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开启了中国法治新时代

开启了中国法治新时代

发布时间: 2021-01-09 04:50:14

❶ 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是以哪一事件作为标志: [ ] A.党的“十五大”的召开

C

❷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请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助力法治中国建设三个方面

青少年其实应该自觉遵守法律。然后遇到这种不遵守法律的情况下要制止或者是报警呀

❸ 我国进入法治新时代,新时代法治应该是什么样的状态

叫“公民社会,法治国家”,“法治时代”其实是“法制时代”

❹ 新时代如何建设法治中国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立完善的社会法制体系,厉行法治,全力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自己的制度,发展自己的文化思想,以让社会运转让人民生活好为目标。

❺ 新时代中国法治建设的三个阶段是哪三个阶段

新时代中国法制建设的三个阶段是指;
刚开始建国时期法制刚刚建立的阶段。版
法制逐步完权善的阶段。
和现在逐步走向法制化轨道的阶段。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建立完善的社会法制体系,
厉行法治,全力深化依法治国实践,
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自己的制度,
发展自己的文化思想,
以让社会运转让人民生活好为目标。

❻ 如何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实现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深入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一、坚持科学立法,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依法治国方略实施的必要前提。迄至今天,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领域、新情况、新特点,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提高立法质量,及时制定、修改、完善各项法律制度,使立法更加充分地反映广大人民的意志,更加适合我国的具体国情。
二、坚持严格执法,切实做到依法行政。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行政机关是实施法律法规的重要主体,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一个关键环节,是法治国家对政府行政活动的基本要求。深入贯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要求必须坚持严格执法,切实做到依法行政。
一是要求合法行政。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没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行政机关不得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的决定。
二是要求合理行政。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平等对待行政管理相对人,恰当行使自由裁量权,正确使用相关行政措施和手段,避免损害当事人的正当权益。
三是要求程序正当。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尽可能公开,注意听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意见;应严格遵循法定程序,依法保障行政管理相对人、利害关系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救济权。
四是要求高效便民。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遵守法定时限,积极履行法定职责,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五是要求诚实守信。行政机关公布的信息应当全面、准确、真实;非因法定事由并经法定程序,行政机关不得撤销、变更已经生效的行政决定。
六是要求权责统一。通过科学的法律和其他制度,合理规定和配置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和责任,保持责任与权力的对应;行政机关违法或者不当行使职权,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切实做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
三、坚持公正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发挥着保证法律的正确实施,保障社会成员合法权益,建立和维护正常社会秩序等重要作用。实现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对于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要坚持司法公正。严格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同时理性地权衡案件所关涉的各种社会利益,妥善把握和处理好案件所关涉的各种关系,对各类案件作出正确处理,对各种纠纷予以有效化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要实现司法高效。合理配置司法资源,不断完善司法程序,切实改进司法作风,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全面提升司法活动的效率,有效应对社会生活中不断增长的司法需求。
要树立司法权威。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要切实做到公正、高效、廉洁司法,提高司法的公信力;全社会要依照宪法的规定,尊重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尊重司法机关作出的生效裁决。
四、坚持全民守法,形成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社会成员知法、信法、守法、用法,是依法治国方略实施的社会基础: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每一个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模范带头遵守法律;每一个社会成员在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的同时,必须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尤其是在享受自由和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以及其他社会主体的合法权利与自由,必须依照法定的程序、运用法律规定或法律允许的方式与手段表达利益诉求,维护自身权益。要广泛深入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使全体社会成员掌握和熟悉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识,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五、强化监督制约,构建权力制约监督体系与机制。社会主义法治是“治官之治”和“治权之治”。要从法律上构建起“以权力制约权力、以权利制约权力、以道德制约权力”的权力制约监督体系与机制,以保证执政党的权力和立法、执法、司法等各种权力的设置和行使始终不偏离我国民主政治的正确轨道。要围绕权力运行的总体目标,进一步完善各种权力的配置,统筹发挥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人民法院对于行政机关行政行为的监督、专门监督机关的监督以及行政机关自我约束与监督的作用,扩大公民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有序参与,强化人民群众对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广泛监督,同时重视和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要从法律上规范各种监督行为,不断提升监督的科学性、合理性,建设性和实效性。

❼ 新时期我国法制建设取得哪些重大成果

50年来,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全面发展
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
伟大成就。特别是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
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在把
我们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同时,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推向了一个
新的阶段。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依法治国,建
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
会议将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这一基本方略,庄严地
载入了宪法。这就为我们国家跨世纪的发展,为我国社会
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为国家兴旺发
达、长治久安,提供了根本保证。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经历了长
期的艰难曲折的武装斗争和其他形式的斗争以后,终于推
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
此,中国人民掌握了国家的权力,成为国家的主人,在我
国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
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
毛泽东同志指出,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任何
一个国家都有国体和政体。国体是指各个阶级在国家中的
地位,它决定和体现国家的本质。同时,不论什么性质的
国家都要采取一定的政体来实现统治阶级对国家的管理。
世界上有各种不同性质的国家,存在着各种不同形式的政
体。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最根本的是由这个
国家的国体决定的。不同性质的国家,采取的政治制度就
会不同。由于每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的历史
传统及现实情况不同,因此,同一性质的国家所采取的政
治制度又有差别。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建立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
掌握了国家的政权,成为国家的主人。我国各族人民在中
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根据长期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把以
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做为国家的根本政治
制度。1940年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指出,
我们要建立的新的国家的政体,是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权组织形式。
这种政体的建立,经历了长期实践过程。在第二次国内革
命战争时期,在革命根据地建立了苏维埃代表大会和工农
兵代表大会;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的需要,建立了参议会形式的抗日民主政权;在解放战
争时期,采取了人民代表会议的形式。新中国成立后,中
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确定我国实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2年底,中共中央提议并由中国人
民政治协商会议建议,中央人民政府着手召开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准备工作,并开始起草
宪法草案和选举法草案。1953年,通过了《关于召开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在全国
开展了选民登记工作和进行普选。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
由人民选举自己代表的活动在全国展开,中华人民共和国
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
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除依照法律
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以外,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参加投
票的选民共有2.7亿人,选举出基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560
多万名。到1954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召开了第
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并选出了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
表。1954年9月,在北京举行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
一次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大会还通过了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
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
民委员会组织法,选举产生了中央国家机关,奠定了人民
共和国政治制度的基本体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
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
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
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我
国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
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
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统一地行使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责,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地方国家权力
机关的职责。它们代表人民履行宪法赋予的权力,讨论和
决定国家和地方的各项重大问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维护自己利益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社
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的最可靠保证。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同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的
政治体制有本质的区别。西方国家实行的立法、司法、行
政三权分立制度,是反对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的需要和结果,其实质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权形式。
我国实行的是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不照搬西方三权分立的议会政治制度。我国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的优越性在于:第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
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集体决定国家的重大问题
。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是由作为权力机关的
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国家权力机关对政府组成人员、审判
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负责人员实行监督并有权罢免,以保证
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在行使职权时,必须遵照
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这种制度,使政府、法院
、检察院必须按照人民的意志行使行政管理权、审判权和
检察权。而资产阶级议会是立法机关,总统不由议会产生
,而且对议会制定的法律有否决权,还可以解散议会。第
二,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对原选区或选民负责。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代表受原选举单位的监督,原选举单位有权依照
法律规定的程序罢免本单位选出的代表。地方各级人民代
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单位和选民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罢
免由他们选出的代表。代表如果不按人民的意愿办事,原
选举单位和选民可以撤换甚至罢免,这种制度就能保证代
表要反映人民的意志,代表人民利益。而西方议会议员选
出后,在任期内选民是不能撤换的。因此,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是人民行使管理国家权力的最好的政治制度,可以使
人民真正掌握国家的、民族的和自己的命运。党的十五大
再次强调,我国实行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的政体,是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必须坚
持和完善这个根本制度。这对于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
制度、实现人民民主,具有决定性意义。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建立到现在,得到不断
的发展和巩固。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进一
步完善选举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
的改革,主要是
1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实行差额选举
选举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是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的重要基础。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人民行使管
理国家权力的最重要的政治权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来,对选举制度作了许多改革和完善,先后四次对选举法
进行了修改和补充。
首先,扩大了直接选举的范围。1979年修改选举法时
,把直接选举代表的范围由乡、镇一级,扩大到在县一级
的范围内直接选举人民代表。在一个县的范围内,人民群
众对本县人员的情况比较熟悉和了解,实行直接选举,有
利于发扬民主,能把代表人民利益的人选为代表,也便于
人民群众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实行有效的监督。县
级人大代表的选举十分重要,它是省、自治区、直辖市和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的基础,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
,是选举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对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改革和完善选举制度的另一个重大措施,是实行差额
选举。1979年修改选举法时,确立了差额选举的原则。各
级人大代表候选人的名额应多于应选代表的名额。在直接
选举中,应当多于应选代表名额1/3至1倍;在间接选举中
,应当多于应选代表名额的1/5至1/2。差额选举可以更好
、更充分地反映人民的意志,保证人民群众充分行使民主
权利,选出他们认为真正能够代表他们意志和利益的人。

2进一步健全和加强人大常委会的组织
我国是一个有12亿多人口的大国,各民族、各地方、
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都需要
有适当数量的代表,人数太少了不行,一般每年开一次会
,不便经常进行工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要求加强和发
挥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作用。全国人大常委会实质上成为代
表各方面的常务代表,人数较少,可以经常开会,讨论决
定国家的重大问题。为此,1982年通过的新宪法进一步加
强了常委会的组织,主要是:
第一,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不得担任国家行政机关、
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职务,这样就可以使绝大多数人大
常委会组成人员不兼任其他职务,是专职的。这样做的好
处是,从职责上讲,人大常委会要监督政府、法院、检察
院的工作,不宜兼职;从时间、精力上讲,人大常委会的
工作十分繁重,可以集中精力把常委会的工作做好。
第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设立常委会。1979年以
前只有全国人大设立常务委员会,地方各级人大都没有常
委会,而是由人民委员会也就是人民政府行使权力机关的
常设机关的职权。为了发挥地方各级人大作为地方权力机
关的作用,1979年修改地方组织法时规定了县级以上地方
各级人大设立常委会,新宪法肯定了这一点。县级以上地
方各级人大设立常委会有重要意义:(1)有利于地方各级人
大通过其设立的常委会开展经常性的工作,进一步发挥地
方权力机关的作用;(2)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在与宪法
、法律、行政法规不相抵触的前题下,根据本地情况制定
地方性法规,有利于在法制统一的原则下发挥地方的积极
性;(3)由人大常委会任免法院副院长、审判员、检察院副
检察长、检察员,改变过去由地方人民政府任免的办法,
有利于保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不受行政机关的干涉;(4)有利于加强对代表的监督,在大
会闭会期间,人大常委会可以撤换由它选出的上一级人大
代表。因此,县级以上地方人大设常委会,是完善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
第三,增设了常设的专门委员会。1982年通过新宪法
以前,全国人大的常设专门委员会只有两个,即法案委员
会和民族委员会,预算委员会只在开大会时活动。为了加
强人大工作,按照新宪法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陆续
增设了有关的专门委员会,现有民族委员会、法律委员会
、内务司法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
委员会、外事委员会、华侨委员会、环境与资源委员会、
农业与农村委员会等九个专门委员会。这些专门委员会在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领导下,研究、审议和拟定有关议
案。向大会或常委会提出的议案,一般先经专门委员会审
议,这样做的好处很多。(1)由于专门委员会各有分工,便
于分门别类地专门讨论问题;(2)专门委员会的成员对有关
问题比较熟悉,研究有关的专门问题时,能够更深入、更
周到;(3)提议案的单位和有关部门可以列席会议发表意见
,有助于客观、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经过专门委员会的审议,有助于人大或人大常委会作出
的决定能够更加符合实际。
为了使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在审议、决定问题时
,能够充分发扬民主,更好地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便
利代表、委员履行职权,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全
国人大议事规则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规定了会议
次数、召开的日期和程序。为了使代表和委员在开会前,
能够对会议审议的问题做好准备,以便更好地发扬民主,
进行审议,要求在一定期限前将会议讨论的主要事项、法
律草案告诉代表和委员。常委会审议法律案一般实行三审
制,重要法律草案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大会和常委会
审议工作报告时,国务院和有关部门、法院、检察院要派
人参加会议,听取意见,回答询问。常委会举行会议时,
邀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常委会主任或副主任列
席会议,以便反映各地的意见,等等。通过完善民主的程
序,更好地发扬民主,使人大和常委会通过的议案,可以
更好地反映人民的意志,代表人民的利益。
总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人民当家作主,行使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事务权力的基本
形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只有通过加强和完善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才能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人民代表大会
通过议案的审议、研究,形成为法律,变为国家意志,变
成全体人民和全社会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通
过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对各级国家机构领导人的选举
、任免以及对各类国家机构工作的监督,实现人民的民主
监督。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各项议案的审议过程,就
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党所选拔、推荐的干部接受
人民群众检验的过程,也就是实现党对国家领导的过程。
因此,不断加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新的历史时
期党带领人民群众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❽ 新时代中国法治建设的三个阶段是哪三个阶段

新时代中国法制建设的三个阶段是指:刚开始建国时期法制刚刚建立的阶段、法制逐步完专善的阶段、现在属逐步走向法制化轨道的阶段。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我国宪法明确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直接行使一定国家公权力。在治理现代化的条件下,执政和行使国家公权力必须以法治为基础。

❾ 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是以哪一事件作为

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是以 1999年把“依法治国”写进宪法 作为标志。

热点内容
越秀区人民法院官网 发布:2025-05-02 20:46:57 浏览:168
刑法128量刑 发布:2025-05-02 20:44:49 浏览:130
劳动法孕妇能加班吗 发布:2025-05-02 20:44:38 浏览:235
韩愈仁义道德 发布:2025-05-02 20:42:54 浏览:503
海口神州专车规章制度 发布:2025-05-02 20:32:10 浏览:568
法治分局 发布:2025-05-02 20:22:25 浏览:535
刑事女法官 发布:2025-05-02 20:15:57 浏览:740
行政诉讼法中的以上包不包括本级 发布:2025-05-02 20:15:21 浏览:987
劳动法关于生育假的最新规定2015年 发布:2025-05-02 20:15:16 浏览:716
教育局法治无锡 发布:2025-05-02 20:15:15 浏览: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