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治法治国家
Ⅰ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什么共同发挥作用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什么共同发挥作用?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这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把握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我们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把法治建设和德治建设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不断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Ⅱ 法治和德治的区别和联系
1. 概念差异:德治强调统治者以德行为先,自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重视对民众的道德教化,倡导“为政以德”,以德为主,德刑并用。而法治是一种基于法律的社会治理策略,强调以法律为基础,法律至上,法律是社会治理的最高准则。
2. 历史渊源:德治起源于中国古代,是儒家思想中的一种治国理念,被视为封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由春秋时期的孔子创立,最初关注礼仪,后发展为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强调尊卑等级。法治则起源于先秦时期法家的政治哲学,强调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权威地位。
3. 与人治的关系:德治是人治的理想状态,它要求政府官员不仅要有才能,还要有德行和人格魅力,以充分发挥人治的优势。法治相对于人治更加稳定,它强调权力的制衡和法律的保护,确保所有人都在法律的框架内行事。
来源:网络(德治)、网络(法治)
转载请注明出处
Ⅲ 如何看待中央提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法治与德治的关系,乃基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
法治与德治如何结合?
一方面,要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就要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为全面依法治国创造良好人文环境。要在道德体系中体现法治要求,发挥道德对法治的滋养作用,努力使道德体系同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衔接、相协调、相促进。
另一方面,要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道德才有可靠制度支撑。法律法规要树立鲜明道德导向,弘扬美德义行,立法、执法、司法都要体现社会主义道德要求,都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其中,使社会主义法治成为良法善治。
同时,要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法律是底线的道德,也是道德的保障。要加强相关立法工作,明确对失德行为的惩戒措施。要依法加强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失德行为的整治。对突出的诚信缺失问题,既要抓紧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又要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惩戒机制,使人不敢失信、不能失信。对见利忘义、制假售假的违法行为,要加大执法力度,让败德违法者受到惩治、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