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道德现代化
A. 如何理解当前社会的道德问题
在我们的理解中,道德是人与人价值关系的一个领域、一个层面,它主要是指人的行为对于人伦关系的意义,即:在人的一切活动中,人的思想感情、言论行动是否符合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定结构、秩序和规则的要求,是否有助于它的合理、稳定和发展。如果是这样,就被人们和社会所肯定、接受,判定是合乎道德的、善的;反之则被否定和排斥,判定是不道德或恶的。这一理解来自对道德实践的观察和描述。
按照这种理解,道德本身就存在着客观基础和主观形态两个层次。从根本上看,道德是人的生存发展活动和它所依赖、所需要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的产物和表现。本文暂时采取一点操作性的规定,即按照惯例,用“道德”来表示业已通过规范而主观化、形式化了的道德体系;与之相应,则用“社会伦理”来指称道德的客观基础和,即“人的生存活动所依赖、所需要的社会关系和秩序”本身。
之所以要暂时强调这两个层次的区分,是因为我看到自古以来的道德思维中,存在着一种将二者混淆或割裂的情况。例如传统的规范伦,往往只注重于道德规范体系的制定和论证,以为规范就是道德的本质和全部,而不去思考这些规范的客观来源、基础和根据;而西方的元伦理学,则把道德前提和基础问题局限于概念语言的逻辑,使元的批判变成了抽象思辩,同样不注意道德的现实基础和根据。康德的伟大之处,在于把道德从人以外的神圣与崇高,正确地还原为人本身的神圣与崇高。但康德并未充分兑现使伦理学完全成为“一种关于人的实践”的许诺,因为他只把道德归结为人的理性和自由意志,而不是以人生存发展的实践说明人的理性。所以他主要是在如何“要求于”人的实践方面,高扬了道德(作为绝对命令)的权威,而未能从道德如何“来自于”人的实践方面,阐明这种权威性的保证。结果一旦面对现实,康德也难免陷入种种“二律背反”,难以找到更好的出路。摩尔(G.E.Moore)的价值直觉主义在排除“主义谬误”时,由于把善认定为“不可分析的”直觉对象,把内在价值说成是“自明的”直觉现象,就在事实上堵塞而不是开通了通往实践的道路。总之,从现当代最大的两位学者那里可以看到,将道德体系与社会伦理现实混淆或割裂,主要表现为将道德仅仅归结于道德理念,从而视为一种完全观念化、主观化的体系。 字串4
脱离实践即是脱离人、脱离人的现实性和客观性。其结果,总是导致这样或那样地将道德当成外在并高悬于人类现实生活之上的东西,从而造成社会发展与道德完善之间所谓“二律背反”的普遍印象。这种印象已经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例如在思考社会化的涵义时,人们常常会陷入一种观念的困扰和情感的犹豫,这就是“现代化”的伦理意义问题。因为我们所谓的现代化,是和化、市场、理性、民主和秩序等联系在一起的。在这种现代化的进程中,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客观结构、方式和秩序等也不可避免地发生相应的变化,即这里所说的“社会伦理演进”。人们对于经济的、科技的、物质生活的,甚至一般和文化的“现代化”是指什么,往往能够有比较具体明确的共识;然而说起伦理道德的“现代化”究竟意味着什么,是优是劣、是福是祸,则常常成为歧议的焦点。适逢我国通过改革开放和实行市场经济来加速现代化进程之际,这个问题表现得尤为鲜明。
国内近年讨论中有一种观点值得注意,就是将所谓“恶是发展动力”说法普遍化。按照这种观点,人类在道德上表现最好的时期应该是原始。--那时没有自私、压迫和剥削,没有一切向钱看,没有尔虞我诈,人都很纯朴真诚,等等,总之可算是道德的理想境界;而到后来,生产、经济、技术越是发展,道德也就越是衰落;到如今,人类在物质上进步到了极高程度,在精神、道德上也堕落到了极低的境界……。这种否定人类自身的悲剧道德观,显然忘记了一个很浅显的事实:原始人过的是什么日子(譬如氏族内部的原始和谐,并不能掩盖氏族间的血腥冲突,以至于那时曾以人肉为食)。这种观念出自一种善意的道德理想是无疑的,问题出在它的理想本身是过于主观化、绝对化的。用孤立、抽象的观点看待道德,把它当成了不是来自现实生活,而是与整个人类命运不相关,只是从外面或高处要求于人的东西,就不善于给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人类为什么不能保持那种标准的原始美德,而去追求生产和科技的发展?难道人的本性就是反道德的“恶”吗?道德,难道就是要人们放弃改善生活,不追求经济科技的发展才能保持的吗?或者,随着社会伦理的客观演进,人们就要把“二律背反”和“道德衰落”的无奈,当成一曲永远的挽歌继续唱下去?如果问题尖锐到如此地步,倒能够使人想起要反问一句“道德究竟是什么,人类为什么要有道德”了。 字串8
2道德是不是发展的?确切地说,是从总体上看,道德本身是否在不断地进步,进行着由低级到高级的上升运动?这个问题是关于道德时间形态的理解,属于“道德是什么”问题的一个方面。在道德观念中这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难题,历来思想家对它所作出的回答之间,分歧也是很深刻的。例如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这两种极端的见解,实质的逻辑都是否认道德本身的发展。
各种道德绝对主义观点,如道德“天意”说、“神喻”说、“绝对实质”说、“绝对命令”说等认为,真正的道德本身是一套终极的实质、境界、目标和标准,它是超现实的、先验的、不变的,人们只是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达到它,而不是自己在选择和造就它,改变和发展它。所以,它们虽然并不一般地否认人的现实道德表现有高低进退的差异,但把这种差异仅仅看作是人在道德轨道上的移动、前进或停顿、回归或偏离,而轨道本身是不变的。在时间特征上,道德绝对主大体表现为两种,一种认为终极的道德形态为人类最初所具有,后来日益偏离了它,将来的出路则在于人们“返朴归真”;另种则认定终极道德形态存在于未来(来世)的最高境界,人类只有在永恒的追求中,犹如必须经历“涤除原罪”过程之后进入天国一样,才能有一天进入它的境界。
各种道德相对主义的观点,如道德“情感”说、“情境”说、“循环”说、“标准虚无”说等都认为,道德本质上就是人人各自的主观选择,善恶取决于主体的兴趣、需要和偏好,并无客观统一的标准和界限。因此道德必然总是在变,此一时彼一时,象春夏秋冬流转一样,一种景象代替另一种景象,只有各不相同的“文明模式”,没有谁比谁好坏高低之分,因此也就无所谓进步退步。还有的主张“善恶并行论”,就如俗话所说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认为善在发展,恶也就在发展,它们的对立永远存在,因此除了一个“斗”字以外,道德也无所谓总体上有什么进步……
在我们谈论道德进步问题,不应该忘记这样一种特殊的文化背景,就是颇有影响的儒家“逆时向思维”传统。自从孔夫子说“周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起,便开了这样一种先例。“周”是先朝,它的美好又是来自和继承了尧舜“二代”(尧舜时代的治世是从哪里来的,是不是恢复了更古老的传统,孔子没有说),因此要以“克己复礼”为现下的治世之道。虽然孔子实际上并非真的主张保守和复古,他不过是“借古人酒杯,浇自己心中块磊”,阐述自己的社会理想而已。但是,这种“法先王”、回头看、以过去为将来立极的表达形式,却被后人当成了固定的思维方式,千百年来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心理定势:在道德上,一说起美好的时光,就总是想到过去。“人心不古”这个成语流行了几千年,仿佛道德上的是非得失,主要在于人心的“古”与“不古”,“古”才是善和美的代名词。当人们面对陌生的现实,而又看不清前途的时候,回忆和怀念过去的好东西,也是很自然的,但不能被这种自发的情绪所左右,忘记了理性的思考和判断。特别是在社会变革和转型时期,这种非批判的习惯心理,即使不造成复古主义倾向,也会给人增加思想上的迷惘、心灵上的痛苦。 字串5
总之,如何看待道德发展的问题,骨子里首先还是如何理解“道德是什么”的问题。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要防止使道德脱离了人类现实生活的整体,仅仅强调其超现实的、理想化的观念性质,而忘记了它首先是人的现实存在方式、生活方式、实践方式之一。如果忘记了这一点,就不可能真正认识道德的历史,更不可能正确估价道德的现实,不能够立足现今社会伦理演进的客观形势,来找出建设新道德的根基。
3道德“是什么”和道德“是否进步”的问题,从表层看,是如何描述道德的状况和以什么为对象事实;从深层看,则有关于道德评价判断的标准问题。用什么来衡量一个时期的道德现象是在进步还是退步?这里实际上有两个层次的标准:
一是一定道德体系本身的标准,它由具体的道德理想、原则、规范等所构成。一套道德理想、原则、规范等掌握群众的深度和广度越充分,即越是得到人们的理解、接受、亲近和奉行,这套道德越是能够影响人们的生活,这个社会在道德上就越是在进步,这叫“社会进步的道德标准”。一般来说,人们都很注意以这样的方式来评价现实的道德风气和社会面貌。比如,封建主义道德讲究的是“长幼有序,尊卑有别”,按照这种精神,安守本分的人越多,社会上等级次序排列得越严整、体现得越充分,人们就越会感到风气好、进步大,反之则是“纲纪不整,世风日下”;相反,资本主义道德讲究的是“个人至上,自由第一”,按照这种精神,越是人人平等自由、各有自己一套,越是个性化、多样化,只要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就越是符合道德,这个社会就越是合理,反之则是退步。总之,道德标准解决的是在一个既定的社会和道德形态中如何评价的问题,它是针对道德在一定“质”的范围内“量变的评价标准,并不回答“质变”如何评价的问题。 字串1
但是,道德发展不仅仅有量变,还有质变。比如从原始时代到文明时代、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道德,都有质的不同。在道德发生这种质变的时候,“道德标准”本身就在改变,或者就有冲突,因此再用旧的道德标准来衡量就行不通了。用封建主义标准来看资本主义就一定会认为它“不道德”,用旧道德来看新事物也会有反感;而反过来看也一样如此。这个问题如何解决?于是就得有更高的标准--能够衡量道德标准本身是否合理、是否进步、是否更科学、更文明的标准,即“标准的标准”、“元标准”。
二是这个“元标准”,即“标准的标准”。它是什么?在理论上,人们曾有各种各样的见解。我认为从人类历史和现实的生活实践来看,这个标准归根结底只能是社会历史和人类生活实践本身。因为一切道德归根到底都是一定的社会经济状况和人的生存发展活动状况的产物,人们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是从他们的实际关系、生活方式和发展的需要(即这里所说的“社会伦理”)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产生并执行自己的道德规范。人类生存发展中连续的、共同普遍的、一贯的方式和条件,产生了人类共同的基本道德;而那些阶段性的、具体特殊的方式和条件,则产生各种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等特殊的道德。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普遍寓于特殊之中。从整个社会历史的高度看一套特殊的道德体系、道德标准是否合理,就要从它的“根”上查起,首先看它所依据和维护的“实际关系”是否合理、有生命力;然后看它的实际效果,即是否能够反映和维护合理先进的“实际关系”。因此,这个“元道德标准”,最终就是指“道德进步的历史标准”,即:产生和造就具体道德形态的那个根据--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其条件和需要等本身,同时也就是衡量道德形态的标准。
B.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大力弘扬哪些核心思想理念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专统,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属设实践中加以发展,就能充分激发整个民族的潜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1.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现代化的模式可以多种多样,但都不能脱离自己的民族性。
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能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能够使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具有更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能够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促进经济社会更好地地发展;能够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形成适应时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
3.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个人人格完善的重要条件。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中华民族的根,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根,是一块永不磨蚀的“胎记”。
C.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怎样的现实意义
第一, 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 都是以不同的文化道德传统和价值观念作为指导的。每个民族, 都有与其他民族不同的传统文化, 任何一个人都要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包括传统道德在内的传统文化的哺育和影响。在实现现代化的整个过程中, 究竟怎样对待自己的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 这是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一个着眼于未来、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国家和民族, 必然不会忘记自己的历史, 更不会抛弃本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 中国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是为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而实行的现代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优秀的传统道德, 更有特殊的意义。
第二, 我们要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就必须吸收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 包括西方近代伦理思想文化的优秀成果。但是, 我们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 要排除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应当看到, 由商品经济的负面影响所诱发的自私自利、见利忘义、损人利己和损公肥私的行为, 是极端有害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 人们必然会面临着多样化的价值取向, 但是, 社会主义根据其基本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的要求, 在价值导向上必然是一元化的, 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道德, 也就是用民族的美德来更好地弘扬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道德。
第三,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特别是优秀传统道德, 对于推动我国当前的现代化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根本上而言, 我们的现代化既是物质方面的现代化、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现代化, 又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优秀的道德传统, 保持和发扬强大的精神力量的现代化。可以说, 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的精神力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 我们应当使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通过改造和发展,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第四, 有利于扭转不良社会风气。现在我国的社会风气存在着一些问题, 有些问题还比较严重, 如果忽视文化、道德的社会作用, 不讲基本的社会公德和文明礼貌, 丑恶现象就会大量滋生。要根本解决这些问题, 当然需要进行综合治理, 但弘扬优秀的传统道德, 发挥我们数千年来积累下来的道德智慧的效用, 未尝不会对改善当前的社会风气起到积极的作用。
D.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还需要继承和弘扬中华名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吗
在21世纪的今天,继承和弘扬中华名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任然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立足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充分开发和利用本民族的道德资源,唯有如此,才能坚持和发扬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中国特色。
1、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面临着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问题。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道德传统,能否坚持本民族的文化、道德传统,是各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能否保持自己的特色,走自己的道路的决定因素。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实践充分说明,现代化的模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是任何民族的现代化都不应该丢弃自身的文化、道德传统。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丢弃了自身的文化、道德传统,就会丧失历史基础和民族特色,就会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中国的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唯有如此,才能充分激发整个民族的潜力,彰显中华民族道德建设的生机、优势和活力。
2、这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中国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并结合中国历史发展的时代要求而产生的。新时期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只有通过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才能进一步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才能进一步丰富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内容,更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形式,彰显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民族特色。从而,使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扎根历史,适应时代,贴近国情,意蕴深厚,形式活泼,移风易俗,深入人心。
3、这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人总是在一定的道德环境中成长的,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中华民族的根源和命脉,是中华民族身份认同的核心和标准。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对个体道德人格的养成具有重要的熏陶和润泽作用,对于个人价值选择和行为判断具有重要的参照佐证作用,对于个体道德人格和道德品质的锤炼具有重要的激励鞭策作用,对于个体精神世界的丰富具有重要的滋养充实作用。可见,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作为中国的文化土壤和道德背景,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条件。
E. 儒家道德文化的现代意义
儒家道德文化对人们思想道德观念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尤其是它所提供版的传统权美德,对改善社会风气、净化社会环境、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千百年来,儒家道德文化与社会礼俗相结合,共同造就了中国人温柔敦厚、和平礼让的东方古典主义的人文品格,给传统中国人提供了稳定的价值支撑和理想认同。这种道德文化和伦理精神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道德资源。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正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突飞猛进地发展。然而现代化不仅局限于经济领域,还包括精神领域,即思想道德观念的现代化。在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同时,如何实现人的思想道德观念的现代化,是当前我国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尤其是对中国传统伦理的核心儒家道德文化进行创造性转换,是当前思想道德和伦理精神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人的思想道德观念现代化的重要环节。
F. 有人认为,中国传统道德从整体上已经失去了价值和意义,不能满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从整体上否定
很显然,这句话太片面,只是从根本上否定了我国传统道德的重要意义。现代化建设不仅内是经济上的容迅速发展,也是我国文化的内质发展。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仁、义、礼、智、信”,不仅在古代有着其真切的历史地位及价值意义,同时到现在,也是人们友好相处,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就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提倡的“和谐”,源于古代,便是孔子主张的“以和为贵”……
虽然,我国的传统道德文化,也确实存在很多瑕疵,比如,男尊女卑、迷信风水……但是不能以偏概全,彻底的否定。但是你不得不承认,我国的传统道德文化从整体上来看,还是功大于弊 。不说别的,中国人一向以和为贵,在5000年历史中,没有侵略过一个国家,就足以证明。
再有,你可以发现,虽然我们处在现代,但是我们很多时候,都还是处在利用我们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成果的阶段。况且,中国传统道德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因为,在我们不断发展延伸的历史长河中,我国的传统道德也在不断的突破,不断渐变……
题外来说,我们国家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已经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骨髓,已经在心里扎了根,不管你愿不愿意,你都无法与中国传统文化得到彻底的脱离……
G. 社会现象解析:我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
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其实很直白的,就是传统文化在新的和会环境下如何发展应用,就是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去沿袭传承古典文化,发展、补充、调整这个传统文化
H.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何对待中华传统美德
一。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学加以改造或剔除。
1、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有两传统
2、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影响
3、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4、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作用
二、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加以发展,就能充分激发整个民族的潜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1.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现代化的模式可以多种多样,但都不能脱离自己的民族性。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能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能够使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具有更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能够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促进经济社会更好地地发展;能够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形成适应时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3.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个人人格完善的重要条件。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中华民族的根,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根,是一块永不磨蚀的“胎记”。
三、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公私之辩证”是中国传统道德发展演化的一条主线。“公义胜私欲”是道德的根本要求,“公”是作为道德的最高标准。强调在“义”和“利”发生矛盾时,应当“义以为上”、“先义后利”,“见利思义”,主张“义然后利”,反对“重利轻义”、“见利忘义”。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崇尚“仁爱”原则,主张“仁者爱人”,爱人要从爱旁边的人做起,从爱亲人做起,即孝悌是人之本(孝道),并把这样的爱推广到他人,即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道),能将心比心(恕道)。立足于自己,承认人的差异,主张“合而不同”,“和为贵”,讲求和睦相处,强调社会和谐,“亲仁善邻,国之宝也”。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谦即自谦,虚以处己;敬即敬人,礼以待人。谦敬与礼让是联系在一起的,“恭敬之心,礼也”,“凡人炎所以为人者,礼义也”。同时提醒人们“事思敬”、“不居功”。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含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包括“诚”和“信”两个方面。亦即诚实守信,就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尊重科学,坚持真理,坚守信诺。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荀子·劝学》中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里讲的“神明”是指人的精神面貌;“圣心”是指一种道德境界。所谓“成德至善”,是说个体的道德品质是一个由一种较低的境界到另一种较高的境界,不断前进而逐渐趋于“至善”的过程。——“存之又存,相乃不舍”,逐渐地但无止境地趋于“至善”。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中国历史上的儒、墨、道、法各家都认为,在塑造人格的过程中,最重要是就是奋发向上、切磋践履、修身养性。此外还有廉洁自律、宽厚待人、艰苦朴素、勤劳节俭、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尊师敬业,以及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舍生取义、见义勇为、奋发图强等。
四、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自从1919年“五四”运动第一次中西文化大碰撞以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伦理道德文化,以及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伦理道德文化,一直是我们在文化和道德建设上进行战略选择的一个重大而无法回避的问题。虽然我们作出了正确的分析和回答,但直到现在所谓新自由主义、“全盘西化论”和新复古主义、儒家救国论仍然不绝于耳,成为当今意识形态领域里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有必要旗帜鲜明地表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原则态度,澄清理论是非,扫除思想障碍。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是一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①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之;②在按社会主义的要求和建设的需要,做好取舍和创造性的转化之;③要通过分析、鉴别、取舍和改造,剔除那些带有明显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的成分,继承那些反映普遍性、共同性和一般性道德要求,对我们今天的道德实践仍然具有指导意义的积极内容。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思潮。一种是文化复古主义思潮;另一种是全盘西化的思潮。这两种思潮在对待道德问题上都割裂了共性和个性、抽象和具体、一般和个别以及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无论是复古论还是全盘西化论,都对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道德文化的进步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发展和道德进步,除了要注意继承和弘扬本民族文化和道德的优良传统之外,还必须积极吸收其他民族文明的优秀成果。在对待其他民族或国家的道德文明成果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I. 传统道德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进程中,国家、民族间生存与发展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也是文化国力的竞争.世界各发展中国家20世纪以来在大力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都极力倡导和弘扬自己国家的价值观念,保持和发扬本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要求承接传统美德中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立与完善,要求承接传统美德中“为政以德”、“爱民、恤民”的人伦传统;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要求承接传统美德中“天人合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国为民风范.国内外发展的大量事实证明,传统道德不但不会影响本国的现代化建设,而且已经成为维持社会秩序、改善社会风尚、协调人际关系、增强国家凝聚力的重要精神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当今多极化世界格局中,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保持自己的主流价值观念和道德风范,是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本身的发展要求.任何时代的道德建设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与传统道德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社会主义道德也不例外,它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但社会主义道德对传统道德并不是简单肯定或否定,而是一个去粗取精的过程.一方面,传统道德尽管含有其时代的、阶级的局限性,但社会主义道德必然要承接那些“千百年来在一切行为守则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列宁选集》第3卷,第191页)并赋予其全新的社会内容,使之更臻完善.另一方面,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与时俱进,增添许多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内容.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既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批判继承的结果,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进行创造和创新的结果.新时期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应该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世界各种文化的相互激荡中,呈现出不容置疑的先进性,这是由道德的本性决定的,也是由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发展本身决定的.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也是由道德主体差异的特点所决定的.道德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任何时代的道德都是由现实的人来遵循和实践的.建设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道德,应考虑不同社会道德个体对道德体系本身的理解和领悟能力、程度的不同情况而提出具体要求,采取具体措施.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我们在鼓励帮助每个人勤奋努力的同时,仍然不能不承认各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品质差异,并且按照差异给以区别对待,尽可能使每个人按不同条件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总目标靠近.”在我国现实社会中,由于人们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活动中的地位角色不同,所接受的教育程度、文化传承的差异和所追求的理想不同等主观原因,在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上也就有着不同的层次性特点.因此,我们在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的过程中,不仅要因人而异,因地而异,而且要“因时而变”、“因事而制”. 历史上任何一种道德体系都是传统与时代的融合,理想与现实的统一,都包含有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的成分或要素.不能代表或反映时代或社会要求、社会发展方向的道德,必然不会有生命力,当然也不可能成为一种长久的社会存在.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既反映了传统美德的强大生命力,也体现了新时期道德建设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理论品质,这是符合道德发展的客观规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