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解脱
⑴ 我国传统道德中的三德是指哪三德
【三德】 出华严经疏 一恩德谓如来乘大愿力。救护众生。犹如赤子。是为恩德。二断德断德亦名解脱。谓如来断除一切烦恼惑业。净尽无余。是为断德。三智德智即智慧。谓如来以平等智慧。照了一切诸法。圆融无碍。是为智德。
玄义
【三德】 [出金光明经玄义]法身般若解脱是为三。常乐我净是为德。(常即不迁不变。乐即安隐寂灭。我即自在无碍。净即离垢无染。佛以此四者为德也。)一法身德法即轨法。谓诸佛由轨法而得成佛。故名法身。此之法身。在诸佛不增。在众生不减。众生迷之而成颠倒。诸佛悟之而得自在。
迷悟虽殊。体性恒一。具足常乐我净。是名法身德。二般若德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谓佛究竟始觉之智。而能觉了诸法。不生不严灭。清净无相。平等无二。不增不减。具足常乐我净。是名般若德。三解脱德不系名解。
自在名脱。谓佛永离一切业累之缚。得大自在。具足常乐我净。是名解脱德。
(1)道德解脱扩展阅读
【三德(梵语trigun!a)】
指涅盘果体所具足的众德
即(1)法身︰指转迷界众生的苦果所得的果体。(2)般若︰指离情鉴照之用。(3)解脱︰系指离一切系缚。出自南本《大涅盘经》卷二〈哀叹品〉。《大乘义章》卷十八云(大正44·820c)︰
‘言法身者,解有两义︰(一)显本法性以成其身,名为法身。(二)以一切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为法身。(中略)言解脱者,自体无累名为解脱,又免羁缚亦曰解脱。(中略)言般若者,此翻名慧,智能鉴照故名为慧。’
三德之相状开合不定,法身有唯一法身、真应二身、法报应三身等。般若有唯一如实慧、真实方便二智、清净一切无碍三智等。解脱有唯一解脱门、有为无为二解脱、心慧无为三解脱等。所以立此三德者,(1)对烦恼、业因、苦报等三障故;(2)对福、智、报三因故。《大乘义章》卷十八谓(大正44·820b)︰
‘翻对烦恼宣说波若,波若慧明能除烦恼闇惑法故。翻对业因宣说解脱,业能羁缚,解脱无果能断绝故。翻对苦报宣说法身,法身清净离苦报故。(中略)因中之智至果满足名为般若,因中之福至果满足说为解脱,因中之报至果满足名为法身。’
又,天台宗在《金光明玄义》卷上以之为十种三法之一,并释其名云(大正39·3a)︰
‘法者法名可轨,诸佛轨之而得成佛,故经言︰诸佛所师所谓法也。身者聚也,一法具一切法,无有缺减,故名为身。经言︰我身即是一切众生真善知识,当知身者聚也;般若者,觉了诸法集散非集非散,即是觉了三谛之法;解脱者,于诸法无染无住,名为解脱。是名为三。云何为德?一一法皆具常乐我净,名之为德。’
即法体融即,一法摄一切法为法身;离情明照理体为般若;应物而自在度众生为解脱。《大般涅盘经疏》卷六谓(大正38·69b)︰
‘旧伊可譬昔教三德,法身本有般若修成,入无余已方是解脱,无复身智,如竖点水纵而相离。又约身约智分得有余解脱,横一时有,三法各异,如横列火,各不相关。新伊字者,譬今教三德,法身即照亦即自在,名一为三,三无别体,故是不横,非前非后,故是非纵。一即三如大点,三即一如细画,而三而一,而一而三,不可一三说,不可一三思,故名不可思议。’
然圆教三德非唯非纵非横,非三非一,相互间无碍融通,更类通真性、观照、资成三轨,乃至惑、业、苦三道。三德即三轨,乃至即三道,毕竟为同体异名,悉皆三千三谛妙法,法法融通无碍。
指智德、断德、恩德
即佛果功德的三分。出自《佛性论》卷二。即佛果满足一切诸智、照了一切诸法,有无碍自在之德,名为智德。断除一切染污无知、不染污无知无所余,有二乘所断不及之德,名为断德。依利他摄化的誓愿,而有救护众生究竟解脱之德,名为恩德。《华严经疏》卷八谓(大正35·562a)︰
‘修极有三︰(一)大悲极,入佛神通境。入佛神通境,但为益生,故此成恩德。(二)大智极,入佛力境。如来力境,悲智超绝无能及,故成佛智德。(三)自在极,入如来解脱门,尽一切障,心境自在,成佛断德。’
若将三德与自利利他、自行化他、自觉觉他相拟配,则智断二德是自利、自行、自觉,而恩德是利他、化他、觉他。亦即三德齐全,则能得二利圆满、觉行穷满之佛果。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