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之理
『壹』 《道德经》其要在乎理身,理国.怎么理解
唐玄宗曾注疏《道德经》,将其主旨概括为“理身理国”,自有其政治目的,但他并没有背离道家学派的自明前提——身国同“道”。唐玄宗继承了成玄英的真空非有的妙本说,认为“道者虚极妙本”,“此妙本通生万物,是万物由径,可称为道,故云可道”[29]。形而上的虚极之道在人身上则体现为真心之体—真性(正性)。理身的目的在于复归此清静自然的真性,体验与虚极妙本同体的精神境界。如何达此理身的境界呢?在唐玄宗看来,应当遵循“无为”的原则:“无为者,不染尘境,令心中一无所有”[30],“当须绝弃尘境染滞,守此雌静笃厚,则虚极之道自致其身也”[31],其所称的“无为”,亦是一种能体现无滞无染的道性(妙本、真心、正性)的实践法则,为无为意味着要“了言忘言、悟教遣教、一无所滞”[32],这与《本际经》和司马承祯的道性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唐玄宗进而强调了理身是理国的根本:“圣人理国,理身以为教本,失理国者复何为乎?但理身尔。故虚心实腹、绝欲忘知于无为,则无不理矣”[33],理国的原则亦是“无为”。不过,由于身居九五之尊,唐玄宗主张的“理国无为”则较为现实化的,其并未象成玄英一样,将“兼忘天下”和“使天兼忘我”当成是理国的最高境界。理国的 无为,主要表现为不烦政扰民。因为“有为则政烦,而人扰动生大伪,是以难理
『贰』 《道德经》“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该如何理解其中的深意
意思是:同于德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失的人,失也乐于得到他。这就是说,你得到了应该得到的东西,也一定会失去应该失去的东西。乐于得必乐于失,有失才能有得。
“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质”、思虑的“精神”、理性的“规律”,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本根。“物质”、“精神”、“规律”皆是“道”的派生物。“道”是先天一。
网络-道德经
『叁』 关于道德经的理解和感悟,谁解释的最透彻
清之前,《道德经来》版本有源103种。迄今,校订本共三千多种。历史上流传最广的版本是东汉末期河上公注本和曹魏王弼注本。1969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书两个抄本(帛书甲本、乙本)。帛书道德经,早王弼本400余年,甲本缺字1400,乙本缺字600。现代,萧天石先生的《道德经圣解》偏重于道教修炼,被誉为近代第一注家;冯海涛先生的《道德经智慧日用贯通》一书,则着眼于人们的寻常日用,经文前后文印证,以老解老。
『肆』 道德经·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理解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天下最柔和的莫过于气,天清地宁之时,谁也看不到它的存在,谁也不在乎它的作用,它却始终默默无闻地发挥着柔和者的本能。当天昏地暗之时,它一改往日的沉默和柔和,飞旋怒吼,直冲云霄,以震天撼地之势,折枝断本,甚至于连根拔起;天下最软弱的莫过于水,风平浪静之时,它行走山谷,居低就洼,任人利用。没有人去爱惜它,也没有人去保护它。它始终自然无争地发挥着软弱者的本能。当暴风雨到来之时,它一改往日的平静和软弱,奔腾咆哮,一泻千里,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基倒厦,刷新世界。
水和气是再柔弱不过的了,但是,当它们驰骋天下,摧枯拉朽,涤荡污垢的时候,却充分显示了无与伦比的巨大威力。这一威力是“强梁”者永远无法阻挡的。
如果说“驰骋天下之至坚”显示了柔弱者的外在威力,而“无有入于无间”则显示了柔弱着的内在威力。钢铁可谓坚硬,可它们都是由原子组成的,每一个原子之内无不充满了至柔之气;骨、木可谓坚强,可它们都是由细胞组成的,每一个细胞内无不充盈至柔之水。水和气无坚不摧,无孔不入,从这里我们才真正认识了柔弱者的巨大力量和作用,明白了“无为之治”即民主法治的好处。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是老子贵民思想的基础。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不言之教”的科学,“无为之治”的好处,天下的统治者很少有人认识到,即他们很少有人能够达到这一思想境界。这说明老子已经深刻洞察了统治阶级的贪婪本性。表明把施行“不言之教”和“无为之治”的治国策略完全寄托于统治者是根本不可能的。人民要想获得民主和自由,还得依靠自己的力量。
本章通过宇宙生成论揭示了宇宙的根本规律。正告统治阶级不要为了既得利益而对劳动人民实行强权统治,强与弱是可以转化的。老子把弱者比于百姓,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无比同情。“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明确表达了老子推翻反动统治还人民权力和自由的强烈愿望。“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充分肯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天下希及之”,则说明只有人民群众的真正觉悟,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获得幸福和自由。
『伍』 求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之对道家思想的概述和解释
老子《道德经》五千字,古今中外解释者逾七百余种,然释意离题万里者自不必说,想找到能用现代人思维来诠释,而抛却“道”、“规律”、“奥妙”之类语言者,却是难事.
本人对《道德经》并无很深入的研究,但在佛、道理论的指导下,十余年实修有一定的心得.由于自己学医出身,为探索佛、道原理,在医学、哲学、心理学、神经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中涉猎多年(著有《心理与衰老——生命的三位一体结构及其调控机制》一书,04年5月北京中医出版社出版),自信对佛学“佛性”、道家“道”、“无”、“内丹”的内在含义,以及“道”与“德”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够做到明了无误,也因此一直想翻译《道德经》以及用现代科学解释佛理,但一来时间关系,二来对世人会否相信信心不足,故而一直拖着.
这次召开国际道家学术大会,善音大姐让我写一写《道德经》方面的文章,虽然自己对《道德经》涉猎不深,写的文章也不象论文,但佛日:“唯法施功德无量”,自己也应该为《道德经》的推广尽一份绵薄之力,并衷心地希望《道德经》能给现代人带来福慧,同时也为大会推一点波,助一丝澜.
一、《道德经》总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对于这一段,历代的人们都把这个“道”解释为宇宙之道、天地之道、自然之道等等,却没有与“德”联系起来.事实上,《道德经》论述的只是两个问题:“道”与“德”,“道”并不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而是个体修行也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现代人把佛学和道家思想当成神秘文化,是由于他们修道的方法十分特别,并且需要修道者具备特殊的“德”.历代人们修道的多,知道修道需要先修特殊的“德”,而最终明了“道”为何物的人极少.《道德经》总论部分提出了修道的方法,后面极大部分却是论述修道之“德”的,所以只修道不知“德”者难于理解它,不实修只从文字上理解道为宇宙之道者更难于理解它.唯有修道能明了究竟者,方知“道”与“德”合二为一,道德经三字,提纲挈领,实已把全文的内容都概括无遗.
故前人有把经文分为道经和德经两个部分,实是很有见地.对于没有实修过或尚未修持到练虚合道的人来说,道经的内容很难理解,或者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往往只是从字意上理解为某种规律的东西,但具体这个规律是什么,谁都说不上来,所以千百年来,《道德经》的译本越来越多,但是经中说些什么人们却越来越争执不下.
同样,德经的内容就被人们说成是为人处世的方法、治家的方法、治国的方法等等,这倒是没有很大出入的,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一整套个体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一个人如果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小者治家,大者安邦治国,很可能都失败,那他也就不可能再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一者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另一方面,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噫!老子之苦心几人能解也,竟被人认为甘守柔弱、与世无争、甘居人下,是空谈之唯心大道.殊不知被现代唯我的人们看得一文不值的“德”,却是修道者不可或缺,少了就修不成道的东西.这一些,如果不是自己亲身去修道体验过,根本是不可能理解的东西.
二、《道德经》的道经部分
除总论部分外,《道德经》中论道的还包括:第四章中关键的一句是“和其光,同其尘”;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第十章“载营魄抱一,有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第十四章是对修道者色、声、触、意等方面的一些要求;第十五章“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第二十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五十二章“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第五十六章“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等等.
三、有关《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如果理解了这一点,我想对《道德经》的内容也就理解得八九不离十了,所以也没有必要一一地去解释,各人可以有各人不同的见解,很多地方在当今社会里可能也应修改,但无论如何,一定要通过实修,才能体会到修德与修道的内在联系,因此,这篇文章也就写这些吧.
《道德经》有很多人想从他里面学习到什么修真的方法什么的,其实不全真但也不全假.《道德经》其实是一本修心的一个材料,让你保持心态的平和,看事的方法等.
『陆』 修道之人如何理解《道德经》里“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的深意
就是说为人处世要保持低调,要把自己放在一个比较谦卑的地位。在此同时,也要守住自己的底线而非一味地低调,要有一定的限度。
『柒』 修习道德之经,如何理解“道德经”和“各经典”
学习道德经和各经典需要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能完全照搬前人的理解方式,每个人对经典的理解不同,因此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才能更好地学习。
理解道德经和其他经典还要结合具体事例,对一件事一个人的道德行为的评价,是最直接的文本应用于实际的表现方式,这样可以更直观感受到这些经典作品的文化内涵。
总而言之,学习这些经典不能只依靠自己领悟,还要有严谨科学的求证态度,和其他理论的结合应用,不能凭一家之言理解道德经和各经典。
『捌』 老子《道德经》中"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怎么理解
凡事有度、适当的放下能够更好的前行。
所以三十轴共一轱(抱歉可能错字了),不是全空;凿户牖以为室,不是平原;
『玖』 你对《道德经》的理解
在中国《道德经》虽然有2000多年,可惜,中国人对《道德经》的理解绝大部份是错误的。中国人对《道德经》的理解是从儒家的角度去解释《道德经》,这是相当糟糕的事情。把一个明明有哲学、有逻辑的东西变成一个没有逻辑的东西。
所以为什么我们中医到后来理论上没有什么发展,发展不了?一直到今天我们的中医,很多人感觉到我们的理论非常难办,在技术上我们有进步,但在理论上我们的进步几乎是停止了。为什么?我认为这里面就是因为我们没有严格地遵循《道德经》的理论前进。
我就讲一点,现在医学的中医医生,都讲的是阴阳五行,《道德经》讲的是阴阳三行,我们一走入阴阳五行你的理论就中止了,你没法再前进了。只有三,才能够构成活力!三,就是全,三,就是动力。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我就举例,现在基因理论是非常盛行的,但是基因里的理论核心在我们的64卦里头也已经说明,已经从理论上做出了很好的总结。你看基因构成,它就是阴阳三行,它就是双螺旋。阴阳三行,就是老子《道德经》理论的核心,就是三生万物。
大家都知道我写的一本书,叫《西方哲学死了》。这本书在市面上还有卖,我是研究哲学的,我的大部分时间研究西方哲学,我研究西方哲学的结果就认为西方哲学已经完蛋了。因为什么呢?因为我发现,我们老子《道德经》的哲学比它高明得多。
西方的数理逻辑已经死了,它到了我们的电脑之后,它已经到了底了。因为它达不到“三生万物”的水平,电脑到目前为止再怎么了不起,也是我们手上的一个工具。
西方人用二进制构成一种一元论的一个世界,我现在构成一个三元论的一个世界,一元论的世界只能做成我们现在的这样一种电脑,三元论将来所构成的电脑,是完全可以像人那样活动的电脑。
所以,21世纪我认为是一个思维革命的时代,而且这个革命的发源地就应该在中国。它所根据的理论就是老子《道德经》的哲学理论,就是老子《道德经》的阴阳三行六度的全新的逻辑,而不是现在西方所说的那种数理逻辑。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真正伟大的思想、伟大的理论在《道德经》之中,如果把阴阳五行转向阴阳三行,它的前途就是巨大的。我深信我们中医中药学,的的确确在世界上是最伟大的医学。但是这个医学现在面临理论上的困境,大家认识到这个困境就好办了,我们就一定能够克服这个理论上的困境,打开新的局面,使我们的中医中药学走向全世界!它不仅仅只是医疗整个人类心灵、生理,更重要的是给整个人类带来一种伟大的、思维的、逻辑的方法。
『拾』 怎么理解道德经中的人之道与天之道
生活中,先说说人之道。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用国外的理论叫马太效应。形象好的人,更容易得到别人的认同,办事更加顺利,更容易积累财富,形成正循环。在公司,业绩往往归功于上级领导,而过错总是让下属背锅。
有句话说的好:“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碳难”。在最初奋斗的时候,资源自己找,人脉自己拉,什么都是阻力。而只要开始成功,资源会自动涌过来,只要你利用合理,不要犯混,就会形成滚雪球效应。但不要忘了,天下资源是有限的,你雪球上的雪,都是直接或间接掠夺弱者而来的。家庭不幸,一贫如洗的人,更难在社会中生存。物价飞涨,工资还拖欠,这其中暗藏着被强者们偷走的价值,只不过现代社会剥削的更加隐蔽,更加“文明”而已。一心想发财的股民,总是被一次次套牢,真以为会看几根线就能从股市中拿到钱么,你在其中扮演的是狼,还是一只待宰的绵羊?奉出自己微不足道的工资,去补了巨头们的有余。
其实,人之道就是动物之道,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天之道,则不然,有一种平衡的力量始终推进万物变化。就像刮风是因为某地的气压低,需要空气去补充;又像水总是往低处流,填补沟壑。这种力量是人和动物无法阻止的。生态圈是否存在这种力量呢?你钱再多也会死,死后富不过三代,之后你的那点财产也就散尽了。大鱼再强,死后也要被小鱼吃个精光。
你人脉广,财产多,如果不知道适可而止,天之道就要发生作用。天道总是“养而不宰”,以最大的宽容,让人们自由的成长。然而人人都是天道所生,自然人人都含天道的正反两面性。所谓的羡慕嫉妒恨,并不是恶性,而是天性!正因为有这些天性,才让强者必须为众人造福,否则就会在众人的唾弃中陨落。
“反者道之动”,人生和事业都是个抛物线,强大过后必然衰落,这就是不可违背的天道。所以,老子的思维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通过踏实的积累,形成正循环慢慢变强。变强后要“柔弱处下”,不要“自恃”、“自见”,要“居其实而不居其华”,因为自认为强大的时候,往往就是要衰落的时候。
所以永远要放开眼界,知道人上有人,天外有天,不要自满,保持成长的态势。当你的财产才华开始有余的时候,不要忘记帮助不足的人,去主动符合“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天道,才能避免被天道所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