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和立法律师

和立法律师

发布时间: 2021-01-09 07:06:31

法学和政法学有什么不同

一、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一样:法学主要培养学生系统掌握法学知识,熟悉我国法律和党的相关政策,掌握法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和技术,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政法学专门培养从事专政工作的国家干部,主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首位,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学思维方式和法律事务处理能力。

二、学生学习内容和需要掌握的知识不完全一样:法学学习课程有法理学、中国法制史、外国法制史、逻辑学、宪法、环境资源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法律英语、公文写作与处理等;政法学学习课程有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刑法学、中国法制史、公司法、金融法学、财税法学、证据科学、法律文书、论辩技巧、律师公证与实务等。

三、就业方向不一样:法学学生主要就业方向是公检法单位人员、律师、法律顾问、证券业从业人员、司法鉴定从业人员等;政法学学生主要就业方向是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党政机关、公安机关、司法行政部门、行政管理、新闻媒体、文化宣传、出版发行和教育科研等部门,或从事法制新闻、宣传和管理等工作等。

四、院校数量差距较大:截止到2014年,中国共拥有8所政法类院校,这些政法院校的国家司法考试通过率均在排在全国前列;开设法学的院校就多的多了,比如仅上海就有华东政法大学、上海政法学院、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14所院校。

(1)和立法律师扩展阅读

一、法学专业,曾一度被人们公认为是捧着“铁饭碗”的好专业,但是随着公检法单位人员的饱和、法学毕业生人数暴增等,法学就业的寒冰期已到来。法学,真的就成了人们心目中的专业好就业难的专业吗?我国正处于由行政体制社会向市场经济社会的转型时期,法学专业正经历着阵痛与新生,法学还是有那么一系列的就业热门方向,正在升温回暖。

二、“五院四系”,是新中国建立的五所政法院校以及四所大学的法学院(原法律系)的简称,中国高等法学教育界曾有这一种说法:只有从“五院四系”走出来的人,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法律科班生。这9所高校的法律科学在中国法学教育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今中国司法机关80%的骨干人员均有五院四系的培养背景。

⑵ 新的《律师法》规定律师会见违法犯罪嫌疑人不被监听,这是出于什么立法考虑呀

如果你站在犯罪嫌疑人的立场上考虑就不会问这种问题了。
1、犯罪嫌疑回人毕竟只是嫌疑人,他很有可能答是被冤枉的。
2、犯罪嫌疑人只是一个自然人,在刑事诉讼中他要面对的是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两个享有庞大国家权力的国家暴力机关。就算多了个律师,律师也是一个普通人。仍然是一边无比弱小,另一边无比强大的局面。
就因为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面对的控诉方过于强大,所以法律更应该倾向于保护犯罪嫌疑人。
另外再告诉你一点,中国的冤案很多很多。有些案子,犯罪嫌疑人都被枪毙了,后来才发现真正的犯人另有他人。
所以说,真正的犯人应该打击,但是没有犯罪的人应该保护,而不是让他们受到冤枉。新的《律师法》规定律师会见违法犯罪嫌疑人不被监听,正是处于这样的目的制订的。
在我看来,我国法律对于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保障还远远不够。
我看你还是个小孩吧?等你大了多接触点社会就知道了

⑶ 负责立法的工作人员是否应当有律师职业资格证

律师是属于法律行业的工作人员,属于自由职业者。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律师可以从事下列业务:

(一)接受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委托,担任法律顾问;

(二)接受民事案件、行政案件当事人的委托,担任代理人,参加诉讼;

(三)接受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委托或者依法接受法律援助机构的指派,担任辩护人,接受自诉案件自诉人、公诉案件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的委托,担任代理人,参加诉讼;

(四)接受委托,代理各类诉讼案件的申诉;

(五)接受委托,参加调解、仲裁活动;

(六)接受委托,提供非诉讼法律服务;

(七)解答有关法律的询问、代写诉讼文书和有关法律事务的其他文书。

而且律师也可以担任法律顾问的,应当按照约定为委托人就有关法律问题提供意见,草拟、审查法律文书,代理参加诉讼、调解或者仲裁活动,办理委托的其他法律事务,维护委托人的合法权益。所以,律师可以各种诉讼和委托,也可以作为法律顾问等身份。

(3)和立法律师扩展阅读:

按照工作性质划分,律师可分为专职律师与兼职律师。按照业务范围划分,律师可分为民事律师、刑事律师和行政律师。按照服务对象和工作身份,分为社会律师、公司律师和公职律师。

律师必须通过国家司法考试,被授予法律职业资格证书。没有律师执业证书,但从事法律事务的人,一般是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持有司法局颁发的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证。也有一些是无证也无正当职业从事法律事务的,俗称“黑律师”,并不是真正的律师。

而且律师必须既有法律职业资格证书,又有执业证书。如果只有法律职业资格证书,没有律师执业证书,也不能被称为律师。律师的服务对象是整个社会,没有特定对象。自然人、法人均可委托律师代为法律事务。

⑷ 结合我国立法与司法实践谈谈律师在代理涉外商事合同诉讼案件中应注意的我问题,求详细一些呀

一、表见代理的内涵剖析
首创表见代理制度的德国民法典以及后世相关国家民法典均未对表见代理的定义进行界定。在此问题上有代表性的观点可概括为两类。一类认为:“表见代理是指由于木人的过失行为,第三人确信无权代理人享有代理权而与之为民事行为,因而代理行为的法律效果直接归木人承受的一种特殊的无权代理。” [4] 另一类认为:“表见代理,是指代理人虽不具有代理权,但因某种表面现象,足以使善意第三人相信代理人对木人有代理权而与代理人为法律行为,由此产生的法律效果依法直接归木人承担的代理。”[5]二者冲突的根木在于表见代理的构成是否要以被代理人过错为要件。笔者赞成前者观点,具体理由在以下构成要件中阐述。
表见代理的构成要件是什么,不同学说多有争论。根据木人的主观过失是否为构成表见代理的必要条件,有单一要件说和双重要件说之争;根据表见代理构成要件是否唯一,又产生了多元论和一元论之说。笔者认为其中最具价值意义的当数单一要件说和双重要件说之争,其结果直接关系到对表见代理内核的把握和理解。单一要件说认为:善意无过失地相信无权代理人有代理权,是表见代理的唯一构成要件。[6]持单一要件说的学者将被代理人于表见代理发生之主观心态完全排斥在外,即使被代理人无过失也仍要承担表见代理的不利后果。双重要件说认为:表见代理除了具备表象与理由这一要件之外,还必需具备木人有过错而相对人无过错这一要件。即表见代理的成立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本人以自己的过失行为使第三人确信代理人有代理权。第二,第三人不知也不应知代理人无代理权。[7]此两种观点的争论从产生之日起,就片刻未息。在近年来我国召开的民商、经济法领域的年会中,该命题仍是与会学者们激烈讨论的焦点。
持单一要件说的学者,多从表见代理设立的制度价值在于保护交易安全出发,来论述不应以木人过错为构成要件。其主要理由有:(1)认为交易安全的保护只有在静的安全与动的安全发生冲突时,才尤有必要,如果否认被代理人无过失时成立表见代理,必将极大缩小其适用范围,削弱其保护交易安全之功能,从而导致整个社会交易秩序的震荡。(2)木人无过失也成立表见代理不违反民法之公平原则。在此情况下,木人与相对人均无过失,法律基于价值衡量仍舍静之安全而取动之安全是理性选择。(3)交易安全实为对外观虚象所引发风险的分配,因而在此领域,木人过错的追究均呈弱化趋势。(4)如以木人过错为要件,相对人将承担举证责任,对相对人极为不利,在司法实务中也不易确认。(5)现代民法的重要标志是无过失责任原则的确立。[8]
对上述理由,笔者多有质疑。第一,持单一要件说的学者狭隘地将木人利益仅视作静的安全之代表,而笔者认为被代理人作为一个群体,也是交易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如果完全不顾木人利益,势必挫伤其交易积极性,缩小交易范围。第二,笔者不认为木人过失会极大缩小表见代理的适用范围。从学理上归纳和实践中承认的表见代理看,鲜见木人无过错之情形。第三,木人与相对人均无过失的情况,其风险分配应有合理性。第四,以木人过错为要件,指木人作为和不作为两种情形。前者易证明,后者多为收到相对人确认之催告而保持沉默,对相对人并无不利。而且,确认第三人有无过错,以推定其是否善意的问题,在两种学说中均需认定,双重要件说在此并未增加额外难度。第五,无过失责任原则的确立,其立法目的旨在将无法避免的风险分配给处于优势地位的一方,其风险分配之考虑并非无原则地作出。
通过对单一要件说的层层分析,我们认为应采双重要件说,基木理由如下:
1. 从民法彰扬的基木精神和追求的价值理念看应取双重要件说。每一部法律都有自身追求的基木精神和价值理念,其贯穿于整个法律体系之中。民法作为调整市民社会关系的基木法,私法性乃其根木性质,其对个人权利的关注显然多于对公共利益的考虑;其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执著而悠长。
2. 从表见代理的类型化规定看,表见代理的构成应以木人过错为要件。从学界对表见代理的类型化归纳中我们可以看出,绝大多数都是由被代理人过失造成的。被代理人和相对人均无过失的情形仅见于无权代理人盗用单位介绍信、合同专用章、盖有公章的空自合同与相对人为法律行为等。对此种行为,我国最高人民法院早在1987年7月21日的《关于在审理经济合同纠纷案件中具体适用<经济合同法> 的若干问题的解答》中就表明了态度,将盗用行为排除在表见代理之外。时隔11年之后,最高人民法院在司法解释中仍延续了该立法精神。 我们也认为将民事追偿的风险分配给与之有接触的相对人较为妥当。
3. 虽然我国立法中未明确规定是否将被代理人过失作为构成要件,但从《合同法》的相关规定中,我们可以推知立法取向。

⑸ 请问各位法律人,在我国法律可以优先于基本法适用吗

1、《立法法》第七十九条规定:“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该条并未对一般法律与基本法律作出位阶区分,因而不存在律师法与刑事诉讼法之间法律效力高低的问题。
2、《立法法》第八十三条规定:“同一机关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不一致的,适用特别规定;新的规定与旧的规定不一致的,适用新的规定。”律师法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而刑事诉讼法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那么,全国人大常委会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否属于上述规定中的“同一机关”?《宪法》第六十七条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可以看出,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履行其部分职权,所以应认为两者属于“同一机关”。
3、律师法中的相关规定可以被认定为刑事诉讼法的特别法而依据特别法优先的原则适用。

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应为:
修改后的《律师法》第34 条:受委托的律师自案件审查起诉之日起,有权查阅、摘抄和复制与案件有关的诉讼文书及案卷材料。受委托的律师自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之日起,有权查阅、摘抄和复制与案件有关的所有材料。

⑹ 如何成为税务律师,是否需要考取相关资格或通过相关考试

2014年8月1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国发〔2014〕27号版),明确取消注册税权务师职业资格许可。
近期,中税协为协助总局做好行业立法工作成立了行业立法小组。立法小组认为国发[2014]27号文是取消注册税务师准入类考试资格,将其从职业准入类调整为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该文件并非取消注册税务师考试,更不是取消了注册税务师行业。
注册税务师行业立法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并按照以下思路推进立法进程:
一是鉴于注册税务师亟须法律规范的紧迫需要,拟将《中国注
册税务师条例》提请国务院列入2015年立法规划,力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完成相关立法程序。
二是通过《中国注册税务师条例》明确行业法律地位。

⑺ 懂法律认证行家法律法规芝麻团认证的律师这些人来回答!中国《立法法》对法律法规文字有什么特殊规定吗

这里所指的“抄或者”表示着两种袭不同的情况: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违反治安管理的,不予处罚,但是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看管和治疗”。

你可以理解为:1.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的时候违反治安管理的,不予处罚,但是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看管和治疗;2.精神病人在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违反治安管理的,不予处罚,但是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看管和治疗。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

⑻ 网络诽谤网站需要负责吗,听律师朋友说该方面立法基本空白。

诽谤罪(刑法第246条),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构成要件1、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与侮辱罪相同,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名誉权。犯罪侵犯的对象是自然人。
2、客观要件
本罪在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捏造并散布某种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1)须有捏造某种事实的行为,即诽谤他人的内容完全是虚构的。如果散布的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即使有损于他人的人格、名誉,也不构成本罪。
(2)须有散布捏造事实的行为。所谓散布,就是在社会公开的扩散。散布的方式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言语散布;另一种是文字,即用大字报、小字报、图画、报刊、图书、书信等方法散布。所谓“足以贬损”,是指捏造并散布的虚假事实,完全可能贬损他人的人格、名誉,或者事实上已经给被害人的人格、名誉造成了实际损害。如果散布虚假的事实,但并不可能损害他人的人格、名誉,或无损于他人的人格、名誉,则不构成诽谤罪。(3)诽谤行为必须是针对特定的人进行的,但不一定要指名道姓,只要从诽谤的内容上知道被害人是谁,就可以构成诽谤罪。如果行为人散布的事实没有特定的对象,不可能贬损某人的人格、名誉,就不能以诽谤罪论处。 (4)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必须属于情节严重的才能构成本罪。虽有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但没有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则不能以本罪论处。所谓情节严重,主要是指多次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捏造事实造成他人人格、名誉严重损害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造成恶劣影响的;诽谤他人致其精神失常或导致被害人自杀的等等情况。
3、主体要件
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
4、主观要件
本罪主观上必须是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散布的是足以损害他人名誉的虚假事实,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损害他人名誉的危害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行为人的目的在于败坏他人名誉。如果行为人将虚假事实误认为是真实事实加以扩散,或者把某种虚假事实进行扩散但无损害他人名誉的目的,则不构成诽谤罪。
现在我国的法律在网络这方面的立法基本处于空白,没有比较明确的法律法规。属于法律比较不健全的部分。

⑼ 领事代理与律师代理的区别

领事代理是指一个国家的领事可以根据有关国家的诉讼立法和有专关国际条约的规定属,在其管辖范围内的驻在国法院依照职权代表派遣国国民或法人参与有关的诉讼,以保护派遣国国民法人在驻在国的合法权益。
关于领事代理
1.领事代理是领事官员的一项职务,领事官员为领事代理时不是以律师或私人身份出现的,而是以领事官员的身份出现的。
2.领事是其派遣国国民和法人的当然代理人,是国际民事诉讼代理制度中,特殊的代理制度。
3.领事代理具有临时性,只要有关当事人制定了自己的代理人,或者自己亲自参加了诉讼时,此种领事代理即告停止。
4.领事代理是领事的一项权利同时又是一项义务。
律师代理是当事人委托律师代理法律事务的行为。

热点内容
2019小学6年级家长法律知识试卷 发布:2025-08-15 04:13:42 浏览:87
电子废弃物条例 发布:2025-08-15 04:08:32 浏览:356
元旦依据立法 发布:2025-08-15 04:08:32 浏览:885
房博士律师团 发布:2025-08-15 03:54:58 浏览:677
参加法律硕士有什么要求吗 发布:2025-08-15 03:49:20 浏览:176
孙剑良律师 发布:2025-08-15 03:47:42 浏览:640
法律知识普及名言警句 发布:2025-08-15 03:39:29 浏览:982
上网的法律法规 发布:2025-08-15 03:39:27 浏览:85
305刑法 发布:2025-08-15 03:36:40 浏览:793
安徽省法院领导 发布:2025-08-15 03:31:50 浏览: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