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62章
㈠ 道德经62章原文和译文及注释
道德经62章原文和译文及注释如下:
原文: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解析:
这一章讲“道”的宝贵和修道所应坚守的原则。人不论善与不善,居高位还是居下位,在道上进步一分,就有一分的益处。对于天子和三公来说,道比宝马、璧玉更有意义。
讲道的宝贵,老子再次提及道的属性和功用:“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意思是说,道是万物的主宰,善人的法宝,不善的人也用之保全自己。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是贮藏万物的庇护之所,它时时刻刻都在保佑着天地万物。
道是世界物质中未被感知的存在,它对万物一视同仁,它评价万物,却不把万物的过去行为作为评价标准,而是把它现行和将来的行为作为评价标准。所以,不管一个人是好是坏,只要他能够体悟道的内涵并能掌握道的理念精髓,道都会极力保护他的安全。
㈡ 《 道德经》第62章:万物之奥,为天下贵
《道德经》第62章 万物之奥,为天下贵
【原文】
道者,万物之奥。
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入。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
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
故为天下贵。
【译文】
道,蕴藏着万物的奥妙。
善者视其如珍宝,不善者以其保全自己。
美好的言辞可得到人尊重,高尚的品行有益于人类。
那些不善的人,怎能舍弃道呢?
所以天子即位、设置三公时,纵有手持拱璧,后跟驷马的仪式,也不如执守清静无为的道。古人为何如此看重道呢?
不是说有求必得,有罪可免吗?
所以,道为天下人珍视。
【解读】
本章说明道为万物之奥妙、为天下贵,因其有求必得,有罪可免。善者视之如珍宝,不善者以其保全自己。所以,老子认为,只要执守道,清静无为,就可免去所谓的仪式和繁文缛节。
道生养万物,大公无私,所以无论善恶是非,无论高低贵贱,都能得到道的惠泽,得到自己的所需。所以,道为天下人所珍视。道对善者必然是褒奖,对不善者会是包容。但不善者如果背道而驰,就不得善终了。这不是道处罚他,而是咎由自取。
道本无形无名,无需特意宣扬之,也无需形式,但道化生万物,因而有名有形,产生万物,从此有了等级之分,进而产生很多仪式。老子并不主张这些仪式,认为有舍本逐末之嫌疑。但社会的发展必然是分工日益精细,道似乎也渐行渐远。为了唤回道,有时,寄托着道之精神的仪式还是必要的,不得已而为之的。这就是礼教的产生。
【心得】
一个内心坚守道德、保持自我、不失根本的人,自然内心充实而有力,不会被外在的物质和虚名所牵绊所烦累。无论得失成败,无论幸与不幸,花开花落,他都能活得从容自在,能自得其乐,乐在其中,其乐无穷。
【今日思考】
人知道为什么而活,就能忍受一切生活
那如果我们是以合道为目的生活呢?
㈢ 《道德经》第62章
曾老讲解: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有人说你修道,你修道,你就可以万事亨通,我们一般人,都是基于世俗的利害关系来解释道,这不是好现象,道他不会功过相抵,
道者,万物之奥
奥:奥妙,庇荫,让我们安心,让我们心态很好,生活能够正常,
善人之宝
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个善良的人,那你自然就会凭良心,凭良心就是遵道而行,就是我不讲利害,我不去求那些世俗所求的东西,
不善人之所保
不善的人,他有他的生存方式,他有他生存的发展,那也是道的一部分,
我当小偷,对于般人所讲,他这是不善良的,但是,我要想办法不被警察抓去,不被别人发现,事后我还能顺利把赃物销售出去,这整个的生活方式也是道的一部分,
所以不善的人,他也是靠道来保持他能够继续生活下去,所以盗亦有道
美言可以市尊
他说你要去卖东西,你把这个广告词讲的很漂亮,
各位,今天是最后一天,如果你今天再不买的话,以后三年没有这样的机会,我们只有这些东西,为什么我们要到这里来?不拿到别的地方去,因为有太多的人告诉我们,你们,才是值得我们把这么好的东西提供给你的对象,他一听就动心了,就可以获利,然后你就可以很快的卖光,这叫美言可以市尊,
他就是盯住你的钱包,就是死心的把东西卖给你,想的就是他的业绩,可是有没有用,照样有用,因为就有那些人会听他的,
连这种美丽的谎言,都可以在市场里面获得,大家认为说哎呀,这个人有办法请他来当讲师,跟他学,她也有她的尊严,
美行可以加人
一个人只要他的行为端正,让大家认为这个人了不起,他也能够超越所有的人,变成大家的榜样,
所以老子说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不善的人,他是人中的败类,但是它的价值还是超过那些整天在那花言巧语,骗人钱财的人,
那你把他放弃了,公平吗?
(如果说不擅的人是真小人,那么用美言和美行用来欺骗的人就是伪君子,所以老子告诉我们,不要用表面的现象来判断善恶,对于不善之人,更不能弃之不顾,究竟该如何对待这些不善之人呢?)
老子虽然认为不善之人,也不要放弃他,他会改变,但是,他还是主张,人群社会也有一些制度,应该有人管这些事情
故立天子,
所以我们要有天子,就是最高的领袖
置三公
太师太傅太保,所以很多人认为说中国是专制的,你读读历史吧!中国以前是三公坐而论道,皇帝做称孤寡不谷,就是说我顶着这个招牌而已,你们要给我好意见,要不然为什么你们叫公呢?我反而叫寡人呢?就是寡人,我是单独一个人,我是靠不住的,至少你三公要让我靠,用意多好?
老子他说人间总要有一个体制嘛,总要有人来处理这些事情,
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拱:两手合抱
璧:玉璧
驷马:四匹马驾的车
天子是六架,六匹马驾的车,大臣三公四驾,然后两架,一般人一架,这就是体制,这不是不平等,而是让人家知道,他负的责任比人家重,
但是老子说,你有职称,你有这样的配备,你出去有这样的身份地位,来帮助你能够行使你的职权,能够善尽你的责任,你心里要明白,你还是
不如坐进此道
整天一天到晚在那里做事情,为公为人民服务,你还是要找点时间安安静静的坐在那里,想一想,我的话,我的行为,合不合乎道的要求?我每天在工作当中,有没有不断的提升我的品德修养?
否则的话,刚开始都是奉公执法的,然后越来越胆子越大,越来越就没有顾虑,最后也没有人敢讲你,讲你你也听不进去,那就叫做权力使人腐败,这整个的过程,我们到现在,我们也不过是懂得这么多而已,
可是人类会改吗?老子已经讲过了,自古以来,就是迷失的,而且老子也知道,还要不断的迷失下去,因为人越多,糊涂蛋越多,我们没有办法要求那么多,只好反而求自己,每个人把自己修好,那个功效就不一样了,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
老子自己问,当然也问大家,古代的人,他为什么把道看的那么贵重?
不曰求以得
他的答案不是说我求道,我会对我有好处,他不是这样,而是说我修道,我求德,我是要用我自己去合道,不是让他来帮我忙
求以得就是我从你那边要得到什么东西,这个是错误的观念,因为你做不到,得是你自己去做,不是他给你,
有罪以免邪”?
这是连起来的一句话,
求以得,有罪以免邪?你要么是从那边想得到东西,要么是我有罪了,我请求你赦免我,这都是不可能的
故为天下贵
就是因为她不是一般人所讲的那样,他才是天下最珍贵的东西
叫道,老子在63章,他实实在在句句提提给我们提出了修道的三,纲领,你只要做到这三点,你去修,他给你保证效果,
㈣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版《道德经》原文
一章(45)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二章(46)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三章(47)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
四章(48)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五章(49)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中。
六章(50)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七章(51)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八章(52)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九章(53)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下之道。
十章(54)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修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长而不宰。是为玄德。
十一章(55)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十二章(56)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十三章(57)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十四章(58)
视之不见,名曰微;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十五章(59)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十六章(60)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十七章(61)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十八章(62)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十九章(63)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