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必须一手抓法治

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必须一手抓法治

发布时间: 2025-09-14 10:30:49

『壹』 奉法者强则国强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把“法治”作为全会主题,法治热度持续高涨,从执政行政到日常生活,从经济活动到社会民生,法律的作用日益凸显,法律的力量越发强大。
依法治国,要有直面问题的勇气,要披荆斩棘的胆识,更要有解决问题的谋略。。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开启了我国法治建设的序幕。党的十八大报告将“法制国家”改为“法治国家,这是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志。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这都给法治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要从理论层面、意识形态、社会思潮、实践探索中加强法治建设和文明建设,理应成为人们行为的准则,以达到法治共建,法德共治。
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两手抓不放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要求,也是我国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依法治国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因此,一手抓好经济建设,一手抓好法治文明,在推进社会文明、物质文明中协同推进法治文明建设,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社会文明和法治文明相结合,共同构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一个讲文明重法治的国家,这个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就有了重要保障。十八届四中全会,必然是我们依法治国建设里程上的里程碑,披上法治文明的美丽嫁妆,走上法治文明的全新阶梯,我们将在这个法治文明的新时代更加公平更加幸福地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红利,更加平等地打造人生的美丽和精彩。

『贰』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求做到哪些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增强社会活力进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最终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做到“五个坚持”。这“五个坚持”是依法治国之本,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是核心问题。在处理这一核心问题时,需要做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经验已明确告诉我们,坚持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党的领导确保依法治国方向正确,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具体讲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在依法治国过程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一原则就明确了谁领导的问题。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坚持党的领导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根本保障,二者是一致的、相辅相成的。

(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依法治国就是最大程度的保障人民权益。这一原则就明确了依法治国是为了谁的问题,提出了维护人的尊严的问题。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法治建设应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根植于人民,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同时,必须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也要靠人民维护,二者也是一致的,相辅相成的。

(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凡法事者,操持不可以不正。”公正,是司法的灵魂,是法治的生命线。实现司法公正,必须让司法在阳光下运行,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原则就明确了维护法律尊严的问题。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从我国宪法法律的有关规定中可以看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涵义概括来讲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任何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也都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各项义务。二是在公民的一切合法权益都一律平等地受到保护的同时,任何人不论其地位多高、权力多大、身份多特殊,一旦违法犯罪都要毫无例外地受到法律的制裁,决不允许任何违法犯罪分子逍遥法外。三是不允许任何公民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权,任何人不得强迫任何公民承担法律以外的义务,不得使公民受到法律以外的惩罚。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充分显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人民在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和保障,从而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人翁责任感。另外,它鲜明地反对法外特权、法外开恩,对掌握一定权力的领导干部形成制约,从而有利于预防特权思想和各种潜规则对干部队伍的侵蚀。同时,它鲜明地反对法外歧视,有利于贯彻执行“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司法原则。最后,它要求人人都严格依法办事,既充分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又切实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有利于维护法律权威、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确保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必须以规范和约束公权力为重点,加大监督力度,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行为。

(四)坚持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

法治和德治犹如鸟之两翼,需相互配合,才能相得益彰。这一原则就明确了德治与法治的关系问题。这一点,连意大利政论家马基雅维利都说的十分明白:“若要美德得以遵守,法律是必需的;而若法律得以遵守,美德则是不可缺少的。”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感召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五)从中国实际出发

吸收中国优良传统法律文化与客观看待西方法治的有益经验,两者是不矛盾的,这一原则就明确了继承与借鉴的关系问题。近代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治国之术,无论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君主立宪的戊戌变法还是提倡民主共和的辛亥革命,均以失败告终。为什么呢?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法治体系的形成都植根于本国政治体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背景下的,国情不同,法治体系不同。立足我国国情,从实际出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既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精神,又不照抄照搬别国模式。中国国情决定我们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同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要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同时,我们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要注意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注意借鉴国外法治的有益经验。

前景令人向往,目标催人奋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不仅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然要求,而且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参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做到“五个坚持”
http://www.71.cn/2014/1224/793959.shtml

『叁』 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必须坚持什么原则

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必须坚持以下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明确这一根本性问题,有利于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和历史任务,有利于统一思想、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法治上的共识,排除和澄清各种模糊认识,保障依法治国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

(3)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必须一手抓法治扩展阅读

随着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我们党对法治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十年动乱”结束后,邓小平同志就深刻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适应这一要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民主法制建设的新征程。

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党的十六大、十七大重申了这一方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将依法执政确立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建设法治中国。

在这些历史性成就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又根据新的实践和时代发展,与时俱进地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总目标的提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提出,不仅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也具有独创性,是党的治国理政思想的重大创新,标志着我们党对法治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肆』 如何理解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咱们中国政府有说过以德治国吗?反正我是没听说过,以德治国不过就是说的好听罢了,其本质不就是人治吗?道德的标准和道德的审判不都是由人的主观来判断?这是一种社会的倒退,不应出现在考虑中。

『伍』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亦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即指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行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伟大革命实践开辟的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指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

(5)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必须一手抓法治扩展阅读:

所谓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党的领导下根据中国的国情实行的社会主义,它既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又不同于资本主义,它应具有五个基本特征:

一、以民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基础

三、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四、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五、民主政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

『陆』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什么共同发挥作用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什么共同发挥作用?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这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把握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我们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把法治建设和德治建设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不断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热点内容
公司外聘法律顾问收费标准 发布:2025-09-14 12:31:32 浏览:998
苏州市法律援助平台 发布:2025-09-14 12:26:00 浏览:448
华理法律硕士复试考题 发布:2025-09-14 12:19:34 浏览:817
广东修改法律援助条例 发布:2025-09-14 12:18:49 浏览:101
民法通则第三十六 发布:2025-09-14 12:17:59 浏览:35
24小时法律咨询qq号 发布:2025-09-14 12:17:55 浏览:747
法先于立法 发布:2025-09-14 12:13:48 浏览:429
依法治国警察 发布:2025-09-14 12:05:54 浏览:344
法律援助会打到终审判决吗 发布:2025-09-14 11:58:22 浏览:953
经济法中社团组织的权利 发布:2025-09-14 11:46:47 浏览: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