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认知包括什么

道德认知包括什么

发布时间: 2021-01-09 07:21:10

『壹』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1.主体通过运动对外界适应,我觉得就是皮亚杰的发展理论,也就是用“图式,同化,顺应,平衡”来解释。因为皮亚杰认为人天生有一种跟环境取得平衡的倾向。这种倾向将使得人不断得与环境进行同化和顺应以达到平衡,来建立一个个图式。应该不仅仅包括外部动作,应该包括表象操作等等。因为除了感知运动阶段之外,儿童都已经能够运用表象操作。但是主客体的交互作用并没有结束。
2.如果我记得没错的话,皮亚杰的理论没有“内化”一说。他并不认为儿童的发展是由于内化而形成的。他是觉得儿童上下来就带有一种天生的图式——简单的反射功能。然后从这种简单的图式,一点一点与外部环境进行同化和顺应,与自己的图式相适应的客体将被同化,扩充了自身的图式,与原有图式不相适应的客体,将使原有图式被打破来对客体进行顺应,之后再建立新的平衡达到更高级的图式。人就是这样发展的。
3.你前一个问题所说的“内化”是维果茨基的主要思想之一。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发展主要是由于内化的作用。他认为人的心理机能分为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就是天生具有一些本能,而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生活的社会所共有的一些东西,比如社会道德,语言,习俗等等。儿童在发展过程中渐渐把外界一些道德,习俗等等的东西,加以内化,使自己的心理机能得以从低级心理机能朝高级心理机能转化。在这一基础之上,维果茨基又提出了最近发展区一说,其实根前面的内化理论式相契合的。所谓的最近发展区就是儿童现在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与潜在的能力之间的距离。就是说儿童靠自己的努力,在现阶段能够将外部客体内化到一个现实的能力,但是作为成人必须提供教学支架,帮助儿童挖掘出潜在的能力,帮助他们更多的内化,更好的发展。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以自己所现有的图式,对外部环境客体进行主动地同化和顺应的由内而外的过程,而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发展是由外部客体内化所带来的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一种由外向内的过程。
举一个例子,就是语言。儿童在学习语言的初期,差不多就是皮亚杰分类中的2岁左右,也就是感知运动阶段超前运算阶段过渡的时期,差不多18个月的样子。儿童会表现出自言自语的一种状态。
作为皮亚杰的解释,他就是按照自己的前运算阶段的研究成果,认为这是儿童的思维处在“自我中心”的表现,无法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到问题的表现。
但是作为维果茨基的解释,却是认为这正是儿童将外部的语言在进行内化的一种表现,他认为这种自言自语在进一步内化之后就会成一种内部语言,将有利于指导自己的行为。更有可能成为自我意识,元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句号这是我认为的)。

『贰』 道德认识有哪几种形式

在道德认识中存在着直觉和自觉两种形式。在社会生活中,作为道德活动的主体,一方面凭借社会普遍接受的道德准则和自身道德经验的直觉感知,来观察、分析和评价自己及周围所发生的一切道德现象,另一方面又通过自身的道德实践和理论学习来深化对道德原则和规范的理解,并内化为命令、信念与理想,从而使直觉的道德认识上升到自觉的道德认识,以提高人们道德实践的主体性和自觉性。

『叁』 认知都可以包括什么认知道德认知、社会认知、法律认知、自我认知之间都什么关系

说实在的 我不能以学术上的知道来讲。因为资料多得去了。而且你上网可以很快的搜集版。如果,你的目的或权真正想诠释自己心中的疑惑,尤其是与自己的经历。那么 还不如和朋友聊聊。关系?我想说有时,有没有都一样,只是一种态度。有时也是一种平衡。还有,你是学者就另论了。我很困惑,你这样搞研究。。。

『肆』 道德的心理结构包括什么

品德的心理结构内容包括有哪些?对此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先来看看,下面出国留学网小编为你准备了“品德的心理结构有哪些”内容,仅供参考,祝大家在本站阅读愉快!

品德的心理结构有哪些

(1)道德认识

亦称为道德观念。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包括:判断自己或他人行为的是非、善恶和好坏,道德评价是道德认识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其中,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

(3)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如我们常说的“三军不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4)道德行为

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看一个学生的品德,主要不是看他认识到什么,而是看他是否言行一致。如“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等。

拓展阅读:品德心理结构的特征

品德结构的统一性和差异性。品德的四个心理结构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有了道德认知,伴随着产生道德体验,紧跟着发生道德行为,其中道德意志起着调节作用。但是品德中的各成分又是不均匀的,在其形成、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个别差异和发展水平的差异。

品德心理结构各成分具有层次性。有些研究结果表明:道德认识可以分为道德知觉、道德表象、道德判断和道德意识等层次;道德情感可以分为直觉的道德情感、想象的道德情感和伦理的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可以分为简单的道德行动、道德模仿行为、初期道德意志行动(即不完全自觉)和自觉的道德行为。

品德心理结构各成分发展的顺序性和连续性。如道德行为由原来的被动、不稳定发展为主动的、稳定的行为。总的来说态度和品德的形成遵循“依从-认同-内化(信奉)”的原则。

品德心理结构的稳定和可变性。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因此说品德的心理结构具有稳定性。但品德结构中的个别心理成分又随时可能发生变化,所以说品德的心理结构还具有可变性。稳定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

品德心理结构发展的多端性。一般顺序是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但也可以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开始,也可从激起主体的道德情感入手,还可以从提高其道德认识做起,或同时并进、相互促进。

品德心理结构发展的阶段性。从品德发展来看,个体的品德发展有年龄阶段的特点。如皮亚杰把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了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阶段和公正道德阶段。科尔伯格把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了三水平六阶段。佐西莫夫斯基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三阶段、六时期学说。

『伍』 大学生道德认知有哪些什么特点 相应的案例

其一、思想道德心态逆转,理想追求淡化。 知识经济条件下,社会对大学生寄予厚望,而一些大学生的文明素质却令人担忧。一些学生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

『陆』 什么是道德的认识功能

所谓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运用善恶、荣辱、义务、良心等特有的道德概念和版范畴,反映人类权的道德现象、道德关系和道德实践活动,并为人们进行道德选择提供指南的能力。

道德的认识功能与法律、政治、宗教等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认识功能相比,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柒』 著名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是什么

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1927——1978)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也是现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创立者。他在20世纪50年代完成的博士论文,就奠定了其终生的研究方向。科尔伯格沿着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研究儿童道德判断的路线,在儿童道德认知发展与道德教育领域辛勤工作了30多个春秋,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构建了一个包括道德发展的哲学、道德发展的心理学以及道德教育的实践策略的庞大理论体系。

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是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运用于儿童道德教育实践而提出的重要方法。它以道德两难故事为基本材料,让儿童对故事中的道德问题进行讨论并回答围绕该故事提出的相关问题,以此判断儿童所处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并引导和促进其进一步发展的方法。该方法的关键在于要以两难故事诱发儿童的认知冲突,促进积极的道德思维从而促进其道德判断的发展。提出和倡导这一方法,是科尔伯格早期以道德认知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并特别重视儿童道德判断推理能力发展的具体表现。在他看来,“儿童道德成熟的标志是他做出道德判断和提出自己的道德原则的能力,而不是遵从他周围的成人的道德判断能力”(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与人的发展》,721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因此他把道德教育的目的定为促进道德判断和道德思维能力的发展。他认为一个人道德判断的发展一般要经过“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是一个由低到高顺序发展的过程。科尔伯格曾对这“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道德发展过程模式作了详细阐明,后又作过重大修正。他在70年代后期对该模式的概括是这样的:水平一是前习俗水平,包括阶段一 —— 以惩罚与服从为价值取向阶段,阶段二 —— 以个人的功利主义目的与交换为价值取向阶段;水平二是习俗水平,包括阶段三 —— 以协调人际关系为价值取向阶段,阶段四 —— 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履行个人义务为价值取向阶段;水平三是后习俗水平,包括阶段五 —— 以社会契约为价值取向阶段,阶段六 —— 以普遍道德原则为价值取向阶段。他认为儿童的年龄与其道德发展阶段有很大关系。一般0至9岁处于第一水平,9至15岁处于第二水平,16岁后向第三水平发展。但年龄并非是决定因素。尽管发展阶段不可跳跃、发展方向不可逆转,而在发展速度上则存在个体差异,有的发展快,有的发展慢,还有的可能长期处于某一阶段上停滞不前。科尔伯格主张用教育,特别是道德两难故事策略,促使其向更高一阶段发展得更快一些。

实施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的具体步骤和要求是:首先,根据道德判断测量表测出学生道德发展已达到的实际阶段,并根据测试结果给学生分组;然后再选择适当的道德两难故事和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在给学生讲述道德两难故事时,应能让学生完全听懂并能复述出故事里的情节,使学生能真正明确故事中的道德两难问题和矛盾冲突是什么。在组织学生讨论时应给学生一定的思考和准备时间,还需就故事里的道德难题提出一些相关问题以启发学生思考。讨论时可采取先分小组进行,然后再集中的办法,让每个人都有充分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就不同的方案进行比较、辩论,要能引起学生道德认知上的冲突,以引发更深的思考和逻辑推理,要让道德发展阶段相邻的同学有相互交流的机会,使较低水平的同学能学到较高阶段的道德推理。讨论不要追求意见一致的结局,而应通过讨论达到提高学生道德推理能力和认知水平的目的。讨论结束前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继续对该问题作进一步的思考。科尔伯格认为这种方法与传统教育有原则区别:它不是在学生面前强调成人的“正确答案”和传授学生现有水平还无法理解的高层次道德伦理,而是引发学生对道德问题的积极思考和认知冲突,给他们提供学习道德推理的机会,提供高于他们已有道德水平的一个阶段的思维模式。因为研究表明,儿童拒绝接受低于他们已有认知水平的信息,也不能理解高于他们两个阶段的信息。“成人的道德说理只有在高于儿童现有水平一个阶段时,才能被同化到儿童的思维中去。”因此,这一方法是有实证依据的。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的确有效地促进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对道德行为产生了间接影响。但是,科尔伯格也看到这一方法还需补充完善,于是他进一步主张将道德讨论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并在道德讨论中增加一些对现实生活中道德问题的讨论,使道德判断的发展能更多更有效地影响学生的行为。

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儿童的道德认知主要指儿童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它包括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以及道德信念形成三个方面。J·皮亚杰是第一个系统地追踪研究儿童道德认知以展的心理学家。他在1932年出版的《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是发展心理学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里程碑。

儿童道德认识发展阶段

皮亚杰根据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和使用,对过失和说谎的认识和对公正的认识的考察和研究,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三个有序的阶段: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出生~3岁)。皮亚杰认为这一年龄时期的儿童正处于前运算思维时期,他们对问题的考虑都还是自我中心的。他们不顾规则,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招待规则。他们的行动易冲动,感情泛化,行为直接受行动的结果所支配,道德认知不守恒。例如,同样的行动规则,若是出自父母就愿意遵守,若是出自同伴就不遵守。他们并不真正理解规则的含义,分不清公正、义务和服从。他们的行为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7岁)。这是比较低级的道德思维阶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单方面地尊重权感,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也就是说,他律的道德感在一些情感反应和作为道德判断所特有的某些显著的结构中表现出来。其基本特征是:一是绝对遵从父母、权威者或年龄较大的人。儿童认为服从权威就是“好”,不听话就是“坏”。二是对规则本身的尊重和顺从,即把人们规定的规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皮亚杰将这一结构称为道德的实在论。

第二,从行为的物质后果来判断一种行为的好坏,而不是根据主观动机来判断。例如,认为打碎的杯子数量多的行为比打碎杯子数量少的行为更坏,而不考虑有意还是无意打碎杯子。

第三,看待行为有绝对化的倾向。道德实在论的儿童在评定行为是非时,总是抱极端的态度,或者完全正确,或者完全错误,还以为别人也这样看,不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地位看问题。皮亚杰与英海尔德在谈到这个时期的儿童特点时说:“道德实在主义引向客观的责任观,历而对一种行为的评定是看它符合法律的程度,而不管是出于恶意的动机违反这个原则,还是动机好却无意违反了规则。例如,儿童在理解不准撒谎的社会价值之前很外(因为缺乏充分的社会化),在对有意的欺骗与游戏或纯粹的愿愿望有失真实区别之前,成人就告诉他们不要撒谎。结果说真话就成了儿童主观人格之外的东西,并引起了道德实在论和客观责任观,从而使儿童认为一切诺言的严重性似乎并不是看有意欺骗的程度,而是看实际上跟真实性相差的程度。”

第四,赞成来历的惩罚,并认为受惩罚的行为本身就说明是坏的,还把道德法则与自然规律相混淆,认为不端的行为会受到自然力量的惩罚。例如,对一个7岁的孩子说,有个小男孩到商店偷了糖逃走了,过马路时被汽车撞倒,问孩子“汽车为什么会撞倒男孩子”,回答是因为他偷了糖。在道德实在论的儿童看来,惩罚就是一种报应,目的是使过失者遭遇跟他所犯的过失相一致,而不是把惩罚看作是改变儿童行为的一种手段。

第三阶段:自律道德或道德主观主义阶段。皮亚杰认为儿童大约在7~12岁期间进入道德主观论阶段,这个阶段的道德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儿童已认识到规则是由人们根据相互之间的协作而创造的,因而它是可以依照人们的愿望加以改变的。规则不再被当作存在于自身之外的强加的东西。

第二,判断行为时,不只是考虑行为的后果,还考虑行为的动机。研究表明,12岁的儿童都认为,那些由积极和动机支配但损失较大的儿童,比起怀有不良动机而只造成小损失的儿童要好些。由于考虑到行为的动机,因而在惩罚时能注意照顾弱者或年幼者。

第三,与权威和同伴处于相互尊重的关系,儿童能较高地评价自己的观点和能力,并能较现实地判断他人。

第四,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地位,判断不再绝对化,看到可能存在的几种观点。

第五,提出的惩罚较温和,更为直接地针对所犯的错误,带有补偿性,而且把错误看作是对过失者的一种教训。

达到自律性道德阶段的儿童,在游戏时不再受年长者的约束,能与同年龄儿童平等地参加游戏,彼此明白自己的立场与对方的立场,共同制定规则,遵守规则,独立举行游戏比赛。

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这些阶段的顺序是固定不变的,儿童的道德认识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他律道德阶段的儿童是根据外在的道德法则进行判断,他们只注意行动的外部结果,不考虑行为的动机,他们的是非标准取决于是否服从面人的命令或规定。这是一种受自身之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后期儿童的道德判断已能从客观动机出发,用平等或不平等、公道或不公道等新的标准来判断是非,这是一种为儿童自身已具有的主观的价值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属于自律水平的道德。皮亚杰认为只有达到了这个水平,儿童才算有了真正的道德。

『捌』 有什么样的道德认识,就一定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版,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道权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道德行为的形成受到主观和客观等各方面的影响,有了好的道德认识,不一定能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所以二者不一定完全―致.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出现言行不一的现象。

『玖』 有什么样的道德认识就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

不是有什么道德认识就有什么道德行为,人之初性本善,只是社会让我们都变版了,当一件正确的事在权多数人眼中成为一件错误的事情时,即便是对的,你还敢去做吗?例如遇到他们行窃你会上前制止吗?我制止过,在两个商场保安和众多路人的围观下我被四个人打了一顿,没人帮我!报警后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我自己负担医药费,耽误工作,我做错了吗?我认知差吗?但是我觉得我当初做错了。现在你看到某个路人掉了钱包,上前还给失主,旁观者多数只会评价你是S.B。又有几个称赞的?大气候如此,国之悲哀。道德认知都有,都在人们心底,只是谁也不敢做,怕被大众评为异类,多管闲事,闲的蛋疼。皇上不急太监急......

热点内容
2019小学6年级家长法律知识试卷 发布:2025-08-15 04:13:42 浏览:87
电子废弃物条例 发布:2025-08-15 04:08:32 浏览:356
元旦依据立法 发布:2025-08-15 04:08:32 浏览:885
房博士律师团 发布:2025-08-15 03:54:58 浏览:677
参加法律硕士有什么要求吗 发布:2025-08-15 03:49:20 浏览:176
孙剑良律师 发布:2025-08-15 03:47:42 浏览:640
法律知识普及名言警句 发布:2025-08-15 03:39:29 浏览:982
上网的法律法规 发布:2025-08-15 03:39:27 浏览:85
305刑法 发布:2025-08-15 03:36:40 浏览:793
安徽省法院领导 发布:2025-08-15 03:31:50 浏览: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