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食品道德

食品道德

发布时间: 2021-01-12 15:42:27

⑴ 食品检验工应遵守哪些基本道德规范

食品检验工职业抄道德(国家职业资格技能培训中心)
1 职业道德基本知识
2 职业守则
(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
(2)认真负责,严于律己,不骄不躁,吃苦耐劳,勇于开拓。
(3)刻苦学习,钻研业务,努力提高思想、科学文化素质。
(4)敬业爱岗,团结同志,协调配合。
3 基础知识
(1)法定计量单位知识和常用量的法定计量单位。
(2)误差和数据处理基本概念。
(3)实验室用电常识。
(4)食品检测基础知识。
(5)化学基础知识。
(6)微生物检测基础知识。
(7)实验室安全防护知识。
(8)食品卫生基础知识。
(9)质量法、标准化法、计量法、食品卫生法、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

⑵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有哪些

1.热情友好,宾客至上

这是餐饮服务员最有特色、最根本的职业道德规范,它继承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传统,又赋予了时代的新内容,即客源是企业的生命线,唯有热情友好,宾客才能至上。因此,应正确认识社会分工,想客人所想,急客人所急,把客人的需求当做餐饮服务员的第一需要,树立敬业、乐业的思想。

2.真诚公道,信誉第一

这是处理主客关系实际利益的重要准则。古人说:“诚招天下客,誉从信中来。”有了真诚才有顾客,有了顾客才有企业的兴旺,有了企业的兴旺,才会有企业的效益。

3.文明礼貌,优质服务

这是餐饮从业人员实施职业道德规范最重要的准则。礼貌待客,想客人之所想,急客人之所急,使所有客人时时处处事事都感到真诚的友善、需求的满足、周到的服务。没有优质服务,餐饮服务工作也就失去了最基本的内容,因此,它还是衡量餐饮服务质量最重要的一项标准。

4.相互协作,顾全大局

这是正确处理同事之间、部门之间、企业之间、行业之间以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等相互关系的重要准则。

5.遵纪守法,廉洁奉公

这是正确处理公私关系(包括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一种行为准则。它既是法律规范的需要,更是道德规范的需要。

6.钻研业务,提高技能

这是各种职业道德的共同性规范。它把岗位职责从业务的范畴上升到道德范畴,显示出一种质的飞跃。古人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器”就是服务人员将愿望变成现实,将优质服务变成行动的手段。这手段就是:过硬的技能、丰富的知识和精湛的技艺。

⑶ 关于 食品安全是道德的缺失还是法律的缺失 辩论赛

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做不到的,接连被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让消费者对不法厂商的“毒辣”有了越来越直观的认识,真的是没有最毒,只有更毒。你以为奶粉里掺三聚氰胺已经骇人听闻,没想不到还有更毒更恶心的地沟油,而近日在饮料中被查出的塑化剂,其毒性之强,波及范围之广,更让众多消费者惴惴不安。
塑化剂,原本是用在化工行业的塑料软化剂,现在竟然被用来替代棕榈油,成为食品添加剂。这已经不是简单的食品生产,称之为“投毒”都不为过。如果只是生产环节中的技术问题造成了质量不稳定,多数消费者或许还是能够接受和理解的,也对质量监督的校正作用抱有信心。而现在越来越多的食品安全问题完全已经与技术缺陷无关,而只与道德缺失有关,这很让人焦虑。
古人之所以说“防君子不防小人”,确实是君子好防,小人不好防。棕榈油涨价,不法商贩见利忘义,就用塑化剂替代,但凡有点良知的,谁能干这种勾当。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通常会发布一些检测项目目录,被检测内容大多数是可以合法添加的,他们只不过是监督厂商是否按技术标准添加,由此判定是否存在质量上的缺陷。而这次的塑化剂风波让监管部门相当被动,因为之前一长串的检测项目中根本就没有塑化剂。尽管苏丹红、敌敌畏都已经列入检测项目,仍然是百密一疏。其实,有人要“投毒”的话,再缜密的预防也做不到滴水不漏,这世上对人有危害的东西总比对人有营养的东西多。塑化剂事件说到底不是技术问题,而是道德问题。
如果没有基本的道德底线,社会成员之间做事只求损人利己,甚至损人不利己,那么这个社会就没有互利可言,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互相戕害。种地的会种出“毒大米”,喂猪的会喂出“健美猪”,搞建筑的会盖出“楼脆脆”,反正自己不吃不用,哪管别人安危。道德感的长期缺失就会导致信任感的流失,吃亏上当久了对谁都不再信任。一家企业的火腿肠里出现瘦肉精,整个肉食行业都受冲击。现在,很多消费者干脆拒绝一切可能含有添加剂的饮料,只饮用天然矿泉水,就表现出了极度的不信任。
每次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一定会有疾呼加强政府监管力度的声音,但是监管到多大力度就会消除食品安全隐患,基本没人能给出明确答案。实事求是地讲,现有的行政管理已经无微不至,无远不届。在市场上,无论是买房,还是买姜,消费者都会感受到政府部门的影响力,即便如此,问题还是频频出现。一味地加强政府部门的管理力度就一定能解决问题吗?有权力不一定有作为,有作为不一定有效果。而且,插手市场经济的权力没有受到足够约束的话,一旦和资本相结合,反而会使问题更加严重。面对“钓鱼执法”、“养鱼执法”等不断翻新的权力腐败,怎么办?难道还要再加强对监管部门的监管?
所以,要最终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必须涵养整个社会的道德,让社会成员都明白追逐利益不能超越道德底线。而这种涵养又需要严格的制度和规则,既约束资本,也约束权力。让市场中的游戏规则起到应有的作用,如果在利益之前,制度和规则表现得弹性十足,处处变通,那就可能引发道德滑坡。比如限塑令、禁烟令屡屡成空,守法的总被不守法的排挤到边缘,又如何让人相信诚信和道德在市场竞争中的好处。一旦上游失守,再到下游去堵截,无论如何使劲也只能疲于应付,就像现在的质量监督部门。
没有道德托底的食品安全让人心里没底。

⑷ 食品行业人员应尊守哪些道德职业与规范

职业道德守则:
(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
(版2)认真负责权,严于律己,不骄不躁,吃苦耐劳,勇于开拓。
(3)刻苦学习,钻研业务,努力提高思想、科学文化素质。
(4)敬业爱岗,团结同志,协调配合。
基础知识:
(1)法定计量单位知识和常用量的法定计量单位。
(2)误差和数据处理基本概念。
(3)实验室用电常识。
(4)食品检测基础知识。
(5)化学基础知识。
(6)微生物检测基础知识。
(7)实验室安全防护知识。
(8)食品卫生基础知识。
(9)质量法、标准化法、计量法、食品卫生法、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

⑸ 食品从业人员应该遵守哪些职业道德

①尽心尽力对顾客健康负责;②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③端正经营思想,卫生质量第一;④学好食品卫生科学知识。

⑹ 食品安全主要靠道德来维系,辩论赛论点!

这个有点意思!

法学院的要说德治,呵呵。

我说几点吧,不见得全对,希望有回点帮助。

1、法制答、德治的争论,历来不休。可从法制的缺点出发,但是也要防人家从德治的缺点来攻击。这点法学院的应该知道两者的优缺点。

2、这个辩论的边界条件:中国。既然是中国问题,就要从中国人出发,中国人5000年历史,2~3000年的儒家教育,从古代圣贤的话去辩,用古文砸死他们。这是从古,接下来是从现在,中国特色来说,现行在中国法律可行性的担忧。

3、本来我一直在想这个题目是不是有点太偏反方,到后来我注意论题是“维系”。什么是维系,我特意查了一下,维系:“维持和联系,不让涣散。”。bingo,让我看到了胜利的曙光。维持和联系,不让涣散,这个根本就是为德治量身定做的,法律能做到?

祝你们旗开得胜!

⑺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主要靠道德还是靠法律谢谢~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要靠道德标准制定法律法规。

法津是道德的最底的底线,人比动物高级就是在于有理性和控制力,靠道德教育让自己约束自己比让社会和他人约束自己的力度大。
法律约束不是绝对完美没有漏洞的,是不能完全控制这种行为的。按照现今的状况,中国的食品安全靠法律是没有办法真正实行起来的,因为现在的法律制度实在是不够健全,以至于许多人都钻孔子。所以我们需要道德来规范。只有依靠道德依据才能够使这些人了解这对自己以及其他人的危害,才能有效的减少这种情况。当然也不是说法律没有作用,而是说现在的情况下,提升国民素质,才能起到最根本的作用,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单靠法律来解决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是有很大难度的,毕竟法律不是万能的,每年都会有很多法律方面的东西出台,在这个复杂的社会及复杂的关系网中,每年都会有很多关于食品问题出现,例如:在食品加工中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和其他化学用品,.制造、加工食品的过程中使用劣质原料,食品中的重金属污染严重,等等。在而中国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有待完善。首先,应当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安全标准系统。我们可以借鉴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进一步细化和规范食品安全生产领域内的法律制度,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食品安全方面的具体标准。同时,要提高中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使中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相接轨。其次,要加强法律法规对危害食品安全行为的惩罚力度。中国的《食品卫生法》规定,对违法企业只能是责令“停止生产经营”、“没收违法所得”,或者处以额度不高的罚款(一般都是在3万元以下),只有“情节严重”才会被“吊销卫生许可证”。可见,中国法律中对食品犯罪的处罚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都要轻得多。这样轻的处罚,使生产经营者的违法成本比守法成本还要低,所以这对于打击制造低劣、伪冒食品者几乎起不到威慑作用。所以,中国的食品安全应该靠道德。中国应该加强素质教育,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才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法律不管怎么修改,都会有漏洞,总会被人找到然后钻法律的空子,破坏食品安全质量。只有所有的人都很道德修养和良好的素质,从内心深处认识的食品的重要性,自己遵守食品的规范,不为了一点利益而丧尽天良,食品才能真正的安全。

⑻ 食品企业道德文化建设

食品企业抄更需要道德文化建设袭
1.“民以食为天”食品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作为食品企业,应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美德,以诚信经营,质量第一的宗旨,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
2.作为食品企业,正确处理效益目标与责任目标的关系,提高员工道德文化水平,是食品安全的有力保证。企业道德文化建设要以生产经营活动为中心,以保证企业健康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内容的统一的、系统的、协调的道德文化体系,以期在员工中形成对企业共同价值观的认知、认同,使其在思想感情上、价值取向上和行为规范上都保持高度一致,提高食品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保证食品质量安全。
3.道德文化建设渗透到食品企业文化当中,有助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食品企业的信任度,从而提高食品企业的知名度,有助于食品企业长期健康发展。

我就想到这么多了~~

⑼ 食品安全与社会道德

食品安全和道德有时是一回事,没有道德的人绝不会做出安全的食品,他们为了钱什么缺德专事都做得出来想想属食品安全问题不是现在才突出来的,早就有前几年的毒酒,后来的有毒大米,到后来的有奶粉,哪一件都反映了德的缺失,特别是婴儿奶粉问题,国家处理一批但后来又出问题,国人都不信任国产奶粉了,羊奶粉充斥中国市场,现在国家一提高关税,羊奶粉跟着就涨钱,给人感觉关税是在治中国儿童家长。但只指社会道德来管食品安全是不行的,要有强大的法律,如果法律定了,谁做不安全食品就判死刑肯定一大部分不法人就不敢做了,(我认为把做不安全食品人判死刑不重,因为他们是变相杀人,杀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
要想制止不安全食品政府要动起来,制定相关法律,各职能监督部门各尽职能,群众也要动起来使他变成过街老鼠这样不安全食品就会少了。(不安全食品不断出现,说明监管部门没尽职,可能有猫鼠一家亲的现象)。

⑽ 食品安全根源到底是法律还是道德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出现的根源,究竟是法律监管不足还是道德沦丧所致? “小悦悦”事件折射出了社会问题,需不需要为“好心人”设立法律的防火墙呢?这些贴近老百姓生活的社会热点,在上海律师辩论赛半决赛的赛场上被越辩越明。
食品安全中的法律与道德
开场辩题就是针对大家都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
正方从法律角度切入,认为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是法律监管不力所致。虽然我国不缺少法律,也不是缺少执法,但系统的法律监管应当及时和科学,不是有监管就等于监管得力。目前我国食品标准落后,监管混乱,预警机制缺失,监管部门职责不清,处罚力度明显不足,这都是食品监管不力的表现。
食品安全问题有的与道德有关,有的与道德无关。因为食品安全问题有时是因天灾等不可抗力所导致, “可见道德非但不是主要原因,有时连原因都不算。”正方表示,即便有人确实道德水平不高,但只要法律监管得力了,也不会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如果当法律向人们昭示违法成本很低,而所得很高时,他就会心动。客观上,即便行为人将心动付诸为行动,如果市场准入机制足够严格,那么有毒有害的食品也无法流向市场。 “蒸馒头时念段道德经,炒菜时念段圣人训,食品安全问题就不是问题了吗?全面覆盖,全程负责才是杜绝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本。”正方辩手诙谐的语句引得全场一片掌声。
而反方则据理力争,认为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是道德沦丧所致。辩题的题眼是两个:“主要”和“所致”。“所致”表明要探究的是引发的原因,而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主要”表明食品安全的成因确实很复杂,要讨论的是众多的原因中那个最根本,不能将食品安全中的种种表象,简单地等同为原因。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是形形色色的,其中最令人关注和愤怒的是人为的如在食品中添加有毒有害物质所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
在骇人听闻的事件背后,是生产者、销售者利欲熏心,贪得无厌;而作为监管者的执法人员与黑心商家狼狈为奸,或者明明有机会查处却听之任之。在这种道德沦丧面前,法律的监不监管早已成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游戏,忠于职守、诚实信用竟然变成了一种奢谈,这才是问题根源。 “一个丈夫出轨是他花心,难道100个丈夫出轨就是妻子监管不力吗?”反方辩手与正方针锋相对,指出执法不严实际上是个职业道德问题,是执法的人员不执行法律,徇私舞弊,抛弃了应有的职业道德。如果将这个归咎于法律那么离真相就越来越远。生产环节至关重要,正是商家道德沦丧这才导致了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
该不该为“好心人免责”立法
彭宇案,让搀扶老人成为了 “高危行为”, “小悦悦”事件折射出的是社会冷漠还是人们的心有余悸?第二场比赛就围绕着这一社会 “怪现象”展开讨论, “为好心人免责立法利弊孰大?”
值得一提的是正方选手,全部来自前几轮惜败队伍中的优秀辩手。这支由复活选手组成的“全明星联队”,从大家关心的“小悦悦”事件入手,用感性的语调表达了社会对于好心人的呼唤,对于为好心人免责立法的需求。“要对好心人以制度保障,让好心人不再有后顾之忧。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善的种子,通过立法,让这颗种子生根发芽。我们想对小悦悦说,爱还在,天使已经回来。”
正方提出的一组网络调查数据印证出,在由于“好心”所致的争议中,“好心人做不得”在某种程度上已演化成社会共识,因此好心人免责立法能让好心人在做好事时不再有后顾之忧,好心人行善不再承担巨大风险。“如果救人成为了高危行为,我们要做转身帝,转身就走吗?”正方的反问让现场的观众都感同身受,“让社会上的好心人更多一点,让社会更有温情,利大弊大不言而喻”。
反方则更多地从法律的理性角度予以反驳。在反方看来,为好心人立法弊大于利。首先,这属于重复性立法,目前关于好心人的法律条文有十几种,散见于多部法律,不存在着法律空白。 “道德生病了,却让法律去吃药。我国已有了组合性立法。不能将立法推向极端。 ”其次,这属于极端化立法,现实生活中不乏“好心办坏事”的案例,专门为好心人立法,极易创造一个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阶层。 “好人一生平安只能是一句祝福语,不能成为法律用语。否则道德将继续滑坡,法律莫名 ‘摔倒’。”反方认为 “相比立法,普法显得更为迫切。”
最终,黄浦卢湾队、闵行弘闵队胜出。 3月17日胜出队还将上演冠军争夺赛,而浦东2队、复活选手联队也将于同日争夺第三名。

专家点评
这是在抢夺辩题的逻辑战场
观众看的是热闹,而对于到场的专家听的则是 “门道”。本场比赛延续了专家点评的模式,而点评也成为了整场比赛画龙点睛之笔。
开赛前,市律师协会会长盛雷鸣指出,本届辩论大赛的辩题既兼顾了法律方面的专业水平,也兼顾了社会性。虽然上场的只是100名左右的律师,但他们的背后有着一个强大的后援团,其中包括了共同研究剖题,确立辩论思路和教授论辩技巧的教练。前三轮比赛分外精彩,难分伯仲。为此,大赛专门设立了复活机制,在惜败的队伍中选择优秀的辩手组成复活选手联队。这也和大赛发现人才,锻炼人才,培养人才的宗旨相吻合。
第一场比赛后,曾参加首届全国律师辩论大赛获总冠军及优秀辩手奖的周知明律师首先进行点评。他的评点从三个角度进行:格调、逻辑和美感。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辩题,是我们每天都会遇到的。作为一个社会毒瘤,该怎么找到它的成因。”正方立论之初,提出了三个看法,法律现状对于食品安全问题造成了影响和推动。食品安全问题不全部和道德有关。不管道德好与坏,只要法律监管得到也可以避免食品安全问题。 “这是在抢夺辩题的逻辑战场。”而反方则抓住了两个核心要点:主要和所致。 “100起公共安全问题,大多是人为道德因素引起。道德沦丧在先,法律有滞后性,道德沦丧贯穿生产销售整个过程。”双方大量使用排比增强辩论气势,围绕争议焦点提升论证高度,这些都让这场比赛充满张力。
第二场比赛的点评嘉宾王嵘律师是十年前夺冠全国赛的上海律师辩论队教练之一。作为辩论的行家,他对第二轮的辩题也充满感慨。他认为,辩题围绕 “社会病”,正反双方一方偏情,一方重理,都在辩题的理解和认识上下足了功夫,层层递进,让人耳目一新。 “辩论之后,我想社会各界对于立法的思考会有一种新的认识,而我对于自己的职业也感到自豪,为这个职业能够推动法治进程而自豪。”
本次比赛还邀请了社会人士作为特邀观察员。东方卫视著名主持人骆新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他认为食品安全的底线是监管,更高要求是道德,而好心人免责立法则可以举其优而攻其弊,是否好心人也应看主观动机。骆新认为,辩论目的并非要比出输赢,重要的是辩论赛带来的思考和启发,包括以辩会友,发现人才和传播法律等。

热点内容
司法证c证好考吗 发布:2025-10-20 08:48:42 浏览:91
2019考研法律硕士试卷 发布:2025-10-20 08:43:00 浏览:545
射洪县律师 发布:2025-10-20 08:42:07 浏览:245
违章停车条例 发布:2025-10-20 08:36:30 浏览:254
路政拍照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10-20 08:28:22 浏览:118
新经济法基础大纲试题 发布:2025-10-20 08:28:13 浏览:258
福建省节能条例 发布:2025-10-20 08:26:12 浏览:361
不服从工作安排劳动法 发布:2025-10-20 08:25:42 浏览:712
法院会录 发布:2025-10-20 08:16:54 浏览:243
我国核电站对建设质量保证依据法规 发布:2025-10-20 08:12:43 浏览: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