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学习道德经体会

学习道德经体会

发布时间: 2021-01-12 22:23:26

1. 求《道德经》主题讲座的心得

开篇伊始,老子就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非常名。”说的是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
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由此可见,道家学派对规律是十分尊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很难能可贵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性。从小了说,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具有指导意义;从大了说,对自然、对社会、对国家的整体建设,具有非常久远的指导性。现在全球环境灾难的普遍,就是人们不注重自然规律的发展,人为地破坏环境所造成的。
对《道德经》的学习,感受不仅如此。细细品来,启发很多。《道德经》有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水性柔弱,决之则流,壅之则止。且善于变化,能随着容器的不同而自由地改变形状,能随遇而安,能随对方的强弱作适当的调整和应对。水往低处流的特性,显示出没有好高骛远的恶习,反而能稳扎稳打,由滴水、小溪、而大河,最后终能汇聚成大海。刚开始的时候,它很弱小,小石头能阻住它,小土堆能挡住它,似乎毫无力量,软弱可欺,甚至连小孩儿都可以使它改道。可是等聚集到一定力量的时候,它汹涌澎湃,一泻千里,就可以开山劈石,裂岸崩堤,势不可挡。一些深藏不露的人,地位低微时,貌不惊人,看不出有什么过人之处;可等到一有机会,他就可以出类拔萃,大展宏图,如飞龙在天,不可遏制。水值得人学习的地方太多太多了,善为人者,必须具有水的性格。一个单位、一个集体、一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也应该具有水的性格。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后形成惊人的力量。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不管别人是善是恶,都能一视同仁这是一种美好的品德。而要做到“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需要何等的勇气!老子的眼光不仅在于教善人和圣人如何不与不善人同流合污,而是要教善人和圣人如何教化不善之人使人改恶从善,最后达到人人向善修道,天下太平。以前,我与别人交往时,总是以自己的原则判断别人,然后决定是否与之交往。现在学了《道德经》,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作法,我开始以新的态度来交朋友。现在,我周围有了更多新朋友。朋友多了,交往多了,心情也好多了。
老子对人生的认识有个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对每个人都有反省的必要。人,都是社会的产物,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和理解,必须经过一段漫长的人生经历。所谓“慈”,就是要有一个博爱之心,爱自己这是第一,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无从谈及爱社会、爱他人,反过来讲,过分的爱自己,就是自私。在这里,老子给我们指明了一条通天大道,只是他没用语言说明,爱,不但爱好人,也要爱坏人,世人都爱,这是“慈”的基本内涵。有了一颗无限爱心的人,接下来就是要用反省功夫去认识世界上的种种事物。用一颗纯正无邪的心去感悟世间的万物,从诸事物的表现去发掘其根本的内涵,这就是“俭”的功夫。“不敢为天下先”,并不是不能领先的认识事物,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总得有个先后,在认识上不能人人都在一个起跑线上,那样社会不会有发展,老子的教诲也不是这个意思。我们认识事物,不能标新立异的只是一味的教条,只有参考了不同的认识论,将众人的思想融会到自己的思维中,才不至于片面和教条。
对《道德经》一书的理解还很肤浅,但是认真学习,能让我受益的地方多之又多,会影响到各个方面,要不断地揣摩,慢慢地体会。

2. 老子道德经第56章心得

说实话,对于老子的这一章,我最欣赏的就是第一句啦,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他和专第81章的信言不美,属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意思近同,还有第23章的,希言自然①。故飘风②不终朝,骤雨③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
熟读整篇道德经,你会发现整片文章基本可以涵盖天地万物之运行法则,其为人、为政亦包揽其中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我们每天都在说道啊,说理啊,可是谁会想到你说的是谁的道?谁的理呢?这句话翻译到现在的通用语言就可以理解为多说无益,说的越多,解释的就越多,狡辩的就更多了,话说多了就失去他本身的意义所在。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①。塞其兑,闭其门②;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③,是谓玄同④。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⑤;故为天下贵。

[译文]

聪明的智者不多说话,而到处说长论短的人就不是聪明的智者。塞堵住嗜欲的孔窍,关闭住嗜欲的门径。不露锋芒,消解纷争,挫去人们的锋芒,解脱他们的纷争,收敛他们的光耀,混同他们的尘世,这就是深奥的玄同。达到“玄同”境界的人,已经超脱亲疏、利害、贵贱的世俗范围,所以就为天下人所尊重。

3. 道德经三十三章感悟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这段话有向内和向外的维度。知人者智,胜人者有力。这都是讲向外的维度。自知者明,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是讲向内的维度。从小我们常常认为的聪明是可以识人,分辨别人;我们认为的强人是可以战胜别人。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认识到人最大的聪明和强大是认识自己,有自知之明,可以战胜自己。其实整段经文,第一句就可以把整章内容概括。人因为有了自知之明,他就可以战胜自己的私心杂念,他就可以守住自己的本分,立定自己的方向,坚定自己的意志,他也比较容易感到满足。知足,强行,不失其所,死而不亡都是建立在对自己有自知之明的基础上,而自知之明的基础是要回到道,守住道。富,有志,久,寿这些都是执道之得,是末不是本。这个知足必须建立在道的基础上人才会真正地长久地感到富,因为道才是生生不灭,恒久不变的,而道是向内求,不向外求的。如果建立在向外求的基础上,比如对外界名利权势的追求上,那么永远没有恒久的富。说到这里,我们现在的教育都是教导向外求,要永远不知足,认为这是积极进取,要求上进的表现。殊不知这种教育无意识地把我们引向一条外求的不归路,没有恒久的幸福和富。强行者有志,真正的志向是内求获得,如果内心真正知道自己的立足点,自己的优劣势,在外在的表现就是行动强有力,坚定不移,这是由内而外散发的。不失其所者久,这句话用一个简单的比喻,就是很多细分行业公司为何在如此激烈竞争的市场上得以长久生存,恰好印证了老子的话,守住自己的老本行,认清自己的竞争优势,所以得以长久生存。死而不亡者寿。这句话我用简单的比喻是历史上有很多伟人,虽然已经不在世,但是他们的丰功伟绩,思想,品格,精神流传至千秋万代,这就是一种寿。这段话我觉得仔细深究,好像就是老子给道做的广告,如果守住道,就会自知者明,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4. 道德经第七十八章的感悟

下面的来自网络,你自己阅读消化后用自己的话写出来。
第七十八章
[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①。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②,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③,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④。
[译文]
遍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弱胜过强,柔胜过刚,遍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所以有道的圣人这样说:“承担全国的屈辱,才能成为国家的君主,承担全国的祸灾,才能成为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话好像在反说一样。

[注释]
1、无以易之:易,替代、取代。意为没有什么能够代替它。
2、受国之垢:垢,屈辱。意为承担全国的屈辱。
3、受国不祥:不祥,灾难,祸害。意为承担全国的祸难。
4、正言若反:正面的话好像反话一样。

[引语]
本章以水为例,说明弱可以胜强、柔可以胜刚的道理。八章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本章可与八章的内容联系起来阅读。老子所举水的例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水最为柔弱,但柔弱的水可以穿透坚硬的岩石。水表面上软弱无力,却有任何力量都不能抵挡的力量。这就清楚地说明,老子所讲的软弱、柔弱,并不是通常人们所说的软弱无力的意思。此处,由于水性趋下居卑,因而老子又阐扬卑下屈辱的观念,实际上反而能够保持高高在上的地位,具有坚强的力量。本章后面有一句话:“正言若反”,集中概括了老子辩证法思想,其含义十分深刻、丰富。

[评析]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两点:一是对水的赞美;二是“正言若反”。张松如说:“在世界上,弱能胜强,柔能制刚的事例是不乏见的。生活在春秋末年的老子,他亲身经历了这个时代的许多大变化,看到了曾为天下共主的周王朝由盛到衰的演变,这不能不对他的思想发生重大影响;同时,在这个时期,随着铁器的广泛使用,人类在征服自然界的斗争中,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在更远的时代,水的特点还没有为人们所了解,保留《山海经》中禹治洪水的传说,和老子书中对于水的柔性和作用的认识,是很不相同的。”老子认为,水虽然表面上看来是柔弱卑下的,但它能穿山透石,淹田毁舍,任何坚强的东西都阻止不了它战胜不了它;因此,老子坚信柔弱的东西必能胜过刚强的东西。这里,老子所说的柔弱,是柔中带刚、弱中有强,坚韧无比。所以,对于老子柔弱似水的主张,应该加以深入理解,不能停留在字面上。由此推而言之,老子认为,体道的圣人就像水一样,甘愿处于卑下柔弱的位置,对国家和人民实行“无为而治”。
再说“正言若反”。老子所说“正言若反”是老子对全书中那些相反相成的言论的高度概括,例如:“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等等。孙中原说:“这里连句子的结构都是类似的。……他们本来是彼此相异的、互相排斥的、对立的,但在某种条件下,某种意义上,表示某种特定事物的概念和它的对方具有了统一性,二者互相包含,互相融合,互相渗透,彼此同一、一致。这样,在同一个判断中,就包含了对立概念的流动、转化,体现了概念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是有条件的,老子中的话也只在一定条件下才有意义。”

5. 《道德经》怎么能够看到真正的生命实相,体会到一体的世界

《道德经》怎么能够看到真正的生命实相,体会到一体的世界?

答:老子说:“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就这样。你把你的心弄明白了,你把你的心弄清静了,很自然地你就能够看到真正的生命实相,体会到一体的世界!这时候你不会有那些我慢说:“我是得道高人、我是得道高僧、我是大成就者,你们要来朝拜我!”绝对不会这样的!溶入一体的世界,你就没有我慢。但绝对不会消极、不会悲观。你会把你的生命意义发挥出来,为众生来分享、服务。

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众生有苦就是我的苦!不是说:“你是你、他是他,你这是别人生的小孩跟我无关,我不理你。”不会。众生有苦就是我的苦,如果我去伤害任何人就是在伤害我的生命。绝对不会瞧不起任何人。本身没有那些优越感,也没有丝毫的自卑。所以生命活得很神圣!也看到一切众生都是很神圣。

你也同样会爱护普天下众生,你的所作所为自然地就是利益一切众生。这样不管你做什么事情,都是在积阴德!别人看得懂、看不懂那都不重要!别人再怎么误解、再怎么批评没关系,因为一般人、凡夫他是看不懂、看不到很正常。就像太阳,每天在给我们爱、给我们能量,绝大多数的众生看不到、看不懂,甚至还骂它、还批评它。太阳有没有因此而罢工?有没有因此而嗔恨你?没有!所以我们要学的就是天、地的德行特征,“道”的德行特征。这就是我们要学到《道德经》里面所要启发我们的智慧。你体会到之后,你就能够应用得出来!你体会的是知见还是真的?那它就是一体,“道”跟你的生命就是一体,那是不会脱离的!你很自然地展现出来就是像那个太阳的德行、天地父母的德行,你自然地就是展现出“道”的特征特性。

6. 道德经第一章的体会

道可道(可以语言交流的道),
非常道(非真正意义上的道);
名可版名(可以明确定义的名权),
非常名(非真正意义上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天地在开始时并无名称),
有名万物之母(名只是为了万物的归属)。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因此常用无意识以发现其奥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常用有意识以归属其范围)。
两者同出异名(两种思维模式同出自一个地方但概念却不相同),
同谓玄之又玄(这就是玄之又玄的玄关窍)。
众妙之门(它是打开一切奥妙的不二法门)。

7. 持诵道德经的体会和感应

脾气好多了。邪淫念头明显减少。对肉食不是很感兴趣了。

8. 老子道德经心得

老子道德经中,包含了许多朴素的唯物辩证法,这对我们的日常生活、行为举止和思想 观念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思所想,所做所行,或多或少都在践行着辩 证的观点。比如,当我们取得成功,获得荣誉时,内心就告诫自己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当我们遭遇打击,面临失败时,我们会鼓励自己坚定信念,勇敢坚持下去。当我们“祸兮福 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普通人都耳熟能详,出口成诵的名言警句。经过几千年的时光淘 洗和历史沉淀,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关于福祸的论述和引申,前人已经论述备至了。 人的一生顺顺利利, 风风光光, 没有任何坎坷和波折, 可以说是失败的人生, 是单调的人生, 因为他体会不到涅槃重生的力量,没有经历阵痛,没有饱受折磨,根本无法体会和珍惜爱与 真诚。经历了各种磨难和打击,尝遍了世态炎凉,当老来时,细细品味走过的漫漫路途,豁 然发现原来这一生的奋斗历程尽是幸福。福与祸,功与过,生与死,少与多,正与邪,乐与 忧„„都是相辅相成,相依相伴的。就像每个人都离不开空气、阳光和水一样。

老子中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十八大的召开,是每个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表面上看起来,与我们很遥远,有些 不切实际。那些天花乱坠的口号和理念都是故作高深的文字游戏。其实不然。每个人的发展 和进步都离不开国家的繁荣和稳定。虽然我们还只是学生,没有投身社会实践,没有亲身经 历社会现实的摸爬滚打,但并不代表我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并不代表我们 就不能参与社会理想和信念的落实和奉献。可爱的中国,幸福的中国,美丽的中国,是每个 人都应该积极参与和践行的。 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构想, 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 范。这在老子道德经的论述中,已经具有了初步的构想。 “自然”和“无为”是老子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平等共生的 有专家指出, “自然”这一概念是老子首创的,但他所说的自然并无近现代大自然或自 然界的涵义。从古文字学看,自然是自己如此、从来如此、通常如此、势当如此和自己成就 自己,以及与“人为”相对立的自然而然、自然天成、事物的天然本性等意思。先秦并没有 自然界或大自然的概念,与之相当者是天地或天地万物。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是一部思想深奥、内涵丰富的哲学著作,贯穿历史数千年,流传至今,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老子的智慧启迪着一代又一代人,他深邃的"道"穷微极妙,教则浩荡而宏博,理则广大而深玄,曾倾倒无数中外鸿儒大家。孔子见老子后赞叹道:"老子其犹龙邪!"庄子钦服曰:"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晚年后,也曾说:"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实在比西方好。"鲁迅说:"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胡适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 圣人先哲都对老子及其学说发出由衷的赞誉。 老子的道是宇宙的本根,万事万物都有起点。世间万物皆有道产生,本根决定了万物的根源,还决定他的发展,按照一定的法则去运行,绝不紊乱,如昼夜的交替不依照人的意志为转移。老子的论断深刻地揭示了辩证法的实质:对辩证法来说,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绝对的、神圣的东西,除永恒变化着、永恒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所依据的规律外,其他理论都只是暂时的、相对的、近似的接近真理,人们对于各个发展阶段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宇宙的进化表现为一事物不断地走向自己的否定,不断地转化为他事物。否定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性,但这不是简单的循环,而是在否定的否定中达到新阶段。 在自然科学中,现代物理学对物质的微观和对宇宙宏观的研究,发现中国道家哲学的自然本体论和宇宙创生论比其它任何哲学都可能更接近于在上述领域中揭示出来的科学真理。进而,一些西方科学家对融人文价值观念和对自然的深刻洞察为一体的道家哲学推崇备致。 道产生了德,老子被称为“道德家”,道看不清楚,其中有象。深远有精,使万物得以运转,称为依据。道浑然天成,独立,独一无二。道是永恒的,永远不止息。 人走的路是道,做事情的方法是道,人的思想和理念也是道。道可道,非常道。 我们对于老子及其撰述的《道德经》,应认真研究,深入分析,摈弃其神秘的外壳,汲取其辩证法的合理因素,使之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热点内容
合同法中赔偿金的范围 发布:2025-05-10 18:52:27 浏览:280
卡租借他人需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发布:2025-05-10 18:46:11 浏览:438
今天与林法官 发布:2025-05-10 18:44:46 浏览:620
现代司法理念 发布:2025-05-10 18:44:41 浏览:404
金融中国网法治 发布:2025-05-10 18:44:39 浏览:951
杨雪元律师 发布:2025-05-10 18:29:47 浏览:167
通知函有什么样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5-05-10 18:29:46 浏览:464
有法律效力的合同范本 发布:2025-05-10 18:24:01 浏览:849
法律法规辨识 发布:2025-05-10 18:19:28 浏览:602
律师非诉收费 发布:2025-05-10 18:18:02 浏览: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