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天文历法学

天文历法学

发布时间: 2021-01-10 23:02:13

1. 怎么学习古代的天文历法以及阴阳五行

我读过一本书很好,可能是中国天文学史。第三卷,对中国历法解释的很详细,历法与天文联系很紧密,另外与中国的很多阴阳,五行观念联系也很多。不看专业书籍很难一句话说清。

2.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和历法是什么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几千年来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天文资料,这引起了各国天文学家的注意。

《春秋》中关于哈雷彗星的描述

中国在传说中的帝尧(约公元前24世纪)的时候就已经有了专职的天文官司,从事观象授时。那时一年分为366天,分为四季,用闰月来调整月份和季节。这些都是中国历法(阴、阳历)的基本内容。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中国天文学已经处于从一般观察到数量化观察的过渡阶段。记录这一段历史的《春秋》和《左传》,都载有丰富的天文资料。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242年中,记录了37次日衰,现已证明其中有32次是可靠的,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天象记录。当时还有天琴座流星的最早记载,也有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随着观测资料的积累,战国时期已有天文学的专门著作,齐国的甘公(甘德)著有《天文星占》八卷,魏国的石申著有《天文》八卷。

和春秋时期天文学相联系的是历法,到春秋后期,采用的历法是一年为365日,19年7闰,这种历法叫古四分历。古四分历比真正的年长度每年多11分钟。欧洲古罗马人在公元前43年,即比中国晚500年的时候才知道采用古四分历。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在春秋战国时期,还逐步形成了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平均15天设置一个节气,这是中国古代的独特创造。它告诉人们太阳移到黄道上二十四个具有季节意义的位置的日期,几千年来对中国农牧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3. 天文历法怎样学

《时间与历法》
按你所说,主要就是农历!农历是公历(阳历)和阴专历的结合体!属
按公历只能确定 二十四节气 中的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四个节气的具体日期,其他节气的日期都是变动的! 春分(3.21) 夏至(6.22) 秋分(9.23) 冬至(12.22)

4. 有人学过天文与历法吗

有关,最显著的例子,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已经习以为常的十二进制有考虑过怎么回来的么?答案是木星的公答转周期,一年运行30°,十二年一周由此而来。十二进制不论在西方、阿拉伯、印度还是我们习惯的中华文明中都有运用,且产生具有相当的独立性(比如周代推太岁历的时候,和西域的交流还没有开启),可见木星对于历法有多重要的影响。还有一个类似的例子是土星,二十八进制在中国和印度的历法中都有运用。相信楼主也猜到了,是因为土星的公转周期,特别是印度立法想了个法凑出29进制,为的是更好地契合土星的公转周期29.5年。金星也有历法,玛雅文明就有非常独特的金星历,以584天为周期,尽管金星非常亮,但是运动起来没有木星土星这样有规律,所运用的就比较少(稍有经验的爱好者,都直接推算出若干年前/后木星土星何在,但是金星不行,计算就繁琐得多)。另外两颗在我浅薄的认识里似乎没有直接与之相关的历法,水星想看到都很不容易,除非爱好者挑选大距前后在天气大好的情况下刻意守候。自然,不容易看见就没有人会意志为基础编订历法。火星少许好些,不过运动规律性和金星一样复杂,但亮度差了很多,所以也没吸引足够的关注。

5. 分别列举两汉、宋元时期的天文历法成就(至少两项)

两汉 (2)两汉时复期:
①汉武帝时制,天文学家制订出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
②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被世界公认为是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
③东汉时,张衡从日、月、地球所处的不同位置,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④张衡发明制作的地动仪,可以遥测千里意外地震发生的方向,比欧洲早1700多年。

6. 古巴比伦的天文历法和数学领域是什么

古巴比伦时代的科学以数学和天文最为发达,计数法采用十进位和六十进位法。六十进内位法应用于计算容周天的度数和计时,至今为全世界所沿袭。在代数领域,古巴比伦人可解含有三个未知数的方程式。在天文学方面,则已知如何区别恒星与行星,还将已知的星体命名。当时的历法为太阴历,将一年分为12个月,一昼夜分为12时,一年分为354日。为适应地球公转的差数,已经知道设置闰月。古巴比伦人在天象观测方面的长期积累,使后来的新巴比伦人能预测日月蚀和行星会冲现象,并进一步推算出一年是365天6时15分41秒,比近代的计算只多了26分55秒

7. 我国介绍欧洲天文历法的专著

《崇祯历书》是一部中国比较全面的介绍欧洲天文学知识的著作,由徐光启、李之藻、李天经、汤若望等人编译,从明代(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到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历时5年。

《崇祯历书》又名《西洋新法历书》、《新法历书》、《西洋新法算书》。一百三十七卷(有的版本为一百二十卷或一百二十六卷)。明徐光启主编。徐光启去世后由李天经(1579-1659)完成。在编撰过程中先后吸收了西方耶稣会传教士邓玉函(瑞士人)、龙华民(意大利人)、汤若望(德国人)、罗雅谷(葡萄牙人)参加了工作。

书中大量引进了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明确引入了“地球”的概念,在计算方法上,介绍了球面和平面三角学,在坐标系方面介绍了黄道坐标系。在《明史·历志》中记录了发生过的8次中西天文学的较量,包括日食、月食、木星、水星、火星的运动,最后崇祯帝“已深知西法之密”,并在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下定颁布新历的决心,但颁行《崇祯历书》的命令还没有实施,明朝就已灭亡。

直到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早期汤若望对《崇祯历书》进行了删改、压缩,更名为《西洋新法历书》,并进呈清政府后,才被采用,并改名《时宪历》,正式颁行。

(7)天文历法学扩展阅读:

一部湮没三百年的历书

崇祯二年,钦天监测量日食再次失误,而同时徐光启依靠传教士的帮助,运用西法测量却相当精确,符合天象。当崇祯皇帝责怪钦天监时,钦天监官员据实说,《大统历》承《授时历》已久,他们只是在开国二百六十年后遵守旧法而已,若因循守旧下去,以后不能无差。礼部就此再奏请开局改历,才得批准。至此开始,徐光启以六十八岁的高龄被朝廷委任为管理部事的礼部左侍郎,开创了划时代的伟业——纂修《崇祯历书》。

《崇祯历书》完成后,明末朝廷已陷入动荡之中,新历法还未及颁行,几个月后李自成即攻入北京,推行新法之事功败垂成,终明之世未得实施。清军入关一年多之后,汤若望就将他改编过的《崇祯历书》改名为《西洋新法历书》呈报清廷。

由于入清后《崇祯历书》被多次挖板或重刻,加上汤若望的删改,因此版次较乱,卷数不一,几乎没有一个图书馆藏有完整的《崇祯历书》;经汤若望删改成书的《西洋新法历书》虽易称《西洋新法算书》钞入《四库全书》,却并非《崇祯历书》的原貌;这些都使得展现明朝《崇祯历书》原貌显得弥足珍贵。

8. 天文历法教学跟其他相比有什么特点

天文历法方面的教学主要局限于太史局。虽然局中设历生、天文生内、漏刻生等,也有保章正容(历博士)、灵台郎(天文博士)等教授者,但不像上述两种学校那样有严密的教学和管理制度,只是一个特殊的专业教育机构。一般来说,局中各色学生跟博士学习古代和外来的天文历书及数学著作,昼夜在灵台(即相当于朝廷最权威的天文台)“伺候天文气色”,佐助有关的科研人员进行试验观察、记录天文现象、制作历书等等。其名曰官学,实际上却更多地带有私学的特点。特别是这类教育的师生比例悬殊过大,700多学生学习如此实践性强的专业却只有几个博士指导。基本上是采取博士讲大课和学生自学体验相结合的方法。天文历法教育较之前两学虽不很典型,但学生所学和国家所需基本对口,学生在边干边学中提高自己,到了一定年限即可“转正”,成为国家掌管天文历法的官员和职工。

9. 两汉 宋元时期的天文历法学成就各两例

两汉时期:1、汉武帝时期颁布《太初历》;2、东汉张衡制定“浑天仪”,用以观测星象.2、宋元时期:1、北宋沈括制定《十二气历》;2、元朝郭守敬制定《授时历》.与现行公历精确度相仿.

10. (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在中国古代,天文和历法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天文学家和君主

(12分)
(1)多种天文观测仪器制造与改进;丰富的天象观测记录;不断完善回的历法;答中央政府支持、组织,
设置专门机构。(6分)
(2)将天象变化与现实政治相联系,天人感应思想;注重实用性,理论探讨不足。(6分)

热点内容
经济法集体土地入市问题 发布:2025-05-07 06:24:27 浏览:403
公司政策违反劳动法 发布:2025-05-07 06:23:50 浏览:104
制度产权司法等对财富的生产有什么作用 发布:2025-05-07 05:53:50 浏览:283
劳动法哪些员工不可以辞退 发布:2025-05-07 05:46:34 浏览:109
广西村民自治法规 发布:2025-05-07 05:22:30 浏览:356
法官王赛 发布:2025-05-07 05:18:12 浏览:782
行人在高速路上行走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5-07 05:16:18 浏览:940
法院拘传票 发布:2025-05-07 05:12:03 浏览:804
长垣律师咨询电话 发布:2025-05-07 05:03:23 浏览:157
煽动员工罢工法律责任 发布:2025-05-07 05:01:57 浏览: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