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的立法主体
1. 哪些主体可以向立法机关提出法律草案
提出法律草案要由有提案权的主体实施。具体情况如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回,全国人民代表答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立法职权范围内的议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立法职权范围内的议案;一个代表团或者30名以上的人民代表联名,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立法职权范围内的议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议案提出后,由主席团决定是否列入立法议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立法议案由委员长会议决定是否列入议程。列入议程的议案,提案人和有关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人大常委会的有关工作部门应提供有关资料,提案人应提出关于立法议案的说明。
2. 哪些主体有行政立法权
您好,立法主体是指有权制定、认可、修改、废除法律的国家机关。包括专门行版使立法权权或主要行使立法权的立法机关,也包括制定宪法的制宪机关,还包括制定行政法规和规章的国家机关以及制定地方法规的地方国家机关。
行政立法主体,是指依法取得行政立法权,可以制定行政法规或行政规章的国家行政机关。根据我国有关法律规定,行政立法主体包括国务院,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国务院直属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的人民政府,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的人民政府。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3. 有权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法律解释要求的主体有哪些
主体包括:国抄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律依据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第四十六条 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法律解释要求。
(3)法律的立法主体扩展阅读:
需要法律解释的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第四十五条 法律解释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法律有以下情况之一的,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解释:
(一)法律的规定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含义的;
(二)法律制定后出现新的情况,需要明确适用法律依据的。
法律解释的效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第五十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法律解释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
4. 全国人大提出法律议案的九大主体 都是什么
全国人大提出法律议案的九大主体是:
有权向全国人大提出议案的主体是:
(1)全国人大主席团
(2)全国人大常委会
(3)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
(4)国务院
(5)中央军委
(6)最高人民法院
(7)最高人民检察院
(8)全国人大的一个代表团或30人以上代表联名
(9)10名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中国法律规定,有法律提案权的组织和人员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一个代表团、30名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0名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未经授权的机关和人员虽然可以用各种形式提出制定、修改或废除法律的意见和建议,但在立法程序上不具有提出正式法律议案的意义。议案提出后,必须经过一定程序,方能列入法律制定机关的议事日程,进行审议和讨论。
(4)法律的立法主体扩展阅读:
法律案的审议。对列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审议的法律案,首先由全体会议听取提案者关于法律案的说明,然后由各代表团全体会议和分组会议审议,并由法律委员会和有关专门委员会审议。
法律委员会根据各代表团和有关专门委员会的审议意见,对法律案进行统一审议,向主席团提出审议结果的报告和法律草案修改稿,主席团审议通过后印发会议,并将修改后的法律案提请大会表决。
对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实行至少两审的制度,即在第一次常委会会议上听取提案者关于法律案的说明,进行初步审议后,交法律委员会和有关专门委员会审议,
由法律委员会向下一次或者以后的常委会会议提出审议结果的报告,再次经常委会分组会议、联组会议审议后,才提请常委会全体会议表决。
法律案的表决。在代表大会会议和常委会会议上,表决法律案,都采取了按电子表决器的方式,须由全体代表或全体常委会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
法律的公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通过的法律,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以主席令的形式公布。
5. 法律制定的主体是指公民还是国家
根据各种法律的规定,能够参与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以下几类:
1、公民(自然人)。这里的公民既指中国公民,也指居住在中国境内或在境内活动的外国公民和无国籍人。
2、机构和组织(法人)。这主要包括三类:
(1)各种国家机关(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等);
(2)各种企事业组织和在中国领域内设立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
(3)各政党和社会团体。
(5)法律的立法主体扩展阅读
法律主体是活跃在法律之中,享有权利、负有义务和承担责任的人。此处所说的“人”主要是指自然人。在特定情况下,可以将法人等“人和组织”类推为法律主体。
至于法律主体是否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就应当承担义务或者责任,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普遍的认识是,权利与义务具有一致性,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在法学上,“权利”有客观权利与主观权利之分。客观权利,简单地说即是在制定法中所规定的权利。这种权利是明确的、法定的,当事人据此可主张权利、排除妨碍或者申请国家的保护与救济;但主观权利的概念则比较复杂,大致说来有三种不同的用法:
一是将主观权利等同于“自然权利”,强调主观权利中的“主观”意蕴,认为“所有构成主体属性的、属于其本质的、为其固有的,都是主观的”,由此主观权利“就是根据自我判断从事一切自认为有益于其生存的活动”。在启蒙时代,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鸠等思想家所强调的“自然权利”即属于这种类型的表述。这一理论强调的是生而为人者都必然拥有与其生命、自由、自我发展、追求幸福等密切相关的权利,这些权利不依赖于国家和社会的存在,反之,自然权利的让渡,构成了国家和社会成立的基础。
二是将主观权利理解为“特权”,是一个“保留给权利主体的领域”,“它为了主体的利益而限制着其他人的自由;它在人们之间构成一种有利于某一特定个体的法律上的不平等”。“特权”意味着这种权利为特定的当事人所拥有而其他人不得染指。
6. 宪法立法的主体是
宪法立法的主体是具有代表性质的权力机关,我国宪法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专定和修改属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就是我国宪法立法的主体。
拓展:立法主体
立法主体是指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有权制定、修改、补充、废止各种规范性文件以及认可法律规范的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团体和个人。
第一,立法主体实际上主要是国家机关。
第二,有关国家机关只有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才能成为某些立法的主体。
第三,应当注意组成国家机关的个人和国家机关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第四,应当注意参与立法者和立法主体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当代世界各国的立法主体主要有:
1、具有代表性质的权力机关,即议会(人大)
2、具有管理性质的行政机关,即政府
3、具有创制判例性质的司法机关,即法院及法官
4、被国家机关授权或由法律规定的社会组织、团体
5、由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享有全民公决权或立法复决权的公民个人。
根据我国《宪法》和《立法法》的规定,我国的立法主体只包括前两类。
7. 请问地方性法规的立法主体包括哪些
一般地方立法权:
地方性法规
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
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权:
自治条例,单行条例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人大
特别行政区立法权:
特别行政区法律:
特别行政区立法会
8. 详细介绍我国中央和地方的立法主体有哪些
中央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回定行政法规;国务答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规章;地方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规章。另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也有一定的立法权。
9. 按照我国现行立法体制,立法主体有哪些
(全国人民代抄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规章;(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规章。(另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也有一定的立法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