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八善

道德经八善

发布时间: 2021-01-11 17:05:45

1. “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

解 释: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上善:至善,最完美;专
水:这里属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了。
若水:古水名。即今雅砻江。其与金沙江合流后的一段,古时亦称若水。[1]
通俗一说: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出处: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2. 道德经第八章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的感受

原典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拥有最高修养的人就如同水。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愿居处的地方,因此其境界很接近“道”。这类人,居处善于选择卑下之地,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总能真诚、友爱、无私,言谈总能恪守信用,为政总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正因为不与万物相争,也就不会引来责怪和怨恨。

经典解读老子在自然界万物中最推崇水,认为水德是接近道的。为什么水德接近道呢?

对此,王夫之是这样理解的:“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水滋润万物而对万物无所求,且甘于居处在最卑湿的地方。以不争争,以无私私,是水最为明显的特性。

水给人的印象非常好。它滋润万物,赋予万物以生命,并促使其生长、繁衍。它清洁干净,可以涤荡世间一切污秽。它流动无方,充满生机和活力。它无色透明,却能映射出天空与大地。它包容一切,对万物等同看待,毫无偏私。它美妙纯粹,构成如画风景……

水的流动,形象地诠释了时间的流逝,象征着无穷无尽的智慧,也在向我们昭示一些更大更根本的东西。只希望我们的知性永远如同水一样,灵动清澈,永不干涸。

上善若水在本章中,老子还以七个“善”字,对水德进行了详细的阐释,这其实也是在介绍“圣人”所应具备的品格。最后,他得出结论:为人处世的要旨,即为“不争”。也就是说,宁可居处在别人不愿意居处的位置,也不去与人争利,因此也就不会招来别人的责怪和怨恨。

居善地。水善于找准自己的位置,不争上而甘处下。做人宜往下走,眼睛要向下看。

心善渊。水有广阔的心胸,有很好的容受性。有容乃大,切莫狭隘封闭,小肚鸡肠。

与善仁。做到与人为善,而不是与人为恶;成就万物,而不毁坏任何东西。

言善信。水说到做到,身随声走,毫不虚夸,更从不欺世盗名。

政善治。水能满足人的饮用需要,也能推动水车促进生产,还能做其他很多事情。水有自己的规律和章法,且具有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若能依照此法为政,就可以避免扰民害民。

事善能。水善于发挥自己的长处,如能量、冲流、浮载、灌溉、洗涤、溶解、调节等。

动善时。时机未到,决不轻举妄动;时机一到,则应立即行动,决不麻木不仁。

看到了这么多的“善”,可能就会有人感到奇怪,老子曾在第二章里对美和善提出质疑,为何本章里又讲了如此多的“善”。事实上,此处的“善”作“善于”讲最为妥当,“善于”是一个副词,切不可与名词的“善”混为一谈。老子讲七个“善”,都是正面的价值标准。

智慧典例

抓住最佳时机把事做好

老子说:“动善时。”意在告诉我们,行动要善于把握时机。为此,要培养等待时机的耐心,也要培养发现时机的眼光。这样,一旦时机来临,就能迅速抓住,给自己营造一个光彩夺目、芳香四溢的人生。

战国时期,安陵君是楚王的宠臣,身居高位,俸禄优厚,可谓春风得意。

有一天,门客江乙对他说:“您没有一点土地,宫中又没有骨肉至亲,然而身居高位,接受优厚的俸禄,国人见了您无不整衣而拜,无人不愿接受您的指令为您效劳,这是为什么呢?”安陵君说:“这是因为大王抬举我啊!”

江乙便一针见血地指出:“用钱财相交的,财尽了交情也就断了;靠美色结合的,色衰则情移。因此狐媚的女子不等卧席磨破,就会被遗弃;得宠的臣子不等车子坐坏,就会被驱逐。如今您掌握楚国大权,却没有办法和大王深交,我暗自替您着急,觉得您挺危险的。”

这番话让安陵君如梦初醒,他谦恭地向江乙请教对策:“既然这样,请先生指点迷津。”江乙说:“希望您一定向楚王请求随他而死,亲自为他殉葬。这样,您在楚国必能长期受到尊重。”安陵君说:“我一定按照先生的指点去做。”

一晃眼,三年过去了,安陵君依然没有行动。江乙见他不用自己的计谋,就对他说:“我给您出计谋,您到现在也没去实施,既然这样,我以后也就不敢见您了。”说完就要走。

安陵君急忙挽留他说:“我怎敢忘了先生教诲,只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罢了。”

几个月后,机会终于来了。楚王在云梦去打猎,用箭射中了一头野牛。百官和护卫欢声雷动,齐声称赞。楚淮南子笺释王更加意兴高涨,他抽出带牦牛尾的旗帜,用旗杆按住牛头,仰天大笑道:“痛快啊!今天的游猎,寡人何等快活!等我万岁千秋以后,你们谁能和我共有今天的快乐呢?”

这时,安陵君泪流满面地走上前去,说道:“我在宫内和大王挨席而坐,出外和大王同车而乘,大王百年之后,我愿随从而死,在黄泉之下也做大王的席垫,以免蝼蚁来侵扰您,又有什么比这更快乐的呢!”楚王听到他这一番话,深为感动,自此对他倍加宠信。

江乙目光如炬,虑及长远;安陵君耐性十足,一直等到最佳时机来临,才实施计谋,把事情做得十分到位。他在楚王欣喜而又伤感的那一刻的表白,无异于雪中送炭,自能温暖君心,收到奇效,长保荣华富贵。后人评价说,“江乙善谋,安陵君知时”,可谓极当。

等待时机要有足够的耐心,但决不等于坐视不动。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积极准备,甚至助推条件成熟。在中国历史上的********中,经过长期等待、积蓄力量,方才获得成功的事例,比比皆是。如武王伐纣、勾践灭吴、晋渡江灭吴、隋渡江灭陈等,都曾制订周密的计划,进行了长期的准备,且在时机成熟时才行动,并不轻易冒险,更未盲目蛮干。

《淮南子》中说:“事者应变而动,变生于时,故知时者无常行。”在现实生活中,学会耐心地等待时机,对任何人,尤其是年轻人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现在的年轻人,棱角外露,功利心重,又急于求成,总幻想很快能在社会上取得地位和成就。虽然其锐气是惊人的,但也是短暂的。要想有朝一日能抓住机遇,脱颖而出,还需先脚踏实地地储备才能才行。

==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阿弥陀佛
-------

1.戒杀放生
2.乐善好施

3. 《道德经》第八章全文及翻译

第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导读】 水是最普通最常见的东西。老子借用水的无形无体的特征来比喻人的心法(逻辑思维)也应该达到无形无体的境界。人因为受到形体的影响,所以总是难于达到“无”的境界。老子认为心法就要如同水一样不受形体的拘束,如此才能使心法获得无所不能的效果。“争”是以“手”抓“物”的形象,而所谓“不争”,就是要抛弃万物的意思。抛弃万物是心法的基本要求。“不争”和“无忧”指的都是“非常道”才能看到的的境界,是与宇宙相对待的范畴。老子认为,只有通过心法抛弃了万物才算是做到了“不争”,如此才算是达到了“无(忧)”的境界,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找到“忧”。所谓“忧”,指的是宇宙中的种种因素。而第一个“忧”出现时,就可以被认为是宇宙的第一个因素,这个因素其实就是宇宙的始点。“上善”是“道德”的另外一种称谓,表示已具有了最高贵的品质“道德”。老子把“道”作为宇宙的第一个因素,把“德”作为宇宙的第二个因素。能找到这两个因素,就等于达到了“上善”的境界。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就会表现出:“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4. 道德经 内容

原文
<老子》八十一章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
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
门。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
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
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3.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
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4.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
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迭
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7.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
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
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9.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
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10.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
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11.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
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2.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
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3.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
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
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14.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
而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
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
是谓道纪。

15.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
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
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
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16.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
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
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17.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
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18.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9.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
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20.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
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
孩;????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
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於
人,而贵食母。

21.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
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
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22.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
之争。古之所谓∶

5. 道德经第八十章 翻译

使掴家变小,因此抿众减少,(这样就容易发展)。达到有各种工具而不使用的程度,使抿众有着正常的心理畏惧死亡而不必被生计所逼向远方迁移,虽然有舟车,没有人要去乘坐,有兵器盔甲,没有可使用的机会。没有多少杂事需要复杂的言语记述,用节绳记事的方法就足矣应付事情。以所食为美味,以所穿着为美丽,以所居住的为安适,以自己的风俗为乐。与邻国相望,鸡犬相闻,因为没有利益关系,没有冲突的形势,大家都拥有共同的东西,到老死也没有往来的必要 摘 要:《老子》对建立理想的社会状态是其直觉感性思维的结果,同时《老子》中所反映的和谐社会理想,也与老子的为民思想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为民思想是老子社会理想的真正内涵。老子从哲学的角度,对人和自然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从理想的目标勾勒出一个社会蓝图,他认为这样的社会才是符合“道”的,才是最终理想的状态。面对着战争纷乱的世界,面对着人民的疾苦,老子的态度是积极的,是为民的,他不是随意虚构,任意想象未来。 《老子》书中的“小国寡民”是人们评价《老子》社会理想的关键词,而我们要深刻了解“小国寡民”的真正内涵,必须建立在了解《老子》全书整体思想结构的前提下,不能从各别的词语去孤立理解。《老子》从批判现实的角度,从“法自然”的角度,建构理想的和谐社会,“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认为,用“人道”建立社会的结果必然是“损不足以奉有余”,而要想建立一个真正和谐美满的社会须行“天道”,只有“天道”才是“损有余而补不足”,老子认为不符合“道”的最终结果就是“不道早已”。现对老子和谐社会理想进行具体解释和分析。一、《老子》社会理想的重新审视“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老子》的开端部分阐释了这个辨证思想,我们在对其社会理想的进行评价时,也应该在清楚的认识这一点,既然一个社会形态被认为是好的,是善的,是理想的,我们就同时可以知道,这个理想社会形态在其形成过程中,或其自身特点方面都必具有恶的因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事物的相互对立和运动变化决定了社会理想同样存在着“美”与“恶”以及“善”与“不善”的相对性,“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各方面都完全满意的社会状态是不存在的。 反映《老子》社会理想的代表性的句子为“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句话大概的意思是:国家小点,人少点,有武器而不用,让人民对生命看的重要,而不去迁徙远方;虽然有车船,没有人去乘;虽然有部队,而不用来列阵打仗;让民众过着象接绳记事那样简单的生活。吃穿舒服,安居乐业,相连着的国家相去不远,而民众不相往来。理解上段话,首先我们必须对那个时代进行考察,那是一个动荡而战争不断的时代,大国欺凌小国,人民流离失所,终日食不得果腹。而《老子》所表达的,确是在当时环境条件下的关于社会最终目标的理想状态。我们可据此段话推出,那时人们的一般想法就是:国家越大越好,国中之人越多越好,这样才能提供很多的士兵去战争,国家才强盛。老子却表达的与一般想法相反的观点,“反者道之动”,老子哲学却习惯于从“反”的方面来阐释,这种“反”的辨证的阐释形式在《老子》书中多处体现。认识了那个时代的特殊社会政治情况,我们才会一定程度上脱离并超越现有认识范围的局限,更加符合理性的去理解老子。总结《老子》书中思想思考的环境,也都只是些相对简单的自然事物,如“天”、“地”、“水”、“鱼”、“车”、“飘风”、“骤雨”等,以及一些相对简单的社会现象,据老子“难易相成”和守“弱”的辨证观点,由于处于这样相对简单的自然事物和社会现象的环境下,那个时期的人们更加具有自由的思维空间和深入分析思考的条件。在老子生活的那个承上启下时代,思维活跃,思想的创造性是空前的,那时的思想家们没有过多的固有概念范畴的干扰,在相对自然的状态下,可能更加自由的去思考自然,去思考人类社会的最终走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里要分析一下在“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条件下,为何“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里的“至老死不相往来”是老子对人本性进行深刻思考的结果,他认为“至老死不相往来”是人在“朴”的原始精神状态即“无知无欲”的状态下的外在表现,不管这里的“往来”意思是所谓的“相互串门”或是“迁徙”,任何“往来”都是有害的,因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而“圣人”都是“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与老子的“绝学弃智”的知识观是一贯相通的。 再对“使民复结绳而用之”中的“复”字进行分析,从“复”字我们可以看到在老子时代,人们已经不在结绳而用了,而是具有相对复杂又更加先进的技术,而战争的连年不断,人民从这些先进的技术中最终得到的更多的是痛苦,“复”字是希望人们的本性回归到自然的善和美的状态,“复”字不是复古和退缩,也不是回避矛盾,而是从“反”的方面探索更好社会的途径。《老子》中说“专气致柔如婴儿”,所说的“如婴儿”的状态而并非是回到“婴儿”,同理,这里的“复”字表达的意思是,在经历了长时间曲折纷争而人的原始本性受到戕害后,即在“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的社会情况下,要求在人性上恢复到“营魄抱一而无离,专气致柔如婴儿,涤除玄览而无疵,明白四达而无知”的完全人性的生活状态,而不能简单理解为回到“上古结绳而治”中的上古社会。二、《老子》社会理想中的为民思想《老子》社会理想中对“民”突出描述,充分显示了老子的对民的重视,首先是“寡民”、“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民复结绳而用之”,然后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最后描述理想社会中民的状态,“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反映了典型安居乐业的社会理想,以其食为甘,以其服为美,安居乐俗,如果不能使得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其结果必然是民的“远徙”和“不重死”,即在欲望的满足之下,对人本性的戕害。老子讲“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语言中潜在表达的含义是,民不是“贫”而是“富”好。“多忌讳”则民“贫”,主张勿用“多忌讳”,所以民富是老子政治理想的根本。“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里的“民化”、“民富”、“民朴”也是老子当时希望的状态,也反映了老子的为民观点。“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这句话常常被用来说明老子的愚民政策而被批判,批评者认为,“使民无知无欲”,是想让人民全都变成蠢人而受统治者控制。从上面几点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老子对民的基本态度,最起码并不愚民,那为什么又要“虚其心”、“弱其志”、“常使民无知无欲”呢?老子说的很明白,因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那些都是有害处的呀,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在“欲”和“不知足”的诱引下“妄作”,其结果必然是“凶”。“实其腹”、“强其骨”是让人民归到生命本原的乐的境界,它是如“婴儿之未孩”的古朴,即恢复未受丝毫损伤的婴儿式的原始精神状态。《老子》认为这样才能消解一切所谓文明对人性的侵害,将所谓文化所造就的人还原为的本性的人。 庄子所谓“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异,恶乎知君子小人哉! 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和“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也正是老子这种朴素社会理想的极致表现。“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也说明了“绝圣弃智”和“绝仁弃义”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民利”和让“民复孝慈”。“处之上而民不重,处其前而民不害”是说“圣人”处理好对民的态度,无为而不害民,与“和则尽之民力而战则取民之命”的思想截然不同。“无狎其所居,无压其所生”,要求对民要宽容,而不是过分剥削,否则“民不畏威,则大威至”。同时老子寻求当时的“民之饥”以及“民之轻死”的原因,又清楚的看到“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对“上”提出尖锐的批评。三、为民思想中的“贵身” 《老子》中“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表达了对“身”的认识和理解。“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名与身相比是细微,货与身相比也是小处,身是最重要的,要想保的长久就要去掉“甚爱”和“多藏”。“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人有各种“宠辱”、“富贵”和“忧患”,也都与关键的“身”联系在一起,离开了“身”,这些名利祸福也都不存在了。“治人事天,莫若啬”,对“身”来说,要采取的“啬”态度,因为“心使气曰僵”,过分的浪费精力和神智是不对的,所以要“绝学”和“弃智”,其目的也只是“身”。“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圣人“外其身”目的是为了“身存”,也同样表达了老子对“身”的重视。“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抟。骨弱筋柔而握固。”“陆行不遇凹虎,入军不被甲兵。凹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这些都是贵身而身存的各种具体表现。“祸莫大於轻敌。轻敌几丧吾宝。”,“轻敌”的后果是对身这个“宝”的直接伤害,是最大的“祸”。“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圣人是“不积”的,而是“为人”和“予人”,老子还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认为圣人以“百姓心为心”。“勇于敢则杀,勇与不敢则活。”,在对“敢”与“不敢”的取舍中,老子对“勇于敢”进行了批评,对“勇与不敢”进行褒扬,其原因也是因为老子主张贵“身”,而《老子》中的贵“身”与扬朱的“拔一毛利天下不为”不同,老子讲“死而不亡者寿",区分了“死”和“亡”两者的关系,认为“死”和“亡”是不同的,“死”却可以“不亡”,而这种“死而不亡”的状态老子称之为“寿”。四、《老子》社会理想综论老子是在深刻理解和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并通过睿智的分析和思考,得出了符合客观的和谐社会状态即“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在对此认识上,我们不能从现今存在的固有思维去理解古人,孤立的认为“常使民无知无欲”是愚民政策的表现。我们从老子整体的理论结构系统的来进行分析,就可以知道,老子通过他精练的语言,微言大义地向后来人阐述了他关于社会理想的“道”,充分展示了东方圣哲的智慧。

6. 道德经第八章注解

一、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二、原文:
1、上善若水。
2、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3、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4、夫唯不争,故无尤。
简译:
1、尚善者的写照若水。
2、水在善念的作用下,就会呈现出利万物而不争的特性,成为去除众人之所恶的处方,所以说水几乎能反映道者的道行。
3、居家之善显灵地,心智之善显博渊,赐予之善显慈仁,言语之善显诚信,品正之善显大治,处事之善显潜能,行动之善显吉时。
4、唯有具备利万物而不争之品质,才能在生命的长河中高枕无忧。

上善的人好象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待人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掌握时机。只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怨咎。

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最好的行善事像水那样,水润万物却从来不与万物相争。它总是从高处往低处流,所以水总是按照自然规律行事,水是万物之灵,水能从高处流往低处,也在表述一个做人的道理,这里让我想到了一首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静方为道,退后原来是向前”多好的一首诗,它不就是在表述做人么?为什么要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是有一定的道理,做人应该有进有退。才能更长远有的时候表面上是吃亏了,实践中咱们是占了一个便宜。在社会中做人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吃亏是福”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
有道行的人都是非常善于选择自己的居住的环境(好环境培养好的人才),他们心怀博大、深藏不露,他们与人为善,乐善好施,他们言必行,行必果,他们治理国家有条不紊,做事会根据自己的能力吧事情办理得最好,总是选择最合时宜的时候行动,由于做事都不违背自然规律,所以也不会带来烦恼。(为人处事应该顺从天意,顺其自然。不要与人相争往往退步是像前。)
老子用无形的水,来表达人的心境应该像水一样。它柔和得可以始终从高处往低处流;可以随着各种器物改变自己的形状;可以变成甘露润万物而无声。它刚强得可以滴水穿石、无坚不摧、无孔不入。它强大得可以推动巨石、掀翻巨轮。人的思维也要像水一样冲破有形的禁锢,达到无形的境界。这就是所谓的“致阴致阳,致柔致刚”的道理。

7.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版《道德经》原文

易亚苏
《道德经》马王堆汉墓帛书本、任继愈《老子今译(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五年版),解读重点分篇,注释篇章要义,点到即止。
《道德经》八十一章,九章为一篇,共九篇。第一篇:德(修养);第二篇:智(教育);第三篇:国(立国);第四篇:治(效法);第五篇:人(上善若水);第六篇:善(玄德);第七篇:器(利用);第八篇:道(返朴归真);第九篇:恒(道行长久)。
第一篇:德(修养)。
(1)三十八章(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天道地德,天有道,地成德,万物资始。天仁、地义、人信(礼)。
(2)三十九章(德之规)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数誉无誉。是故不欲禄禄如玉。珞珞如石。
(3)四十章(德之性)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4)四十一章(德之器)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5)四十二章(德之初)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6)四十三章(德之范)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7)四十四章(德之本)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8)四十五章(德之实)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9)四十六章(德之象)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二篇:智(教育)。
(10)四十七章(智)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智者是善,善者顺天承运,德合无疆。
(11)四十八章(智之器)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12)四十九章(智之德)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圣人皆孩之。
(13)五十章(智之性)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陵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孔子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
(14)五十一章(智之初)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15)五十二章(智之本)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启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16)五十三章(智之失)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为盗竽。非道也哉!
(17)五十四章(智之实)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积善成德,积德成道。
(18)五十五章(智之象)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峻(去‘山’换‘血’)〕zui1。)
大智若愚。
第三篇:国(立国)。
(19)五十六章(国之道)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立国,人立。
(20)五十七章(国之器)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21)五十八章(国之德)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22)五十九章(国之性)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23)六十章(国之初)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24)六十一章(国之失)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25)六十二章(国之实)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26)六十三章(国之本)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27)六十四章(国之象)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持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持,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自然而不敢为。
第四篇:治(效法)。
(28)六十五章(治之道)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29)六十六章(治之德)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居上而民不重,居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30)六十七章(治之初)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31)六十八章(治之性)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32)六十九章(治之失)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33)七十章(治之实)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34)七十一章(治之象)
知不知,上,不知不知,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第五篇:人(上善若水)。
(35)七十二章(人之道)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36)七十三章(人之器)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姗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37)七十四章(人之德)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38)七十五章(人之性)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不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不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39)七十六章(人之初)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居下,柔弱居上。
(40)七十七章(人之失)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其不欲见贤。
(41)七十八章(人之本)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42)七十九章(人之实)
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43)八十章(治之器)
小邦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44)八十一章(治之本)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45)一章(人之象)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六篇:善(玄德)。
(46)二章(善)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47)三章(善之道)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
(48)四章(善之器)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49)五章(善之德)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中。
(50)六章(善之性)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51)七章(善之初)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52)八章(善之本)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53)九章(善之实)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下之道。
(54)十章(善之象)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修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长而不宰。是为玄德。
第七篇:器(利用)。
(55)十一章(器)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56)十二章(器之道)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57)十三章(器之德)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58)十四章(器之失)
视之不见,名曰微;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59)十五章(器之性)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60)十六章(器之初)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61)十七章(器之本)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62)十八章(器之实)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63)十九章(器之象)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第八篇:道(返朴归真)。
(64)二十章(道之真,人之初)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儡儡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淡兮,其若海,望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65)二十一章(器)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66)二十四章(德)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居。
(67)二十二章(性)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68)二十三章(失)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69)二十五章(初)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70)二十六章(本)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71)二十七章(实)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神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72)二十八章(象)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无割。
第九篇:恒(道行长久)。
(73)二十九章(圣人之道)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74)三十章(治国之道)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居,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75)三十一章(武之道)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76)三十二章(文之道)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77)三十三章(人之道)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78)三十四章(道之初)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79)三十五章(道之象)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80)三十六章(道之性)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81)三十七章(道之实)
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

8. 道德经第八章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的感受

下面是来自道德经的原文和导读,楼主可以重新感受一下,老子做为伟大的哲学家,这一章重点阐述的是人心修为的最高境界。
[原文]

上善若水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②,故几于道③。居,善地;心,善渊④;与,善仁⑤;言,善信;政,善治⑥;事,善能;动,善时⑦。夫唯不争,故无尤⑧。
[译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导读】

水是最普通最常见的东西。老子借用水的无形无体的特征来比喻人的心法(逻辑思维)也应该达到无形无体的境界。人因为受到形体的影响,所以总是难于达到“无”的境界。老子认为心法就要如同水一样不受形体的拘束,如此才能使心法获得无所不能的效果。“争”是以“手”抓“物”的形象,而所谓“不争”,就是要抛弃万物的意思。抛弃万物是心法的基本要求。“不争”和“无忧”指的都是“非常道”才能看到的的境界,是与宇宙相对待的范畴。老子认为,只有通过心法抛弃了万物才算是做到了“不争”,如此才算是达到了“无(忧)”的境界,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找到“忧”。所谓“忧”,指的是宇宙中的种种因素。而第一个“忧”出现时,就可以被认为是宇宙的第一个因素,这个因素其实就是宇宙的始点。“上善”是“道德”的另外一种称谓,表示已具有了最高贵的品质“道德”。老子把“道”作为宇宙的第一个因素,把“德”作为宇宙的第二个因素。能找到这两个因素,就等于达到了“上善”的境界。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就会表现出:“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9. 《道德经》第8章 上善若水

三个问题的回答
1:全来八章并没自有表达要用“道”去感化谁,“上善若水”只是老子表达的一种理想状态:。个人觉得,全八章要表达的其实是四个字“不争,无忧。”
2:“无(名)”才是万物的本源,“有(名)”只是从我们开始认识万物开始的,更无邪念一说。
3:“老子”本身的思想就是辩证的,全篇都对立,但却统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全章就是辩证的体现。你问的这句“如果,怎样怎样”也有别人提出过类似的疑问。有疑问是对的,但是有人却引申出“老子是主张愚民思想的。”

总结
读道德经有三个阶段的感觉 1字字珠玑 2全是空话 3没感觉
别拘泥于章句,在明确含义的情况下去理解思想。
在下愚见 欢迎指正

10.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包含什么人生哲理

一、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当一个人得道,成为一个真正有能力的人的时候,她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就无需考虑自己做什么事情是利于自己,什么事情会让自己得到什么,更不用表露出自己做的事情会给他人和社会带来什么好处,因为他做的每一件事情就是在无形中就会帮忙到别人。

所以合道的人只是专注于做自己该做的事,能做的事,他们积极面对做事的机会,成功了也不炫耀自己的功劳,像水一样自然流走,大家反而在心里敬重他。

二、处众人之所恶

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假如一个人总是不听取别人的意见,总觉得自己有本事,也不能配合别人,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不能做到反躬自省,这样的人,大家肯定是不喜欢的。

只自满于已取得的成绩,停滞不前,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而谦虚的人就会时刻反思自己,改掉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处,谦虚可以得到益处也会让大家亲近于你。

三、故几于道

第一,虚怀若谷,不断进步,以此实现人生的价值。‘水善利万物”,告诉我们要虚怀,若谷、保持谦虚。水能利万物,告诫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个人品质、品德与能力,那么我们不管做什么都会自然而然利于他人成就自己。

第二,要认准目标,锲而不舍。水无论如何运动,总有一个不变的目标,就是向下。不论周围环境如何变化、周围地势如何,它都不改其志。水总是在不停地运动,一刻也不会静止,“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们在认准目标的同时,也要不断地努力,锲而不舍,不达目的不罢休。

第三,要有不争之德。

(10)道德经八善扩展阅读

原文: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居善地 ,心善渊 ,与善仁, 言善信 ,政善治 ,事善能 ,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最高的善就好像水一样 ,水善于利益万物却不争回报 ,处在所有人不喜欢的地方 ,所以跟道很相近,几乎一样。

心态要像水一样善于处于低下, 心胸要像水一样善于深藏玄机 ,待人要像水一样善于亲近仁爱, 说话要像水一样善于守住信誉, 为政要像水一样善于清静治理, 做事要像水一样善于发挥能力 ,行动要像水一样善于把握时机 ,正因为什么也不争,所以才没有忧患。



热点内容
婚姻法司法解释三上海律师 发布:2025-05-08 19:07:15 浏览:610
国际法的社会基础是什么 发布:2025-05-08 18:54:16 浏览:979
油罐车法院 发布:2025-05-08 18:46:55 浏览:336
关于律师会见 发布:2025-05-08 18:46:55 浏览:731
法治时空商丘 发布:2025-05-08 18:36:09 浏览:354
法院给的送达回证 发布:2025-05-08 18:29:30 浏览:388
法官的问题 发布:2025-05-08 18:13:24 浏览:539
疫情中的法治 发布:2025-05-08 18:05:21 浏览:142
法律硕士是不是法学 发布:2025-05-08 18:03:06 浏览:882
25届法院 发布:2025-05-08 17:36:37 浏览: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