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春秋道德经

春秋道德经

发布时间: 2021-01-11 13:03:49

Ⅰ 论语、中庸、大学、道德经 不属于儒家经典的是

《道德经》不属于儒家经典。


儒家经典又称儒家典籍,是儒家学派的典范之作,被世人奉为“经”。

主要指十三经,同时也包括历代儒家学者的评注和解说。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其中,“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

十三种儒家文献取得“经”的地位,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汉代,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官方颇为重视,立于学官。唐代有“九经”,也立于学官,并用以取士。所谓“九经”包括《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和《春秋》三传。

唐文宗开成年间于国子学刻石,所镌内容除“九经”外,又益以《论语》《尔雅》《孝经》。五代时蜀主孟昶刻“十一经”,排除《孝经》《尔雅》,收入《孟子》,《孟子》首次跻入诸经之列。南宋硕儒朱熹以《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形成了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四书》,并为官方所认可,《孟子》正式成为“经”。至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献确立了它的经典地位。

清乾隆时期,镌刻《十三经》经文于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经注疏》,从此,“十三经”之称及其在儒学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最初只有《六经》,后来《乐经》失传,剩下五经,随着历史的发展,便有了七经、十三经、十经等名称。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Ⅱ 老子,到底是春秋时期哪一个国家的

楚国。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于公元前571年(周灵王元年,鲁襄公二年,宋平公五年)出生于楚(原为陈)国苦县。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所说,老子即李耳,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郭兰芳在《论老子哲学思想》中写道:老子姓李名聃,是楚国苦县的厉乡曲仁里人,生于春秋末期,曾任周王朝的图书馆长、管图书,是孔子的前辈,曾向他问礼。

(2)春秋道德经扩展阅读:

老子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主“无为”之说,后世以为道家始祖。孔子尝往问礼,著有《道德经》五千余言。

相传春秋末年,老子骑一青牛,从洛阳向函谷关而来。函谷关守吏尹喜平日里喜好道学,颇有些道根。老子来之前,尹喜观星象、“望气”,就看见一股紫气从东方冉冉而来,于是推算出必有真人要来。

当老子骑牛过关时,尹喜认定老子就是那位真人。这就是“紫气东来”的故事。后人因之以“紫气东来”表示祥瑞。

老子在函谷关住下后,见尹喜心慈人善,气质纯清,于是取其精华而为尹喜著书,名为《道德经》。

在很多道观的三清殿中,供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其中太上老君塑像居元始天尊右位,手执蒲扇,居住大罗天上太清仙境,是“道教最高尊神三清天尊”之一。

道教认为,老子就是老君的化身,因其传下道家经典《道德经》,故称老君为太清道德天尊,也被道教奉为道祖。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老子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老子的传说

Ⅲ 10.《道德经》是我国先秦一部重要的著作,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所撰写,是( )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啊!

道家学派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道家的政治文化

老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道家并不像其他学派一样奔走诸侯之间,寻求任用。因为他们的政治思想本身就是主张无为而治的。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道家的自然哲学是其治国之道的理论基础。

“道”即“自然”是永恒常在的、无所为的,天地万物都因“道”而生成,那么“道”又是“无不为”的。作为国家统治者,如果能够谨守“道”而勿失,百姓就可以自生自化,安宁质朴地生活。与老子同为道家代表人物的杨朱认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人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道家的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然而“无为而治”并不是消极怠慢而无所作为。道家学派的思想,对后世一些新朝代建立时顺应人民的普遍政策期望,制定百废待兴、休养生息的政策是有很大的影响的。“大军之后,必有凶年”,道家对战争等剧烈的社会动荡,十分反感。他们进而认为,好的政府,是人民安居乐业,而不知管理者之管理的政府。使人们处处能感觉到管理者的痕迹,进而认为高质量的生活是拜管理者所赐的看法道家并不认同。在西汉初年,统治者大都以道家思想作为主要管理思想,我们可以看到道家思想对一个饱经战乱的国家所能起到巨大积极作用。

Ⅳ 墨经,春秋经,道德经,茶经,哪个属于经部

春秋经,经部是儒家作品中的

Ⅳ 按照经、史、子、集的四分法,下列书籍中属于经部的是: A、墨经 B、春秋经 C、道德经 D、茶经

答案为B。
经部,收录的是儒家经典。主要包括十三经、古乐、文字等方回面书籍,以及解答释经书的著作,儒家经典了"十三经"为代表,它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粱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史部,主要是各种体式的史书,如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别史、杂史等。纪传体,了"二十四史"为代表,它们都是官修的正史;……杂史,如《朝野佥载》。史部还包括地理著作、政书、目录书等。
子部,收集先秦以来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的著作。此部范围广,收书也比较复杂,有哲学书,也包括算术、天文、生物、医学、农学、军事、艺术、宗教的著作,也包括笔记小说和类书。子部中也有一些带有迷信色彩的书籍,如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等及其有关书籍。
集部,收历代诗文集、文学评论及词曲方面的著作。一人著作的集子称别集,多人著作合编一起的集子称为总集。别集,如李白的《李太白全集》: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韩愈的《韩昌黎集》等。总集,如《昭明文选》、《全唐诗》等。文学评论,如《文心雕龙》、《沧浪诗话》。集部以文学书为主,但又不限于文学书。

Ⅵ 老子的学说集中在()里。 A. 《论语》 B. 《春秋》 C. 《道德经》 D. 《中庸》

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
故选C.

Ⅶ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简表

1、儒家代表人物:

(1)孔子,春秋末期,儒家的始创人物,代表作品有《论语》《春秋》等, 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

(2)孟子,战国时期,代表作品有《孟子》 ,宣扬“仁政”、“王道”的主张,提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荀子,战国时期,代表作品有《荀子》 ,提出了“性本恶”的主张,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2、道家代表人物:

(1)老子,春秋时期,代表作品有《道德经》,创立道家学派学说,提出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辩证法思想。

(2)庄子,战国时期,代表作品有《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

3、墨家代表人物:

墨子,战国时期,代表作品有《墨子》,提出了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

4、法家代表人物:

韩非,战国时期,代表作品有《韩非子》,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法家实践理论,主张法治,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四个政策。

5、兵家代表人物:

孙武,春秋时期,代表作品有《孙子兵法》,主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强调战争的胜负不取决于鬼神,而是与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外交努力、军事实力、自然条件诸因素有联系。

Ⅷ 春秋的人物有哪些

1、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

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2、荀子

名况,字卿,华夏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3、庄子

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姓庄,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人 ,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4、墨子

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 。墨子是宋国贵族目夷的后代,生前担任宋国大夫。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

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

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子在战国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在当时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

5、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古县名)。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并称之为“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存世作品有《道德经》,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20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热点内容
司法局驳回 发布:2025-05-12 06:16:52 浏览:435
杨浦区委法律顾问 发布:2025-05-12 06:08:13 浏览:56
哪种欠条在法律效力 发布:2025-05-12 06:03:22 浏览:542
个体协会规章制度 发布:2025-05-12 05:48:46 浏览:451
德国法官职业保障 发布:2025-05-12 05:47:03 浏览:165
用工单位执行劳动法注意事项 发布:2025-05-12 05:34:05 浏览:499
劳动法职工养老保险 发布:2025-05-12 05:34:00 浏览:479
刑事诉讼法176条理解 发布:2025-05-12 05:32:59 浏览:515
2015年法律硕士难吗 发布:2025-05-12 05:31:26 浏览:578
留厂察看处分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5-12 05:25:01 浏览: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