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雷和道德经
A. 歌名里有“雷”字的歌曲
歌曲:《惊雷》
歌手:mc井宁
作词:井宁吖,MC井宁
谱曲:井宁吖,MC井宁
歌词:
惊雷,惊雷
这通天修为,天塌地陷紫金锤
紫电,这玄真火焰
九天悬剑惊天变,乌云
驰骋沙场,呼啸
烟雨顿,多情自古空余恨
手持了弯月刃,天地沦陷
气吞山河,崩
大权我手得,杀仙弑佛修成魔
剑出鞘我血滂沱,定太极八卦晴天
万物星象命中显,踏擎天大柱拼杀
百万军中灭硝烟,九宫八卦尽在我手
万物星空山河抖,三魂七魄生死大权
由我掌控妖魔吼,今日虎符在我手
杀伐尽在猛龙口,杀忠孝仁义多情
世间万物如刍狗,笑看红尘人世间
毕生修炼为成仙,尔等屈服这苍天
神通盖世数顶尖,功成名就这天地
情,只为你而立
多行不义必自毙,此生只有这忠义
弯月持刀,杀入军中
直取上将的头颅,只为光复我东吴
再次踏足这江湖,舞
大权手中握,脚踏云中鹤
说蛟龙乍现,群雄尽慑
灵隐之中血飘落
(1)惊雷和道德经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原唱MC六道说,《惊雷》的创作灵感来自修仙小说,同时也借用了老子《道德经》“万物为刍狗”的灵感,自己闭关7天写出惊雷1和惊雷2,创作经历类似黄沾的《沧海一声笑》。
除了《惊雷》,六道还创作了《惊雷2玄月》《惊雷2020》,它们听上去大同小异,歌词同样富有“修仙”意味:“玄月/洞玄火鉴太乙神剑闪灵焰,蛟龙/战天地乱凌霄宝殿伏龙案……”
围绕着《惊雷》,许多网友也发表了不同的看法,有人评论说,“很认真地听完了这首歌,觉得杨坤简直太委婉了”,也有网友认为,“你个人不喜欢就代表没人喜欢了?我是个俗人,我就爱听这种歌,听起来舒服”。
B. 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花 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在寂静没有声音的地方,听惊雷;在苍茫寥落的地方看世间的繁华。
无声和无色指极平淡的环境、事物或是人,惊雷和繁花都是声色中的美妙绝艳,也就是说能从最平凡最普通的地方感受到不平凡的东西。
出处:张晓风《岁月在,我在》
《岁月在,我在》内容简介
“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永远以细腻温柔的情怀歌颂着生活,热爱着生命。张晓风的文字从细微处洞悉世情,又有悲悯的情怀,用笔用情收放自如,语言含蓄和含义深邃,值得人深思并能得到人生启迪。
书中收录了张晓风的《我在》《我有》《酿酒的理由》《愁乡石》《春之怀古》《初心》《尘缘》等不同时期的经典代表性作品。
C. 马王堆版《道德经》全文
道经
1,道,不可言说的真理,不是恒常的真理。名称,可以命名,但不是永恒的名。无名,是天地的起源;有名,是万物的母体。所以常怀无欲之心,以观察其奥妙;常怀有欲之心,以观察其表象。两者同源异名,都是玄奥之物。玄之又玄,是万般奥妙之门。
2,天下人都知道美的美,就知道了丑;都知道善的善,就知道了不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都是永恒的真理。因此圣人行无为之事,言不言之教,万物自然生长而不干涉其始,生长而不占有,作为而不倚仗,功成而不自居。正因为不居功,所以功不可去。
3,不崇尚贤能,使人民不争;不珍视难得之货,使人民不做盗;不引诱可欲之物,使人心不乱。圣人治理,使人民心无杂念,腹满丰足,意志柔和,身体强健。常使人民无知无欲,使知道者不敢妄为,于是万事得以治理。
4,道看似空虚,却能无尽运用。深邃无比,如同万物之宗。削去锋芒,解开心结,柔和光芒,融入尘埃。深邃而仿佛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孩子,似乎是上古之神。
5,天地不仁,视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视百姓为刍狗。天地间,犹如风箱,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会困穷,不如守中之道。
6,永恒的生命,被称为玄牝。玄牝之门,是天地的根本。绵绵不绝,用之不竭。
7,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存久远,是因为它们不自生,所以能长生。因此圣人退后而身先,弃身而身存。这难道不是因为无私而能成就私吗?
8,最善的如同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于众人所厌恶之处,接近于道。居于善地,心善渊,与人为善,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行动善时。不争,所以没有遗憾。
9,保持满盈不如已满,锐利不如长久。金玉满堂,难以守护。富贵而骄,自招祸患。功成身退,是天下的法则。
10,把握而满盈,不如停止。锐利而长久,难以保持。金玉满堂,难以守护。富贵而骄,自招祸患。功成身退,是天下的法则。
11,车轮由三十辐组成,没有中央空洞就没有车的用处。陶土制成器皿,没有中央空洞就没有器皿的用处。开窗造室,没有中央空洞就没有室的用处。所以有物提供便利,无物发挥功能。
12,五色令人眼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味失,驰骋畋猎令人心狂,难得之货令人行险。因此圣人注重内在,不追求外在。
13,宠辱如同惊雷,重视大患如同自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我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身,没有身,我有何患?因此贵身,可寄天下;爱身,可托天下。
14,看不见的东西,称为微;听不见的东西,称为希;摸不到的东西,称为夷。这三者不可言说,故混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这就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15,善于行道的人,微妙玄通,难以识辨。正因为难以识辨,所以勉强描述:谨慎兮,如同冬季过河;犹兮,如同恐惧四邻;庄严兮,如同宾客;涣散兮,如同冰释;敦厚兮,如同朴素;旷达兮,如同山谷;混沌兮,如同浑浊。谁能使浑浊停止,静下来慢慢清晰?谁能使安逸持续,动起来慢慢生长?坚守此道的人,不追求盈满。正因为不追求盈满,所以能蔽而新成。
16,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行,我以观复。万物繁杂,各自归于根本。归根就是静,静就是复命。复命就是常,知道常就是明。不懂常,随意妄为,凶险。懂常,包容万物,公允,成为王者,符合天道,长久,终身不殆。
17,最高境界,人们不知其存在;其次,人们亲近并赞誉;其次,人们畏惧;其次,人们轻视。信不足,有人不信。悠然自得,言辞谨慎。功成事遂,百姓认为“自然”。
18,大道废弃,出现仁义;智慧出现,出现虚假;六亲不和,出现孝慈;国家混乱,出现忠臣。
19,摒弃智慧和知识,人民获益百倍;摒弃仁义,人民恢复孝慈;摒弃技巧和贪欲,盗贼无存。这些只是表面文章,还需回归朴素,减少欲望,放弃知识,无忧无虑。
20,应允与否认,相差几何?美与恶,相差如何?人们所畏惧的,不应不畏惧。荒谬,尚未开始。众人欢腾,如同
D. 道德经【58】:层次高的人看本质,层次低的人看表象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一、原文(通行本)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guì),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二、译文
政治宽厚清明,人民便淳朴忠诚;政治严苛黑暗,人民便狡诈抱怨;
灾祸可能隐藏着幸福,幸福可能隐藏着灾祸。谁知道究竟是幸福还是灾祸呢?它们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
正突然转变为邪,善突然转变为恶,人们的迷惑,由来已久了。
因此,圣人方正而不生硬,锐利而不伤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
三、拓展思考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这句话是老子辩证法思想的精髓,古往今来,被无数人引用。事物相反的两种属性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因此,万事万物没有绝对的“福”,也没有绝对的“祸”,而是以福祸相依的状态存在的。
事物时刻都在运动变化着,我们看到的只是它们的表象,待人接物过程中,要学会透过表象看本质。
庄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人心比珠峰还要险恶,比天道还难预测。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天尚且有四时和昼夜的变化,百花齐放便知是春,雪花飞舞便知是冬。而人心虽然隔肚皮,却是最难揣测的。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以“喜怒不形于色”著称。“煮酒论英雄”曹操那句石破天惊的"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曹耳”吓的刘备变了脸色,筷子落于地,但天不灭刘备,忽传惊雷,刘备这才掩饰说:“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惊雷和机智,使刘备逃过一劫。
刘备韬光养晦,曹操煮酒论英雄,这是政治家之间的心理较量,枭雄曹操尚且看穿不了刘备的内心世界,足见人心叵测。
下面我们再用老子的辩证法分析一下。事物时刻都在运动变化着,即使“喜怒不形于色”的刘备,面对强悍的曹操也变了颜色。哪怕一个人隐藏的再深,也可以通过识人术看穿他的本质。如果没有一声惊雷,曹操就立刻洞穿了刘备的内心世界。
“筷子落于地”对刘备来说是“祸”,伴随着一声惊雷,“祸”瞬间转化为“福”。从祸到福,借助了惊雷的外在条件。也就是说,事物正反两个面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只是老子没有详细地说明。
现实生活中,成功者若能居安思危、谨言慎行,便不会向失败转化,使自己长期立于不败之地;而失败者如果继续堕落沉沦,又如何向成功转化呢?
综上,“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蕴藏着两个道理。
01、福祸相依,福祸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有道便是福,无道便是祸。
02、要学会透过表象看本质。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一”就是本质,后面的二、三乃至万物都是表象,只要抱住“道”、守住“一”,则万变不离其宗。
举个例子,数字10000,“1”代表身体和德性,后面一连串的“0”代表房子、车子、地位等;“1”就是本质,如果失去“1”,一切都会清零。
生活中,我们要时刻守住“道”,一个身心健康、德性深厚的智者,才是人群之中最幸福的人!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