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本道德经
⑴ 老子的敦煌版道德经大约有多少字
1900年6月22日,住持敦煌莫高窟前下寺的王圆箓道士打开了封闭近千年的莫高窟藏经洞,数以万计的5—11世纪的珍贵写本、绢画等重见天日,然而当地政府失于职守,未加看管,致使珍贵文献、文物成为当时横行中国西北地方盗掘文物的西方探险家猎取的对象。敦煌抄本中除《老子五千文》、《道德经》无注本外,现已知还有11种注疏本,其中《河上公章句》、唐玄宗御注及御疏,明《道藏》收入全本,其余八种汉末至唐代的注疏本均已缺佚。敦煌本的面世为《道德经》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1.《老子道德经五千文》
道教将《道德经》奉为祖经,令道教徒传习。其所用《老子道德经》文本,是根据《河上公章句》本删定为五千字,故称“五千文”。魏晋南北朝以来《五千文》是道教徒传习《道德经》的主要文本。敦煌《五千文》有甲乙两种文本,甲本卷首有葛玄《序诀》,每章末有小字注,标明本章字数,乙本文字格式大致与甲本相同,但缺少每章末的小字注文以及甲本的四行题记。展品(BD00941号)为唐写本,纵38.2厘米,横50厘米,卷轴装。1900年出敦煌莫高窟。《正统道藏》未收,隋唐道士入道门后,皆须从师受度《老子道德经五千文》及《十戒经》。此展品为甲本。字迹清晰端正,为国家一级文物。
⑵ 道家的道家经典
道家经典主要有:
《道德真经》、《南华真经》、《文始真经 》、《冲虚真经》、《通玄真经》、《阴符经》 、《玉枢经 》、《太上老君内观经 》《太上感应篇》 《龙门心法 》。
知识拓展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南华经》本名《庄子》,是战国时代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大师庄周及其后学的作品。
《列子》又名《冲虚经》,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
《阴符经》分上、中、下三篇,依次是《神仙抱一演道章》《富国安民演法章》《强兵战胜演术章》,李筌遍游天下名山,四处寻访得“道”之人时,在河南嵩山虎口岩的石壁中发现了《阴符经》。
二十世纪初道士王圆箓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中发现大批古代经典文书抄本。其中道教遗书抄本约有五百余件,其抄写时期在南北朝后期至唐朝中期约二百年的时间,尤其以唐高宗,武后至唐玄宗时代的抄本最多。其内容包括道家诸子、道教经典、科仪等约有一百多种道书,其中约有半数抄本是《正统道藏》未收入的早期道教典籍。
敦煌道经的发现,不仅弥补现存明《道藏》的缺佚,而且为研究河西地区的道教历史提供了珍贵史料。敦煌遗书一经出现,便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日本学者大渊忍尔1978年出版《敦煌道经目录》,该书著录敦煌道经抄本约四百九十六件。1979年,大渊先生又出版《敦煌道经图录篇》,刊载全部敦煌道经的影印图版。1999年中国李德范先生出版了《敦煌道藏》,将敦煌出土遗书中的五百余件敦煌道教文献整理汇编,集成五巨册。
《中华道藏》以明《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为底本,保持三洞四辅的基本框架。对三洞四辅以外的经书又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了相应的归类。全藏分为三洞真经、四辅真经、道教论集、道教众术、道教科仪、仙传道史和目录索引七大部类。各部类所收经书。按道派源流和时代先后编排次序。
⑶ 敦煌遗书中保存了哪些与道经相关的文书
道教是中华民来族固有的传统自宗教,在敦煌遗书中,共保存了800多件道经及相关的文书抄本。
《道德经》是道教的基本经典之一,敦煌遗书中保存了一批该经的抄本,可以校勘传世本的缺失。敦煌遗书中还保存了至少11种《道德经》的注疏,其中8种是传世道藏所无的佚书。其中有北朝写本《老子道德经想尔注》以及《老子化胡经》等佚道经。
《太平经》是一部大型道书,是我国早期道教东汉“太平道”的重要经典。该经原本170卷,分为10部。但此经在传世道藏中仅存残本,缺失大部分,且无完整目录。而敦煌遗书中的《太平部卷第二》弥补了这一缺失。
此外,还有《无上秘要》、《太上洞玄灵宝升玄内教经》、《太玄真一本际经》等道书,敦煌遗书中均保存有各经写本,价值不菲。
⑷ 中国华夏五千年历史文化{故事}
中国历史基础常识 <之一>
1、 已知的在中国境内生活的最古老的原始人类是“元谋猿人”。在中国云南省元谋盆地发现的两颗古人类牙齿化石,
经科学鉴定,距今约有70多万年了。
2、 约70~20万年前,“北京猿人”(简称“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里。
3、 北京人已经知道使用天然火。人类第一次取得了支配一种自然力的能力。
4、 到了大约 18000年前,仍然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里,生活着一批被称作“山顶洞人”的远古人类。
他们已经具有明显的黄种人的体态特征。
5、 山顶洞人不仅会人工取火,而且制造出了中国缝制工艺史上的第一枚骨针,骨针约同火柴棍般粗细,
长82毫米。
6、 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出现了古老的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
7、 陕西西安半坡文化的彩陶,十分精美。人面网纹盆上各种纹饰,是原始美术、原始文字和原始
艺术的结晶。
8、 山东龙山文化的黑陶,乌黑光亮,有着金属器皿一样的光泽。
9、 长江流域的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文化,与黄河流域的半坡文化同样古老,7000年前那里的人们
已经会用大型木构件建筑房屋。
10、约公元前3000年前新石器时代,出现一位最早的天才人物叫伏曦氏(又叫包牺氏或庖牺氏),
根据天象地理变化规律,制出八卦,造书契,并教导人民进行佃作、畜牧、渔狩,且有“味百药而制九
针”传说,被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
11、约仰韶文化时期,出现一位炎帝神农氏,是农耕、医药、乐器及市场交易的创始者,且有“遍
尝百草”美德誉传后世。当今常习惯将其与后来的黄帝并称为中华文化始祖。
12、大约2000多年前,发生了一些部落战争。轩辕氏是北方部落中一位聪明勇敢的首领,因为深得
人心,取得了最后胜利,取代“炎帝”帝位,称为“黄帝”。
13、在古老的华夏族逐渐形成的过程中,黄帝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黄帝也就被后世尊为华夏族(即
中华民族前身)的“人文初祖”。
14、继黄帝之后,中华民族先后又出现几位杰出人物:尧、舜、禹。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禅
位:即传让自己的帝位)。
15、尧舜禹时代,洪水泛滥成灾。大禹奉命代替父亲鲧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治服了洪水。
16、后来,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约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7世
纪)。
17、相传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就开始有了历法,所以人们都把中国古老的传统历法叫“夏历”。
18、夏历是按月亮的运行周期制订的,又叫阴历。由于历法中有节气变化和农事安排,所以又称农
历。
19、夏朝最后一个统治者桀,暴虐无道。东方的商部落,在汤的领导下强大起来,打败了夏建立商
朝(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
20、商朝的青铜器制造业有很大的发展。商朝后期制造的“司母戊大方鼎” 重达875公斤,是迄今
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出土青铜器。
21、商代的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一种古代文字,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了。在殷墟出土的15
万片刻有文字的甲骨中,总字数达到160多万字,其中有单字4600多个,已识别的有1000多个。
22、商代末期,在黄土高原上,一个叫“周”的部落强盛起来。到周文王时,周国成了西方诸侯的
新盟主。
23、商朝最后的统治者纣王,骄奢淫逸,残暴无道。约公元前1046年,周文王之子周武王联合其他
部落讨伐商朝,经过牧野之战,推翻了商朝,建立周朝,定都镐京。
24、周朝建立后,施行“分封亲戚,以藩屏周”政策,分封了大大小小71个小国,有鲁、齐、魏、
晋、宋、燕等。这些小国的国君被称作诸侯。
25、公元前841年,周朝出现共和行政。共和元年,公认为中国最准确的历史纪年时间。
26、西周前期 180多年,中原一带产生许多大型乐舞。祭祀山川时用的是表现大禹治水的《大夏》
舞,纪念武王伐纣功绩的武舞是《大武》舞。
27、至公元前771年,宣王之子周幽王被犬戎人谋杀于骊山之下。公元前770年,幽王太子宣臼,即
周平王,将都城由东迁于洛邑,史称为“东周”。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28、春秋时期,100多个诸侯国林立,相互征讨,胜者成为霸主,出现 “春秋五霸”,即齐桓公、
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29、公元前 606年,楚庄王现兵周疆,“问鼎大小轻重”。鼎是王权象征,传说大禹铸了九个鼎,
代表九州。楚庄王问鼎,表明他有做天子的野心。
30、春秋中后期,吴越两国交恶。先是吴王阖庐战败受伤而死。其子吴王夫差立志报仇,让人每天
高声提醒他:“夫差,你忘了杀父之仇了么?”后来,吴国在夫差的领导下打败了越国。
31、越王勾践决心雪耻。他“卧薪尝胆”,每天高声自问:“勾践,你忘了亡国的耻辱么?”越国
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再次打败吴国,吴王夫差自杀。
32、约2500年前,中国出了位伟大的思想家老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遗作《道德经》
又名《老子》,书里有句明言:“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就是说:祸有时会成为福的因由,福中
有时藏伏着祸。并提醒人们“物极必反”,注意“道”“德”相长。这是典型的传统辨证思想。
33、生活于公元前551~前479年的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34、孔子最早在中国兴办私学,他有弟子三千人,贤者七十二人。
35、孔子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作出了不朽贡献,他整理编订的《易》《诗》《礼》《乐》《尚书》
《春秋》六部古代经典,被称作“六经”。
36、孔子享年73岁,死后葬在鲁国都城北边(今山东曲阜孔林处)。孔子故居后来改建为“孔庙”。
37、孔子的学生们追忆孔子日常教诲和生活行为,整理成一部语录体书,称作《论语》,这部书成
为儒家的经典,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其中许多著名章句仍被现代人使用着。
38、孙武,是春秋未期一位杰出军事家,有著名的兵书《孙子兵法》十三篇传世,是举世公认的现
存最早的战略学著作。
39、《孙子兵法》中,提出了著名的“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兵无常
势,水无常形”等军事思想和原则。并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军事制胜的最高境界。
40、《孙子兵法》被称为“兵学圣典”,对后世影响极大,并享誉海内外。其精辟战略战术思想,
常并被广泛应用于政治、外交、商战、体育等各个领域之中。
41、《孙膑兵法》是古代战国时期另一位杰出军事家孙膑所著,孙膑是孙武的后代。
42、战国时期开始后,中国社会由奴隶制进入封建社会,各诸侯国纷纷称王,出现“战国七雄”,
他们展开了“兼天下”“一宇内”的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