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天下皆知

道德经天下皆知

发布时间: 2021-01-09 02:17:50

A. 要一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的翻译—老子的

白话释义: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原文:

【作者】老子【朝代】春秋时期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此文出自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道德经》

(1)道德经天下皆知扩展阅读

写作背景:

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为道教经典,所以有学者认为《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有明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思想,在内容的分割上未免牵强。但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惯例而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文章赏析:

无论学术界在“道”的属性方面的争论多么激烈,学者们都一致认为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是其哲学上的显著特征。老子认识到,宇宙间的事物都处在变化运动之中的,事物从产生到消亡,都是有始有终的、经常变的,宇宙间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

老子在本章里指出,事物都有自身的对立面,都是以对立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有”也就没有“无”,没有“长”也就没有“短”;反之亦然。这就是中国古典哲学中所谓的“相反相成”。本章所用“相生、相成、相形、相倾、相和、相随”等,是指相比较而存在,相依靠而生成,只是不同的对立概念使用的不同动词。

在第三句中首次出现“无为”一词。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按照自然界的“无为”的规律办事。老子非常重视矛盾的对立和转化,他的这一见解,恰好是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具体运用。

他幻想着有所谓“圣人”能够依照客观规律,以无为的方式去化解矛盾,促进自然的改造和社会的发展。在这里,老子并非夸大了人的被动性,而是主张发挥人的创造性,像“圣人”那样,用无为的手段达到有为的目的。显然,在老子哲学中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的积极进取的因素。

B. 道德经里面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

矛盾的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同生并存的.有美就有丑,有善则有恶——矛盾是不可版能单方面存在的.现在世人通常从为权美好的就理所当然全是美好的,认识不到它必然存左的丑恶的对立面,于是就会不自觉的误将这丑恶的一面当成美好的的了,那么这美好的就不能美好的了.
唯有这样理解,他接下来的文章才顺理成章;他继续用“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等来阐述矛盾之相反相成的观点.在这一章的最后,作者进一步指出:真正美好的事物其实并不那显露.正如他在另一章所过的“善行无辄迹”.

C. 道德经,“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正在加载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
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理解:
大家都为了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美和善的标准,就都故意做作的追求形式上的美和善,就会让别人认为你虚假、伪善,反倒招致别人的厌恶。
因为包括美和善、有和无、难和易等等都是相互转化、对立互补的统一常态存在。每个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而人的心中一旦固化某种善恶标准,甚至追求自己理念中的所谓完美,就会给自己带来精神压力、痛苦,甚至终生无幸福感。其实人的内心,就是人处的社会。

所以人们认识事物就应该考虑到矛盾的对立统一,不能片面的给某种举动下定义。

因为“名”的这种物极必反的转化随时存在。
比如整个社会的价值观、甚至某些伟人都定义:“给乞丐钱是一种善举”。如果每个人都给乞丐钱,一定会养成乞丐不劳而获的错误价值观。那么给乞丐钱就不是善了,而是一种纵容的恶举,如果那个乞丐是伪装的,那你极有可能被骗或者受害。而且当你给乞丐钱后,看到别人不给乞丐钱,那么不给钱的那个人也许会在你眼里就会是亵渎圣言的、罪恶的人。同时这句话的价值观也束缚了人类思想,甚至被异化成吃人的礼教等等。这一切都是因为偏执的认为某个价值观是正确而造成的。这也就是老子指出对立转化之道与矛盾之相反相成这个规律的原因。

所以圣人除了要考虑到事物的对立统一以外,还要报着忘我无我、全身心奉献的心态,去做;事情行动过程中乃至完成后不要总灌输夸耀等等:

教万物作焉而不辞。教别人劳作前中后,不要夸耀灌输等等。因为你不知道你所教的方法是否能完全解决问题,不知道能解决这个事的方法是否能解决下个事,不知道他以后会不会有更好的方法甚至彻底超过你等等;
生而不有。生发创造新东西而不要自私的占为己有,因为你所发现的想法或者创造的东西,其实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甚至某个想法或创造就可以启迪人类千年。如果你不公布、甚至据为己有的话,就会无形中阻碍整个社会进步,甚至让几千年后的人们都无法发现知晓;
为而不恃。做事的过程中不要依赖外物,只有凭自身的本事独立去做,才能从做中学到真知,才能从自己完成的事中感受到自身的进步和快乐;
功成而弗居。大功告成后不要沾沾自喜、不要沉浸其中、不要居功自傲而止步不前。

只有不骄傲不止步,才能不断创造辉煌,所以圣人的圣迹才永存于世。

注意:
呼应第七十八章“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呼应第八十一章“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呼应第十三章、第四十九章、第五十七章。“功成而弗居”呼应第九章“功成身退”。

注释:
知,知识、知晓。美之为美,第一个美是动词“使。。美”,第二个是名词美好。之,这件事。恶,厌恶,憎恨。善,善于、善良、善待、喜爱。已,多义词:止,句末通“矣”。
生,产生、活命、生命。成,形成、成就、完成。形,对照、表现。和,调和、协调、和解。
随,依顺、跟随。是以,所以、因此。处,置身、引申为处理。无为,不违背。
恒,常也《说文》。事,侍奉,事件。言,主张、号令、话。作,兴起,劳作。
辞,说法、借口、口实。有,占有。生而不有,倒装句,不有生。恃,赖也《说文》。
不恃,不依赖、独立。居,停留、止步、休息、处在、处于。
是,这、表肯定对的正确的、连词。唯,因为,是以,所以、因此。去,逝去。

译文:
天下人都认为使行为变美,才是美,这就丑恶了;都认为使举动变善,就是善,这就不善了。
本来有和无互相生长,难和易相互成就,长和短相互形象,高和低相互充盈,音和声相互协调,前和后相互伴随。是常态。
所以圣人要抱着无的心态,去做,行事不言:
教育万物劳作却从不言辞,创造东西不据为己有,做事不依赖别人,功业完成而不居功。
只有不居功,所以才永不逝去。

D. 求教:《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到底怎么解释

以上的解释都不太贴切,老子的本意,老子的道德经本质是自然,自然就是符合客观自然的运动规律,而不能违背自然,从这个意思出发,“美”的意思就是标榜美,“为美”的意思就是造成社会制作虚假的美,过度的美,如:公司里制作销售冠军排行,这样造成有的人东拼西凑的往自己身上拉销售额,甚至作假,也有就是造成市场过度开发,违背了市场和产品相辅相成的成长规律。同理“善”的意思也是这个意思,只是进一步强调。第二章的意思是:天下人都知道某种美的标准,就会出现虚伪的美,过度的美,这样反而就不美了;天下都知道什么是善,就会出现假善、违背规律的善,这样就从总体上不善了。

E.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的文章出处

《老子》第二章,中国古代著名经典之一。先秦学派代表著作。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为道教经典,所以有学者认为《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有明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思想,在内容的分割上未免牵强。但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惯例而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F.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什么意思

出自老子道德经复
天下皆知美之制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翻译:
天下人们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就知道什么是丑了。都知道善之所为善,就知道什么是不善了。所以有和无相互依靠而产生,难和易相互依靠而形成,长和短相互比较,高和下相互包容,音和声相互应和,前和后相互跟随。因此,圣人以无为的原则处理世事,用不言的态度进行教化。让万物自已发展而不先为创造。圣人辅助万物生长而不据为已有,对万物有所施为而不自恃有恩,事情成功而不自居有功。正由于圣人这样不居功骄傲,所以他的功绩永远不会失去。

G. 老子说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到底是什么意思

原文出自老来子道德经,原文如自下: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现代白话文为:
“天下都以为美就是美,这就不好了;都以为善就是善,这就不善了。有无仅仅是表征生的,难易仅仅是表征成的,长短仅仅是表征形的,高下仅仅是表征倾的,音声仅仅是表征和的,前后仅仅是表征随的。一切都是恒常的阿,所以圣人无为,不言,万物都是作而没有初始,生发而不占有,为而不仰仗,成功了而不自居,也是因为不自居所以不会有失去。”

H. 、联系社会实际生活,你如何理解《道德经》中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什么是美呢?
天下人为了追求形式上的美而违反了自内然规律和社会容规范的美,这必将事与愿违走向美的反面,所以说,凡是违反了规律和规范的行为都必将自食恶果.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什么是善呢?
天下人为了追求形式上的善而违反了自然规律和社会规范的善,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善.
这一章老子提出了美与丑、善与恶的评判标准.

I. 道德经里一句话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己;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己” 是什么意思

译文:“如果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那么恶在人间就不会有了;如果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善,那么不善的东西就没有了”,在这里“老子”认为,世人并不是不愿向善向美,而是对“美”和“善”的理解不够。

J. 老子说“天上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怎样理解谢谢

天下的人都认清美好的事物,那是因为丑的存在;都能认清善良的事物,那是因为存在不善良。

出处春秋战国老子《道德经》第二章--春秋战国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译文:天下的人都认清美好的事物,那是因为丑的存在;都能认清善良的事物,那是因为存在不善良。所以有和无因相互对立而依存,难和易因相互对立而形成,长和短因相互对立而显现,高和下因相互对立而依靠,音与声因相互对立而谐和,前和后因相互对立而追随。

(10)道德经天下皆知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

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于是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热点内容
司法考试要考几年 发布:2025-05-03 03:44:47 浏览:34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课程 发布:2025-05-03 03:39:50 浏览:339
授权委托人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5-03 03:27:12 浏览:200
民法典新修 发布:2025-05-03 03:18:42 浏览:689
社会与法拼音 发布:2025-05-03 03:02:48 浏览:589
伊川法院老赖名单 发布:2025-05-03 03:01:58 浏览:431
网络平台经营者的义务与责任法律 发布:2025-05-03 03:01:23 浏览:773
人民法院是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的司法机关 发布:2025-05-03 03:00:15 浏览:917
解除终止是劳动法第几条第几项 发布:2025-05-03 02:56:04 浏览:554
社会与法2015年4月19 发布:2025-05-03 02:51:41 浏览: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