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依法治国十

依法治国十

发布时间: 2025-07-21 06:31:30

① 全面依法治国的“十个坚持”是什么

1、坚持加强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全面依法治国决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而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依法治国的能力和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必须坚持实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健全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通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形成法律,通过法律保障党的政策有效实施,确保全面依法治国正确方向。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法治建设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必须牢牢把握社会公平正义这一法治价值追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要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走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决不能照搬别国模式和做法,决不能走西方“宪政”、“三权鼎立”、“司法独立”的路子。

4、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法律表现形式。必须抓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个总抓手,努力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不断开创全面依法治国新局面。

5、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把握重点、整体谋划,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是一个有机整体,关键在于党要坚持依法执政、各级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者各有侧重、相辅相成,法治国家是法治建设的目标,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国家的主体,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要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6、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领导人民实施宪法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

任何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都必须以宪法法律为行为准则,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利或权力,履行义务或职责,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7、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解决好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法治领域改革。要紧紧抓住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完善立法体制,提高立法质量。

要推进严格执法,理顺执法体制,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要支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健全司法权力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制度安排。要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培育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

8、坚持处理好全面依法治国的辩证关系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正确处理政治和法治、改革和法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关系。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改革与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要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

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要发挥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互补性作用,确保党既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又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从严治党。

9、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提高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

要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

10、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领导干部具体行使党的执政权和国家立法权、行政权、监察权、司法权,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

领导干部必须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了解法律、掌握法律,遵纪守法、捍卫法治,厉行法治、依法办事,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② 依法治国是十几大写入宪法的

依法治国是十五大写入宪法。

1997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五大提出的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发展需要

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国家民主法治进步的重要标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并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依法治国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保证中国共产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实行依法治国,必须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牢固树立法制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坚持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实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民主化与法治化。

③ 依法治国新老16字方针有什么区别

依法治国新老16字方针有什么区别

1:表面文字的区别
(老)十六字方针的内容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新)十六字方针的内容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2:深层意义上的区别
(1):从“有法可依”到“科学立法”。
“有法可依”是从引导国家进入依靠法律制度实现管理秩序的规范而言的,使对国家的治理有法律可以依循。
而“科学立法”的目的是要通过立法筑牢制度和权力笼子,不是仅仅有法律依据,而是更加注重立法的质量,确保人民通过法律将国家权力固定下来,把国家权力关进笼子里面去。
(2):从“有法必依”到“严格执法”。
“有法必依”强调的是对法的依循,侧重于对执法过程的要求。
而“严格执法”既突出了执法遵循,又强化了对法的实施。
(3):从“执法必严”到“公正司法”。
从近年一些典型的执法、司法案例看,人民群众已经不仅仅满足执法必严,而对公正司法有了更高的渴求。
“公正司法”不仅体现了执法必严,也强调了执法的公正性,更能体现执法为民与秉公执法这一法治精神的统一,满足法治服务于公正的价值要义。
(4):从“违法必究”到“全民守法”。
“违法必究”强调的法律面前的人人平等,而“全民守法”体现的不只是这一平等,还明确了全民作为守法的主体。
拓展资料:
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第四,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五,依法治国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
第六,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落实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体现为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紧紧围绕这个新目标,建设一个由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和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构成的法治治理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就会进一步夯实党执政兴国的法治基础,巩固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团结奋斗的力量。
资料来源:网络:依法治国

④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依法治国有哪“十一个坚持

“十一个坚持”中有两个是过去没有的。它们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十一个坚持是要始终坚持党对人民法院工作的绝对领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正确处理政治和法治的关系、改革和法治的关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的关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

⑤ 全面依法治国的十一个坚持是什么

全面依法治国的十一个坚持如下:

一、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巩固执政地位、改善执政方式、提高执政能力,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健全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通过法治保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效实施。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系统研究谋划和解决法治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立足当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着眼长远,筑法治之基、行法治之力、积法治之势,促进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长期性的制度保障;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借鉴国外法治有益成果。

四、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坚持宪法确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动摇;坚持宪法确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不动摇。

五、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加重视法治、厉行法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作用;坚持依法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

六、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积极推进国家安全、科技创新、公共卫生、生物安全、生态文明、防范风险、涉外法治等重要领域立法;健全国家治理急需的法律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法律制度;以良法善治保障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七、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整体谋划,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率先突破,用法治给行政权力定规矩、划界限,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高司法公信力;普法工作要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特别是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完善预防性法律制度,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八、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继续推进法治领域改革,解决好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加强司法制约监督,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加快构建规范高效的制约监督体系;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坚决打击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

九、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协调推进国内治理和国际治理;强化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有效应对挑战、防范风险,综合利用立法、执法、司法等手段开展斗争,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尊严和核心利益;推动全球治理变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十、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

推进法治专门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确保做到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教育引导法律服务工作者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依法依规诚信执业,认真履行社会责任。

十一、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各级领导干部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部署,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了解法律、掌握法律。

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确保全面依法治国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全面依法治国重大意义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第四,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五,依法治国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

第六,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

热点内容
民事诉讼法司法第200 发布:2025-07-21 10:51:21 浏览:602
2017经济法成绩查询 发布:2025-07-21 10:49:27 浏览:600
南京高淳司法 发布:2025-07-21 10:48:52 浏览:555
2015道德热点事件 发布:2025-07-21 10:40:17 浏览:404
注会税法财管经济法战略怎么安排 发布:2025-07-21 10:38:41 浏览:657
梦见看见法官 发布:2025-07-21 10:38:01 浏览:97
刘光明律师 发布:2025-07-21 10:22:18 浏览:906
单方面协议有没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07-21 09:48:46 浏览:839
1039交通法规 发布:2025-07-21 09:42:22 浏览:452
2017年新劳动法关于病假规定 发布:2025-07-21 09:41:29 浏览: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