为他们展示了追求理想的生命,展示了生
命的完美。
Idealism通常都攻击私有观念,攻击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柏拉图穷其一生,鼓吹“理想
国”。理想国是个道德国家,没有私有制。比柏拉图早生一百二十多年的孔子也有这样的
思想。他说: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
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
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
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对孔子而言,天下归大众公有乃是“大道”。大道之下的社会,选择道德能干的人来领导
,讲求人之间的信用与社会和睦。在天下无私财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不以血
亲关系为意。因此,老者能颐养天年,壮者能人尽其才,幼者能学有所长,残疾者能生活
无忧。从此,世上再无怨女旷夫。人们开发自然资源,不是为聚敛私财,为的是物尽其用
。人们努力工作,不是为了自家,而是出自道德。在这样的社会,不会有窃财越货之盗,
叛乱戕仁之徒。当此外出无需闭门的时代就是“大同社会”了。大同社会就是大道,是最
大的道理。这种理念显然是遥远的。但孔子这段话,被谱写成歌曲,传唱至今。这理想是
完美的,所以是永恒的。这理想到了马克思的时代,成就了一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运动
死了,但那伟大理念不会死,因为那理想是善良完美的。所以,理想是道德的、完美无私
的,与今日所说的“真善美”相类。理想是道德的,是无私地去为社会做贡献。这是关于
理想的第二个特征。
第三,既然是完美的道德观念,理想就不大可能成为现实。实现了的理想,就不是理想了
,新的苦恼就出现了。所以,理想是很难实现的观念,经常是穷尽一生的努力也无法实现
的完美观念。正因为其道德上的完美,就难以实现,至少不是在个人有生之年能享有的。
理想是很难实现的观念,经常是穷尽一生的努力也无法实现的观念。这是关于理想的第三
个特征。
概括起来,理想有三个特征。第一,理想不是现实;第二,理想是完美善良,是大公无私
;第三,理想是难以实现的,尽毕生的努力也难实现。
我们今天处在一个现实主义的时代,是理性时代,不是浪漫时代。“理性”指的是“对代
价的敏感性”,是accounting,是算得失帐,是盘算个人的付出和个人的收益。对今人而
言,神不存在,上帝不存在,天堂不存在。既然生命不过百年,生命内的物质享受就是一
切。所以,个人的物质得失最重要,理想是不重要的。
H.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结合我国社会现实谈谈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之间的关系
我国社会现实谈谈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
I. 辨析题: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倡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是不现实的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映,有什内么样的社会存在必容然会有什么养的社会意识。
2、社会意识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社会意识的形成受到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等不同的国情或地区具体情况的影响,所以说,社会意识相对于社会存在来讲,可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或超前性。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倡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是立足于长远,是以共产主义这一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来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为之奋斗。
J. 在古典现实主义中,汉斯摩根索对国际政治中的道德问题怎样认识
国际政治的最终目标不论是什么,但权力总是其最直接的目标。争取权力的斗争版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权是普遍存在的,是不可否认的经验事实.
翻译:国际政治不论是抢面包还是争蛋糕,能够夺取所有食物才是最直接的目标。夺取食物,需要的时间和储存食物的地方肯定会有的,这是经验事实。
简单点说就是弱肉强食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