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对道德
❶ 儒释道对于人性的表述各是什么
儒指的是孔子开创的学派,曾长期作为中国官方意识形态存在,其影响波及朝鲜半岛、日本、中南半岛、中亚、东南亚等地区。 释是印度净饭王儿子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宗教,因悉达多为释迦牟尼佛,故又称释教。佛教是世界四大宗教之一,道指的是东汉末年张道陵依据《道德经》(即《老子》)《南华经》(即《庄子》)创立的宗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在中国境内广泛传播,影响巨大。 西方学者评出“东方三大圣人”,第一是老子,第二是孔子,第三是六祖慧能,正好代表了中国三教:以孔子为代表的儒教,以老子为代表的道教,以禅宗六祖慧能为代表的中国佛教。 儒教最主要的是一个字:“伦”,也就是伦常。封建社会由于人们所处社会地位和阶级的不同,每个人都应各安其位。儒家认为天下一盘棋,上天把你摆放在哪里,赋予你什么权力、职责、义务,那么你就遵守履行属于你的责权义,你就要乐天知命,这其实就是最早的“螺丝钉理论”。 道家的核心是“命”,既是生命的“命”,也是修炼的“命”―――是意义完整的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机器,有这样的“命”或人生,你这个人才算是活得有价值,你要修一个好的人生,快乐的人生,健康的人生,那才过得有价值。老子的《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言,但是他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哲学家。《道德经》的每一句话都是“蜂王浆”。老子可能三五个字就够我们用一辈子。现在大家引用最多的“大智若愚”,其实还不是老子最核心的观点,其最核心的是“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之类,就是我们常说的“知雄守雌”、“知白守黑”和“大朴不雕”,这既是老子“无为”的政治主张,也是老子对于个人修养的治学主张。 佛家讲的是“见性”。“性”是什么?是“心性”,也就是修养。佛家有七个字:“见性、救世、通万有。”见到你的心性,叫“内观内照”,就是你自己要想到有一盏探照灯,来照亮你,你自己首先要能看明白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它的一种很客观的修炼方法。佛家的修行基本上都有三步,叫做“戒、定、慧”。戒是有所不为,不能说谎话、不能杀生、不能做坏事之类。定是不为万物所扰,哪怕泰山塌下来,我也不为所动。慧呢?由戒和定入手,慢慢会产生智慧,就是所谓的“定慧双修”,不定就不能产生智慧,有了智慧以后又可以更好入定。佛学是非常高深的古典哲学,而佛教是一种非常严格的宗教形态,这样,“佛”就包含了佛家、佛学、佛教三个东西,家、学、教三者都有了,形态是最完备的。佛教佛学的主要东西是什么?可以用乾隆的话来概括,乾隆给北京的五塔寺写的一篇记里头是这样说的:“塔,标义;经,标口;佛,标身。”意思是说,佛庙里的塔代表的是佛教崇高向上的意义;佛像代表的是佛的形象,告诉你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佛经代表的是佛祖的嘴巴,告诉你他讲过一些什么的话―――前两者是外在形式,它的精髓在于“经标义”,佛经(包括一个伟大的中国宗教家惠能的《坛经》)就和儒家的《四书五经》或道家的《道德经》和《庄子》一样,是伟大的思想宝库。 经过长期的演变之后,儒、释、道三家已经互相渗透、互相同化,某种程度上已经“三教一体”了。少林寺有一个供奉释加牟尼、孔子、老子的地方,对联是:“百家争理,万法一统;三教一体,九流同源”,少室山还有一幅对联:“才分天地人总属一理,教有儒释道终归一途”,概括得很到位,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方向出发,但最终我们能达到共同的目标。 从对个人的修养角度来说,三教说法不同,但劝人为善和劝人向上的精神是相同的:儒家是“修身、治世、平天下。”道家是“养生、遁世、穷万物。”释家(佛家)是“见性、救世、通万有。”这三句话是我自己的概括,不一定准确,但是我想这样可能好记一点。 也可换一种说法,儒家是尽“人道”,释家求“佛道”,道家穷(穷通、追究)“天道”。“人道”和“佛道”比较明白,而“天道”是什么呢?天道应该包括很多东西,例如“天机、天意、天命”,其本义不是讲迷信,而是讲“天”的规律或自然规律,包括我们已经知道的规律和我们尚不知道的规律。 还可换一种比较方法,儒家叫做“正心”,释家讲究“明心”,道家追求“炼心”。在这背后,儒家讲“治世”,道家讲“治身”,佛家讲“治心”。
❷ 儒释道有何区别
1、三者概念不同
儒指的是孔子开创的学派,也称儒教。曾长期作为中国官方意识形态存在,居于主流思想体系地位,其影响波及朝鲜半岛、日本、中南半岛、中亚、东南亚等地区;
释是古印度(今尼泊尔境内)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佛教,其实大多为释迦牟尼佛,故又称释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道指的是东周时期黄老道神仙家依据《道德经》(即《老子》)《南华经》(即《庄子》)而长期演变创立的宗教,是中国本土宗教。
2、理论不同
儒教的最重要的理论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个当中,又特别注重修身的方法,也就是孔子所讲的“仁义礼智信”。儒教不讲究跳出情,不但不跳出情,还要在这个情中,充分的发挥情的作用,如何让自身,以及更多的人在世间上生活得如何幸福。
道家和佛家是讲究如何让人去掉人的情,从而让自己明白生命的终极意义。道家是讲究出家的。出家后,就称自己是“方外之人”。意思是自己不受人间的礼教所约束,只对如何跳出这个世间,成为长生者,也就是真人感兴趣。并且只接受道家的各种理论所约束。
因为道家基本上都是按照老子讲的《道德经》来修行的。而《道德经》,说到底也是论述部分宇宙形成的原理以及宇宙里面的生命所要遵循的规则。
3、文化不同
儒家,入世。儒家倡导做人要想君子一样,坦荡正直无私。其核心思想是主张“仁爱,归结起来就是:仁、义、礼、智、信。
释家,出世。释家文化认为“众生平等”、“万物因果轮回”、“一切是缘起性空”。对此,释家提出“一切皆为虚妄,对于外界我们不可执着,应该放下心中执念,追求内心的空,生命和事物就是在镜子前的幻影,如梦如泡影,人到最后什么都抓不住。其应对的核心思想是“戒、定、慧。”
道家,隐世。道家主张“为而不争”、“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清心寡欲,静养修心”、“以退为进、守弱为上”等等,这些是其最理想的状态。因此道家的思想不仅适合出世之人,也适合那些喜欢静和守的入世的修身养性之人。
(2)儒释道对道德扩展阅读:
明太祖朱元璋倡导三教合一,但他又深知道、佛一旦深入民间,与世俗混淆,并成立带有浓厚世俗色彩的民间宗教,就会对传统统治构成威胁。这一点已为元末红巾军的历史所证实。朱元璋对此抱有清醒的认识。明帝国一建立,他就开始整顿僧、道门风,严禁僧、道与世俗混同。自正统以后,僧徒
冗滥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在这些僧徒中,很多没有取得国家的合法度牒,多为私自剃度,其间的成分也就相当复杂,有因户内丁多、求避差役者,有因盗事被发而更名换姓者,有系灶丁灶户负盐课而偷身苟免者。
成分如此复杂,加上出家为僧的目的又不一,以及商业发达以后所导致的城市生活繁华对僧徒的诱惑,难免使僧徒耐不住寺院的寂寞,萌生享受世俗生活的贪念。
与此同时,僧人以民间百姓为门徒,垄断民间修斋作福之类的佛事,并在岁时节序至民间打秋风,获取斋粮,如此等等,无不都是佛教与世俗发生联系的反映。
参考资料:网络-儒释道
❸ 儒释道文化各有什么特点三者不同思想对我们什么影响
儒释道,儒指的是孔子开创的学派,也称儒教。曾长期作为中国官方意识形态存在,居于主流思想体系地位,其影响波及朝鲜半岛、日本、中南半岛、中亚、东南亚等地区;
释是古印度(今尼泊尔境内)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佛教,其实大多为释迦牟尼佛,故又称释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道指的是东周时期黄老道神仙家依据《道德经》(即《老子》)《南华经》(即《庄子》)而长期演变创立的宗教,是中国本土宗教。
儒释道为古代中国最早的世界文化视野范围观,以释为代表的印度文化圈,是大中华文化圈范围外众多外来文化中离中华最近,接触最早的文化,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地球也如同一个小村落,更多优秀的文化呈现在世人前,取长以补短,万物以冲和,方为中华之真精神,世人之福气。
道根儒茎佛叶花,三教本来是一家。
(3)儒释道对道德扩展阅读:
儒释道的根本区别在哪里。
很多人对佛家道家的修行目的不是很清楚,因为它们都是属于修行方面的东西。特别是对于佛家道家在宇宙观,人生观方面,因为都是阐述的这个宇宙,以及这个世界的人。所以,就觉得,既然都是一样的,那么都可以用作借鉴,甚至于可以一起学。
其实,儒道释三家对于修行的说法,是有很大区别的。
人们通常说的三教,也就是儒道释这三教中,儒教是不属于修行范畴的。很多人也知道,儒教是教人如何去做人的。也就是说,儒教的理论,不是让人如何脱离六道轮回。而是用各种理论知识,让人走正路,获得人间的幸福。
虽然也讲修身,那也只是对于自身的行为的约束,怎么样去让所有的人都接受。
儒教的最重要的理论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个当中,又特别注重修身的方法,也就是孔子所讲的“仁义礼智信”。它讲的这种做人的方法不是修行。因为修行的意义,不管是佛家,还是道家,都是讲究让人达到永生不灭的目的。
用一句熟知的话就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是要让人如何去彻底摆脱情所控制的范围的。
因为儒教不讲究跳出情,不但不跳出情,还要在这个情中,充分的发挥情的作用,如何让自身,以及更多的人在世间上生活得如何幸福。
道家和佛家是讲究如何让人去掉人的情,从而让自己明白生命的终极意义。道家是讲究出家的。出家后,就称自己是“方外之人”。意思是自己不受人间的礼教所约束,只对如何跳出这个世间,成为长生者,也就是真人感兴趣。并且只接受道家的各种理论所约束。
因为道家基本上都是按照老子讲的《道德经》来修行的。而《道德经》,说到底也是论述部分宇宙形成的原理以及宇宙里面的生命所要遵循的规则。当然了,既然是修行的东西,它对普通人如何做好人也是有好处的。但是它真正的作用,是让人如何去修道的。
道家在修行上,始终是讲求的是自身达到长生。因为道家历来讲究清修,世间普通人对于真正的道家如何修行,是不清楚的。虽然到处设立了许多道观,这些道观是落入了小道的境地。多数是给人做做法事,驱驱邪,看看风水之类的。
当然有些道观非常的好,但是里面的真人多数常年在外云游,在世间去磨炼他们自己,从而能够更快的达到得道的目的。
道家修行,偏向于身体锤炼方面的多一些。因为他们是选择徒弟的,所以在择徒弟时,对于徒弟在身体禀赋上面要求就非常的高。特别是这个徒弟的身体周天通没通,有没有自动吸收天地之炁的能力,以及他的脉络对于天地能量的承受能力等等,诸多方面都有很多要求。
当然,道家选徒弟,首选就是德。这个德的范围包含得很广。说浅白点就是遇事的豁达程度(心胸),对自己所信奉的事业的执著程度(毅力)以及对天地法则的领悟能力(悟性)。当然还有其他的细分。也就是说,在各个方面都要求非常的高,才具备承传某一门真正的东西的能力。
过去,这个叫做师承。就是由师父一对一的传承。
佛家和道家的修行目的是一样的。虽然说法不同,但是都讲究脱离世间的轮回,以后永远不再入世间受苦。也就是说,佛家和道家一样,是讲究如何让自己达到彻底的开悟。
佛家和道家的修行目的相同,但是方法不同。佛家不讲究挑选徒弟,只要有人动了想修的念头,或者是能够让自己进入修行之门,就可以去修行。道家讲法不传六耳,佛家讲任何人都可以修。所以,佛家就有了普度众生的说法。
同时也因为来学佛的人非常的多,不同的人想要怎么修,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愿去选择想修的方法进行修行。
在对宇宙法则的论述上,佛家和道家谈不上哪家更高。因为他们都是指导人如何去真正地认识这个宇宙。也就是说,他们所说的都是所认识到的这个宇宙。所以,他们所论述的规则,也都是这个宇宙的规则。既然都是说的同一个宇宙,也就没有办法去分它的高低了。
在修行上,佛家和道家的方式都是向内去克制自己的各种心念。在修行中,遇到事物时,他们不会去要求别人如何做,而是去仔细思考这件事情存在的目的以及原因。从自身遇到的各种细小的事情中,去发现事物的运行规则。也就是宇宙的规则在细小的事物中的体现方式。
正因为如此,他们只有放下所有普通人的想法,才能不断的知道一点点这些规则。当自己知道的这些宇宙规则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彻底的开悟。然后才能看到宇宙的形成方式。
正因为他们不断的改变着对事物的认识方式,所以思想才和普通人逐渐的有了区别。甚至于很多的行事方式不被人理解。不管他们如何不被人理解,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能忍世间苦,同时能忍受一般人对他的不公平的对待。
因为他的心不在遇到的那件事情上面,而是他在通过遇到的那件事情,去探寻宇宙的规则。所以对于世间的各种磨难,多数是不在意的。
很多人觉得修行很难,其实是不知道怎么样去修行。如果知道了真正的修行方法,或者是有彻悟了的师父带领,就很简单。
通常还在修行的人,是不具备收徒的资格的。特别是佛教中,有些人稍微知道一点理论就自称法师。过去的人是不敢这样做的,现在就变得很普遍了。
佛家和道家都是要人知晓事物的真理,是让人跳出三界。儒家则是让人如何做一个好人,不讲究跳出三界。从这一点上看,他们的目的就有着根本性的区别。
❹ 儒释道的精髓分别是什么
“道根儒茎佛叶花”,表达了“儒释道”的关系。
1:“儒”当然指儒家思想,以孔孟为代表,核心是仁、义、礼、智、信,逐步的达到“明德”、“至善”的境界。总结三个字就是:拿得起。
2:“释”是指释迦牟尼,代表的佛家思想,追求出世,讲究清净,一心向善,相信因果循环,金刚经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总结三个字就是:放得下。
3:“道”指的是道家,创始人是老子,著作《道德经》,讲的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眼观天地,天人合一,心不要被一个东西吸引,不要偏执。总结三个字就是:想得开。
(4)儒释道对道德扩展阅读:
(1)“儒”指的是孔子开创的学派,也称儒教。曾长期作为中国官方意识形态存在,居于主流思想体系地位,其影响波及朝鲜半岛、日本、中南半岛、中亚、东南亚等地区。
(2)“释”是古印度(今尼泊尔境内)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佛教,其实大多为释迦牟尼佛,故又称释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3)“道”指的是东周时期黄老道神仙家依据《道德经》(即《老子》)《南华经》(即《庄子》)而长期演变创立的宗教,是中国本土宗教。
(4)“儒释道”为古代中国最早的世界文化视野范围观,以释为代表的印度文化圈,是大中华文化圈范围外众多外来文化中离中华最近,接触最早的文化,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取长以补短,万物以冲和,方为中华之真精神,世人之福气。道根儒茎佛叶花,三教本来是一家。
❺ 儒释道三派的核心思想及其精髓到底会是什么
注重人格的修养儒家,人格的超越道家追求,彻悟诸法本缘佛家,以一切六道众生慈悲救度为已任。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创始人,教育家孔子。他主张:“有教无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就是儒家的“德治”主义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样的教化方式,使人心良善,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根本、彻底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道德原则和道德境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除此以外,中国古典艺术精神也有中庸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在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具体物化为对“中和之美”的追求的中庸思想,从魏晋南北朝、两汉到宋元明清,一直发挥着或显或隐的作用。
无论是佛家的“众生平等”,还是儒家的“中庸之道”,亦还是道家的“清净无为”,其实他们追求的就是“和谐”的理想。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❻ 儒释道的区别 儒释道是代表什么
儒家以为人生是经常的,所以宗旨在维持现状,而不准料奇标异,因此人生无进化之可言,释家见解,以为人生是幻妄的,所以宗旨在专求正觉,而抹煞现实之人生,因此学理与事实常相冲突,难以协调。道家见解,以为人生是自然的,所以宗旨在极端放任,而标榜清净无为,以致末流陷于萎靡不振,颓废自甘。袖家见解,以为人生是有缺陷的,所以宗旨在改革现状,推翻定律,打破环境,战胜自然,以至思想与行为惊世而骇俗,非但儒、释、道三家不能融和,即使道家,仙家表面上似乎同隶—种旗帜之下,然二者宗旨,亦难强同。认为人各有志,原不必人人共趋一路。但宗旨不能不定,言论不能不彻底,门经不能不辨别,旗帜不能不鲜明。否则,今后学者何所适从?先生说他本不反对儒释道三教之宗旨,但不愿听神仙学术埋没于彼三教之内,失其独立之资格,甚至受被等教义之束缚,而不能自由发展。以故处处将其界限划分明白,俾我中华特产,卓绝千古之神仙学术, 不致遭儒生之毁谤,僧侣之藐视,羽流之滥冒,方士之作伪,乩坛之乱真。 自汉明帝以来,一千八百七十余车,佛教徒所给仙学界恶嘲谩骂之丑声名,于兹刷尽。自金世宗以来,七百七十余年,所给仙学界三教同源之说一旦揭开,岂不快哉!(《中华仙学·辨命歌》后按语)
先生在《众妙居问答》一文中还说:自古学仙之入无不炼丹,此种人常隐藏于儒释道三救牌名之下。试看《参同契》冠以“周易”’并引伏羲、文王、孔子以自重,《悟真篇》又牵涉老子《道德经》如“大小无伤、虚心实腹、左右军、休轻敌、他主我宾,谷神、玄牝、异名同出、恍惚杳冥、有无相入、归根复命、祸福倚伏”各等语,皆从《道德经》中脱化而出。后来如《仙佛同源》,《仙佛合宗》、《性命圭旨》、《慧命经》等书,又将佛教拉入仙学之内。汉朝至现代,此二千年间,遂成为有仙无学之局面。非真是无学,只因学仙者,以儒释道三教之名辞与义理为掩护 ,自己秘密行事,永不公开。务其实而讳其名,因而常招惹儒教之拒绝,释教之毁谤。甚至于道教徒亦根据老庄“清静无为”之旨,而不信有神仙。仙学者流,弄得东家不收,西家不纳,进退失措,左右为难。将仙学从三教圈套中单提出来,辅助其自由独立,摆脱三教教义之束缚,然后方有具体的仙学可言。
西方学者评出“东方三大圣人”,第一是老子,第二是孔子,第三是六祖慧能,正好代表了中国三教:以孔子为代表的儒教,以老子为代表的道教,以禅宗六祖慧能为代表的中国佛教。
儒教最主要的是一个字:“伦”,也就是伦常。封建社会由于人们所处社会地位和阶级的不同,每个人都应各安其位。儒家认为天下一盘棋,上天把你摆放在哪里,赋予你什么权力、职责、义务,那么你就遵守履行属于你的责权义,你就要乐天知命,这其实就是最早的“螺丝钉理论”。
道家的核心是“命”,既是生命的“命”,也是修炼的“命”―――是意义完整的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机器,有这样的“命”或人生,你这个人才算是活得有价值,你要修一个好的人生,快乐的人生,健康的人生,那才过得有价值。老子的《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言,但是他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哲学家。《道德经》的每一句话都是“蜂王浆”。老子可能三五个字就够我们用一辈子。现在大家引用最多的“大智若愚”,其实还不是老子最核心的观点,其最核心的是“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之类,就是我们常说的“知雄守雌”、“知白守黑”和“大朴不雕”,这既是老子“无为”的政治主张,也是老子对于个人修养的治学主张。
佛家讲的是“见性”。“性”是什么?是“心性”,也就是修养。佛家有七个字:“见性、救世、通万有。”见到你的心性,叫“内观内照”,就是你自己要想到有一盏探照灯,来照亮你,你自己首先要能看明白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它的一种很客观的修炼方法。佛家的修行基本上都有三步,叫做“戒、定、慧”。戒是有所不为,不能说谎话、不能杀生、不能做坏事之类。定是不为万物所扰,哪怕泰山塌下来,我也不为所动。慧呢?由戒和定入手,慢慢会产生智慧,就是所谓的“定慧双修”,不定就不能产生智慧,有了智慧以后又可以更好入定。佛学是非常高深的古典哲学,而佛教是一种非常严格的宗教形态,这样,“佛”就包含了佛家、佛学、佛教三个东西,家、学、教三者都有了,形态是最完备的。佛教佛学的主要东西是什么?可以用乾隆的话来概括,乾隆给北京的五塔寺写的一篇记里头是这样说的:“塔,标义;经,标口;佛,标身。”
补充:
经过长期的演变之后,儒、释、道三家已经互相渗透、互相同化,某种程度上已经“三教一体”了。少林寺有一个供奉释加牟尼、孔子、老子的地方,对联是:“百家争理,万法一统;三教一体,九流同源”,少室山还有一幅对联:“才分天地人总属一理,教有儒释道终归一途”,概括得很到位,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方向出发,但最终我们能达到共同的目标。
从对个人的修养角度来说,三教说法不同,但劝人为善和劝人向上的精神是相同的:儒家是“修身、治世、平天下。”道家是“养生、遁世、穷万物。”释家(佛家)是“见性、救世、通万有。”这三句话是我自己的概括,不一定准确,但是我想这样可能好记一点。
也可换一种说法,儒家是尽“人道”,释家求“佛道”,道家穷(穷通、追究)“天道”。“人道”和“佛道”比较明白,而“天道”是什么呢?天道应该包括很多东西,例如“天机、天意、天命”,其本义不是讲迷信,而是讲“天”的规律或自然规律,包括我们已经知道的规律和我们尚不知道的规律。
还可换一种比较方法,儒家叫做“正心”,释家讲究“明心”,道家追求“炼心”。在这背后,儒家讲“治世”,道家讲“治身”,佛家讲“治心”。
再换一个角度来说,三家对世界的概括,儒家讲的是“未知生焉知死”、“独善其身,兼济天下”,不要去着迷于云里雾里的事情,而要重视现世的修炼;道家讲的是“穷尽变化”,努力了解世界和社会的变化规律;佛家则讲“缘起性空”,不要被外部世界纷纷扰扰的现象所迷惑。
如果极而言之做一个简单小结,则儒家比较重视一个人的行为规范,讲的是社会的“游戏规则”,道家比较重视方法,讲的是“游戏技巧”,释家比较重视内在修养,讲的是“大智慧”。总之,儒释道三家对世界的研究尽管有一些差异,但总的都是提倡从研究自己开始,也就是从主观、内部的修炼做起,然后进而研究社会和世界,使自我成为一个高尚的人、智慧的人,从这个基本精神来说,儒释道三家三教都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或“蜂王浆”,是对现代人也大有裨益的学问。
❼ 儒释道三教是什么意思
1、儒指的是孔子开创的学派,也称儒教,曾长期作为中国官方意识形态存在,居于版主流思想体权系地位。
2、释指的是古印度(今尼泊尔境内)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佛教,其实大多为释迦牟尼佛,故又称释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3、道指的是东周时期黄老道神仙家依据《道德经》(即《老子》)《南华经》(即《庄子》)而长期演变创立的宗教,是中国本土宗教。
(7)儒释道对道德扩展阅读:
三教概念的发展,可以分几个阶段,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阶段,唐宋是一个阶段,元明清是一个阶段。
最初的阶段里,虽然有三教的连称,不过彼此是独立的,当然相互间都有影响,儒、道、佛三者之所以相提并论,则是偏重于它们社会功能的互补。
中间的阶段是一个过渡的阶段,主要在于彼此内在意识上的流通融合,逐步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就其主流而言,依然各树一帜。
只有最后的阶段才出现真正宗教形态上的三教合一。其中,第二阶段是在继续第一阶段三教功能互补的基础上更添新内容,第三阶段亦是在前二个阶段的底子上再演化出来“三教合一”的新成分,这也反映了三教合流的趋势越来越大。
❽ ”儒博释大道精深,三教合一民族魂,道德文化传千古,佛学万法讲修心
大道无声,行之密密。 手语也表示不了
❾ 儒释道有什么区别
1、创立时抄间不同:儒创立于春秋末期;释即佛教传入中国约在后汉初期;道建立时间是东周时期。
2、创立人不同:儒教创立者是鲁国的孔子,名丘,字仲尼;佛教是古印度(今尼泊尔境内)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道教是东周时期黄老道神仙家依据《道德经》(即《老子》)《南华经》(即《庄子》)而长期演变创立的宗教。
3、来源不同:释是古印度传入,释和道都是中国本土宗教。
(9)儒释道对道德扩展阅读:
儒释道为古代中国最早的世界文化视野范围观,以释为代表的印度文化圈,是大中华文化圈范围外众多外来文化中离中华最近,接触最早的文化。
明代儒、释、道三教合流,是以儒家学者为中心,并由众多名僧、方士参与其间,互相交游,互为影响,最终导致道、佛的世俗化以及儒学的通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