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① 道德经五十八章中心思想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原文: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guì),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其政闷闷,其民淳淳。领导者待人宽厚,政治环境清明,人民就淳朴忠实。其政察察,其民缺缺。领导者在日常管理过程中过于严厉,人们就会变得投机取巧、不务实生活;过于苛刻,人们就会抱怨。是祸是福都是人们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结果。祸兮,福之所倚;注意啊,灾祸,幸福伴随着;福兮,祸之所伏。幸福,灾祸潜藏着。孰知其极?究竟是灾祸,还是幸福,谁又能知道最终的结果呢?其无正也。因为世间的任何事情,除了正面看得见的作用外,都还具反面的作用;任何事物都是相生共存、相互转化的。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正可能随时转变为邪,善可能随时转变为恶。人之迷,其日固久。祸与福互相依存,善恶互相转化的复杂关系,让人们迷惑,已经很久了。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因此,有修养的人怎样趋利避害,实现自身的幸福呢?坚持原则却不生硬。廉而不刿。为人清廉,有个性,却不刺伤人。直而不肆。为人坦率正直,却不放肆,不任意行事。光而不耀。光芒四射,温暖了别人,帮助了他人,却不炫耀。做到以上所说的,就可以趋利避害,获得幸福人生了。
② 《老子》六十六章和第八章,第十一章,第五十八章中哪些章在思想和表现手法上有
我对第七十三章印象很深
③ 《老子》 第五十八章译文
原文: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回割,答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译文一
政治宽大,人民就淳厚;政治分析明确,人民就浇薄。因此,圣人方正而对人不残破,又廉隅而对人不伤害,直率而不放肆,光明而不耀目。
灾祸啊,是幸福倚靠的地方,幸福啊,是灾祸藏伏的地方。谁知道它的终极原因?这难道没有固定的的道理吗?固定的又变为异常,善良的又变为妖孽。人们的迷惑,时日本来很久了。
译文二
政令宽厚,人民就淳朴。
政令严苛,人民就狡黠。
因而圣者,有棱角而不伤人,尖锐而不刺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耀眼。
灾祸呵,幸福就倚傍在它旁边。
幸福呵,灾难就藏伏在它之下。
谁知道它们的究竟?
并没有一个定准!
正忽而转变为邪,善忽而转变为恶。
人类的迷惑,已经有长久的时日了!
④ 出自《老子第五十八章》的成语有哪些
《老子复》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成语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释义 :指福祸互为因果,互相转化。有时福是祸,有时祸是福。万事万物有他的两面性。
⑤ 道德经 五十八章 版本
你说的五十八章那应该就是道篇在前德篇在后。道德经有三个重要版本 晋王弼的简称王本,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甲乙本简称帛书本,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出土甲乙丙三组竹简本简称简本。
王本最为常见,在帛书本未被发掘出来是,王本是占主要地位的。王本道篇在前德篇在后,道可道非常道。
帛书本出土推翻了王本的道篇在前。帛文本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以德进道的思想。内容对比王本简化了帛本的一些字,和改变了一些字: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简本是至今发现最早的老子抄写本,但是残缺不全,无法整理出最初的文本。
所有道德经版本都抄写演变本,主要是道德经作家老子李耳,没有留下任何原本,留下道德经的都是对万物的悟,后来学着根据老子传授加自己领悟所写下的道德经。道德经主题思想其实就是以德进道,全在一个空字一个悟字。例如帛文中: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之心为心~得一~道生一三生万物~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其实读那个版本都一样,王本比较靠近近代文交为好理解一点,但有些字改了省了有些意思就有了一定变化,建议王本和帛文可以交换着读,其实道德经是不需要去翻译的,这本书怎么翻译怎么注释都是不对的,因为道德经里面已说明:上士闻道堇能行,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对于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理解,现在的解释只是你的学识去理解的,你再反复去读,又会有不同层次的见解了,所以其它注释都只可做参考,包括我说的亦是如此。竹简本不全,待以后能复原再读不迟。最后希望你能读出属于自己的道德经。
⑥ 道德经五十八章中心思想
道德经五十八章中心思想是:关于政治、社会、人生方面的辩证法。
[原文]专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属;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⑨,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译文]政治宽厚清明,人民就淳朴忠诚;政治苛酷黑暗,人民就狡黠、抱怨。灾祸啊,幸福依傍在它的里面;幸福啊,灾祸藏伏在它的里面。谁能知道究竟是灾祸呢还是幸福呢?它们并没有确定的标准。正忽然转变为邪的,善忽然转变为恶的,人们的迷惑,由来已久了。因此,有道的圣人方正而不生硬,有棱角而不伤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
⑦ 道德经 五十八章 版本
你说的五十八章那应该就是道篇在前德篇在后。道德经有三个重要版本 晋王弼的简称王本,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甲乙本简称帛书本,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出土甲乙丙三组竹简本简称简本。王本最为常见,在帛书本未被发掘出来是,王本是占主要地位的。王本道篇在前德篇在后,道可道非常道。帛书本出土推翻了王本的道篇在前。帛文本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以德进道的思想。内容对比王本简化了帛本的一些字,和改变了一些字:道可道也非恒道也。简本是至今发现最早的老子抄写本,但是残缺不全,无法整理出最初的文本。所有道德经版本都抄写演变本,主要是道德经作家老子李耳,没有留下任何原本,留下道德经的都是对万物的悟,后来学着根据老子传授加自己领悟所写下的道德经。道德经主题思想其实就是以德进道,全在一个空字一个悟字。例如帛文中: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之心为心~得一~道生一三生万物~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其实读那个版本都一样,王本比较靠近近代文交为好理解一点,但有些字改了省了有些意思就有了一定变化,建议王本和帛文可以交换着读,其实道德经是不需要去翻译的,这本书怎么翻译怎么注释都是不对的,因为道德经里面已说明:上士闻道堇能行,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对于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理解,现在的解释只是你的学识去理解的,你再反复去读,又会有不同层次的见解了,所以其它注释都只可做参考,包括我说的亦是如此。竹简本不全,待以后能复原再读不迟。最后希望你能读出属于自己的道德经。
⑧ 老子第五十八章伏的意思
伏:就是我们常说的依伏、潜在某种事物上面。下面是原文和解释。请参考
第五十八章
[原文]
其政闷闷①,其民淳淳②;其政察察③,其民缺缺④。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⑤。正复为奇,善复为妖⑥。人之迷,其日固久⑦。是以圣人方而不割⑧,廉而不刿⑨,直而不肆⑩,光而不耀⑾。
[译文]
政治宽厚清明,人民就淳朴忠诚;政治苛酷黑暗,人民就狡黠、抱怨。灾祸啊,幸福依傍在它的里面;幸福啊,灾祸藏伏在它的里面。谁能知道究竟是灾祸呢还是幸福呢?它们并没有确定的标准。正忽然转变为邪的,善忽然转变为恶的,人们的迷惑,由来已久了。因此,有道的圣人方正而不生硬,有棱角而不伤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
[注释]
1、闷闷:昏昏昧昧的状态,有宽厚的意思。
2、淳淳:一本作“沌沌”,淳朴厚道的意思。
3、察察:严厉、苛刻。
4、缺缺:狡黠、抱怨、不满足之意。
5、其无正也:正,标准、确定;其,指福、祸变换。此句意为:它们并没有确定的标准。
6、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正,方正、端正;奇,反常、邪;善,善良;妖,邪恶。这句话意为:正的变为邪的,善的变成恶的。
7、人之迷,其日固久:人的迷惑于祸、福之门,而不知其循环相生之理者,其为时日必已久矣。(严灵峰释语)
8、方而不割:方正而不割伤人。
9、廉而不刿:廉,锐利;刿,割伤。此句意为:锐利而不伤害人。
10、直而不肆:直率而不放肆。
11、光而不耀:光亮而不刺眼。
[引语]
前面几章论述“德”在政治、社会、人生方面的体现,本章讲的是政治、社会、人生方面的辩证法。本章里提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对于此句将在本章评析中详细论及。对于此章的研究,有的学者认为各段落之间的文义不一致,不连贯,可能有错简的情况。我们这里仍依据原文引述,未做文字方面的调整。
[评析]
老子在本章里提出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一句,自古及今是极为著名的哲学命题,往往被学者们征引来用以说明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冯友兰在分析此句时这样说:“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剧烈的变革在人们思想中的反映。在中国哲学史中,从《周易》以降,即有辩证法的思想,但用一般的规律的形式把它表达出来,这还是老子的贡献。但是,老子还没有把客观辩证法作为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最一般的规律提出来。除此之外,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还有很多严重的缺点,对形而上学思想作了很大的让步。第一,老子虽然认识到宇宙间的事物都在运动变化之中,但是认为这些运动变化,基本上是循环的,不是上升和前进的过程。它所谓‘周行’,就有循环的意义。第二,关于运动和静止,是哲学中重要问题,‘动’与‘静’也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范畴。老子承认事物经常在变化之中,但是他也说,‘万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十六章)。万物的‘根’是道,‘归根曰静’。他认为‘道’也有其‘静’的一方面;而且专就这一句话说,‘静’又是主要的。因此,他在实践中特别强调清静无为,认为‘重为轻根,静为躁君’(二十六章),‘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六十一章),实际上表示对事物变化运动的厌弃。第三,对立面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才互相转化,不具备一定的条件,是不能转化的。祸可以转化为福,福也可以转化为祸,但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才是如此,例如主观的努力或不努力等,都是条件。照老子所讲的,好像不必有主观的努力,祸自动也可以转化为福;虽然有主观的努力,福也必然转化为祸。这是不合事实的。老子的这种思想,也是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意识的表现。他们失去了过去的一切,自以为是处在祸中,但又无力反抗,只希望它自动地会转化为福。老子认为对立面既然互相转化,因此就很难确定那一方面是正,那一方面是负。这样的‘其无正’的思想,就对相对主义开了一个大门。后来庄子即由此落入相对主义。”(《中国哲学史新编》第272页)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冯友兰先生的批评十分中肯,指出了其中的要害问题,但我们的看法又与冯先生略有不同。我们感到,老子的辩证法已经具备了矛盾对立统一的规律的性质,相反的东西可以相成,同时,他又知道相反的东西可以互相转化,这种观察事物、认识的事物辩证方法,是老子哲学上的最大贡献。
⑨ 老子第五十八章告诉人们什么
这一章我是非常喜欢的,分享下:
◆◇◆第五十八章
[原文]
其政闷闷①,其民淳淳②;其政察察③,其民缺缺④。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⑤。正复为奇,善复为妖⑥。人之迷,其日固久⑦。是以圣人方而不割⑧,廉而不刿⑨,直而不肆⑩,光而不耀⑾。
解析:
老子在本章里提出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一句,自古及今是极为著名的哲学命题,往往被学者们征引来用以说明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冯友兰在分析此句时这样说:“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剧烈的变革在人们思想中的反映。在中国哲学史中,从《周易》以降,即有辩证法的思想,但用一般的规律的形式把它表达出来,这还是老子的贡献。但是,老子还没有把客观辩证法作为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最一般的规律提出来。除此之外,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还有很多严重的缺点,对形而上学思想作了很大的让步。第一,老子虽然认识到宇宙间的事物都在运动变化之中,但是认为这些运动变化,基本上是循环的,不是上升和前进的过程。它所谓‘周行’,就有循环的意义。第二,关于运动和静止,是哲学中重要问题,‘动’与‘静’也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范畴。老子承认事物经常在变化之中,但是他也说,‘万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十六章)。万物的‘根’是道,‘归根曰静’。他认为‘道’也有其‘静’的一方面;而且专就这一句话说,‘静’又是主要的。因此,他在实践中特别强调清静无为,认为‘重为轻根,静为躁君’(二十六章),‘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六十一章),实际上表示对事物变化运动的厌弃。第三,对立面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才互相转化,不具备一定的条件,是不能转化的。祸可以转化为福,福也可以转化为祸,但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才是如此,例如主观的努力或不努力等,都是条件。照老子所讲的,好像不必有主观的努力,祸自动也可以转化为福;虽然有主观的努力,福也必然转化为祸。这是不合事实的。老子的这种思想,也是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意识的表现。他们失去了过去的一切,自以为是处在祸中,但又无力反抗,只希望它自动地会转化为福。老子认为对立面既然互相转化,因此就很难确定那一方面是正,那一方面是负。这样的‘其无正’的思想,就对相对主义开了一个大门。后来庄子即由此落入相对主义。”(《中国哲学史新编》第272页)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冯友兰先生的批评十分中肯,指出了其中的要害问题,但我们的看法又与冯先生略有不同。我们感到,老子的辩证法已经具备了矛盾对立统一的规律的性质,相反的东西可以相成,同时,他又知道相反的东西可以互相转化,这种观察事物、认识的事物辩证方法,是老子哲学上的最大贡献。
⑩ 老子第五十八章反映出老子什么辩证思想,
事物有阴阳二面 以及阳极反阴 阴极反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