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婚外情篇
⑴ 中国社会更需要法治抑或德治辩论赛,我方是法制,求犀利提问的素材
1.他原本无德,是胎里坏,你和他大讲理想道德责任使命光明愿景,你是不是单相思?你和孔庆东灌输“五讲四美”能拦住他和记者一妈二妈三妈?你是不是要喂肛门吃饭?
2. “我们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宋襄公是治国理真的明君吗?
3.毛 泽 东为什么说“这些条约,对于日本这样的侵略国家,仅只是一种道德制裁力量,要阻止日本向中国作战是不可能的”?蒋委员长没试过道德感召日寇?最终得到了什么?
4.唐僧的紧箍咒是你的德治吗?
5.我同意你的观点,德治和法治必须并驾齐驱。但必须有一个有力的补充,德治的尽头,必须是法治的开头,对方辩友有怀疑吗?
6.德是自律,法是他律;只靠德治,苍白无力;没有法律,万事不立。要不要我再重复一遍加深你的印象和理解?
⑵ 如何理解坚持依规治党和以德治党相结合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来都讲德法相依、德治礼序。治国如此,治党更是这个道理。公民不能都踩到法律的底线上,党员也不能全站在纪律的边缘,依规治党必然要求以德治党。
依法治国必须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依规治党更需要以德治党作保障。对执政党而言,纪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纪律,两者都是管党治党的重要手段。政党纪律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党组织和党员的行为,政党道德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党组织和党员的思想觉悟。两者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不可偏废。依规治党、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是我们管党治党的基本方略。但纪律的作用不是万能的,纪律也不可能覆盖管党治党的所有领域,良纪善治必须同德治礼序紧密结合,共同发挥作用。政党道德是政党纪律的基础,政党道德承载着执政党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追求,是政党获得民意支持和道义优势的精神旗帜。一些道德规范可以凝结为纪律约束,一些纪律约束可以转化为道德要求。它们在功能上互相促进,互相依靠。“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政党纪律的实施要靠政党道德的依托,只有那些合乎党的理想信念、具有深厚道德基础的纪律才能更好地转化为党员干部内心的行为准则,他律必须转化为自律才能更好地起作用;政党纪律对政党道德的实施又具有强大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可以通过强制性规范党员干部的行为、惩罚违纪行为引领我们党理想信念宗旨的实现。
坚持依规治党和以德治党相结合,是对古今中外治国治党经验的深刻总结。纵观历史,我国从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宽猛相济”、荀子提出“隆礼而重法”到汉代董仲舒强调“阳为德,阴为刑”,从唐代提出“制礼以崇敬,立刑以明威”到宋元明清时期一直延续德法合治,都体现了德治和法治相结合的治国之道,都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我们党自创立以来,更是高度重视政党道德建设。毛泽东同志开创性地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我们党执政的最深刻法理基础和政党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在《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中就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刘少奇同志在1939年发表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是一篇系统阐述以德治党的经典之作,他深刻指出,“共产党员应该具有人类最伟大、最高尚的一切美德,具有明确坚定的党的、无产阶级的立场(即党性、阶级性)。我们的道德之所以伟大,正因为它是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的道德。”从世界范围看,凡是具有一定影响、治理比较有效的政党,都坚持把政党纪律和政党道德相统一,注重用政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准则强调精神信仰的力量,内化于心调节党员的行为。
党纪严于国法。同样,执政党的道德要求严于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党员干部也必须接受比普通公民更高更严的道德要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维”是中华文化的DNA;理想信念宗旨,是共产党人的精神DNA。每一名党员不仅要带头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更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廉洁自律,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党员干部的道德要求应高于普通公民,领导干部的道德要求应高于普通党员。领导干部的“级别”,体现的不仅是职务的等级、权力的大小,更是公仆意识的“级别”、道德境界的“级别”。级别越高,标准越高,约束越强,要求越严。领导干部级别越高,就越应该先公后私、公而忘私,越应该牢记宗旨、心系群众,越应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越应该慎独、慎初、慎微,自重、自省、自励。中国古代的封建官吏尚且懂“为官之道、德在其首”的道理,“吏不良,则有法而莫守”,“吏不善,政虽善不行”,共产党的干部若己身不正,焉能正人?领导干部有更高的道德境界绝不是道德苛求,而是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职责的内在要求,必须在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在坚守前进方向、坚守理想信念、坚守正义良知上带好头、领好向。
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做到依规治党和以德治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使纪律和道德在政党治理中共同发挥作用。要坚持正面倡导,及时把一些政党道德转化为党的明确的纪律规矩,把“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细化为纪律规范,把现行廉政准则规定的“不准”列入修改后的党纪处分条例,以纪律的强制力强化政党道德的作用。党纪严于国法,应把一些普通公民应当遵守的社会道德规范,上升为党的纪律规范,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是道德提倡,对党员干部就应作为严格的纪律要求;违背公序良俗,搞婚外情、包养情人,对普通公民而言是违背道德的行为,对党员干部就是违纪行为。依规治党是以德治党的有力保障,要通过纪律来惩治严重的不道德行为。对党员干部信仰迷茫的恶俗行为、伤风败俗的丑恶举止、激起公愤的缺德现象,仅靠道德教育、“叩问良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运用纪律手段进行治理,切实做到全面从严,提高标准,把纪律、规矩挺到前面去,用严明的纪律和严肃的执纪保障政党道德的实施。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大监督执纪力度,坚决纠正党员干部败德违纪行为,抓早抓小、动辄得咎,为以德治党“保驾护航”。
⑶ 孔子的主要思想
1、在道德和政治方面,孔子主张仁说和礼说,主张个人层面上“仁”和“礼”的道德修养和品行,主张以德、礼治国。他强调人道主义,同时也强调建立一定的秩序和制度。而孔子的这些思想适用于任何时代,从中可见孔子在思想方面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2、在经济方面,孔子崇尚重义轻利的义利观,主张在利和义两者中应该更为重视义,在获取利益前要考虑所做的行为是否符合道义。孔子还重视民生,强调先使百姓富裕再施行教化。
3、在教育思想方面,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每个人都能接受教育,并创办私学,大量招收学生,打破了当时教育方面的垄断。他还提倡因材施教,主张根据每个人的天赋、兴趣进行不同的教育,强调学生自我思考,教师只需对学生施以引导。
4、在美学方面,孔子主张“美”和“善”的统一。他提倡将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两者结合,将文学艺术作为促进社会和政治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在史学方面,孔子主张实事求是地进行历史研究,强调研究历史时要重视事实依据,同时极为反对表里不一、名不副实。
(3)道德与法治婚外情篇扩展阅读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⑷ 有什么和「虎」有关的历史事件
《太平广记》中记载了这么一段故事。唐朝漳浦县有一个男子叫勤自励,在天宝末年从军,因为当时战事频繁,一去十年不返。家中有妻林氏,父母因其女婿从军久而不返,杳无音信,便将女儿接回家,还强迫她改嫁给同县的一个姓陈的男子。
正当女子要出嫁的那天晚上,勤自励突然回到家中,得知这个消息,不禁异常愤怒,急忙往林家奔去。林家距离勤家十多里,勤自励带着从远征吐藩得到的一把利剑,在赶到八九里地的时候,忽然下起了大雨,天黑得不见道路。正在进退两难之际,一阵闪电划破天空,借着电光,自励看见路旁一株大树有一个大空洞,便进去避雨。进树洞一看,见到三只小老虎正睡在树洞中。
此时的勤自励满腔怒气正无处发泄,于是连连挥剑一口气把三只小虎通通杀掉了。不一会儿,忽听得大老虎回到树下,将一件东西抛入树洞中,转身又走了。那件东西忽然发出象人呻吟的声音,他走上前摸了一下,发现竟然是一个女子。
而这个女子恰好就是自己的老婆,她因为思念丈夫跑到林子中自杀,结果被老虎发现后咬在嘴里带了过来。勤自励赶紧告诉女子他是她男人,两个人开始抱头痛哭。就在这个时候,大老虎回来了,开始大声吼叫,接着用后身倒着行走准备进入洞中。勤自励见状奋力挥剑,竟然将老虎拦腰砍死,但是他疑心还会有老虎,所以仍然躲在洞中。
雨停后,月亮出来了,果然又有一只老虎回到大树旁,见到母老虎被杀,公老虎大声怒吼,跟着也要倒着进入树洞内,勤自励于是像杀死母老虎一样杀死了它。最终,勤自励带着妻子回到了自己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