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信息安全的立法
① 信息安全法的我国制定信息安全法的必要性
(一)政府治理社会的基本需要
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并且,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走向信息社会。在这个急速信息化的过程中,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家庭上网、十二金工程等信息化计划深入推广,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安全已经成为社会安全和社会秩序的新领域,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先进的技术正在不断地保障着信息安全,诸如电子签名、防病毒、反黑客、防垃圾邮件、公共安全平台等措施,为我们实施信息安全战略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然而,风险是绝对的,安全是相对的。信息安全面临的挑战不但是技术上的风险,还有更重要的就是制度上的风险。法律是最终的解决方案,制定信息安全法是政府治理社会的基本需要。
(二)协调信息安全管理机关职责的需要
目前,我国并没有专门的信息安全机关,而是由公安部、安全部、国家保密局、国家商用密码管理办公室等协同管理。实际上,涉及信息安全工作的国家机关还远不止于此,几乎所有的部委和行业主管部门都在根据自己的职责管理相关的部分。这个看似庞大的规模和队伍,需要统一和协调。制定信息安全法,明确管理机关的责权利,是保障信息安全的重要内容。
(三)规范网络行为的需要
信息安全问题,实质是网络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的问题。在信息网络上,黑客、病毒和垃圾邮件并称为“三大公害”,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网络运行的正常秩序。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95%的与因特网相连的网络管理中心都遭到国内外黑客的攻击或入侵,其中银行、金融和证券机构是攻击重点。这些犯罪行为往往会给社会经济和国家安全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制定统一的信息安全法,为网络信息提供规范,可以震慑犯罪,净化网络空间。
(四)完善法律自身的需要
自1994年以来,我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关计算机及国际互联网络的法规、部门规章或条例,这些信息安全立法,许多内容已明显滞后,并且有的内容还相互冲突、抵触。1997年修订的《刑法》中的有关条款,也难以适应现实的诸多需要。因此,制定信息安全法,废止过时的或者相互抵触的行政法规,非但不会打乱现行法律体系,而且能够减少现有信息安全法律和法规的冲突和抵触,是社会信息化过程中,法律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
② 急求告知以下的法律共有几部国防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网络信息安全,社会公共安全。
我国网络安全立法体系分为以下三个层面:数量需要统计到某一截止时间。
第一层面:法律。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通过的法律规范。我国与网络信息安全相关的法律主要有:《宪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刑事诉讼法》、《国家安全法》、《保守国家秘密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诉讼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人民警察法》、《行政复议法》、《国家赔偿法》、《立法法》等。
第二个层面:行政法规。主要指国务院为执行宪法和法律而制定的法律规范。与网络信息安全有关的行政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商用密码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
第三个层面:地方性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主要指国务院各部、委根据法律和国务院行政法规与法律规范,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人民政府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的法律规范性文件。
公安部制定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检测和销售许可证管理办法》、《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金融机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工作暂行规定》、《关于开展计算机安全员培训工作的通知》等。
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的《互联网电户公告服务管理规定》、《软件产品管理办法》、《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管理办法》、《国际通信出入口局管理办法》、《国际通信设施建设管理规定》、《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电信网间互联管理暂行规定》等。2009年5月,又在其颁布的《互联网网络安全信息通报实施办法》和《木马和僵尸网络监测和处置机制》中,对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和互联网运营商、域名服务机构,以及网络安全企业共同开展网络安全信息共享和打击黑客产业给出了具体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