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网络信息立法的现状和对策建议
⑴ 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及具体案例说明网络安全立法的重要性
一是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加强立法工作,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近年来,政府立法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过去五年间,仅国务院就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39件法律议案,制定、修订了137件行政法规。但是必须看到,我国改革和发展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立法工作面临着十分繁重的任务。要进一步增强政府立法工作的计划性和针对性,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认真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按照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继续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产品质量和安全、规范政府自身行为方面的立法;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社会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的立法;特别要注意加强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建设、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立法。加强立法工作重在提高立法质量。要创新政府立法工作的方法和机制,扩大立法工作的公众参与。在法律法规起草、修改过程中,要通过组织听证会、论证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制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行政法规、规章,原则上要公布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二是推进依法行政,努力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快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进程,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政府的组织、政府的权力、政府的运行、政府的行为和活动,都要以宪法和法律为准绳,都要受到宪法和法律的规范和约束。政府制定的行政法规、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和政策性文件,必须与宪法和法律保持统一和协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以尊重和保障人权为核心的现代行政执法观念,形成职责权限明确、执法主体合格、适用法律有据、问责监督有方的政府工作机制。合理界定和调整行政执法权限,明确执法责任,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进一步健全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制度。加强对行政收费的规范管理,改革和完善司法、执法财政保障机制。健全行政复议体制,完善行政补偿和行政赔偿制度。认真做好法律援助工作,帮助困难群众实现诉讼权利,使人人都能享受到平等法律保护。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增强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保持清正廉洁,促进行政执法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是加强执法监督,确保行政权力正确行使。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必然要求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将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服务,确保权力正确行使,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要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综合运用各种监督形式,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真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健全组织法制和程序规则,保证政府权力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行使。各级政府要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主动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大力推进执法公开,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加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力度。改善和加强新闻舆论对行政执法的有效监督。切实强化政府层级监督,充分发挥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的作用。要把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作为重点,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确保监督到位、有力、有效。
四是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积极探索法制宣传教育的新途径、新形式,善于运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传媒,精心组织各种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增强法制教育的科学性、准确性,防止片面性。突出抓好宪法宣传教育,增强人民群众的宪法意识,自觉维护宪法权威,使宪法在全社会得到遵守。加大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的法律法规、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法律法规以及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牢法治思想基础。法律对社会生活的规范、引导和保障功能,主要是通过权利义务机制实现的。在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中,必须强化权利义务观念的培养,既要增强人们的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也要增强法治意识和义务意识。具体包括: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权利的行使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国家保护合法的权利;国家提供权利的保障、救济和保护。只有让每个公民都树立了正确的法制观念,自觉在法制框架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才能够真正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真正落到实处,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⑵ 我国的立法体系是否已经不适应互联网时代了
互联网领域立法并不是一个孤立的领域或部门立法,而是信息革命引发的宏大的法律全面更新的一部分。网络在深刻改变人类社会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必然推动法律体系的全面更新,网络因素已然介入全部部门法领域。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未来的任何立法活动中,网络因素都必须纳入到思考的范围中,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应对信息时代革命引发的法律变革需求。因此,未来我国立法活动中应当具有全面的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意识,创制能够同时适用、规范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的新时代法律。
(一)传统部门法中网络思维的贯彻是信息时代立法更新的基础
信息时代的法律更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法律的发展不能出现“断崖式”发展,传统部门法已有的基本体系和理念虽然大多形成于工业时代,但基于社会发展的延续性,在信息时代依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然而,传统部门法也必须进行全面的审视和修改,使传统部门法能够适用我国社会最新的网络化发展。
当前,网络因素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全部领域,人的现实空间行为同时亦必然具有网络属性,网络性深刻地烙印在每一个部门法所规范的领域,而传统部门法却对此反应迟钝,传统部门法对其所保护的权益和规范的行为网络化发展未能准确回应。迫不得已,各个部门法领域的司法解释都充当了先锋,出台了专门的网络化司法解释。例如,《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此种方式虽然能缓解传统部门法中网络因素关注的不足,但是却强行地割裂了现实空间行为和网络空间行为,因此,传统部门法中网络思维薄弱,依靠司法解释补足的模式必须改变。未来立法工作中应不断地推进传统部门法的更新,通过立法方式确认传统权益的网络化。例如,虚拟财产属于财产、网络秩序属于公共秩序等,贯彻网络思维,使传统部门法能够适用于在传统现实空间和网络空间不断流转各类权益和行为。
(二)网络法部门法体系的建构是信息时代立法更新的先导
从权益的来源看,网络时代的权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法益网络社会的发展,例如财产权的网络化等,另一类是时代衍生出的全新权益,例如信息数据权益等。传统法益依然是在传统部门法的规范领域,而全新的权益引发了新的权利保护需求和权力行使需求,围绕着全新的网络权益,有必要建构独立的网络法部门法体系。
网络法是为了保护互联网空间特有的权益,调整互联网参与主体在互联网空间中的各种行为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然而,网络法的概念目前依然停留在理论界,而我国现有互联网领域的立法更新,缺乏网络法的系统立法思维,各类互联网领域的专门立法或者自成体系或是依托于传统的部门法,这也造成了我国互联网领域的专门立法松散、混乱,互联网领域的立法缺乏统领全局的基本原则、理论框架,当然谈不上体系性构建。实际上,经过前期的理论积累和立法实践,互联网领域的法律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法,条件已然成熟。一方面,从调整对象来看,网络法的调整对象是互联网领域的特有权益以及围绕这些权益引发的互联网各类主体之间的关系,主要围绕着互联网空间的整体秩序和安全、网络用户和网络平台在网络空间特有的权利和义务、各类公权力部门在网络空间的权力和责任。上述法益都属于网络时代衍生的全新法益,与传统部门法的调整对象并不重合;另一方面,从调整方法来看,网络法的调整方法是通过明确“普通网络用户、网络平台管理者、公权力网络主体”三类不同互联网参与主体的权利、义务、权力、责任的方式维护和促进互联网的健康发展,具有特殊性。
因此,为了实现我国互联网领域的体系化立法,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确定网络法部门法的概念,整合现有的互联网专门立法,适时制定网络法部门法基础性法律,从而明确网络法的基本原则和基础框架,虽然网络法未来的立法趋势依然是分散立法,但所有分散立法都应当受到网络法基本原则和基础框架的制约,确保后续互联网立法的体系性。
⑶ 说说国家为什么要加强网络安全立法
网络是现代社会重要的信息传播途径。
传播速度快,匿名性,范围广。如果不能对网络信息内进行有效的管理容,很容易被其他利用,对个人,国家的财产造成损失。
在当今世界各国高度重视网络安全,注重依法维护和保障本国网络安全的情形下,我国作为网络大国更应与时俱进,走在维护网络安全的前列,准确发现挖掘网络安全领域面临的重大问题,以法应对,用法治方式为网络安全运行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