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道德经
1. 古今中外的名人有哪些啊
1、毛泽东,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者和缔造者之一,领导了中国革命,并且结合中国实际编写关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书,后被称为“毛泽东思想”。
2、李白,号“青莲居士”,被后人称为诗仙,其诗新奇瑰丽,清新自然,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代表作有《将进酒》、《静夜思》、《望庐山瀑布》。
3、杜甫,号“少陵野老”,被后人称为“诗圣”,其诗多表达对国家的热爱,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代表作有《望岳》、《三吏》、《三别》。
4、李时珍,被后世誉为药圣,其主要贡献诗编写《本草纲目》。1982年,其墓地李时珍陵园(李时珍墓)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屠呦呦,因创制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6、罗斯福,他于美国金融危机时上台,实施了一系列政府干预经济政策,挽救了美国的经济发展。
7、太宰治,代表作《人间失格》,作者以自己为原型,在小说中描写了“自己”的一生,语言较为沉重,如“胆小鬼连碰到 幸福都觉得害怕。”
8、东野圭吾,日本推理小说家,代表作《白夜行》、《恶意》、《时生》,其巧妙地叙事方法收到业内一直好评,被称为伟大的推理小说家。
9、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描写了在中国的所见所闻,为后来资本主义侵略中国埋下了伏笔。
10、亚里士多德,古希腊著名生物学家、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他的所学覆盖了几乎全部的领域,是一位网络全书式的科学家。
11、Rihanna,中文名蕾哈娜,出生于巴巴多斯,她作为巴巴多斯的旅游代言天使,为巴巴多斯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代表作《Anti》,获得多项格莱美奖。
2. 谁能帮我找点欧洲人或者具体点德国人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证据
前苏联汉学家李谢维奇说,“老子是国际的”。英国科学家李约瑟一生研究中国,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著有多卷本《中国科技史》专著。他说,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李约瑟越研究中国,越认识老子、道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越发相信老子学说的正确,越来越按照老子说的去做,他晚年干脆自称是“名誉道家”、“十宿道人”。李约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很有成就,是上个世纪国际上知名的汉学家,而他的最大贡献是他发现了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从而为上个世纪后半叶世界“老子热”的形成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在现时的德国、法国、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兴起了“老子热”,《老子》一书在这些国家被一版再版。去年,在已有多种英文译本的情况下,一种新的《道德经》译本的出版权在美国又为8个出版商所争夺,最后哈泼公司以13万美元的高价买下出版权。
在当今的德国,几乎大小书店都有老子著作的翻译本。据报道,一位德国青年物理学博士托一位留学德国的中国学生替他购买中文本《老子》,以便对照原文,求得更深的理解。这位德国博士的一位朋友还把《老子》章句制成画片挂在墙上,以此表示对《老子》的尊重和敬仰。这位博士还把《道德经》作为人生指南送给他的女儿。
上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美国《纽约时报》将《道德经》列为世界十大名著之首。
2008年10月20日到21日,鹿邑老子国际文化节在鹿邑举办,各种以老子为背景的文化产品也开始出现在文化节上,这无疑是人们对老子文化在现时意义的大认同,也显示了现代人对鹿邑老子文化的认可和尊重。或许,这也是老子文化的一个新的开始。
3. 达尔文的进化论的证据是什么
据《报刊文摘》1986年11月25日报道,国际著名地质学家,瑞士籍华裔学者许靖华教授,应上海市地质学会和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邀请作学术报告时谈到,达尔文的进化论有三个不可忽视的错误。(一)他把地质史上生物的大规模灭绝当作地质记录不完善的表现,误认为生物进化论是一个均匀、缓慢过程。现在已查明,物种灭绝实际上是在相当短暂的时间里一下子发生的。(二)他把人类的社会现象用到生物物种的进化上去,设想物种的发展与人口一样,也是随时间按几何级数增长的。但是,化石记录表明,物种增长实际上表现为对数图形。(三)他把生物竞争当作物种灭绝的原因。现在已经查明,物种灭绝是由于自然环境的突变,生物进化不是“适应者存”而是“幸运者存”。
几乎从我们接受教育的年代起,达尔文的进化论就像吮吸母亲的乳汁一样被我们无条件地接受了。我们所接受的所谓进化论,实际上无非是“适者生存”和“弱肉强食”,无非是自然选择和优胜劣汰。但是,这就是达尔文进化论的全部内容吗?否。这只是达尔文进化论内容的一部分,它所揭示的,也仅仅是生物界存在现象的一部分。而另一部分,内容与之完全相反的部分,却被人们普遍忽略了。这就是达尔文关于“爱”和道德的理论。
在达尔文的进化论中,十分强调生物与环境之间矛盾和斗争的一面,而没有注意或很少注意到生物与自然环境和谐的一面。公平地说,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并不是不存在,而是不应过分夸大。如果过分夸大,就看不到不同生物之间协作共生的一面,相反相成的一面;而环境也就无所谓生命性,无所谓生机活力,更看不到环境的“灵性”。因此才导致了达尔文进化论过分强调生存竞争,而忘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和谐。这种和谐就包括生物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和谐,不同种群之间的和谐(生物群落),种群与环境背景之间的和谐。
因此,在后达尔文主义者中,有人开始注意达尔文理论中的另一面,例如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大卫.洛耶所著《达尔文.爱的理论》。他根据达尔文晚年的著作《人类的由来》,而企图极力纠正人们对达尔文理论的误解,那就是我们通过大众传媒和一般教育所接受的达尔文进化论,仅仅强调生存竞争的一面。为了生存竞争而不择手段,这就与人类的道德原则相冲突。达尔文晚年已经看到了这一点,因此才花大力气写出了《人类的由来》一书,企图纠正这种理论偏失。但是这样一来,达尔文理论就是断裂的,前后矛盾和不统一的。
生存竞争理论是在达尔文年轻时代形成的,《物种起源》一书成书于达尔文的中年时代,而其思想,却早在青年时代已经形成。但无论是青年时代的达尔文,所强调的基于生存竞争的进化论;还是晚年达尔文基于道德考虑的《人类的由来》一书,强调道德因素在人类生存中的重要性;都与他的生存理念和人生态度有关。一个人,在不同年龄段对宇宙人生的感悟是不一样的。青年时代注重生存竞争而忽视道德因素的重要性,这就难免于偏颇;晚年智慧成熟而比较全面,就会产生高一层次的看法,这是很自然的。大卫.洛耶认为青年达尔文已经具有了晚年时写作《人类的由来》一书的道德境界,或出于道德因素的考虑,我觉得是对达尔文的过分美化。达尔文不是圣人,而是一个西方文化的传承者,作为西方文化的传承者,西方文化中本身具有的竞争精神,在青年达尔文思想中不能没有反映。而基于生存竞争的进化论,就是这种反应的表现。
但基督教也是西方文化的集中反映。正是因为现世惨烈的的生存竞争,才更需要超越生存境界的彼岸世界与之平衡,否则生命就要崩溃。青年时代的达尔文与基督教神学精神相对抗,而强调人的现世的生存,这反映到生物进化论中,便是生存竞争和优胜劣汰理论。晚年他注意到这种理论的片面,而企图纠正,基于西方文化传统,也就只能把上帝爱人的道德说教再版于他的进化论中。
这使人想起经济学家对人的本质的看法。经济学家认为,所有人的本质都是自私的,这是经济学的理论前提,所有经济规律和经济规则都是基于这一前提的。但问题时,是否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经济活动,一切活动是否都是功利的,还有没有非功利的人类活动?比如审美活动、艺术活动、宗教活动等?他们都是基于人性自私的考虑吗?这样理解人和人性,显然是片面的。
但是,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从宗教的考虑出发,毕竟比局限于世俗生存的层面更深一层,人性是复杂的。对于自然界的生命现象,也不能光看到生存竞争。在更深的层面,自然界有一种“生生”之气,而无情竞争,只是一种杀气而已。宇宙自然中的“生生”之气,类似于古希腊哲人的所谓宇宙中的“至善”,它是至高无上的。
但基于基督教文化的局限,达尔文只是注意到人类社会道德因素的重要性,而不可能看到,在整个宇宙之间还存在着一种至高无上的“善”。而这对于中国的《易经》和老子的《道德经》来说,就是“生生”原则,发展到后来,就有儒家“与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它强调人的生命与天地万物本是一体,人的生存也就是人类的生存;人类的生存也就是宇宙自然的无限生机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决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天地万物一体联系的。
把人的生命和天地万物的生存以及生机活力联系在一起,这种思想实际上正是把宇宙自然看作一个生命过程,宇宙自然本身就是有生命的。发展到现在,就必须赋予宇宙自然以生命,这就是我的宇宙观。我的生命进化意识决定论就是以此为立论基础的。而在西方文化背景中,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却总是游离的甚至对立的,这是由它的理性样式决定的(见我的《人类理性论》)。这种理性也是自然观的体现,这种自然观就决定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导致生存竞争。这一切绝不是偶然的。
至于达尔文晚年的《人类的由来》,试图用道德因素来纠正生存竞争理论的偏失,那就使人不能不联想到西方人的生存过分物质化的追求,而把超越物质生存的理想寄托于天国的彼岸世界的努力。在西方,社会道德是由宗教信仰决定的,所以达尔文晚年强调道德因素的重要性,实际是晚年达尔文向宗教信仰的方向靠拢,以弥合人类生存境界的片面和偏失。这种弥合可谓用心良苦,但是作为一种理论,却与先前的生存竞争理论前后断裂,出现了明显的矛盾。
出现这种矛盾和前后断裂并不奇怪。因为西方人的世界观就是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理性也是与信仰对立的。在人的生存世界,需要理性以指导人的活动;而在信仰的世界,理性不得问津。理性与信仰断裂,人与自然分离,这就是西方文化传统。但是西方有识之士却已经意识到这种文化传统的局限,并开始努力克服这局限,例如在新道家的发起人,美国物理学家F.卡普拉等人那里,已经在努力克服这种局限,而试图发展一种新文化观。
不能否认,生物界中存在着生存竞争的现象。但是,正如克鲁鲍特金在《互助论》中所强调的,生物界除了生存竞争之外,还更广泛地存在着相互依赖、互助互益、生死相依的一面。因为生物一旦面临着异己的生存环境,环境的压力就会把不同的生物甚至生物群体凝聚起来,而这种凝聚必须通过信息传达,也就是说必须通过意识传感而实现。这就凸现了意识因素对于生物的生存和进化的重要性。
在生物进化中,以往人们过分注意到物质因素,这种对生命的理解,是基于唯物主义的理解,它把生命理解为物质运动而不是有意识、有灵性的存在,意识和灵性,在生存竞争中被忽略了。而意识因素在生物演化和进化中的重要性,也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这正是新的进化论所必须纠正的。
为什么人或动物在航天飞机或宇宙飞船中会感到强烈的孤独?因为在宇宙太空中失去了原来的生存环境,失去了自然环境中与万物合一的意识场,生命被迫从环境中孤立出来,失去了原有的与环境意识的共鸣,在心理上已经被孤立了。所以,心理素质不好的、意志力不够强大的,是不能飞上太空的,那样会造成一生的心理创伤。生物尤其是高级生物在太空中的心理反映说明,生命存在绝不是孤立现象,他还有对环境的强烈依赖,这种依赖,就包括心理意识上的依赖。
参阅《圣经.旧约.创世记》二章4 节 创造天地的来历,在耶和华造天地的日子,乃是这样。
参阅《圣经.旧约.约伯记》四十二章5节 我从前风闻有你,现在亲眼看见你。
参阅《圣经.旧约.诗篇》五十二篇1节 愚顽人心里说,没有神。他们都是邪恶,行了可憎恶的事,没有一个人行善。
4. 道德经是什么时间流传带欧洲的
早在16世纪,老子的《道德经》就被译成西方文字,17世纪以后,借助西方的商船往返,顺着西方传教士的足迹,《道德经》逐步由中国传入欧洲
《道德经》曾风靡欧洲 发行量仅次圣经。
海外初识《道德经》
早在16世纪,老子的《道德经》就被译成西方文字,17世纪以后,借助西方的商船往返,顺着西方传教士的足迹,《道德经》逐步由中国传入欧洲,西方人把《道德经》翻译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等文字,老子思想逐渐传遍欧洲大陆。有趣的是,西方人最初把“道德经”3个字分别翻译为“道路”(the way)、“德性”(virtue)和“经典”(classic)3个词。
老子的《道德经》传入德国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其影响力甚为深远。从1870年第一个德译本后,《道德经》的德文译本多达82种,研究老子思想的专著也高达700多种。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最初正是根据伏羲黄老的阴阳学说提出了二进制思想。当他第一次看到中国《河图洛书》拉丁文译本以后,惊呼“这是一个宇宙最高的奥秘”,连连称赞中国人太伟大了,当即给太极阴阳八卦起了一个西洋名字“辩证法”。由此可见以老子为代表的伏羲黄老学说,才是真正的辩证法之父。
莱布尼兹对辩证法的论述深刻地影响着伊曼努尔·康德,使康德成为著名的哲学家,成为辩证法的奠基人和阐发者。而黑格尔师承康德,把老子学说看成是真正的哲学,将老子所说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其哲学逻辑合理,充满生气,理论新奇,论述动人。黑格尔研究每一个命题,都完全按照太极图的正(阳)反(阴)合(中)的三维形式,创立了三段式解读法。哲学家海德格尔更把老子的“道”视为人们思维得以推进的渊源。
老子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也给予西方学者以启迪,唯意志主义哲学和悲观主义的大师叔本华其精神源头中就有着老子的影子。德国哲人尼采在读完《道德经》之后,大加称赞,说老子思想“像一个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而托尔斯泰当年也曾说,自己良好精神状态的保持应当归功于阅读《道德经》。
但是由于当时欧洲的文化并不普及,加上印刷、出版技术的现实限制,使得老子思想基本局限于欧洲的学者和文人圈子里,广大民众对于老子及其思想仍然不甚了然。真正让整个欧洲民众认识老子、了解其思想的契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引发的欧洲文化危机。
一战后西方文化大危机
1914年,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到1918年大战结束,长达四年的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前所未有的。据统计,整个战争期间,各国投入战场兵力达7500万人,其中死伤者达3000多万;因战争引起的饥饿和灾害导致1000多万人死亡;战争带来的经济损失总计高达2700亿美元。对于世界大战的主战场欧洲来说,昔日繁华的城市沦为废墟,大批工厂、铁路、桥梁和房屋被毁坏。欧洲民众更是目睹亲友死于战场,感受生活一落千丈的痛苦。
一战造成了一个满目疮痍、颓败不堪、精神备受创伤、充满动乱和绝望情绪的悲观世界。“世界到底怎么了?”“西方文化到底怎么了?”西方人开始痛苦反思。
早在一战爆发前,一位名叫斯宾格勒的德国中学教师便已对西方文化进行总体反思,在战后出版的名为《西方的没落》一书中,斯宾格勒高呼“西方文化已然走向没落”!在他眼中,文化是一个生命有机体,有着生长、成熟、衰败的过程,最终无论何种文化都逃脱不了死亡的归宿,西方文化也不例外。
“西方的没落”恰是当时西方文化虚无的极佳写照。人们不禁深思,难道近二、三百年来光辉灿烂不可一世的西方文化,竟也不能免于灭亡的命运,终将毁于一旦?经历一战的惨痛,欧洲人在痛定思痛之余,开始将目光投向东方,寻求救世的良方。
从东方寻找救世良方
1919年,法国著名文学家罗曼·罗兰写信给印度诗人泰戈尔,信中他心情沉重地指出,欧洲文化的弊病已经十分深重,如果不汲取东方文化的精髓,不将东西文化融于一炉,就不足以言自存。也是在这一年,梁启超到达西欧参观,当梁启超向西方友人说起孔子、老子等中国传统思想时,那些友人听后都跳了起来,埋怨他“家里有这些宝贝却藏起来不分给他们,真有些对不起人”。
一战后,在欧洲人中兴起了一股东方文化热、中国文化热。在这股热潮中,西方人发现,对于西方文化来说,最好的拯救良方莫过于老子和他的《道德经》。他们发现老子“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道法自然”的处事原则、“无为而治”的行为方式,对弥补西方文明中的精神失落和强权意志,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由此老子思想在西方真正热了起来。
当时很多西方学者到中国来寻找失落情感的归宿和医治西方文化弊端的药方,像英国哲学家罗素就在1919年来到中国,他认为中国人提倡的礼让、和气、智能、乐观的人生之道远非西方文化所能及,因此西方文化要学习中国的道德哲学。而西欧的民众尤其是青年,纷纷组织团体来研究老子思想,像德国当时著名的组织“自由德意志青年”和“游鸟”就以老子为精神领袖,其行事一切以老子哲学为依归,追求道家的境界。一些社团在章程中写道,德国的青年深受组织的束缚,拘束自己的创造精神,因此现在要以老子为导师,追求自己的精神之权利和无条件的自由。1919年,德国诗人科拉邦德写了一篇《听着,德国人》,在这篇文章中他号召德国人应当按照“神圣的道家精神”来生活,要争做“欧洲的中国人”。
老子的思想由此在西欧影响广泛,当时有位名叫魏时珍的中国学生到欧洲留学,发现大学的教授十分热衷于与他探讨中国文化。一位姓陈的中国学生在欧洲旅行时,发现在一所乡村中学里,老师向学生讲授“无为而治”的道理,并盛赞老子学说比孔子学说深奥。当时老子成为欧洲人心中最知名的中国人之一,不少家庭都收藏有一本老子的《道德经》。
对于老子的崇拜,在战败国德国体现的尤为明显,战争的失败使德国民众对西方文化弊病有着更深的切肤之痛。而老子的思想就像一剂清醒剂,直接指出了西方文化的弊病,因此深受德国青年的崇拜,当时一篇文章这样写道,“战前德国青年在山林中散步时怀中大半带一本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现在的青年人却带一本老子的《道德经》。”
几百年来,《道德经》的西文译本总数近500种,涉及17种欧洲文字,在译成外国文字的世界文化名著发行量上,《圣经》排第一,《道德经》高居第二,由此可见老子及其思想在西方受欢迎的程度。
5. 孔子老子学说对于欧洲之影响
作为道家思想的开创者,老子凭借《道德经》为国人所熟知,其在《道德经》中所阐发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的传统文化.毫不夸张地说,老子所创立的道家思想与孔子的儒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让人称奇的是,自16世纪《道德经》传入西方后,老子及其思想也引起了西方人的关注和认同.
海外初识《道德经》
早在16世纪,老子的《道德经》就被译成西方文字,17世纪以后,借助西方的商船往返,顺着西方传教士的足迹,《道德经》逐步由中国传入欧洲,西方人把《道德经》翻译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等文字,老子思想逐渐传遍欧洲大陆.有趣的是,西方人最初把“道德经”3个字分别翻译为“道路”(the way)、“德性”(virtue)和“经典”(classic)3个词.
老子的《道德经》传入德国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其影响力甚为深远.从1870年第一个德译本后,《道德经》的德文译本多达82种,研究老子思想的专著也高达700多种.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最初正是根据伏羲黄老的阴阳学说提出了二进制思想.当他第一次看到中国《河图洛书》拉丁文译本以后,惊呼“这是一个宇宙最高的奥秘”,连连称赞中国人太伟大了,当即给太极阴阳八卦起了一个西洋名字“辩证法”.由此可见以老子为代表的伏羲黄老学说,才是真正的辩证法之父.
莱布尼兹对辩证法的论述深刻地影响着伊曼努尔·康德,使康德成为著名的哲学家,成为辩证法的奠基人和阐发者.而黑格尔师承康德,把老子学说看成是真正的哲学,将老子所说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其哲学逻辑合理,充满生气,理论新奇,论述动人.黑格尔研究每一个命题,都完全按照太极图的正(阳)反(阴)合(中)的三维形式,创立了三段式解读法.哲学家海德格尔更把老子的“道”视为人们思维得以推进的渊源.
老子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也给予西方学者以启迪,唯意志主义哲学和悲观主义的大师叔本华其精神源头中就有着老子的影子.德国哲人尼采在读完《道德经》之后,大加称赞,说老子思想“像一个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而托尔斯泰当年也曾说,自己良好精神状态的保持应当归功于阅读《道德经》.
但是由于当时欧洲的文化并不普及,加上印刷、出版技术的现实限制,使得老子思想基本局限于欧洲的学者和文人圈子里,广大民众对于老子及其思想仍然不甚了然.真正让整个欧洲民众认识老子、
6. 《道德经》是什么时间流传带欧洲的
早在16世纪,老子的《道德经》就被译成西方文字,17世纪以后,借助西方的商船往返,顺着西方传教士的足迹,《道德经》逐步由中国传入欧洲
《道德经》曾风靡欧洲 发行量仅次圣经。
海外初识《道德经》
早在16世纪,老子的《道德经》就被译成西方文字,17世纪以后,借助西方的商船往返,顺着西方传教士的足迹,《道德经》逐步由中国传入欧洲,西方人把《道德经》翻译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等文字,老子思想逐渐传遍欧洲大陆。有趣的是,西方人最初把“道德经”3个字分别翻译为“道路”(the way)、“德性”(virtue)和“经典”(classic)3个词。
老子的《道德经》传入德国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其影响力甚为深远。从1870年第一个德译本后,《道德经》的德文译本多达82种,研究老子思想的专著也高达700多种。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最初正是根据伏羲黄老的阴阳学说提出了二进制思想。当他第一次看到中国《河图洛书》拉丁文译本以后,惊呼“这是一个宇宙最高的奥秘”,连连称赞中国人太伟大了,当即给太极阴阳八卦起了一个西洋名字“辩证法”。由此可见以老子为代表的伏羲黄老学说,才是真正的辩证法之父。
莱布尼兹对辩证法的论述深刻地影响着伊曼努尔·康德,使康德成为著名的哲学家,成为辩证法的奠基人和阐发者。而黑格尔师承康德,把老子学说看成是真正的哲学,将老子所说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其哲学逻辑合理,充满生气,理论新奇,论述动人。黑格尔研究每一个命题,都完全按照太极图的正(阳)反(阴)合(中)的三维形式,创立了三段式解读法。哲学家海德格尔更把老子的“道”视为人们思维得以推进的渊源。
老子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也给予西方学者以启迪,唯意志主义哲学和悲观主义的大师叔本华其精神源头中就有着老子的影子。德国哲人尼采在读完《道德经》之后,大加称赞,说老子思想“像一个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而托尔斯泰当年也曾说,自己良好精神状态的保持应当归功于阅读《道德经》。
但是由于当时欧洲的文化并不普及,加上印刷、出版技术的现实限制,使得老子思想基本局限于欧洲的学者和文人圈子里,广大民众对于老子及其思想仍然不甚了然。真正让整个欧洲民众认识老子、了解其思想的契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引发的欧洲文化危机。
一战后西方文化大危机
1914年,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到1918年大战结束,长达四年的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前所未有的。据统计,整个战争期间,各国投入战场兵力达7500万人,其中死伤者达3000多万;因战争引起的饥饿和灾害导致1000多万人死亡;战争带来的经济损失总计高达2700亿美元。对于世界大战的主战场欧洲来说,昔日繁华的城市沦为废墟,大批工厂、铁路、桥梁和房屋被毁坏。欧洲民众更是目睹亲友死于战场,感受生活一落千丈的痛苦。
一战造成了一个满目疮痍、颓败不堪、精神备受创伤、充满动乱和绝望情绪的悲观世界。“世界到底怎么了?”“西方文化到底怎么了?”西方人开始痛苦反思。
早在一战爆发前,一位名叫斯宾格勒的德国中学教师便已对西方文化进行总体反思,在战后出版的名为《西方的没落》一书中,斯宾格勒高呼“西方文化已然走向没落”!在他眼中,文化是一个生命有机体,有着生长、成熟、衰败的过程,最终无论何种文化都逃脱不了死亡的归宿,西方文化也不例外。
“西方的没落”恰是当时西方文化虚无的极佳写照。人们不禁深思,难道近二、三百年来光辉灿烂不可一世的西方文化,竟也不能免于灭亡的命运,终将毁于一旦?经历一战的惨痛,欧洲人在痛定思痛之余,开始将目光投向东方,寻求救世的良方。
从东方寻找救世良方
1919年,法国著名文学家罗曼·罗兰写信给印度诗人泰戈尔,信中他心情沉重地指出,欧洲文化的弊病已经十分深重,如果不汲取东方文化的精髓,不将东西文化融于一炉,就不足以言自存。也是在这一年,梁启超到达西欧参观,当梁启超向西方友人说起孔子、老子等中国传统思想时,那些友人听后都跳了起来,埋怨他“家里有这些宝贝却藏起来不分给他们,真有些对不起人”。
一战后,在欧洲人中兴起了一股东方文化热、中国文化热。在这股热潮中,西方人发现,对于西方文化来说,最好的拯救良方莫过于老子和他的《道德经》。他们发现老子“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道法自然”的处事原则、“无为而治”的行为方式,对弥补西方文明中的精神失落和强权意志,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由此老子思想在西方真正热了起来。
当时很多西方学者到中国来寻找失落情感的归宿和医治西方文化弊端的药方,像英国哲学家罗素就在1919年来到中国,他认为中国人提倡的礼让、和气、智能、乐观的人生之道远非西方文化所能及,因此西方文化要学习中国的道德哲学。而西欧的民众尤其是青年,纷纷组织团体来研究老子思想,像德国当时著名的组织“自由德意志青年”和“游鸟”就以老子为精神领袖,其行事一切以老子哲学为依归,追求道家的境界。一些社团在章程中写道,德国的青年深受组织的束缚,拘束自己的创造精神,因此现在要以老子为导师,追求自己的精神之权利和无条件的自由。1919年,德国诗人科拉邦德写了一篇《听着,德国人》,在这篇文章中他号召德国人应当按照“神圣的道家精神”来生活,要争做“欧洲的中国人”。
老子的思想由此在西欧影响广泛,当时有位名叫魏时珍的中国学生到欧洲留学,发现大学的教授十分热衷于与他探讨中国文化。一位姓陈的中国学生在欧洲旅行时,发现在一所乡村中学里,老师向学生讲授“无为而治”的道理,并盛赞老子学说比孔子学说深奥。当时老子成为欧洲人心中最知名的中国人之一,不少家庭都收藏有一本老子的《道德经》。
对于老子的崇拜,在战败国德国体现的尤为明显,战争的失败使德国民众对西方文化弊病有着更深的切肤之痛。而老子的思想就像一剂清醒剂,直接指出了西方文化的弊病,因此深受德国青年的崇拜,当时一篇文章这样写道,“战前德国青年在山林中散步时怀中大半带一本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现在的青年人却带一本老子的《道德经》。”
几百年来,《道德经》的西文译本总数近500种,涉及17种欧洲文字,在译成外国文字的世界文化名著发行量上,《圣经》排第一,《道德经》高居第二,由此可见老子及其思想在西方受欢迎的程度。(金点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