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只能靠法治而不能靠人治

只能靠法治而不能靠人治

发布时间: 2025-09-29 21:55:47

法治与人治的关系

人治与法治最大的区别在与是不是具有民主性,人治是建立在专制的基础上的,特点是君主专制,体现的原则是个人主义.法治是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的,具有民主的特点,体现的是大众意志,少数服从多数!
法治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从人治走向法治。

② 什么是法治与人治的关系

法治与人治是相互对立的关系。法治与人治是根本相对立的,是不同的治国理念。人治强调个人权利在法律之上,而法治理念正好与其相反。人治模式最大的弊端就在于缺乏平等的利益集团或政治权力与国家权力间的横向控制,从而滋生独裁与专制。

要法治就不要人治,要人治就没有法治。但要强调,国家依靠法治并不是不要依靠人的力量和人的作用,因为再好的法律与制度都需要人来实现与执行。但是,不可以将“人的作用”与“人治”相等同,两者是根本升含答不同的概念。

(2)只能靠法治而不能靠人治扩展阅读:

其他介绍:

法治实际上包含了许多层面的含义,它是吵慧指一种治国的方略、社会调控方式,法治是与人治相对立的一种治国方略。法治强调依法治国、法律至上,法律具有最高的地位。亚里士多德就明确提出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

法治还是指一种法律价值、法律精神,一种社会理想,指通过这种治国的方式、原则和制度的实现而形成的一种社会状态。

总的来说就是法治包括实质意义上的法治和形式意义上的法治,也就是强调两者的统一,形式意义上的法治强调依法治国、老明依法办事的治国方式、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实质意义的法治强调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约权力、保障权利的价值、原则和精神。

③ 法治优于一人之治这是哪位的观点

法治优于一人之治这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法治,指的是依法而治,即一切社会政务均依法律而治。亚里士多德认为,即使是君主国,也应该依法而治,因为法治优于一人之治。

法治的优点在于:不仅凡夫俗子不能完全消除自己的兽欲,那些道德品质高尚的贤良之人也难免有其激情和冲动,容易因愤懑或者其他感情而失去内心平衡,这往往在执政时候引起偏向。而“法律正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神袛和理智的体现”,它排除了人的兽性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发现,在很多事例上,群众集体比任何一个个人可能会作出较好的判断。

法治如今已经称为全球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亚里士多德“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的论断在今天意义尤其重大。法治比人治更可靠,更稳定,不会因领导人的变更而改变,不会因领导人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不会因现实条件的偶然变化而改变。

但是,强调法治不能走极端,不能单纯为了制度而执行制度,毕竟法治的目的和出发点都是人,都是为了人的幸福和安全。因此,法治一方面要依法而行,另一方面不能僵化,要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

④ 如何评价法治优于人治

1. 相对于人治,法治的优越性在于其基础是集体智慧和深思熟虑的结果。
2. 法治体现公正,因为法律不带有个人情感,能够确保公平无私。
3. 法律作为无声的规范,避免了个人主观随意性,确保决策的严谨性。
4. 法律通过规范形式存在,使得权利和义务清晰明确,易于理解和执行。
5. 人治可能导致国家事务处理不当,尤其是世袭制度可能导致权力滥用。
6. 社会发展的趋势要求实行法治,而不是依赖个人的治理。
7. 个人治理,尤其是君主制,受限于个人能力和精力,难以有效管理国家。
8. 人治剥夺了其他人参与治理的权利,而法治为所有人提供了平等的治理机会。

⑤ 当代中国为何要摒弃人治,而选择法治之路

人治无任何公平、公正可言,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尤其在中国,只有法治才能体现公平、公正。

⑥ 为什么要法治不要人治

理论上人有私欲,法才公平。不过实际上并非如此。

⑦ 法治与人治的关系

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框架。大到国家锋搭的政体,小到个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运行。对于现代中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才是真正的法治。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才是真正的依法;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才是真正的法治。无论是经济改革还是政治改革,法治都可谓先行者,对于法治的重要性,可以说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法治与人治是根本相对立的,是不同的治国理念。人治强调个人权力在法律之上,而法治理念正好与其相反。要法治就不要人治,要人治就没有法治。但要强调,国家依靠法治并不是不要依靠人的力量和人的作用,因为再好的法律与制度都需要人来实现与执行。但是,不可以将“人的作用”与“人治”相等同,两者是根本不同的概念。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法治包含两个部分,即形式意义的法治和实质意义的法治,是两者的统一体。形式意义的法治,强调“以法治国”、“依法办事”的治国方式、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实质意义的法治,强调“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约权力”、“保障权利”的价值、原则和精神。形式意义的法治应当体现法治的价值、原则和精神,实质意义的法治也必须通过法律的形式化制度和运行机制予以实现,两者均不可或缺。

法治是以民主自由为基础,需虚基野要民主的力量,而我们的法治却看上去好像是官方在发动和推进,民众似乎处在旁观者的地位而表现出“被动”和“冷漠”。在理论上如何印证现行法治推行方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现实的法治实践中确实存在缺少政府和民众的有效“互动”。冷静地思考分析和对“依法治理”现状的观察,我们不难发现缺少这种“互动”的现实表现,主要原因在于:民众对于自身的权力不知道,知道不执行,执行不彻底,导致了21世纪初的这个结果。民众们在经历义务教育之后,依旧对于介绍法治的课程并不重视,法治观念、理念很难进入民众内心。使得法治推动成为看似官方在发动和推进,民众似乎处在旁观者的地位而表现出“被动”和“冷漠”。

而所谓的为“三治三不治”,即“治下不治上”、“治外不治内”、“治民不治官”。是一种错误的说法,因为在我国立法的权力属于人大,而不属于所谓的“上”、“外”、“官”,因此这样说并不符合实际情况。这种情况在“依法治省”、“依法治市”、“依法治县”、“依法治乡”、“依法治村”等依法治理的过程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并不会因为违法者身份而纵容其违法。行政机关并没有立法权,但是行政权力确实在影响司法,通过各种行政权力对司法权的影响,来扩大其职能和实现其效用。在近一段时间内,舆论以第四权的身份出现,掌握舆论资源的人通过各种舆论压力,对于司法权的影响也日益增大,使得舆论资源所有者与行政权力所有者一道成为影响司法权的人。这种片面的、出于“官本位”或“舆论第四权”思想的“依法治理”严重悖离了法治精神和原则。而广大民众则处于“被动”的地位,既在客观上不能有效得知正确信息、行动上介入国家法治实践,又在主观上无法正确判断,更不用提参与和对之加以评价。其深层原因在于人治思想与权力本位思想还在相当的领域中存在。尤其是在中央提出依法治国的口号之后,各级党委和政府先后提出的依法治省差喊、依法治市、依法治县,甚至提出依法治校、依法治村等口号。这种形式主义做法使得依法治国的法治内涵与精神逐步丧失,结果最后演变为依法治民的政治治理观。在他们眼里,仍然认为依法治国就是用法律来治理国家,而且存在固有偏见,认为法律只是专管老百姓的,从而形成了法治的表层现象,其真正内涵没有深刻理解并内化为坚实的信念和外化为行动。因此,“依法治国”成为仅仅理解为依据大量出自有据的规章、政策和法律来治理国家和人民,这种“叶公好龙”式的法治观是法治非理性的表现形式,是传统专制主义、人治主义和宗法思想没有得到彻底清算的典型特征。

⑧ 人类历史上以法治代替人治的根本原因及其趋势

1、人民的希望公平,同时由于生产力的提高,中产阶级的力量壮大,其力量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因此更加公平的法制代替人治是历史的趋势。

热点内容
合同法九十四条主要债务 发布:2025-09-30 00:04:07 浏览:765
宁夏京川律师 发布:2025-09-30 00:04:02 浏览:801
11法律援助去西部 发布:2025-09-29 23:57:50 浏览:731
劳动法中的五险一金是第几条 发布:2025-09-29 23:56:50 浏览:180
法官态度都很凶吗 发布:2025-09-29 23:51:46 浏览:974
香港立法议员工资 发布:2025-09-29 23:09:32 浏览:432
历史立法人 发布:2025-09-29 22:58:23 浏览:426
电子支付的法律法规 发布:2025-09-29 22:55:59 浏览:568
清真食品立法怎么回事 发布:2025-09-29 22:55:57 浏览:144
上海新劳动法2019 发布:2025-09-29 22:55:55 浏览: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