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道德的问题
① 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存在哪些错误的思潮
一种是文化复古思潮,近百年来,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问题上,有所谓版道统论、国粹派权等,它们都曾经赤裸裸地主张复古
另一种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全盘否定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思想的错误理论。
② 一个关于道德的问题
或许是因为没有遇到你这样困窘的事情吧,如果是自己的话,我想自己也会相版当的矛盾权的,因为自己本身不是没有道德的人,却办不道德的事情的话,会忐忑不安的。
作为你个人来说,会不知所措,就我现在来说,我不赞同你那样弄个U盘,或许有些人觉得这样做没什么,但,就我自己的感觉来说,一旦事情有了第一次之后,第二次,第三次的出现也就不奇怪了,或许有人会认为我小题大做,但,当一切真正的经历后,才会明白说的是对的,凡事,总是在经历过后,才明白怎么样做才是最应该选择的,对于这件困窘的事情,我不想说对与错,因为,这个关系道德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伤害别人,只不过是在和自己内心的道德做斗争,一切都会因为这个小的转折点而发生改变……
如果,你确实家境比较贫困的话,恕我冒昧,你现在上网不花钱么……,少上点网,可以给自己节省点钱买个稍微便宜点的U盘的……
不知道我说了这么多,是不是会伤害到你,如果伤害到你了,我为我的话和你真心的道歉,就我个人而言,我确实不太支持你那样做的
③ 什么是道德的含义
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实践的理性和思辨的理性不同,前者较为粗略,后者较为精密。思辨只有对错之分,没有中间状态,而实践的精髓正在于选择,并且中间状态就是最好的选择。
在中文中,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词,道是一种良好的选择,德是一种素养或习惯。二者合起来就构成它的定义,即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其中习惯是它的种,良好的选择是它的属差。道德属于伦理学范畴,其题材是人的活动或实践,其目的是人的幸福。
(3)对道德的问题扩展阅读:
道德的准则
既然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像射箭一样有一个标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一样,需要在实践中根据感觉来调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因此,说道德的准则是感觉当不为谬误。
有人说道德的准则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义为既不压迫人,也不受人压迫。这话一半正确,一半不正确。因为相同人的幸福是相同的,不同人的幸福是不同的。对幸福一概而论,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现。
人的性格是有多样性的,有的人爱好思考,有的人爱好运动。即便同一个人,小时候和长大了的性格也有可能不同。因此,幸福和快乐也具有多样性。对待不同的人,幸福既然不可以一概而论,相应的道德也就不可以一概而论。
如果对象全都是自由人,那么既不压迫人,也不受人压迫诚然是一种道德,但是如果对象一方是自由人,一方是奴隶,那么道德就是一方压迫另外一方。不可以强求相同的人遵循不同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不同的人遵循相同的道德。
具体来说,不可以强求古人遵循今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小孩遵循成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女人遵循男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穷人遵循富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发展中国家遵循发达国家的道德。
这种说法反过来也是正确的,不可以强求今人遵循古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成人遵循小孩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男人遵循女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富人遵循穷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发达国家遵循发展中国家的道德。
④ 道德是什么三个问题:1,什
道德,是由思想行复为所表现的,制
有一定标准的,社会、风俗,习惯。
美德是牺牲自我成就他人,丑德不成其为德,所以,道德仅仅是一种表现形式,属于中性。
道德是引导人们追求至善的良师。它教导人们认识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教导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和规范自己行为。
⑤ 道德问题是什么(辩论会用)
不知道对方的辩题是什么,如果是说“用法律解决社会问题更有效实”话那版你们危险权了,而且社会问题大多是“利益分配”的问题,利益分配用道德解决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利益分配用制度解决,制度中就包括法律。
恕我直言--这个辩题的设立本身就存在问题,一方明显处于优势地位。我们都很向往那种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盛世景象。对今天而言那只是一种美丽的幻想。
祝你们好运!!用道德解决社会的一些问题是有效的,谈更,则不知和什么比。我猜想大约是指法治吧,如果是这样则不用更字为好,因为法院监狱警察等等现在还不能没有。
⑥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简单点
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没到,留着鲈鱼是错的,放回湖里才是对的。但是要把鲈鱼放回湖里。做起来却很难,放弃个人利益。
我们老师讲过哦,O(∩_∩)O~
⑦ 在对待传统问题道德上要反对哪些错误思潮
在对待传统问题道德上要反对的错误思潮:文化复古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文化复古主义:是近代产生的一种文化思潮,它是在中西文化的对撞中产生的。康有为、梁启超是其主要代表。
历史虚无主义:历史理论术语,它是指不加具体分析而盲目否定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甚至否定历史文化,否定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民族精神,否定一切的历史观点和思想倾向。
(7)对道德的问题扩展阅读:
历史虚无主义的特点:
一、竭力贬损和否定革命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诋毁和嘲弄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诋毁和否定我国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取向及其伟大成就。所谓“告别革命”论,既是这种思潮的集中表现,又是它不加隐讳的真实目的。历史虚无主义把“重新评价”的重点放在近现代史的原因,就是为了否定革命。
二、以“学术研究”的面目出现,在“重新评价”、“重写历史”的名义下,做翻案文章,设置“理论陷阱”
历史虚无主义同理性思考是完全背道而驰的。他们为了否定革命的正义性和必要性,就竭力推崇西方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把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政党、领袖和革命的群众运动边缘化,甚至加以丑化,而对阻碍历史前进的反动势力及其代表人物则加以颂扬,把他们放到了历史舞台的中心位置。这种颠倒历史的做法,是反理性思考。
三、有着明确的政治诉求
改革开放以来相继出现了危害社会的各式各样的错误思潮,如新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普世价值观等等,虽然他们主张各异,表现形式不同,但却有着共同的政治诉求。
这主要表现在:反对四项基本原则这一立国之本,力图扭转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发展方向,把中国纳入到西方资本主义体系中去。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它自身的特点来表达这一共同的政治诉求。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复古主义
网络—历史虚无主义
⑧ 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存在哪些错误的思潮
在对待传统道德来的问题源上,要反对两种错误思潮。一种是文化复古主义思潮,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就是因为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传统文化的失落。所以,道德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恢复中国“固有文化”。另一种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认为中国传统道德从整体上来说在令天已经失去了价值和意义,不能满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从整体上予以全盘否定。这两种思潮都是错误的,都割裂了共性和个性、抽象和具体、一般和个别、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因此,在对待中国传统道德的问题上,我们要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注意科学辨析,自觉避免各种错误倾向的影响。
⑨ 关于道德的问题
道德
开放分类: 中国文学、哲学、教育、道、德
德指内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用于人伦,则指人的本性、品德。儒家认为,“德”包括忠、孝、仁、义、温良、恭敬、谦让等。
道家则以为所谓天地万物之自然为“道”,而各种事物所得之自然为“德”。对人而言,便是品德。宋明理学家把“德”称作是实行某种原则,有所得于心。
德 dé
[道德的含义]
道德是发展先进文化,构成人类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我们通常讲的道德
是指人们行为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道德的定义可以概括为: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向
人们提出的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这一概念说明,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调节人们之间和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
范。道德总是扬善抑恶的。道德与法律不同,它是依据社会舆论、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来判
断一个人的品质,主要依靠人们自觉的内心观念来维持。
道德一词由来已久。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古代的著作中就出现了“道德”这个词
语。“道”表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则;“德”表示对“道”认识之后,按照它的规则把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当。从中国儒家的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开始,千百年来.
人们就一直重视道德问题。
道德是行道积德——实践真理、发展真理。
真理就是大道。行道,就是创造条件、建立机制、运行和谐发展、大家都赢的客观规律,创造和谐发展的客观实际,是运用科学、实践真理。积德,就是不断创造和谐发展的客观实际,是追求真理、发展真理。行道积德就是道德。
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破坏和谐发展,是不讲道德;平等互利、诚信互助实现和谐发展,是一般道德;助人为乐、奉公为乐促进和谐发展,是高尚道德;舍己救人、为公牺牲在行道积德上达到了顶峰,是最高道德。道德的这种阶级(等级)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高尚道德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自然是高度和谐发展的社会。这是和谐道德观的基本观点。
行道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普遍接受大道的理念,明确发展的方向、目标与指导思想,这是精神条件。二、创造出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保证,在经济上首先要消灭贫穷与垄断这两极分化,普遍建立生活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物质条件。三、建立个体与群体行为的和谐制约与激励机制,就是建立相应的法律制度与风俗习惯,这是社会运行条件。只有具备了这三个条件,才能普遍运行和谐发展、大家都赢的客观规律,使社会向高度和谐发展的理想目标靠近。
【释义】
(一)道德,品行;特指好的品行。参见词条“道德(一)”。例:品德|公德|德育|德才兼备。
(二)情义;恩惠。例:功德|积德|感恩戴德|《书·盘庚上》 “汝克黜乃心,施实德于民”。
(三)心意;信念。例:同心同德|离心离德。
(四)感德。例:《左传·成公三年》 “然则德我乎?”
(五)事物的属性。例:章炳麟《国故论衡·语言缘起说》 “实、德、业三,各不相离。”
(六)德国的简称。
(七)姓。
【德高望重】 #dé gāo wàng zhòng 道德高尚,名望很大。多用来称颂老年人。
〖例句〗李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在教育界、科学界享有很高的声望。
===================关于这个字的更多的信息=================
“女子无才便是德”是一句封建主义的老话。
今天,当中国以“礼仪之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或在对传统道德进行继承光大时,是否也应对这句老话有一番检视呢?
这句老话所体现的,不仅仅是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歧视,还包含了父权制文化对男女两性的双重价值标准和双重道德标准,更紧要的,这还是一种封建统治的手段,即将女性的“德”与“无才”紧密联系起来,以“德”为由,剥夺女性受教育的权利,将她们置于愚昧无知的境地,从而造成了中国女性上千年间“女憧憧,妇空空”(《大戴礼记·主言》)的状态,无论是未婚女子还是出嫁妇人,大都不知不识,头脑空空,懵懵懂懂——以此来确保男权中心主义的统治地位及对女性的压迫与控制。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最早出处已无从考证,但与它涵义相近似的说法有:“哲夫成城,哲妇倾城”、“懿厥哲妇,为枭为鸱”(枭、鸱都是极凶猛的飞禽,喻狠毒)、“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皆出于西周的《诗经·瞻卯》。可见,认为男人拥有聪明才智可以成就事业,女人拥有聪明才智则非但不是好事,还是搅乱天下、酿成灾难、祸国殃民的根源。根据《诗经》之中的这些说法可断定,“女祸论”的观念也算得上是历史悠久了。从这一意义上说,为提防、阻止女性变得聪慧,不让她们有思想、有才能,也就成为巩固封建统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政治问题了,因其直接与江山社稷的稳固联系在了一起。为不让“哲妇倾城”,就必须使女性不成为“哲妇”,最关键的就是把她们限制在家庭的小圈子里,使之成天忙碌于家庭事务,不知亦不问世事。根据记载,汉代女子到了十岁就禁止外出了,要深居闺房,学习执麻、治丝、织纫、制糟酱酒浆等等一大堆“女事”,以练就从事家务劳动所需的基本技术。之后,十五而笄,二十而嫁。可见,这一时代的女子也并非是什么都没学,而是按照“男主外、女主内”的角色扮演,使女性“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即只让她们学习掌握家务劳动的技术,而不让其参与到社会教育体制之中去学习各种文化知识、特别是关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方面的知识。
根据东汉班昭所著《女诫》的记载,女子出嫁之前除了要加紧练习家事技术外,还要进行所谓“女教”,以达到规范女性言行举止的目的。“女教”的内容为“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四个方面,是封建礼教对女性要求的具体化。所以,“女教”绝非等同于近代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兴女学”,“女教”的目的与“兴女学”正好相反,它不是为了推进妇女解放,而是为把套在女性脖子上绳索拉得更紧。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女教”在“德、言、容、功”四方面的表述,都是以“不必”这样的否定形式来进行阐述的:“妇德不必才明绝异”、“妇言不必辩口利辞”、“妇容不必颜色美丽”、“妇功不必工巧过人”。显然,这些规训要求女性本来可以做到的也不必、不要去做,即佯装自己做不到,更无须尽量做到极致、做到最好。这四个“不必”、特别是“妇德不必才明绝异”,不仅再度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相互印证,还非常明确要求女子必尽量“装懵扮傻”——即使聪明过人,心里明镜似的,也要表现出木讷、迟钝、无知、孱弱的样子,自我压抑,自轻自贱,保持低于、次于男性的姿态,切不可将自己的聪明伶俐显露出来。班昭是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彪的女儿,其哥班固也同为著名的史学家。班昭虽为女流,却得益于家学渊源,文慧超群,曾有公卿大儒马融之辈向她问业,被《中国妇女史》的作者陈东原誉为“好一个了不得的女子”。想必作为学问家的班昭本人,是完全清楚有多少男人的学问其实是在自己之下的,也知道有多少女子其实十分聪慧。然而,无奈受制于封建礼教伦常,班昭不但遵从三纲五常,还应邀进后宫给嫔妃们讲解妇德,并运用自己的文思,将原本散漫浮泛的男尊女卑封建礼教系统化,编撰而成《女诫》。此书与《烈女传》、《女训》等著作一起,成了封建时代进行“女教”的范本,也成为牢牢套在中国女性脖子上的千年枷锁。
由女性来做束缚女性的事,呜呼哀哉!
为使“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制度化,父权制还与儒学结合大力推进贯彻“男女有别”、“男女大防”的封建礼教,其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提防女子之“淫”。为此,大加渲染的是女子一旦有了知识,就可能具备对自由的向往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不仅难以驾驭,还会变得“淫荡”,继而发生种种“不贞”之事。历史上,此类女子“因才而淫”的故事传说比比皆是。如才女卓文君被司马相如的琴声感动而与之私奔;蔡文姬虽才学丰富,却感情复杂缱绻,结果三易其夫;杜丽娘、崔莺莺因知文断字,看了一些文学“杂书”,愈发多愁善感,移了性情,春情萌动,将对封建伦常的反叛付诸行动,等等。所以,上千年来女性受教育的权利一直遭到剥夺,目的就是为了将女性塑造为俯首贴耳、唯命是从的封建礼教的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