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说太上

道德经说太上

发布时间: 2025-07-27 07:57:56

道德经·太上,不知有之的作品出处

《太上,不知有之》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十七章。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为道教经典,所以有学者认为《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有明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思想,在内容的分割上未免牵强。但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惯例而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道德经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来自:道德经注意:此文来自艺术中国品茶读书栏目,请勿转载。
【悟道】老子这里是在讲君主之道,说做一个君王啊,应该做到没有自己。就是说我自己的生命不是为自己而生,而是为天下苍生而生,处事才不失公允。看众生要明了明察秋毫之道,比如说人世中的人有参政议政的;有畏惧政坛的,伴君如伴虎吗;有藐视侮辱朝政的;有信任我但信心不足的;亦有根本就不相信我的。所以做君主要多观察,思考,尽可能少的发号施令。只有老百姓能过上太平、祥和、富裕的日子,就是一个君王的成功,说明没有逆天道而行,也叫自然而然吧。从修炼的角度讲,无我是一个多高的境界啊,那么宇宙就会给予得道者多大的得分,试想,这样一个大德之士别说治理一个国家,就是治理人类又有何难。天道不变,人道自然。

Ⅱ 老子的“太上,下知有之”怎么理解

“在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只知道有他的存在;次一等的,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一等的,人民害怕他;更次一等的,人民轻侮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就信任他。最好的统治者是那么悠闲,他很少发号施令,等到大功造成,成事顺利,百姓都认为:我们是自己如此的。

Ⅲ 道德经第十七章原文及译文

春秋·老子《道德经·太上,不知有之》第十七章原文及译文如下:

原文: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翻译:

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孝搜绝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

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统治者是多么悠闲。

他很少发号施令。

事情办成功漏扰了,老百姓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道德经·太上,不知有之》第十七章赏析

诚信赢得诚信,老子从反面来说:“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所以商鞅变法中,商鞅认识到这一点,首先立木为信,马上兑现诺言,取得了老百姓的信任,然后用严格的执行力来推广变法就顺畅得多,成巧姿为古代最成功的变法。

诚信生威。我们常常说威信,威来自于信,一个言而有信的人,言出必行,不怒自威,令人生畏。诚信以行为主。诚信不仅表现在语言上,更表现在行动上。少说多做,轻诺必寡言,言多必失,不易兑现。总之,这一章从不同角度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中心明确,重点突出,值得好好品味。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道德经·太上,不知有之

Ⅳ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何意

意思是:圣人治民,人民感受不到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赞誉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出自《道德经》第17章,原文如下:

作者:春秋-老子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译文:

圣人治民,人民感受不到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赞誉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威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圣人施道,悠闲自在,少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会认为:"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相关解析和哲理

老子认为最好的统治者根本不用费尽心力去治理百姓,他只需要有足够的威信,悠闲自在地垂拱而治就可以了。而这种威信的来源正是“贵言”,即少发号施令。

太多的政令,朝令夕改只能让人民更加困苦,让百姓不知所从。在老子眼中,政府不是管理人民的权力机构,而只是调节人民、使人民做事顺从自然之道的工具。平时政府和人民各安其是即可,人民不需要知道统治者的存在。

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并不是真正的毫无所为,他所说的“贵言”,也不是“无言”。无为而治的思想,要求统治者减少对人民的干扰,避免让政令扰乱人民的正常生活,但并不是对人民过于放纵。相反,对于作奸犯科之人应及时纠正,对于不合理的政策应及时调整。

Ⅳ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是什么意思

语出老子《道德经》。
这段话通俗的讲,就是说最好的统治者,老百姓不知道有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老百姓亲近他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老百姓害怕他;更次的统治者,老百姓轻视他。
也有文为: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这句话翻译时,除第一句不太相同外,其余的意思基本是一致的:最伟大的君主在行使统治权时,人民处处都能感到他的伟大存在;平庸的君主在行使统治权时,人民爱戴他、赞美他;糟糕的君主在行使统治权时,人民惧怕他;最糟糕的君主在行使统治权时,人民辱骂他。

热点内容
北京大学劳动法作业 发布:2025-07-27 15:41:06 浏览:95
药事法规新 发布:2025-07-27 15:34:20 浏览:116
2017会修改劳动法吗 发布:2025-07-27 15:28:23 浏览:12
刑法竞合形态 发布:2025-07-27 15:19:46 浏览:611
瓷砖销售的规章制度 发布:2025-07-27 15:10:54 浏览:342
法律法规规章的关系 发布:2025-07-27 15:09:54 浏览:427
社区慢性病规章制度 发布:2025-07-27 15:09:15 浏览:240
认缴期限公司规章 发布:2025-07-27 15:09:12 浏览:935
盐酸备案规章 发布:2025-07-27 15:08:26 浏览:847
七八十岁的老人还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07-27 15:03:14 浏览: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