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风险产生的原因
『壹』 道德风险产生的原因
道德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利益冲突、信息不对称、制度不健全以及个人道德观念的缺失。
首先,利益冲突是道德风险产生的重要根源。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利益往往存在矛盾,当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与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一些人可能会选择损害整体利益以维护自身利益,从而产生道德风险。例如,在商业领域,某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可能会忽视产品质量、环境保护等社会责任,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或环境污染等道德问题。
其次,信息不对称也是导致道德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信息不对称指的是在交易或决策过程中,一方拥有比另一方更多或更关键的信息。这种信息优势可能会被用于不正当的目的,如欺诈、误导等,从而引发道德风险。例如,在金融市场上,一些投资者可能利用内幕信息进行交易,损害其他投资者的利益,这种行为就涉及道德风险。
再者,制度不健全也是道德风险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社会制度、法律法规或监管机制存在漏洞或不完善时,一些人可能会钻空子、违法违规,从而引发道德风险。例如,在某些监管不严格的行业,企业可能会通过违法手段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行业的公平竞争环境,也涉及道德层面的问题。
最后,个人道德观念的缺失是导致道德风险的内在原因。每个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都是不同的,当个人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或价值观时,就容易做出违背道德原则的行为。例如,一些公职人员可能因为缺乏职业道德而滥用职权、贪污腐败,这种行为就严重违背了社会道德和法律法规。
综上所述,道德风险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利益冲突、信息不对称、制度不健全以及个人道德观念的缺失等。为了降低道德风险的发生概率,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加强制度建设、提高信息透明度、加强监管力度以及培养个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贰』 道德风险产生原因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施“拨改贷”以来,企业对于财政拨款的依赖尚未完全转变,政府忽视了对企业法人经济实体需求的考量,以及契约关系和法制规则的培育,导致银企间的债务约束关系并未真正建立。尤其在转轨过程中,企业对契约规则的适应不足,常常将银行视为“靠山”,以“企业是国家的、银行也是国家的”为借口,逃避银行债务,这反映出道德风险的潜在问题。
法制观念的淡薄也是道德风险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法人往往认为逃废银行债务是可接受的,视契约精神为空文。银广厦事件就是一个例证,法制观念的缺失成为市场经济改革的阻碍,急需加强法制教育以消除这一障碍。
当前,经济过剩带来的压力加剧了道德风险。国内消费需求疲软,企业产能过剩,为了抢占市场,不惜低价竞争,这导致信贷风险集中,优质客户资源争夺激烈。银行面对的不仅是贷款风险,还有那些因市场压力而可能逃避债务的劣质企业,这种环境为道德风险的滋生提供了温床。
此外,金融从业环境对银行的挑战也不容忽视。近年来的法规多侧重于对银行的约束,如1994年取消企业税前还贷的规定,影响了企业的还贷能力。部分国企在经营困境中,甚至在政府的默许下,缺乏基本的信贷诚信,进一步加剧了道德风险的问题。
(2)道德风险产生的原因扩展阅读
道德风险是8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一个经济哲学范畴的概念,即“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 或者说是:当签约一方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时所采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为。道德风险亦称道德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