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中国法治的基础是

中国法治的基础是

发布时间: 2021-01-11 03:05:42

⑴ 中国法治建设如何做到四个基本格局

法制建设的基本格局是,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法制监督贯穿这四个环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建成,只是有待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还未建成,正...

⑵ 中国政府走向法制化的前提和基础是什么

中国政府走向法制化的前提和基础是:立法、司法只对人民负责,不受任何组织的领导。

⑶ 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是什么

依法治国的基础和前提是:法制。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 有法可依,是立法方面的要求。这是依法治国的法律前提,也是依法治国的首要环节。

2、有法必依是指一切政党、国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公民都必须依法办事。这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依法治国的关键是执法,难点和重点也在执法。

3、执法必严,是指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办事,坚决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4、违法必究,就是要严格追究违法犯罪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这是依法治国的必要保证,是法律威严的重要体现。

党的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建设法制中国为目标,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与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

中国有句俗话:“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针对法律制度缺乏的问题,中国的法制建设首先从立法开始。现在,中国已经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主要领域都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可以说依法治国的基础已经具备。辅以“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和“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等制度要求则可落实依法治国这一治国方针,实现——法治中国的奋斗目的。

(3)中国法治的基础是扩展阅读: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通通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人民当家做主根本保证。

“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在日新月异的改革时代,人民更加期待公平正义,折射出社会和谐发展对法治的更高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党面对新形势的郑重宣示。

“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是要以人民的期待为导向,以法治巩固人民主体地位、维护人民合法权利;在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中,把法治精神融入规范社会行为的核心价值观,为建设法治中国打牢群众基础,给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注入澎湃动力。

⑷ 依法治国的基础是什么

党的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建设法制中国为目标,坚持依法治专国、属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与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有法可依,是立法方面的要求。这是依法治国的法律前提,也是依法治国的首要环节;有法必依是指一切政党、国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公民都必须依法办事,这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依法治国的关键是执法,难点和重点在于执法,执法必严,是指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办事,坚决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违法必究,就是要严格追究违法犯罪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这是依法治国的必要保证,是法律威严的重要体现。

由此可见“有法可依”是法治的基础。中国有句俗话:“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针对法律制度缺乏的问题,中国的法制建设首先从立法开始。现在,中国已经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主要领域都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可以说依法治国的基础已经具备。辅以“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和“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等制度要求则可落实依法治国这一治国方针,实现——法治中国的奋斗目的。

⑸ 对于中国的法治建设,我们是否只需要了解一下基本的法律知识就可以,无须去关注

了解基本的法律法规知识是支持法治建设的一个方面,同时也要向家人或身边的人宣传法律法规知识,做到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同时在生活中要懂得运用法律法规来解决实际问题,利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⑹ 依法治国的基础是什么

依法治国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什么是法,法就是在社会发展中当政者其认为不利于社会发展所作出的一种规范.法律存在的基础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只有人人在社会生活中感受到法律运行中的平等,法律才会为人所信,才为去遵守法律.中国古代所反映法的思想是王子犯法与民同罪,但这只是一种愿望而已.今天的依法治国的误区在于把制定法律当成管理社会的法宝,对法的精髓并不懂得,法制的基础并非在于法,而是在于人,人治是治制的基础.如果不能以人治人,就不可能实现以法治国.也就是依法治权,依法治钱.法律面前的人人平等首先是每个人的人格的平等,人格的平等来自于人权的平等,人权的基础是人的政治权利,如果人的政治权利不平等,就会有的人通过种种办法拥有特权,他们就会在权利的作用下无恶不作.而社会没有能通过政治的办法去矫正这种权利的犯罪的能力,就会让权利导致腐败横行天下.中国现行的制度是以官选官,实际上是一种公权私授的行为,最后必然是腐败纵生,当权者横行不法,作恶害民.只有通过政治民主的方法,以民选官,确保首先能以人治人,才可能是依法治国,如果没有人民的政治民主,那么只能是依法治民,最后是非法害民,导致民怨沸腾.实现依法治国必须先走人民通过手中的政治权利依法治权,也就是依法治官,治官的基础是选官,没有选官就没有治官,依法治国就是一个笑话而已.一个国家的建立如果长治久安从思路上必须走取权于敌,还政于民才道路.只有这样才可能走出一个国家的从繁荣昌盛,滋生腐败,最后因腐败导致动乱亡国的误区.这是依法治国的精髓和基础.

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理念是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内在要求的一系列观念、信念、理想和价值的集合体,是指导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主题演讲比赛调整社会主义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方针和原则。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从中国社会主义国体和政体出发,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的时代要求,以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为指导,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精神实质和基本规律,系统地反映符合中国国情和人类法治文明发展方向的核心观念、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家与法的理论同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实践经验的总结。其内容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1、依法治国
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要求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必须不断提高法律素养,切实增强法制观念,坚持严格执法,模范遵守法律,自觉接受监督,时时处处注意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
①人民民主。这是依法治国的基础。
②法制完备。这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
③树立宪法法律权威。这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④权力制约。这是依法治国的关键。
2、执法为民
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执法为民的内涵:以人为本;保障人权;文明执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实现好、维护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宣传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政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各项政法工作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执法为民,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3、公平正义
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价值追求。其内涵包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公平正义的首要内涵;合法合理,这是公平正义的内在品质;程序正当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方式和载体;及时高效是衡量公平正义的重要尺度。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是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首要目标。要求政法干警必须秉公执法、维护公益、摒弃邪恶、弘扬正气、克服己欲、排除私利,坚持合法合理原则、平等对待原则、及时高效原则、程序公正原则,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4、服务大局
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把握大局,围绕大局,立足本职。要求各级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必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大局开展工作,立足本职,全面正确履行职责,致力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努力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
5、党的领导
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包括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要自觉地把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统一起来,把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严格执法统一起来,把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与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统一起来,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

⑻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五项原则。
1、坚持中共的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最鲜明的标志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

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基本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冶基本要求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是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热点内容
买断劳动法 发布:2025-05-12 06:17:27 浏览:653
司法局驳回 发布:2025-05-12 06:16:52 浏览:435
杨浦区委法律顾问 发布:2025-05-12 06:08:13 浏览:56
哪种欠条在法律效力 发布:2025-05-12 06:03:22 浏览:542
个体协会规章制度 发布:2025-05-12 05:48:46 浏览:451
德国法官职业保障 发布:2025-05-12 05:47:03 浏览:165
用工单位执行劳动法注意事项 发布:2025-05-12 05:34:05 浏览:499
劳动法职工养老保险 发布:2025-05-12 05:34:00 浏览:479
刑事诉讼法176条理解 发布:2025-05-12 05:32:59 浏览:515
2015年法律硕士难吗 发布:2025-05-12 05:31:26 浏览: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