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全国人大对立法工作的领导
A. 要完善什么样的立法工作格局
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人大主导的立法工作格局。
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党中央领导全国立法工作、研究决定国家立法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有立法权地方的党委按照党中央大政方针领导本地区立法工作。
完善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加强人大对立法工作的组织协调,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审议把关作用。健全全国人大相关专门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牵头起草重要法律草案机制。更好发挥人大代表在起草和修改法律法规中的作用,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一般都应当安排审议法律法规案。
完善立法体制机制要求
第一,健全党对立法工作领导的体制。坚持和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对立法工作中重大问题决策的程序。
第二,完善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导作用的体制机制。立法是宪法赋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
第三,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制度建设。应认真落实立法法关于制定行政法规和规章的权限、程序的原则要求,完善行政法规规章的制定程序。
第四,完善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机制和程序。应健全人大对立法工作的组织协调机制,完善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
第五,加强重要领域立法。及时反映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人民群众关切期待,对涉及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发展、完善社会治理、保障人民生活、维护国家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抓紧制定、及时修改。
并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加快我国法域外适用的法律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切实做到以良法保障善治。
B. 坚持依宪治国 依宪执政包括什么
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完善立法体制,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对立法工作中重大问题决策的程序,健全有立法权的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依法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立法项目征集和论证制度,健全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C. 全国人大全面领导立法工作是正确的吗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2015年修正)》
第七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D. 如何发挥全国人大在立法的主导作用
一是加强全国人大复常委会对立法工作制的统筹协调。草案增加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应当加强对立法工作的组织协调;通过每届任期的立法规划、年度立法计划等形式,加强对立法工作的统筹安排;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的需要确立立法项目,提高立法的针对性、及时性和系统性。
二是充分发挥全国人大代表在立法中的作用。草案增加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法律案,应当通过多种形式征求全国人大代表的意见;确定立法项目,应当认真研究代表议案和建议。
三是发挥立法在推进改革和发展中的作用。按照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的要求,在立法宗旨中增加规定,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并结合近年来的做法,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根据改革发展的需要作出决定,就特定事项在部分地方暂停适用法律的部分规定。
E. 要完善什么样的立法工作格局
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要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党中央领导全国立法工作、研究决定国家立法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重要作用,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强调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要领域立法,加快我国法域外适用的法律体系建设,以良法保障善治。
完善立法工作格局的意义: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民主的制度设计、道路选择。做好新时代立法工作,必须准确领会、深入贯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重要论述,以生动鲜活的立法实践书写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新篇章。
在立法工作和法治建设中,必须牢固树立系统观念,增强前瞻性、战略性、统筹性、协调性,把改革发展决策同立法决策更好结合起来,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坚持立改废释纂并举,使法律体系更加科学完备、统一权威,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F.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坚持什么主导立法
《决定》提出要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强调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立改废释并举,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强调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要领域立法,加快我国法域外适用的法律体系建设,以良法保障善治。这是我们党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出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的新的历史起点上对立法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对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发挥立法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从《决定》阐述的具体内容看,完善立法体制机制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要求。
第一,健全党对立法工作领导的体制。坚持和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对立法工作中重大问题决策的程序。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我们党在这方面已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制度机制,必须继续坚持和不断完善。凡立法涉及重大体制和重大政策调整的,必须报党中央讨论决定。党中央向全国人大提出宪法修改建议,依照宪法规定的程序进行宪法修改。法律制定和修改的重大问题须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向党中央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依法将有关法律案列入立法程序。
第二,完善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导作用的体制机制。立法是宪法赋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应把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导作用机制化、程序化,体现在法律法规的立项、起草、审议、修改、表决等各个环节。起草综合性、全局性、基础性等重要法律草案,由全国人大相关专门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组织有关部门参与,并形成常态化制度。依法建立健全专门委员会、工作委员会立法专家顾问制度。明确立法权力边界,从体制机制和工作程序上有效防止将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法律化。加强法律解释工作,及时明确法律规定含义和适用法律依据。明确地方立法权限和范围,依法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
第三,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制度建设。应认真落实立法法关于制定行政法规和规章的权限、程序的原则要求,完善行政法规规章的制定程序。拓宽公民参与政府立法途径,增强政府立法的公开性、透明性。加强政府立法机构的审查和协调作用。建立由政府立法机构组织起草法律法规的工作机制,既要注意赋予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的必要权力和手段,又要加强对行政权力的规范、制约和监督。
第四,完善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机制和程序。应健全人大对立法工作的组织协调机制,完善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健全立法起草、论证、协调、审议机制,完善立法项目征集和论证制度。推进立法精细化,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健全法律法规草案征求人大代表意见制度,更多发挥人大代表参与起草和修改法律的作用。健全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沟通机制,开展立法协商,探索建立有关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专家学者对立法中涉及的重大利益调整的论证咨询机制。完善公民有序参与立法制度,健全法律法规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和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完善法律草案表决程序,对重要条款可以单独表决。
第五,加强重要领域立法。及时反映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人民群众关切期待,对涉及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发展、完善社会治理、保障人民生活、维护国家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抓紧制定、及时修改,并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加快我国法域外适用的法律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切实做到以良法保障善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