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学会成员
A. 中国行为法学会的理事成员
第五届理事会
名誉会长
肖扬、刘家琛
现任会长
江必新
现任副会长
张 穹李文专燕 苏泽林 姜建属初 周文彰 陈斯喜 张鸣起 王秀红 王建明、贺荣 何家弘 卓泽渊 林喆 何勤华
付子堂 贾宇 马怀德 张景荪 钱永刚 李仲智 郝宏奎 张春城 田明海
专家顾问委员会
布小林 陈忠林 成思危 邸瑛琪郝明金 何鲁丽 侯凯 胡彦林 雷典武 李飞 李君如 李蒙 李其宏 李湘平 李育材
李重庵 令狐安 吕忠梅 罗锋 马宝善 孟宏伟 慕平 潘盛洲 单继友 沈国明 孙绍聘 汤建梅 万淑鹏 汪夏 王军
魏传忠 夏赞忠 杨培青 杨正泉 袁曙宏 张林春 张全景 张文范 张效廉 张序三 张志银
学术委员会主任
罗豪才
学术委员会委员
陈光中 陈国庆 戴玉忠 樊崇义 高铭暄 何秉松 胡云腾 黄进 江平 姜明安 柯良栋 李林 李步云 李德顺 李永军
罗大华 王振民 巫昌祯 吴宗宪 谢邦宇 徐显明 应松年 张晋藩 朱苏力
常务理事
安洪全 鲍朔望 曹顺明 陈春江 陈华杰 陈惊天 陈文斌 陈雄飞 陈正云 程合红 程琥 程华 邓亚军 董皞 段秀斌
冯勇华
B. 国考里的事业单位是什么情况啊
事业编怎么了?同等级教师还比普通公务员高10%工资呢?
参公人员是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的简称。 一般代表着享受公务员的待遇,编制一般属于事业编身份的人员,有些党群团体本身是参公单位,但是编制是行政编制。
据传,参公事业编制下一步,应该会变成公务员,事业编进行调整,可能就没这个了,有的成了公益类,有的会合并到企业成国企等等。
区别:
一、判定公务员身份的依据和条件是什么?
《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具有行政编制、有国家财政供养、行使管理国家职能,三者缺一不可。因此,毫无疑问,不具有行政编制的,都不是公务员
二、公务员的具体范围有哪些?
根据公务员法对公务员的界定和有关部门对公务范围的司法解释,我国公务员的具体范围大致包括以下5个方面
1.国家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所有工作人员,包括各级政府机关、人大和政协机关工作人员;
2.法官、检察官。根据其职务特点和公务员法第三条的规定,另行设置法官、检察官职务,与法官法、检察官法相衔接
3. 民主党派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与**机关工作人员一样纳入公务员范围。这是中国单一制国家管理体制和**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现实管理需求;
4. 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鉴于其性质虽然不同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但在传统管理上历来属于干部范围,对其参照公务员法进行管理;
5. 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对其参照公务员法进行管理;
三、参公有何历史渊源,与依公有何联系?
根据以前的公务员条例:国家行政机关里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为公务员,他们肯定是行政编制,比如某市市长;党的部门的工作人员不是公务员,为参照公务员管理,也是行政编制,强某市市委书记;还有委托授权行使管理权的事业单位,如某市劳动局劳动监察大队。根据最新的《公务员法》凡有行政编制的都是公务员,也就是国家行政机关和党的部门的工作人员都定义为公务员,以前所说的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党的部门如市委、市委组织部、宣传部的工作人员都由以前的参照管理变为公务员,因为他们都是行政编制。新的《公务员法》把除行政编制以外的委托行使管理权的事业单位统称为参照公务员管理事业单位。也就是说以前参照公务员管理现在就是公务员,而现在所称的依照公务员管理事业单位却是以前所称的依照公务员管理事业单位。
四、公务员与参公有何不同?
公务员与参照公务员管理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是有区别的,公务员是行政编,参公和事业单位都是事业编,但公务员与参公待遇是一样的,事业编与前两者在身份与性质有着本质的区别.
一是编制不同。参公人员还是事业编制人员,非行政,而根据公务员法公务员必须有行政编制。原本只有公务员和事业编两种编制,但由于一些事业单位具有行使政府相关权力的职能,但是其单位的职工却没有公务员身份,而编委会又不可能审批通过扩大行政编的编制,于是参照公务员管理机关事业单位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中间衍生产物就产生了,参照公务员管理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编制是事业编,这点毋庸置疑,曾经看到过编办的批文,清楚的写着所有职工都是事业编,但参照公务员法管理。
二是名称不同。参公人员的名称为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人员,从广义上讲具有公务员身份,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不能算是正式的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需具备2个条件,一必须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二是具有法律法规赋予的管理职能。具备了这2个条件后经过本单位申报,同级政府人事部门审核后,报上一级政府人事部门审批,经过批准后这个单位叫做参公单位,参公单位的人员符合登记条件的,经过同级政府人事部门登记后才能享受公务员待遇。参公的叫单位,不叫机关
三是转任不同。从公务员单位调到参公单位,编制就由行政编变成了事业编,反之亦然,参公单位调到公务员单位,身份就由事业编变成了行政编,这也就解释了上面说的为什么事业编与公务员和参公在身份与性质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事业编不经过考试是不可能调入这两种单位的,而公务员和参公是可以互通的。参公人员要转任到行政机关有些省份是允许的(如山东省),但有些省份是不允许的,全国没有统一的标准。在山东省,参公人员想转任到机关当公务员要看这个单位有无多余的行政编,而公务员转任则无此限制,意思即参公人员想转任到行政机关当公务员不但要象公务员一样办理各种转任手续而且还要看对方有无多余的行政编制(一般行政机关编制有空都向社会公开招考了),因此参公人员转任比公务员转任有难度,另外如有多余的行政编制参公人员转行政也要进行考试。(对于这一条,我有不同的理解。根据《公务员法》第六十三条规定,“公务员可以在公务员队伍内部交流,也可以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中从事公务人员的人员交流”。第一百零六条规定,“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经批准参照本法进行管理”。从法理上来说,公务员就是一个权利义务的**体,既然履行了公务员义务,就应享受公务员的权利,参公单位公务员就能流动,不应该设立参公单位公务员不能流动到行政单位的界线。但这仅是从法理角度来理解,不能作为现实实践的标准)。
五、参公身份与公务员、普通事业单位人员之间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参公和公务员的职务晋升、工资待遇、住房等待遇完全按照公务员法来实施。参公与公务员的主要区别:不是行政编制不是公务员,到了退休后按事业退休人员处理。参公与普通事业编制人员的主要区别:可以参加公务员交流、有非领导职务、和公务员一样仅扣两金。可见,参公身份是介于行政编制和普通事业编制之间的一种特殊事业编制身份。
六、分配后参加了公务员登记,就一定是公务员了吗?
不一定。有些地市和系统的通常做法是,参公人员参加公务员登记,但只到地一级或者副省级,而不到省里去备案。这是为什么?因为参公人员是事业编制不是行政编制,省编制办不承认他们的公务员身份啊,没有行政编制,那还怎么备案?谁担得起责任啊!但人心需要安抚,工作需要开展,形式一下,大家能瞒则瞒。
七、事业编分哪几种?主要包括哪些单位和系统?
事业编除了参公外,分全额、差额、自筹自支。主要包括以下单位:国务院各监管委员会、专利局、统计系统、各城调大队、海事局系统、各所、各监管站、各协会等社团组织(凡“社会团体”、“协会”、“国务院系统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监管委员会”,一般均为参公;凡“其他单位”、“海事系统”、“机关辅助职位”、一般均为事业单位的事业编制)。省市一级中,各中心、站、协会、省垂管基层分局、大队等都是事业单位,不同的是有些是参公事业,有些是普通事业。
八、什么是事业编制?
答:事业编制,是指为国家创造或改善生产条件、增进社会福利,满足人民文化、教育、卫生等需要,其经费一般由国家事业费开支的单位所使用的人员编制。适用单位主要有:科研单位、教育单位、文化单位,部分新闻、广播、出版单位,卫生单位,体育单位,勘察设计单位,农业、林业、水利和气象单位,社会福利单位,环境保护单位、交通、城市公用等其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列入事业编制的单位,其工作人员的工资和活动经费开支渠道除一般由国家事业费开支外,还有部分事业单位的经费,采取自收自支,差额补贴等办法。
九、事业编制的分类有哪几种?
答:事业编制可分为全额事业编制、差额事业编制和自收自支事业编制三种。全额编制又叫全额财政拨款事业编制,多为一些公益性事业单位和部分具有行政执法职能的事业单位,如城管、学校等;差额事业编制,由财政进行差额拨款,待遇和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挂钩,如医院和部分景点等;自收自支事业编制,待遇和经营状况息息相关,多为一些服务型事业单位,如培训中心、设计院等。
十、什么是企业单位?
答:企业单位,是以盈利为目的独立核算的法人或非法人单位。它的特点是自收自支,通过成本核算,进行盈亏配比,通过自身的盈利解决自身的人员供养,创造财富价值。企业单位的登记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企业单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
十一、什么是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
答: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以下简称参公管理事业单位)要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要有法律、法规授权的公共事务管理职能(公共事务管理职能主要是指党委系统担负的党的领导机关工作职能和政府系统行使的行政管理职能),二要使用事业编制,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如中国气象局、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华供销合作总社等。 因此,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编制是事业编制,不是行政编制。
十二、什么是人民团体?
答:人民团体是1949年前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起来的统一战线组织,各人民团体的成员基本涵盖了各种主要统战对象(工人、青年、妇女、科学家与工程师、商人、华侨、文艺界等)。人民团体被定位为党和国家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双向的桥梁与纽带。一方面,人民团体协助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命令,并向人民群众传达;另一方面,了解和收集人民群众的意见、观点和利益,并带回到党和国家的政策制定过程当中。过去30多年的改革中,人民团体的政治角色实际上有所弱化,而功能性角色则在加强。我们常说的“八大人民团体”,是指在全国政协拥有议政席位的八个人民团体: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共产主义共青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和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它们政治地位特殊,社会影响广泛。除此之外,还有13个人民团体的政治地位也比较特殊。它们分别是: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中国法学会、对外友协、贸促会、中国残联、宋庆龄基金会、中国记协、黄埔军校同学会、外交学会、中国红十字总会、中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欧美同学会。以上人民团体的主要任务、机构编制和领导职数由中央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直接确定,它们虽然是非政府性的组织,但在很大程度上行使着部分政府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