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解广文

道德经解广文

发布时间: 2025-09-07 11:23:30

A. 道德经全文讲解

《道德经》主要论述了两个道与德问题,以下是我收集的相关信息,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道德经》是“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的说明。文辞古雅,理论简洁,言中有秘,秘中有诀,非刻意追求,矢志参悟者不可得。昔解者多以优美而空洞的大道理形于笔墨,读之确能使人心旷神怡,若有所得,究其实际,则仅存空理而难具实用。

《道德经》学说,是从应用中发展起来的,绝非空洞哲理,而有其应用模式。若不如此,有失著者本意,焉不望洋兴叹!

余本天资鲁钝,欲拜当今道教界一位“真道”为师,承蒙不弃,收为门下弟子,跟其学习道学知识。经其指点,在前人基础上发现道传古法,言之凿凿,通过实验证明往往偶中,令人惊喜不已,且与《道德经》若何符契。因知《道德经》之文非普通之文,乃成功学巨著。大道无私,不敢隐秘,特将所知所悟写出以与知音共赏之。

《道德经》是顺性命之理立法,主要用太极阴阳、五行八卦描述世界,推演事物,揆度人心向背、事物聚散之理。搞清楚事物之本质,以至掌握事物存在的全过程,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目的是指导行为,去恶从善,发展壮大社会事业,绝非空谈玄理。学习《道德经》是用道学帮助自己,指挥自己,保护自己,壮大自己,实际上是靠自己的智慧发展自己。因而“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自者,自己。天,乾为天,为首。即用自己的头脑保护自己,故能吉利也。“道”的原意就是行走天下,需要用自己的'头脑保护自己。

黄帝学说主要内容有二:其一、黄帝发明创造了“奇门遁甲”之术;其二、黄帝创《归藏易》,以坤为首位。老子之学,宗黄帝《归藏易》,首重坤柔,坤为地,万物莫不臧于中,坤以藏之,主张致虚极,守静笃。老子为周朝史官世家,曾是管理周王室的藏书吏,所以学问渊深,对《归藏》八卦之类稔熟,东周王室内乱,老子辞官归隐。据历史记载和学者考证老子的思想便是受了《归藏》的启发。老子之“道”便是源自于《归藏》的“阴阳太极”理论。据不完全统计,《道德经》中有五十多处文字来源于《归藏》。老子是黄帝学说的集大成者,“奇门遁甲”之术与《归藏易》在《道德经中》体现的淋淋尽致,老子发展了黄帝学说,老子自创了“养生术’’此三者即《道德经》全部内容。《道德经》分为两部分为:一、老子全生之道(内以养生延年,外以摄生驱患。);二、《归藏易》,分为三部分为:一、老子养生之道;二、摄生术(“奇门遁甲”之术);三、《归藏易》

今以三部分内容分发为主,将《道德经》内容写出如下:

一、养神练形,健身长寿(老子养生之道)

(一)天元大丹,清静修炼。

(二)人元金丹,阴阳修炼。

(三)地元神丹,铅砂烧炼。

二、摄生保命,趋吉避凶(“奇门遁甲”之术)

(一)用执大象,往而不害。

(二)运用奇门,可无死地。

(三)道立于一,抱一全生。

三、归藏之易,自天佑之(《归藏易》)

(一)立天之道,曰阳与阴。

(二)立地之道,曰刚与柔。

(三)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道学广大,拙于悟性,难得精微,不能系统写出,令人愧煞,滥竽成文,自知肤浅,难等大雅之堂,不怕贻笑大方,用以抛砖引玉,求教于高明。

B. 道德经原文及通俗译文

道德经老子写的部分,楚简。这个是比较纯正的,以此悟道修行较好。其中注为本人解释,你可以多读原文,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郭店楚简《老子》全文对照通行本《道德经》

【甲本】

(甲一)

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亡有。绝伪弃诈,民复孝慈。

三言以为辨不足,或命之,或呼属。视素保朴,少私寡欲。

(对应通行本第十九章)注:不受世间小聪明所障碍,人们可得大利。不以工巧货利为贵,心贼难起。不欺伪,行直心,民行孝知本。这三条不足以说明,应依本命本心,或晓得根本归处,归元守一,无欲无求。(真正的智慧自生,一切自然明白)。

(甲二)

江海所以为百谷王,以其能为百谷下,是以能为百谷王。

圣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后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

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也,民弗害也。天下乐进而弗厌。

以其不争也,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对应通行本第六十六章)注:江海之所以为百川之王,因它处于百川下,所以能成为百川王。圣人被众人推到身前,是因其把自身利益放在众人之后。圣人被众人尊重,是因其言行尊敬重视众人。因此,圣人虽在上位,人民不觉得有负担,虽然被推到身前,人民不觉得受损害。所以天下人乐于拥戴他而不厌弃。因为圣心无私、与人无争,故无人能跟他争。

(甲三)

罪莫厚乎甚欲,咎莫险乎欲得,祸莫大乎不知足。知足之为足,此恒足矣。

(对应通行本第四十六章)注:罪孽没有比纵私欲更严重,错误没有比有所得危险,一切祸患没有比不知足还大。要知道本来就具足,才是真正永恒的圆满无缺。

(甲四)

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强于天下。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

果而弗伐,果而弗骄,果而弗矜,是谓果而不强。其事好长。

(对应通行本第三十章)注:用行道的人,不用武力强迫他人。善果成时瓜熟蒂落,不宜用强。善果成时,不自骄、不自傲、不自执,此果非强取而得(觉者自觉、悟者自悟、证者自得、行道自利。度一切人得道,而觉海无增减。无所得、无所度)。这才是长远的好事。

(甲五)

古之善为士者,必微溺玄达,深不可识,是以为之容。

豫乎若冬涉川,犹乎其若畏四邻,俨乎其若客。涣乎其若释,屯乎其若朴,沌乎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者,将徐清。孰能安以动者,将徐生。保此道者不欲尚盈。

(对应通行本第十五章)注:古时善修道的人,定不弱于玄妙通达,深邃的难描述,勉强形容为:谨慎(怕恶造因)如冬天踏着薄冰(过河)一样;畏惧(恶果成熟)不让邪魔有机可乘;尊重规律(顺从因果)知身为过客。(顺道而行)就像冰雪消融于水,就像本源一样淳朴,就像浊水一样(无分别心,融而为一)。谁又能够将浑浊的世间烦恼静定,(他)将智慧澄明;谁又能安于无住,为而无为,动而未动,(他)将生而无生。得此道的人没有办法言说。

(甲六)

为之者败之,执之者远之。是以圣人亡为故亡败,亡执故亡失。

临事之纪,慎冬如始,此亡败事矣。

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教不教,复众之所过。

是故圣人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

(对应通行本六十四章)注:有所为、则所为必败,有所执、则所执必失(一切皆不可得)。因此圣人善行而不执着,无得故无失。(圣人)面对事物时,不忘初心,始终如一,不会失败的。圣人不为众生欲牵引,心不滞与外物,行不言之教,从众人过错中吸取教训并替其分担。因此圣人能教化万物如万物自然如是,而实无所为。

(甲七)

道恒亡为也,侯王能守之,而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将镇之以亡名之朴。

夫亦将知足,知以静,万物将自定。

(对应通行本第三十七章)注:道本来就无所得,觉悟的人如果能坚守道,则万事万物能自化。事物幻化而欲迷失本心,将观其本质归于本真。晓得心本具足,知足则乱求之心歇以静,如幻万物自然安定。

(甲八)

为亡为,事亡事,味亡味。

大小之,多惕(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亡难。

(对应通行本第六十三章)注:善为而无为,善事而无事,五蕴浮云空过。(圣人)将成大事从小处做起,将成难事从易处做起,对待简单的像对待难的一样不敷衍,谨慎行事,因此没有难事。

(甲九)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也,恶已;皆知善,此其不善已。

有亡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

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

是以圣人居亡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

(对应通行本第二章)注:天下都迷恋的事物,是恶的根源。都偏爱于好的,是不好的根源。有无相生,难易相对生成,长短相比而显现,高下相依而存,音声波动相互应和,时间前后相随。因此圣人皆以无为法而行,行不言之教。万物无时无刻不在演绎道却像还没有开始,所为甚大而无所着,成就一切而不占有(无所得)。因不占有(无所得),也就没有失去。

(甲十)

道恒亡名,朴虽微,天地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也,以逾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安。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与江海。

(对应通行本第三十二章)道不着于名相,本源虽无限小(如自由的能量无内外,无大小、无先后),却没有任何事物能将其束缚、降服。有人如果能守道,则能化万物,天地融合,天降智慧甘露,众生没人命令却安守本分。万物从生就有名相,名相虽然有,但本体平等清净无二,知其本体无生灭就不会真的死亡。就像道显现于天下,如百川(显相)于江海(水体隐相)(而百川有生灭而水体不生灭)。

(甲十一)

有(状)混成,先天地生。

敚穆(寂寥)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

国中有四大安,王居一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对应通行本第二十五章)注:有东西混然一体,先宇宙万物而生,寂寥独立地(运转)而不改,为天下万物之母。不知道它叫什么(世间名相不能描述),起个名字叫道(道字拆开二差别归一+自修行),我勉强(就像给生盲的人用触觉描述阳光的色彩一样)叫(它)做无边大,叫(它)无限久远,叫(它)最终归处。宇宙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觉者大。四大中觉者占其一,觉者从心地悟道,地(一切束缚状态)取法于天(一切半自由态)、天(一切半自由态)取法于道(一切自由态)、道(一切自由态)本如是。

(甲十二)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对应通行本第五章)注:宇宙万物,就像风中两端开口的袋子吗?虚无而又自成时空障,不停轮转就像有生命一样。

(甲十三)

至虚,恒也。守中,笃也。万物旁作,居以须复也。

天道员员,各复其根。

(对应通行本第十六章)注:不着空有,至恒常道,守中道(不执两端分别),则笃定。宇宙万物周而复始地空运作。天道昭昭,小归于业果,终究归于大道。

(甲十四)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

其脆也,易判也,其几也,易散也。

为之于其亡有也,治之于其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作(于虆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

(对应通行本第六十四章)注:事物,在稳定状态好掌握,在还未萌芽时容易引导。在脆弱时易判灭,在微弱时易散。在未发生时做准备,在没有混乱时治理。多人合抱的大树,从很小的种子生长成。九层高台,也是由一粒粒尘埃累积而成。登上千米的高山,从一小步开始。

(甲十五)

知之者弗言,言之者弗知。

闭其兑,塞其门,和其光,同其尘,其解其纷,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对应通行本第五十六章)注:晓得的人不经常说,整天说的人不晓得。堵住眼耳鼻舌身心,和光同尘,放下纷乱的烦恼,顿入平等玄觉。亲近也不可得,疏远也不可得;利益也不可得,违害也不可得;尊重也不可得,轻视也不得。(这才是)最为难能可贵的。

(甲十六)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亡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也?

夫天多忌讳,而民弥叛,民多利器,而邦滋昏。人多智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盗贼多有。

是以圣人之言曰:我亡事而民自富,我亡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对应通行本第五十七章)注:以规范治理国家,以无规律用兵,以无为治理天下治。我怎么知道呢?天下禁忌越多,而人民越叛乱的越厉害;人民先进的器具越多,国家就越容易混乱;人民的巧智越多,而奇怪事物就越兴盛;法令越是详明,盗贼就越多有。因此圣人说,我无所作而人民自觉富足,我无所为而人民自觉开化,我好清静而人民自己走上正道,我缺少欲望则民风自然纯补。

(甲十七)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

虿虫蛇弗蛰,攫鸟猛兽弗扣。

骨弱筋柔而捉固,未知牝牡之合然怒,精之至也。终日呼而不忧,和之至也。

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

(对应通行本第五十五章)注:德行深厚的人,像刚出生的婴儿,毒虫毒蛇不蜇它,猛禽凶兽也不搏击它。紧固柔弱而拳头紧握,不知男女交合小阴茎自动勃起,是生机和精气充沛,整天哭嚎也不沙哑,是元气柔和之至的缘故。

融和就是常,知道融和就叫明智。(消融差别)利益慧命是真吉祥(执着于寿命、分别取相是假吉祥);(心和柔软、广大无住是真强大,)心若使气、着形着相是假刚强;事物发展到假刚强、假壮大则难以进取,背道而亡。

(甲十八)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厚藏必多失。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对应通行本第四十四章)注:名相与本体哪个更应亲近?本命与外物哪个更重要?被物所累与自由自在哪个更有害?所有爱染深重终将别离,所有聚敛宝藏终将散失。因此知道本来具足才不会自取其辱,晓得归处、不滞外物,才能长久地安其心于无所住。

(甲十九)

反也者,道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无。

(对应通行本第四十章)注:物极必反是道在运行;柔弱有生机的逐渐强大,是道在起作用。

宇宙万物生缘于有,有(有缘于爱取,爱取缘于受,受缘于触,触缘于六入,六入缘于名色,名色缘于识,识缘于行,行缘于无明)生于无明。

(甲二十)

持而盈之,而不若已。

湍而群之,不可长保也。

金玉盈室,莫能守也。贵福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对应通行本第九章)注:装的过满而溢出,不如适可而止。汇聚成一群,必不能长期保持。满屋子的金玉,必不能长久守护,富贵而骄傲,自己引来祸患。功德圆满而不执着,才是天道。

(乙五)

上士闻道,勤能行于其中。

中士闻道,若闻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弗大笑,不足以为道矣。

是以建言有之:明道如昧,夷道若纇,进道若退。

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贞如愉。

大方亡隅,大器曼成。大音希声,大象亡形,道隐无明。

(对应通行本第四十一章)注:大根利器的人修道,一听就信、能勤勉于行道中。中根利器的人修道,好像听见又好像没听到(多闻不信记得少,修行更少)。小根听人说道,大笑而去,这些人不笑话,你说的就是不是道了(因为他们只对外道感兴趣)。

因此说,光明大道就像昏暗的,平坦的大道像充满坎坷,精进修行就像在倒退,最高的功德像空谷一样低下空无,极度的白像受到玷污。广大圆满的德行像是不足的,刚健的德行像懈怠的,本质纯真像是有暇癖的。真正的大方广是没有边畔的,真正的大器成就较晚。真正的大音我们听不到,真正的大形相是无形相的,真正的道没有名字的。

热点内容
湖州律师网 发布:2025-09-07 16:47:45 浏览:928
学生会规章制度惩罚要求 发布:2025-09-07 16:47:43 浏览:1
立法解释的对象 发布:2025-09-07 16:47:34 浏览:609
车辆被扣押打110说民事诉讼法 发布:2025-09-07 16:33:51 浏览:987
经济法基础音频 发布:2025-09-07 16:33:45 浏览:287
法院白波 发布:2025-09-07 16:30:01 浏览:53
李晗的经济法 发布:2025-09-07 16:27:23 浏览:865
国内经济法是什么 发布:2025-09-07 16:27:08 浏览:234
行政法源分为 发布:2025-09-07 16:11:14 浏览:422
全国法院审理经济 发布:2025-09-07 16:10:35 浏览: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