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为大
㈠ 《道德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如何理解
这方面攸关人类的未来、地球的未来。如果我们不了解“道”是什么,我们不了解天地父母是什么,那我们就会不断地破坏地球、伤害地球。地球是我们的母亲、“道”的显相是“道”的化身。我们每个人,包括我们的老祖宗全部都是天地父母在养育。不错,我们要感恩国家之恩,但是要知道,这个国家就是立在这个大地上面。大地就是我们大家的父母,没有这个土地,这个国家要存在哪里?没有天地父母的化育万物,百姓要吃什么?我们都希望国泰民安,但不要忘了,是天地父母在养育一切众生。所以大家对于“道”的认知、对于天地父母的认知程度,攸关人类的未来、攸关地球的未来。希望大家能够正确地认出什么是“道”,什么是天地父母。
所以“万物归焉”,但“道”又没有要主宰你。也不会跟你说:“我就是你的救命恩人,我是你的救世主!”不会的,“万物归焉而不为主”。让你回来,就好像:儿女们你疲累了,好,回来休息。休息够了,然后再换另外一个身体,再继续。“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在这个地球上、在太阳系中,有什么比“道”还更伟大?“可名为大”,就在这里。
㈡ 道德经为什么伟大
《耿阁约用“五百字的一句
话”论哲圣老子》
耿阁:著
伟大的老子*中国之骄傲!;实乃无与伦比无人能及也!;老子天下第一!;他是天神天圣之无量天尊也!;他是世界顶端级的唯一哲圣!;他的哲理是凌驾於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及之人文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父或之科学之母!!!;他的哲学思想理论是整个宇宙规律的的化身(即:“是蕴存於整个宇宙间的天道地道人道中的理寓定律准则之化身或之是自然规律之天然法则的化身之理寓;也就是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道法自然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德道之思想理论这个仅用约八百汉字所组构成的五千字文的《道德经》就绝然般地将其整个宇宙间的自然规律之天然法则之客观真理及之万事万物万理万情的道理都演绎待尽而且是完全可以统然宣之为无所不包而无所不极且又无所不奂的;故言其思想理论可曰谓之为:“她凌驾於物事理情之上并施寓於物事理情之中” ;噫吁其之几近乎美奂善然完整臻罕化玄易幻统御百端理妙无限之极致也!;他的宇宙观是整个人类的灵魂并整个人类文明的灯塔。”
㈢ 《道德经》中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什么意思
《道德经》是老子的著作,也是道家的代表著作。《道德经》有时也被称作《老子》或《五千言》,是老子阐释自己的道家哲学思想时写的。《道德经》表达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并且闪烁着朴素辩证法的光辉,为我国哲学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与角度。《道德经》中有一句“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什么意思呢?
所以,《道德经》中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意思是说,越好的音乐反而音调越稀,越好的形象反而是难以看到的,因为它们更接近道家所说的“一”,更接近原初。这样从侧面具体说明了老子“道隐无名”的观点。
㈣ 道德经关于宽容大度的是哪篇
第七十九章来
[原文自]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①,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②,而不责③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④。天道无亲⑤,常与善人。
[译文]
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还会残留下残余的怨恨;用德来报答怨恨,这怎么可以算是妥善的办法呢?因此,有道的圣人保存借据的存根,但并不以此强迫别人偿还债务。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据的圣人那样宽容,没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税收的人那样苛刻刁诈。自然规律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永远帮助有德的善人。
[注释]
1、报怨以德:许多学者都以为此句原在六十三章内,但据上下文意应在本章内。
2、契:契约。
3、责:索取所欠。
4、司彻:掌管税收的官职。
5、无亲:没有偏亲偏爱。
[引语]
本章继续讨论“损有余而补不足”的道理,提示为政者不可蓄怨于民,警告统治者不要激化与老百姓之间的矛盾。因为积怨太深,就难以和解,用税赋去榨取百姓,用刑法去箝制百姓,都会构怨于民。所以,为政者应该像有道的圣人那样,行“无为”之治,以“德”化民,给予而不索取,不扰害百姓。这就是“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㈤ 为什么道德经影响很大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各国经典名著中,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道德经》是有史以来译成外文版本最多,海外发行量最大的中国经典。仅5000言的《道德经》也是世界上创造名言最多的巨著之一。
在Google网站上,搜索到的Taoism(天道思想)比“natural law”(自然法)条目还要多。在中国,《论语》比《道德经》影响大,在海外,《道德经》比《论语》影响大。事实上,老子的思想不仅被看作是中国人的精神财富,更被看成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道德经》有些语言极为精辟,是至理名言,至今是成语、格言、座右铭。如:“天长地久”(七章)、“上善若水”(八章)、“少私寡欲”(十九章)、“弱之胜强,柔之胜刚”(七十八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四十六章)。
有的原句,今已演变为警句,广泛流传。如:“功成,名遂,身退”(九章),现为“功成身退”;“知其白,守其黑”(二十八章),现为“知白守黑”;“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四十五章),现演变出“大智若愚”;“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七十三章),现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知足之足,常足矣”(四十六章),现为“知足常乐”;“宠辱若惊”(十三章),现为“宠辱不惊”。
上图文字是否熟悉?没错,看过《青云志》的朋友肯定都很熟悉这段话,只是,你可能没想到,这句话也是出自《道德经》吧!
《道德经》句式整齐,大致押韵,为诗歌体之经文。读之朗朗上口,易诵易记。体现了中国文字的音韵之美。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二章)、“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三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四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五十八章)。
这些词句,不仅押韵,而且平仄相扣,有音韵美,也有旋律美。朗诵经文,是一种美的享受,在音韵之美中体味深刻的哲理。
㈥ 道德经的名言
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再大的树木,也是从一颗小树苗开始长起来的;再高的塔台,也是用泥土一点点堆积起来的。无论做什么事,只要不断努力,哪怕每次只做微不足道的一点点,若能坚持不懈的做下去,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二、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想做一件难度很大的事,要从这件事最容易的地方下手;要想做成一件大事,先要从最细小的地方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无论工作还是学习中,都应该从细节入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三、企者不立,跨者不行。——《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想高人一等,脚跟离地,用脚尖站立的人,是站立不稳的;想迈开步子再大一点,把胯部打开的人,是无法走路的 。人生可以有梦想,但是不能超越现实,好高骛远,否则贻害终身,寸步难行。
四、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轻浮,是不懂得自重是根本;浮躁,是不懂得安定才是王道。所以君子每日的行为,都展现稳重、安定的样子,不会妄自菲薄,也不会急躁不安。
五、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处理困难的事情必然从容易处下手,处理大事也必须从细微处开始。所以,圣人从不好高骛远,而是大处着眼,小处做起,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从而成就了大业。
㈦ 无私为大私 在道德经的第几章
无私为来大私 在道德经的第七源章:天长地久
《道德经》原文这样说的: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能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㈧ 无私为大私 在道德经的第几章节
《道德经》第七来章:
天长源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这里的【私】为【全体】之【私】,
因为已经达致了【全体】,所以这个【私】即是【大私】,也即是【大公】。
【大私】与【大公】既然已经为一,那么【私】与【公】的概念也不复存在。
只是为了言说和交流方便,勉强给它一个名字,叫做【大私】或者【大公】。
㈨ 《道德经》中的“无私为大私”怎么理解
你好来!这是《道德经》上的一句源话:“无私为大私”。
可以这样理解:一个正直和乐于助人的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会得到周围人们的认可和帮助,古往今来乐善好施的人大都为人们所称道,财散则人聚,财聚则人散。即好人会得到好报。
希望你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