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没有道德
A. 怎样看待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道德
在原始社会生产方式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是人类道德发展史版上第一个历史类型。由权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生产资料公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没有剥削和压迫,由此就决定了原始社会道德。它的基本特征:首先,维护氏族和部落的共同利益,是原始社会道德的基本原则。其次,共同劳动、相互关心以及维护氏族内部的平等,是原始社会的重要道德规范。再次,在同自然的顽强斗争中,原始人在个人品性上也形成了诸如勇敢、刚毅、诚实等美德。
求采纳
保证准确
B. 道德是否是谈温饱的必要条件
道德是人类社会群里的一种规范标准。
我们看人类从原始人到现在的文明,就是一个道德化的进步过程,人类的文明、经济越高道德标准也越高,群众的素质也越高。
因此我们可以得知,从广义上讲(整个人类群体)道德越高,温饱问题解决的越好。这是从整个人类发展历史上看的。原始社会(没有道德标准)温饱问题很难得到解决,农业社会(道德标准达到一定标准),温饱问题比前面的奴隶、原始社会都好的多,现代社会(道德标准更高),解决的温饱问题更多。
但是从单独个人而言,并不是说个人的道德品质越高,他就越富有。比如我们知道圣人孔子,他的道德在当时社会,乃至于现代社会都很少有人能比,但是他确不是最富有的人。
根据马斯洛说的,五大需求层次论。
1、生理需求,最基本的吃饱穿暖等;
2、安全需求,一个相对安全的生活环境;
3、社交需求,人是群居动物,沟通也是一种本能;
4、尊重需求,自尊心、人格尊严;
5、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
生理需求,也就是温饱问题才是人类的第一需求,而道德至少应该算第二需求以上了,所以我们可以说从个人的角度,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单独来谈论道德是没有意义的。
C. 温饱不是道德的必要条件例子是什么
1、道德一直存在于人类社会。
从古至今,温饱问题一直存在,但没有一个没有到达温饱的社会不谈道德。原始社会没有道德这个词,但有道德的事却一直在发生。新中国成立之前,人们的物质生活很贫乏,但道德从未在人们心中丢失,那时人们睡觉不掩门闭户也不会不安全。
看向现在,比如西藏虽是中国贫困地区的集中之处,但在那里,群众们从没有舍弃过人类最真,最基本的道德观念。纵观古今中外,无论你承认或不承认,道德一直在那里,不容置疑。
2、道德可以支撑我们追求温饱。
一位名叫康德的老人曾说过:这个世界唯有两样东西能使我们的心灵感到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二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长征路上,人们的哪一步走的不艰难?人们连基本的温饱都保证不了,但从没有谁丢失内心的道德。也正因为这样。
我们才有了后来多么伟大的胜利。对方设想一下,在纷争四起的社会条件下,丧失人伦道德能够促成繁荣富强吗?相互残杀的鲜血能够浇灌出温饱的果实吗?我们今天在这里不仅要谈道德的观念,更要思考在现实生活中人类将何去何从。
3、先谈温饱,后谈道德后果严重。
谈道德是基于社会整体发展的价值选择。人类如果想求得生存和发展就要谈道德,否则将会导致人类历史的毁灭。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谈道德,才能保证社会相对的稳定和有序,才能赋予整体人类活动的价值内涵。例如索马里海盗猖獗这一现象,它最初的出现固然是因为他们缺乏资源,但他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他们缺乏物质?给他们物质就好了。
可是,我们给他们送了他们也没有变好。联合国试图对索马里进行人道主义援助,但是无法实施,因为援助物资运进去就遭到打劫,援助人员一到那儿就会遭受袭击。事实即是如此,他们不谈道德,我们也无法帮他们解决温饱问题。
D. 道德在不同时期有哪些体现
1、原始社会的道德,以维护氏族和部落的共同利益为基本原则,倡导共同劳动、平等互助,人们无条件地践行公共义务,推崇正直、诚实、勇敢等品格。但同时,氏族间的复仇杀戮、血亲之间的通婚以及人食人的风气则表现出这一时期道德形态的缺陷。
2、奴隶社会的道德,讲求奴隶对奴隶主的绝对服从和人身依附,主流社会鄙视劳动和劳动者,并奉行男尊女卑、男主女从。这一时期,西周著名政治家和思想家周公姬旦创立了“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宗教政治伦理观。而春秋时代的孔子开始形成以“仁”为中心的道德体系。
3、封建社会,道德被用来维护宗法等级关系,具有政治化、宗教化、规范化、理论化的特征。封建制度以小农经济为基础,而小农经济需要宗法制度来维系,于是,宗法制度及其派生出来的伦理文化获得尊崇和弘扬,逐渐演化为以“三纲”、“四维”、“五常”、“六纪”、“三达德”、“八德目”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要内容的一整套道德修养理论。封建社会道德的基本规范就是忠君、孝亲。
4、鸦片战争后,西方思想逐渐传入古老的中国。以严复、孙中山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将资产阶级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和天赋人权论等学说,以及自由、平等、博爱等资产阶级的基本道德规范引进了中国。当时的中国属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资产阶级的道德原则对推动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其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道德局限性也表现得十分明显。
(4)原始没有道德扩展阅读
道德的起源
实践或活动起源于欲望,而非理性。理性只能分辨对错,而不引起任何活动,欲望正好相反,它能够引起活动,却不能分辨对错。欲望能够服从理性,也能够反对理性。服从理性的欲望导致良好的选择,反对理性的欲望导致较差的选择,而道德正在于这种良好的选择,所以说道德从根本上起源于欲望和理性的统一。
进一步来讲,欲望是由感觉引起的,感觉又分为快乐和痛苦。快乐来源于爱好,痛苦来源于讨厌。凡热爱一事物者,该事物就能够给他以快乐,所以爱好道德者,道德也使得他快乐。因此,道德与快乐并非不可兼得。
在没有养成习惯之前,快乐常常诱导我们选择做不道德的事,痛苦则迫使我们选择做不道德的事,所以做一个道德的人并不容易。但是,良好的选择习惯一旦养成,道德的活动本身就能够带来快乐,这种快乐又诱导我们选择做道德的事情,所以做一个道德的人也可以说并不难。特别要注意乃是从小就养成一个好习惯,因为好习惯既然特别的有助于增进人的幸福,坏习惯自然也就特别的能够损害人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