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他律自律

道德他律自律

发布时间: 2021-01-11 18:14:26

⑴ 公共道德,自律和他律的定义

公共道德:又称善良风俗,是指由社会全体成员所普遍认许、遵循的道德准则。公共道德观,核心是以人民为本的价值观,其价值取向就是社会、集体、他人、个人利益的有机统一。公共道德的形成是为了解决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难以避免的利益冲突。它通过建立一种普遍和公认的标准,构筑了人们的行为框架。在这个框架中,个人利益的实现是不能影响他人的,倘若超越了这个界限,就要受到舆论的谴责。公共道德是每个公民都应该遵守的,它所体现的对他人的维护其实也是对自己的维护.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既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又要高度重视和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真正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前进
自律:道德主体在认同社会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将其内化为自我内心的道德法则,并依据内化的道德法则约束自己的行为,在理解并践行道德法则的前提下,培养出一种道德信仰,用这种道德信仰去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要求。
他律: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客观的价值标准支配。他律,与“自律”相对,所谓“律”,即约束之意也.他律是指非自愿地受他人约束,检查和监督.广义来说,他律指非自愿地执行涵盖道德标准、法律体系(包括惩治和预防)和其他社会规范。狭义来说,他律为除本体外的行为个体或群体对本体的直接约束和控制。他律和自律最初是皮亚杰描述儿童道德、判断发展所用的术语。他律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他律的道德判断具有客观性,是早期儿童道德发展水平的本质特点。他们的道德判断是根据外在的道德准则(服从或不服从)只注意行为的客观后果而不关心主观的动机。所谓道德自律,就是指儿童自觉地依照道德规范,自我对照、自我践履、自我反省、自我提高的过程。

⑵ 道德自律和法律他律,哪个更重要

法律的他律更重要.


道德永远无法摒除偏见.


法学概念中有 实体正义 和 程序正义

实体正义就是源于道德观念的,然而道德本身是一种约定俗成,随时代改变,并且受社会文化影响的,基督教道德,儒家道德,伊斯兰道德,各不相同,你使用任何一种道德体系道德观念,都意味着对一部分人人权的侵犯.

实体正义所追求的是一种完美道德,是不含有任何偏见的道德.对实体正义的实现从法庭辩论中体现.

所以,道德的东西或许可以满足某些人的道德感,但是这种道德感显然不意味着公平正义,而仅仅是一种自我的心理满足.

而法律当中实体正义实现的过程,就是通过理性和知识来抽丝剥茧,从现有道德观当中剥离出那些存在偏见与歧视的成分,来实现公平.


但是显而易见,人无完人,在大多数时候,无论是民主,还是精英,都无法100%确保实体正义能够接近完美道德,没有人能够100%保证实体正义可以完全剔除道德的偏见.


在这个时候,程序正义的意义就体现出来了.


程序正义好比在一场百米赛跑中,为所有运动员提供相同的处境,相同的风力,相同平坦的地面,相同的摩擦力.在公平的竞争当中得到公平的结果.


显然,程序正义不能总是确保实体正义,因为有可能有的运动员状态不好,或者他请的律师智商不够用.但是程序正义却是确保实体正义实现的唯一途径.因为如果不这样做,就无法限制法官的裁决权.


程序正义实质上实现了对实体正义的 宁缺毋滥,确保了实体正义不会被误用.


进一步地,基于平衡原则,法律还建立了类似 举证责任倒置 和 权力让渡 的概念,

通俗来讲

举证责任倒置就是说,假如你告一个人贪污,显然贪污当事人所掌握的信息是远多于你的,所以在有情报垄断的事情上,法律不会按照"谁主张,谁举证"来裁定,而是把举证责任放到当时人身上,也就是说,被告需要证明自己没有贪污,而非原告需要证明自己有贪污.

权力让渡体现于不同法律体系之间的公平问题.当两方法律不同(比如美国两个州之间的人的官司,或者任意两个国家之间的人的官司[不包含国与国的官司,这个用国际法])一个法律的结果对一方产生的不利影响预期更大的时候,法官应当优先使用这一方的法律.比如一个中国人和美国人打贸易官司,他们的贸易范围80%在中国,20%在美国,那么就应该使用中国的法律.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

  1. 法律所追求的公平,是基于道德并高于道德的公平,是把去除道德偏见放在比盲目遵从道德更高的优先级上的.

  2. 法律在追求公平的过程中,不仅立足于确保审判结果的公平,更建立了一套可以确保审判过程绝对公平的体系.

  3. 法律在追求公平的过程中,还考虑了不同法律体系下如何确保公平的问题.


可见,法律对世界公平正义的保障是严谨的.

虽然很多时候,司法力量的打击不够强大,很多时候社会的公平需要人们道德自律来维持,但这只是科技经济发展不够充分导致的司法力量不足,并不意味着道德可以带来更公平的社会.道德永远无法摒除偏见,所以道德永远要让位于法律.

⑶ 道德修养中他律与自律的关系如何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最高层次就是胜读胜读,用现代解释,就是说在没有其他人监督的情况下,以自己能够自律。然后自觉的遵守。哦,职业道德规范,是一种崇尚的道德境界,又是一种重要的职业道德修养方法。

⑷ 自律与他律 法律与道德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种观点,认为道德只应该用于自律,不应该用于他律,他律应由法律负责。这话初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但细想想,有很大问题。
人是复杂动物,内心充满欲望。有些欲望驱使我们去做利人利己的事,也有些欲望驱使我们去做害人利己,甚至害人害己的事。就我自己而言,记忆中也曾产生过偷盗诈骗,甚至杀人放火的冲动。很显然,如果我按自己的欲望把这些冲动付诸实践,就不能在这里发帖了。所以人要过和平日子,就必须克制某些害人欲望。
试想到一家饭店吃饭,在人多服务员忙不过来的时候,你完全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悄悄溜走,而不付账,可是,你却不会那样去做,为什么?
你付账时,面对服务员手中的一大把钞票,本来你还没有付,你却说付了,本来你只付了一百,你却说付了二百,若真出现这种情况,服务员又如何能说得清道得明?好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几乎不存在。
上述现象我不是第一个去思考的,美国经济学家考希克·巴苏早就注意到:一个人看到别人的钱包掉在地上,如果光从“理性”的角度来看,他就应当把钱包拿走,但一般人都觉得这样做不好,如果这样做了,他会认为那是一件很不体面的事情,即使可以侥幸逃脱,也仍然会产生良心上的不安和自责。他据此提出“理性限制规范”理论,认为人类社会存在一种阻止人们选择某种特定行动的规范,不论这种行动能给当事人带来多大的效用。
这种规范为什么会流行?博弈论从“进化稳定均衡”的角度提供了解释:从社会进化的角度来讲,如果大家都去偷人家的东西,那么,这个社会将无法长期存续,所以,大家都赞成,即使在没有法律规则和惩罚的前提下,偷人家的东西也是不能为的。
实际上,“理性限制规范”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自律”,它靠的是一种约定俗成的道德力量。与法律这种“他律”相比,这种规范能够更自觉地得到遵守,其根基更为强大、影响更为广泛,自然,成本也更为低廉。因此,它对我国的“依法治国”事业应具有启迪意义。
首先,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自律”与“他律”的作用,克服“法律万能”的思想。举个例子,为什么在一些乡下地区可以“夜不闭户”,而城里反而不行?从法律的普及程度和执法力量的分配来看,显然城里要优于乡下。可见,“夜不闭户”现象的形成,主要不是基于法律这种“他律”的力量,而是基于自然状态下人类天然的道德感情。
其次,“他律”应尽可能建立在“自律”的基础上,惟其如此,才利于“他律”的推行。如果“他律”无视“自律”,甚至背其道而行之,那将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正是这个原因,促使我们在立法时要尊重民俗,重视民间法。也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法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地方性知识”,不注意本国(本地)水土、片面强调“接轨”,其结果只能是“橘逾淮为枳”。
第三,“自律”力量的形成是相对稳定的社区(社会)经过长期演绎的结果,一旦这种稳定被打乱或打破,这种“自律”的力量就会减弱甚至消失。为什么昔日“夜不闭户”的农村如今小偷增多,甚至出现了偷挖祖坟的现象?就是因为传统的道德约束力减弱,不少年轻人出外见了“世面”后,管他什么祖坟不祖坟,能捞到钱就行。同样理由也可解释为什么近二十多年来我国城市犯罪急剧增多,因为人口流动频繁的陌生人社区正在取代传统的相对稳定甚至是封闭的熟人社区,显然前者更不利于形成一种群体的道德限制力量。作为一个硬币的两面,为什么流动人员特别是农村进城人员犯罪突出?有的人在家里、村子里,可是一贯的好人、老实人呀,怎么一下子就犯罪了呢?这与他突然摆脱了原来的“自律”场、而新的环境又没有给他一种相应的“自律”场或者说他没有机会融入这样的“自律”场不无关系。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既要从宏观上确立循序渐进的改革思路,避免社会的变化过于急剧,也要从微观上注意社区建设,防止出现社区规范的紊乱或者空白,同时,还可对改革的深意多一层感悟,那就是:改革最终是为了不改,变最终是为了不变。
希望对你有用。

⑸ 如何对待自律和他律

自律是靠自身约束从而达到一定的效果,指在没有人现场监督的情况下,通过自己回要求自己答,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遵循法度,拿它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自律并不是让一大堆规章制度来层层地束缚自己,而是用自律的行动创造一种井然的秩序来为我们的学习生活争取更大的自由。
而他律是有外界来控制自身。广义来说,他律指非自愿的执行涵盖道德标准、法律体系(包括惩治和预防)和其他社会规范。狭义来说,他律为除本体外的行为个体或群体对本体的直接约束和控制。他律和自律最初是皮亚杰描述儿童道德、判断发展所用的术语。他律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他律的道德判断具有客观性,是早期儿童道德发展水平的本质特点。他们的道德判断是根据外在的道德准则(服从或不服从)只注意行为的客观后果而不关心主观的动机。所谓道德自律,就是指儿童自觉地依照道德规范,自我对照、自我践履、自我反省、自我提高的过程。
自律是内因起到关键性作用,比如自己内在动力不足外因所起到的效果也会有限。内因发生改变会起到质的飞跃。但是只有外因也是事倍功半。
只有将内因外因结合起来共同作用,才能达到效果。

⑹ 皮亚杰认知理论前道德他律自律分别是多少岁

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早来在20世纪源30年代,依据精神分析学派的投射原理,采用对偶故事对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
根据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
无律阶段(0—4岁)、
他律阶段(4—8岁)、
自律阶段(8—10岁)、
公正阶段(10—12岁)。

⑺ 道德自律包括三个环节

所谓自律,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己主观的价值标准所支配。这时儿童的道德判断回具有了主答观性,这是道德判断水平发展趋于成熟的主要标志。根据这种自律的道德,儿童认为规则不是神圣不可侵犯、至高无上的,而是同伴之间取得协议的结果,大家以民主方式取得一致意见时,可修改规则。
自律是相对他律而言。皮亚杰从大量研究中总结出儿童道德发展的总的规律是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所谓自律,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己主观的价值标准所支配。这时儿童的道德判断具有了主观性,这是道德判断水平发展趋于成熟的主要标志。根据这种自律的道德,儿童认为规则不是神圣不可侵犯、至高无上的,而是同伴之间取得协议的结果,大家以民主方式取得一致意见时,可修改规则。皮亚杰称这种规则为彼此相互尊重的合理规则,与此相对立的是他律道德关系的单方尊重的强制性规则。
儿童的道德发展是由“他律”逐渐地转向“自律”。年幼儿童和小学低年级儿童的道德评价主要依赖于教师和家长的评价,处于他律期。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的道德判断已经逐步摆脱了成人惩罚的影响,在评价某种行为的是非时能依据自己掌握的道德准则对行为做出判断。

⑻ 道德自律和道德他律的关系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

——在山东考察时的讲话(2013年11月24日-28日),《人民日报》2013年11月29日

强调一下道德建设问题。梁启超说:“国之见重于人也,亦不视其国土之大小,人口之众寡,而视其国民之品格。”如果我们国内违背社会公德的事情比比皆是,触及道德底线的事情不断发生,一些人到了国外不遵守公共秩序,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还怎么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啊?所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从思想道德抓起,从社会风气抓起,从每一个人抓起。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年12月30日)

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可以强制性地惩罚违法行为,但不能代替解决人们思想道德的问题。我国历来就有德刑相辅、儒法并用的思想。法是他律,德是自律,需要二者并用。如果人人都能自觉进行道德约束,违法的事情就会大大减少,遵守法律也就会有更深厚的基础。

——《严格执法,公正司法》(2014年1月7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722页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民族、一个人能不能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价值。如果我们的人民不能坚持在我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道德价值,而不加区分、盲目地成为西方道德价值的应声虫,那就真正要提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会不会失去自己的精神独立性的问题了。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独立性,那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独立性就会被釜底抽薪。

⑼ 如何理解个体无律他律自律自由的道德发展过程

道德的他来律就是一种道德规源范的外在约束力,指道德主体赖以遵循和 行动的道德标准,受制于外力,受外在的根据支配和节制。道德他律的含 义:确认了应遵循的道德行为规范、道德行为主体按照道德行为规范实施 自己的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主体的内心意志与外在表现不相一致。道德他 律的特点:具有普遍的外在的社会约束性、具有外在的社会导向性、具有 实然性与应然性的统一、具有过渡性。 道德的自律,就是道德主体借助于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认识,借助于 对现实生活条件的认识,自愿地认同社会道德规范,并结合个人的实际情 况践行道德规范,从而把被动的服从变为主动的律己,把外部的道德要求 变为自己内在良好的自主行动。

热点内容
法律硕士和法学硕士报考公务员 发布:2025-05-09 00:13:26 浏览:514
土法治疗脚气 发布:2025-05-09 00:11:46 浏览:527
新刑事诉讼法颁布的意义 发布:2025-05-09 00:11:43 浏览:816
承包人与挂靠人连带责任法律依据 发布:2025-05-09 00:00:48 浏览:835
实施法律法规的重要主体 发布:2025-05-08 23:57:50 浏览:319
内部管理制度文件有法律效力么 发布:2025-05-08 23:50:41 浏览:561
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发布:2025-05-08 23:47:06 浏览:423
成人教育经济法基础试题及答案 发布:2025-05-08 23:47:05 浏览:120
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的第五条 发布:2025-05-08 23:46:17 浏览:642
刑事诉讼法上诉不加刑 发布:2025-05-08 23:46:17 浏览: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