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道德经
⑴ 君子居其实而不居其华 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
出处:《老子·德经·第三十八章》
选段:内
前识者容,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译文:
所谓“先知”,不过是“道”的虚华,由此愚昧开始产生。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浇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所以要舍弃浇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
(1)君子道德经扩展阅读:
这一章是《德经》的开头。有人认为,上篇以“道”开始,所以叫做《道经》;下篇以“德”字开始,所以叫《德经》。本章在《道德经》里比较难于理解。
老子认为,“道”的属性表现为“德”,凡是符合于“道”的行为就是“有德”,反之,则是“失德”。“道”与“德”不可分离,但又有区别。因为“德”有上下之分,“上德”完全合乎“道”的精神。
“德”是“道”在人世间的体现,“道”是客观规律,而“德”是指人类认识并按客观规律办事。人们把“道”运用于人类社会产生的功能,就是“德”。
⑵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
老祖宗那帮人,都是学问高、内心强大的牛人,到后代一蟹不如一蟹,心虚了,不要说慎独不欺暗室了,就是大庭广众之中也压不住伸手的冲动,又怕遭到报应,就把自己的心给神灵了
⑶ 《道德经》中讲无德无礼然后义至,但论语中“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的说法,区别要有依
■ 中国古代哲学道家思想中关于政治的理论(政道):
主张“以‘道’致天下大同”
大道失回则答退求“以‘德’治国”
德无以施则退求“以‘仁’安民”
仁不足则退求“以‘义’理政”
义不正则退求“以‘礼’相待”
所以“礼”是最“坏”的政治模式。“礼”就是法律。
但是“礼”具备三大优势:
一可操作性最强;
二是可量化、标准化;
三是执行的强制性。
《道德经》包含如下最为完美而至简的法制指导思想:1、参与制定法律的一定是最广泛的群体;2、所有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老子说的“礼”即是“建”,“建”——立朝律,故:老子的“礼”是真正“依法治国”的理论基础。孔子的“礼”与“法律”的概念相差甚远,而是类似于“礼仪”,属“伦理治国”的理论基础,已为一切现代积极思想否定、抛弃。
⑷ 道德经里有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句吗
这是《周易》里面的,《道德经》里没有。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语出周文王姬昌《周易》。意思是宇宙不停运转,人应效法天地,永远不断的前进。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下句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清华校训,两句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地,君子处事,也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奋图强,不可懒惰成性;大地吸收阳光滋润万物,君子应增厚美德,以身作则。 可以这样译为:君子应该像天体一样运行不息;如果你是君子,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包容。
⑸ 道德经是老子所著,他写的切合实际吗
什么是实来际?是风雨际会、还源是吃穿住行?
我们大概穷究这个问题,最终会归结到“我从哪里来,我该效法何种生命行征,我最终去向哪”这三个终极问题。答案是,一切生命来源于道;天、地、人(万物)都只能效法道而存在;一切的一切最终都得归于道。这才是根本的实际。
有人说,我们来源于父母。这是理所当然。但是,是什么能量赋予父精母血的结合?就是道。没有道,我们人来连屁都不能放,因为没有地球引力,人何得何能?
⑹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句话什么意思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可译为:唯有不争的处事态度,天下才会没有人能与之抗衡。
夫:句首语气词,表示发议论。
唯:副词,解释为“唯有,只有”的意思。
这句话可称为老子的名言,一直流传至今,有较深的思想蕴涵。老子通过大江大海能容纳百川的道理,阐明了若要成为圣人和王者,必须要有广阔的胸襟,只有以民为先,处于民下,天下的人才会乐于推崇,尊为圣人和王者,以这种不争的处事态度,得到了民心,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之抗争。
(6)君子道德经扩展阅读:
原文: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译文: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是因为江海能处在百川之下,故能成为百川之王。圣人之所以能身居民众之上,是因为其对民众谦虚卑下。圣人之所以能领导民众,是因为其把自身的私利放在民众之后;圣人在民众之上,民众没有重负;圣人在民众之前,民众没有受害。
天下民众乐于奉献而毫不厌倦。因为他不与人相争夺,所以天下没有人能跟他相争夺。
这段话充分体现了老子“柔弱胜刚强”的哲学思想。老子所谓“不争”,不是放弃一切,而是要以不争反立于不败之地。后世流布的“难得糊涂”、“吃亏是福”等思想意识,与老子所谓“不争之德”都不无源流关系。
古训说道:人生有欲,欲而不止则争,争则乱,先王恶与乱,故制礼仪而养人欲。后来经过历代诸多文人的加工发挥,延伸出很多精彩的话语,如: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干为,为无为,则天下无不治。此一理论到了宋朝由朱熹发挥到极致,即禁人欲听天命。
⑺ 《道德经》道家的中庸无为与世无争的思想,与《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
道家的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依自然之道,不妄作为,目的还是作为,所以专称之为无为而无属不为。(如果从修身与济世的角度看,与世无争的思想是对道家思想的一种误读,是消极退世,与天道不符)《易经》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针对天地人三才,以天道喻人道,要积极修身济世。儒家创“中庸”二字要表达无非还是凡事要依道而行,不要妄作。用形象的、大众好理解的表达就是去除两端,取其中间,但此解释无法传神,容易流弊。这里想再说一下道家和儒家的关系。其实道儒本一家。就先秦思想来讲,道家是集大成者,既讲入世,也讲出世。简单的说,儒家是道家的一个分支,以天地人三才中的人为对象,以积极入世为立论方向的流派。当然后世的儒家,因为统治者的需要,思想上的独立和自由已被阉割,取而代之的弊端是君权神授的尊卑,奴才和酸腐。不会
⑻ 君子居其实而不居其华 什么意思
意思是:居于朴实,不居于虚华。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原文节选如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译文:
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而且是祸乱的开端。
所谓“先知”,不过是“道”的虚华,由此愚昧开始产生。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浇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所以要舍弃浇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
(8)君子道德经扩展阅读:
这一章是《德经》的开头。有人认为,上篇以“道”开始,所以叫做《道经》;下篇以“德”字开始,所以叫《德经》。本章在《道德经》里比较难于理解。
老子认为,“道”的性表现为“德”,凡是符合于“道”的行为就是“有德”,反之,则是“失德”。“道”与“德”不可分离,但又有区别。因为“德”有上下之分,“上德”完全合乎“道”的精神。
“德”是“道”在人世间的体现,“道”是客观规律,而“德”是指人类认识并按客观规律办事。人们把“道”运用于人类社会产生的功能,就是“德”。
⑼ 《道德经》中有写成“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也有写成“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轻重 ”。那个对
第一个啊!你从哪看来第二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