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德化
❶ 以德化民是在什么时期
以德化民是在什么时期如下:
一、以德化民的起源与初衷
1.1起源:
以德化民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一种治国理念,源自古代的儒家思想。它强调通过道德教化人民,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以达到社会稳定和国家繁荣的目标。
1.2初衷:
以德化民的初衷在于塑造一个有高度道德素养的社会。儒家学说认为,人心本善,只需进行道德教育来培养个体的美德与良知,从而使全社会获得和谐与进步。
三、以德化民的实践与影响
3.1实践历程:
以德化民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有着悠久的传统。自先秦时期起,儒家思想的深入,孔子的教育改革以及后来的儒学盛行,都推动了以德化民理念的实践。此后,历代政府多次尝试以道德教育来引导国民行为。
3.2影响力:
以德化民思想的实践与推广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使道德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塑造了中华民族的道德基因。通过道德教化,中国传统价值观得以传承,并在社会生活中体现出来。
3.3 当代意义:
在当代社会,以德化民仍然具有重要意义。面对新的社会挑战和伦理困境,推行以德化民有助于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培养公民良好的道德品质,将有效提高社会成员的素质与道德水平。
四、以德化民的现实应用与困境
4.1现实应用:
当前,中国政府继续推行以德化民理念,加强道德教育的力度。通过加强学校、社区和家庭等环境中的德育工作,提高全体国民的道德素质,营造文明和谐社会。
4.2存在困境:
然而,在实践中,以德化民也面临一些困境。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多元化导致了不同价值观的冲突;现代科技发展带来的信息泛滥与虚假信息也对道德教育产生了挑战。
五、以德化民的前景与展望
5.1前景:
以德化民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精髓之一,具有长期的历史积淀和实践基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背景下,以德化民仍然具有重要的前景,为社会发展提供了道义保障。
5.2展望:
未来,以德化民的实践应当面对新的挑战和变化。应结合现代化进程与科技发展,探索更加系统、科学的道德教育方法。此外,也需要提升道德标准的普适性,符合人类共同价值观的追求。
❷ “泛道德化”是什么意思
“泛道德化”,即道德评价被上纲上线,无限拔高,占据了最主要地位,它无限度涵盖和渗透到政治、法律、科技等其他评价话语体系中,使其他的评价体系都沦为道德的奴婢。
❸ 你有没有掉进防不胜防的意志力陷阱
一、“道德化”陷阱:牢记目标减少变化
1、“道德化”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一直以来,我们在内心深处对行为(自控力挑战)进行道德判断,比如判断节食、看小说是“好”还是“坏”,我们相信罪恶感和羞耻心是非常有驱动力的,会让我们趋“好”避“坏”,但这是一个天大的误解,道德判断并没有预期的激励效果,实际上,最能带给我们动力的是获得我们想要的,避开我们不想要的,因此,如果我们将锻炼、存钱、戒掉恶习当作“好的”事,而不是“我想要的”事情,那我们就不太可能持之以恒。
生活中有很多明显的例子:比如去锻炼就说自己“很好”,没去锻炼就觉得自己“很垃圾”,那很可能今天去锻炼明天就不去了;如果开始一个项目就觉得自己“很好”,拖着不做就觉得自己“很锉”,那很可能上午取得了进步,下午就变得懒散了。
绝大多数时候,我们把自控看作道德测试,试图通过道德标准进行自我约束,即我们把意志力挑战“道德化”(思想中存在正反两方)了,而所有“道德化”的事情都不可避免的受到“道德许可”效应的影响。“道德许可”是指,当我们做善事、自认为对的事情,我们会感觉良好,更可能相信自己的冲动,因为我们在自我感觉良好时,不会质疑自己的冲动,但直觉冲动通常会促使我们做坏事。
很显然,“道德许可”会带来屈服、放纵,但这并不是意志力缺乏造成的,当我们允许或决定做坏事或屈服于诱惑时,我们都认为自己是自控的,没有失控也没有罪恶感,相反,我们认为这是应得的奖励,并以此为傲,我们会自我辩解“我都已经这么好了,应该得到一点奖励”,这种对补偿的渴望常常促使我们堕落,此时我们忘记了真正的目标。
(理论解释:
意志力挑战本质上是两个自我之间的冲突,一个“我”想的是长远的目标利益,另一个“我”想的则是眼前的及时行乐,进步、成功自控之所以会导致不好的结果,是因为它会让理智的自我暂时感到满足,而放纵的自我则会活跃起来,我们也因此关注那些没能够得到满足的标,这被心理学家称之为“目标释放”,也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前进一步,紧接着会后退两大步。)
我们把自控看作道德测试,试图通过道德标准进行自我约束,但当我们从道德的角度思考意志力挑战,道德标准并没有强有力的约束力,更让我们无法看清这些挑战、自控背后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我想要的”被道德判断遮挡住了。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明明意志力充沛,不仅没有失控,甚至还自我感觉良好,但却一次次向诱惑屈服,因为这种失控是偏向于心理方面,而不是生理方面。当我们濒临失控时,我们无法依赖“道德判断”的约束力进行自控,因为这种约束是无力的;但当我们确实“成功自控”时,我们还成为“道德判断”的受害者,“道德化”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2、“道德许可”逻辑
严格来说,“道德许可”没有逻辑可言,任何自我感觉良好的事情,甚至只是想想做过的或将要做的好事,我们都很可能依据直觉冲动行事。比如,我本来可以吃一碗饭,但只是吃了半碗,都会感觉良好促使我们找点补偿。
研究道德判断的心理学理论指出,我们通常相信自己的本能(刻板印象),只有当需要解释自己的判断时,我们才寻求逻辑,但很多时候,我们根本想不出一个能为自己辩护的逻辑说法,所以理由更多是潜意识的。比如成两兄妹的例子,对我们来说,这个问题会让我们觉得恶心,所以这件事情是错误的,然后我们绞尽脑汁去解释为什么是错的,但往往逻辑解释是无力的、不够的。
如果想到某件事情我们没有罪恶感或焦虑感,那它就不是错的,就是符合“道德”的,我们一般不会质疑或否定这个行为,所以当我们自我感觉良好(因过去的努力、克制、付出等等)时,纵容一下的念头听起来并没有什么错,就像是我们应得的一样,放纵不再会感到罪恶。如果我们自控的唯一动力就是成为一个足够好的人,那么每当我们感觉良好的时候,我们就会放弃自控(和我目前的状态非常类似)。
“道德许可”最糟糕的并不是它可疑的逻辑,而是它会误导我们做出背离自己目标、利益的事情,它让我们相信,放弃节食、打破预算、看小说这些不良行为都是对自己的“奖励”、“款待”,我们把可怕的诱惑变成心理接受甚至驱动的“必须做的事”(有付出必然有收获,铁一般的定律)。
3、“道德化的”进步:一曝十寒不要紧张,不要想鼻炎,不要想会阴疼痛,不要暴饮暴食,不要看小说,不要玩游戏等等,一系列的“我不要”,但实际结果是,我越来越紧张亚历山大,越来越频繁想起鼻炎,越来越想感到会因不舒服,越来越想多吃,越来越想看小说、玩游戏。我一直以为是自己自控力不够,所以加码控制力度,坚决不想,坚决不做,但我错了,我更想了,更加情不自禁的做了,然后继续加码,陷入无解的、情不自禁的、不断自我批判的恶性循环。
和大多数人一样,我试图用意志力控制“我不要”想什么、做什么,但“我不要”越控制越反弹 ,彻底陷入“白熊效应”:哪怕是微不足道的“白熊”,越是有意识控制不要想起,“白熊”越频繁出现在脑海里,频繁出现的“白熊”还会让我们产生错觉,误以为这就是对自己极为重要或极为渴望的东西,也因此,被控制的想法、欲望、冲动在心理上会越来越有力,对我们越来越重要,当然也就越来越难以遏制,直到最后失控。
所以,很明显,“我不要”只会适得其反,妄图自我控制或压抑,终归会败北反弹。应该如何做?简单,就是堵不如疏,正视“我不要”,保持清醒!!
具体来讲,就是不要压制、控制某个想法或行为,而是要肯定在这一刻,这些问题、想法确实存在,但这些只不过是自然的心理过程(担忧、害怕、重视必然会带来的心理过程),然后感受内心的真实体验,并对这些情绪冲动保持清醒,挖掘这些冲动背后的真实动机渴望,试图将“我不要”变成“我想要”,即用更加健康的“我想要”达成目标。
比如节食“不要吃太多”,背后其实是口欲的满足,误以为吃的多当然能满足口欲,但这是错误的,吃的多只会毁掉一个美食和好心情,所以可以变为我要吃真正的美食,体验真正的享受。
让我们一起高效学习,幸福生活!推荐关注微信公众号【高太爷】ID:gaotaiye0504
❹ 道德内化的三个阶段
依从,认同,内化。
1、依从:依从表面上接受规范,按照规范的要求来行动,但对规范的必要性和根据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情绪。
2、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3、内化: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