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森林公园立法调研

森林公园立法调研

发布时间: 2025-10-03 08:14:27

1. 吉林省森林资源监督调研报告

1---吉林市森林资源保护条例----于1999年9月18日由吉林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于1999年11月27日经吉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批准http://www.southcn.com/law/fzzt/fgsjk/200509070129.htm

2---一九八八年全省有林地面积623万公顷,除少量人工林外,几乎全部是天然林
,人均占有林业用地0.47公顷,人均占有有林地0.27公顷,均比全国人均占有高
l倍以上。森林覆盖率35.9%,居全国第五位。森林蓄积量是7.6亿立方米,列全
国第六位,木材生产量占全国第二位。此外,宜林荒山荒地面积大,是潜在的森林
资源。吉林省森林资源有其独特的优点。一是树种繁多,珍贵树种丰富。在全国植
被区划中,属于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因而品质优良、经济价值高。树种十分丰富
,比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林区种属成分丰富,特别是长白松(美人松)是世界上罕见
的稀贵树种,仅为吉林省所特有。二是森林的生长量和蓄积量高,全省有林地平均
每公顷生长量约3立方米左右,比全国平均数高1立方米还多;有林地平均每公顷蓄
积量约110立方米,比全国平均数高30多立方米,而且天然林占绝对优势。但是,
由于长期不合理地过量采伐,人工造林又树种单一,珍贵树种和优良材质树种的面
积和蓄积量明显减少。林种组合也不合理,用材林比重大,约占80%左右,居绝对
优势;防护林占5-6%;特用林占4-5%;经济林和薪炭林合计不到5%。在林龄构
成上,幼龄林面积处于劣势,中龄林面积处于优势,成熟林面积又在急骤减少,而
且采伐量超过生长量,长此下去,经过一定时期,可采资源就有枯竭的可能。因此
,今后要把功夫用在中、幼龄林的抚育管理和整个山林的合理采伐上。

在吉林省广大的山区和丘陵地带,密布着大片大片的茂密的森林,它们是吉林
省的另一项巨大资源。吉林省是全国重要的林区之一。全省林业用地面积876.9万
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6.8%。全省活立木总蓄积量为7.11亿立方米,森林
覆盖率为35.9%,占全国第六位。由于开发历史的不同和地形、气候的差异,吉
林省森林的分布很不平衡,主要分布在东部长白山区。长白山、老爷岭、张广才岭
、哈尔巴岭、吉林哈达岭以及松花湖以北,茫茫林海,滚滚松涛,连峰续岭,绵延
千里,素有"长白林海"之称。这里的森林植物带,因为气候冷湿,降水量丰富,适
宜林木生长,属典型的中温带森林区。长白山区树木种类繁多,经济价值较高的林
木就有100多种。针叶林以红松、云杉、冷杉、黄花松为主,阔叶林以水曲柳、黄
菠萝、胡桃楸、枫、桦、紫椴、糠椴、色木、青楷槭、榆、山杨为最多。长白山区
的森林大都为针阔叶混交林,其中阔叶树稍多于针叶树。针叶树中,红松分布最广
,约占二分之一。红松又称"果松",树身高大,一般在30米以上,可谓长白林海之
冠。其次为云杉和冷杉,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1800米地带。树干笔直,出材量高
,木质多呈白色,故人们通称其为"白松"。它常与红松混生。再次为黄花松,其性
好低湿,山谷低坡地带皆密生此树,是长白林海中特有树种,生长快,树势雄伟,
冠形规整,因为秋冬落叶,故人们又称"长白落叶松"。另外,还有一种以其亭亭玉
立的树干、绮丽优美的树冠而被人们誉为"美人松"的长白赤松,数量较少,多混生
于长白林海之中。红松材质精美,富树脂,耐水湿,不易腐蚀,在经济用材中声誉
最高,可供建筑、架桥和制造家具之用。云杉、冷杉色白质软,纹理条直,易于加
工,为建筑和家具良材,又是高级造纸原料。黄花松质重而坚实,抗腐力强,是制
造枕木,充作桥桩、电柱,乃至建造房屋的良材。长白赤松是北方理想的庭院绿化
观赏树种。水曲柳、黄菠萝、胡桃楸是长白林海中著名"三大硬木"树种。它们木质
坚实,纹理粗大美丽,是工业、农业、国防和人民生活的理想用材。紫椴木质轻软
细密,是制造胶合板的重要材料。白桦树皮质地柔韧纤细,光泽明快富弹性,是长
白木画的原料。这些天然林和天然次生林以及采伐迹地上营造起来的人工林,不仅
每年为国家提供了几百万立方米的木材,而且为本省采伐、制材等工业的发展奠定
了坚实的基础。
3---吉林省森林资源概况 (2006年)
吉林省是中国的重要林业基地,森林覆盖率高达42.5%。现有活立木总蓄量86089万立方米,列全国第6位。长白山区素有“长白林海”之称,是中国六大林区之一,有红松、柞树、水曲柳、黄菠萝等,种类繁多。“长白松”为长白山特有的珍稀树种,因其树干挺拔、树皮鲜艳、树形娇美而被称作“美人松”,并列入1999年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森林覆盖率达42.5%林业年创经济价值220亿元

近20年来,我省林业积极探索、改革创新、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生态建设、再造秀美山川的一系列重要部署,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投身林业建设,在国家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坚持生态效益优先,生态、经济、社会效益高度统一,建设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加速林业现代化进程。吉林林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生态建设和林业经济建设都硕果累累,据测算,全省林业年创经济价值达220亿元。

森林资源总量增长,全省生态状况明显改善。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我省先后开展了十年绿化吉林大地、十年绿化美化吉林大地活动,坚持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广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实现了森林面积、蓄积双增长,生态系统功能显著增强。目前,全省森林覆盖率已达到42.5%,有林地面积达到12075万亩,活立木蓄积达到8.6亿立方米,分别比1983年提高8%、23.6%和12.8%。森林蓄水保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九五”以来,全省重点林业工程累计完成投入45.6亿元,造林种草1405.8万亩,是建国以来投入建设总量最高的时期。全面开展退耕还林工程,共完成退耕地及荒山荒地造林575.8万亩,兑现粮食0.95亿公斤,使13.4万户农民受益,为28万个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了转移就业机会。深入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工程区累计调减木材产量170万立方米,完成造林172.5万亩,分流安置职工11.2万人,使森林资源得以休养生息,开始出现良性演替趋势。“三北”防护林经过三期建设、四期启动,累计造林775.5万亩,庇护农田3700万亩,基本形成了大型的防护林体系。创造性地在西部生态脆弱区实施了生态草建设工程,成功地探索了乔、灌、草结合的植被恢复模式,累计完成生态草建设320万亩,有望于今年底提前6年超额完成生态草治理任务。

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得到全面加强,有效维护了资源安全。以限额采伐和“三个总量”控制为主要内容的森林资源管理、监督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森林资源实现了生长量大于消耗量,年净增长量达到1000万立方米。实现连续23年无重大森林火灾,森林火灾受害率仅为0.04‰,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和国家林业局的表彰,并在全国推广了我省经验。森林病虫害防治水平迅速提高,全省病虫害发生面积逐年下降,防治率由80年代的35.5%提高到70%。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健康发展,全省共有各类保护区和森林公园57个,总面积达到6315万亩。依法治林水平明显提高,1983年以来,我省颁布实施了近30部地方性林业法规规章,林业法规体系逐步完善。坚持不懈地开展严打整治专项行动,森林治安案件和林政案件呈下降趋势,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得到有效遏制,林地、林木资源管理得到普遍加强。

生态林业的建设推动了可持续发展,20年的保护和开发促进了不断发展的林业经济,成为我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依托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林产品精深加工、林地经济、矿产资源开发、森林生态旅游等产业,初步形成了木制品、药品、森林食品、矿产品等一系列林产品加工体系,林业已经成为全省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增长点。截至目前,全省林业拥有固定资产40.4亿元,累计生产木材已达1.2亿立方米,实现利税77.3亿元。据统计,2003年,林农年人均收入中有1970元来源于林业,占总收入的65.8%。全省依托于林业生存发展的人口已超过350万人,围绕森林资源开发形成的经济总量已超过830亿元。

4---吉林省林业资源与保护 (2007年)
吉林省位于东北地区中部,地理位置独特,自然条件优越,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是我国生物多样性较丰富的省(市、区)之一。为了保护森林资源及相关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我省在森林防疫、森林防火、森林公安、林政执法、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方面加强管理力度,使森林保护工作得到长足的发展。

森林防疫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是生态林业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林业健康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主要任务是贯彻执行《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森林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等有关法律法规,做好森林病虫害的调查监测、防治、检疫对象的普查及除治工作,最大限度的保护森林资源,为林业发展保驾护航。我省是林业大省,也是森林病虫鼠害的常发区和重灾区,每年都有40余种森林病虫鼠害危害树木。病害主要有落叶松落叶病、枯梢病,五针松疱锈病,杨树烂皮病、溃疡病等;毁灭性森林虫害如栗山天牛、杨树天牛、日本松干蚧,常发性种类如落叶松毛虫、兴安落叶松鞘蛾、杨二尾舟蛾、杨柳毒蛾、黄刺蛾等种群相对平稳,偶发性种类如落叶松叶蜂、分月扇舟蛾、舞毒蛾、栎毒蛾等;森林鼠害主要危害未成林造林地。

全省共有各级森防机构81个,其中省级森防检疫站1个,市(州)级森防站9个,省直国有林业局森防检疫站8个,其余为县(市、区、局)级森防检疫站。配备人员550余人,专职检疫员330余人。已有55个站建设为国家级森防标准站。

森防检疫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开展目标管理、工程治理等项工作,强化森林植物检疫、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的管理。每年森林病虫害防治率达75%以上,森林病虫害调查检测监测覆盖率达85%以上,产地检疫率90%以上。

森林防火

森林防火是林业“三防”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保护森林陆地生态系统和人民群众的植树造林成果,促进林业各项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我省森林防火任务十分艰巨。全省80个县级森林火险单位中,属于一级森林火险单位的有41个,占总数的51%,二级19个,占24%。高森林火险林分面积达610多万公顷,占全省有林地面积的76%。我省东与俄罗斯接壤,东南部以图们江、鸭绿江为界与朝鲜相望,边境线长,防御边境林火烧入烧出任务也相当繁重。
全省县级以上森林防火指挥部92个、成员1998人。其中,吉林省森林防火指挥部由副省长杨庆才担任总指挥,下设副总指挥和成员26人,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设在林业厅,并建有指挥中心。森林防火办公室92个、691人,防火检查站733个、2294人,专业(半专业)森林消防队241支、5097人,义务森林消防队8349支、323960人,专职护林员10028人、兼职12106人。

现有了望台492座,有线电话318部,微型计算机147部,图文传真机115部,无线电台和对讲机7993部,森林消防车辆1821台,风力灭火机4885台,物资储备库306座,防火公路3183公里,防火隔离带20814公里。开通森林火情报警公众电话“96009”共47个接警服务点。

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坚持“全社会抓保护、全民搞防火、各级政府负全责”的原则,各地普遍坚持实施“全面预防,快速反应,重兵扑救,万无一失”对策,组织动员全社会力量开展狠抓严管,使防、扑火能力逐年提高。到2000年底,对比1981年前后两个20年,森林火灾发生次数由8754次下降到2114次,下降了76%;受害森林面积由17.2万公顷下降到0.6万公顷,下降了96.5%;森林火灾控制率由19.7公顷/次下降到2.7公顷/次,下降86.3%,共减少森林火灾直接经济损失28亿元。到2002年已胜利实现全省连续22年无重大森林火灾,目前正在向新的更高目标努力。

森林公安

森林公安机关是国家公安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保护生态环境、保卫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维护林区治安秩序、预防和控制森林火灾、保障林业改革和生产建设顺利进行的任务。随着生态环境建设步伐的加快,森林公安机关的任务十分繁重。依据国家林业局严打整治斗争部署和我省毁林、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案件持续发生的形势,从2001年至今年春在全省林区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严打整治斗争,相继开展了严厉打击破坏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集中统一行动,“破案攻坚战”、“林海旋风”、“猎鹰行动”、“森林利剑”等一系列专项斗争,确保林区社会政治稳定、治安稳定、交通道路和消防安全,使各项犯罪活动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有效地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

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管理
吉林省有陆生野生动物436种。其中鸟类326种、兽类80种、爬行类17种,两栖类13种,约占我国陆生野生动物种类的17.5%。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有75种,东北虎、豹、梅花鹿、东方白鹳、丹顶鹤、白鹤、大鸨等一批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在国际濒危物种的拯救与保护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吉林省有野生植物3890种,占我国野生植物种类的13%。

通过多年建设,我省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地方性自然保护法律法规日臻完善。面对濒临枯竭的野生动物资源及愈加强烈的社会需求, 1996年起,率先在全国以立法形式实行全面禁止猎捕陆生野生动物。长白山、向海、松花江三湖等自然保护区实现了“一区一例”;林业系统主管的省级以上森林和野生动物、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6处,总面积215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1%,其中长白山、向海、莫莫格、龙井天佛指山4处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白山保护区1980年加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并在1994年与向海保护区一起,被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评为具有国际意义的“A”级保护区。通过保护全省典型的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种群,特别是有效保护了一些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并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林业系统主管的省级以上的森林公园24处,总面积200公顷,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10.5%。各森林公园和开展生态旅游的自然保护区,不断加大投入,加大促销力度,提高旅游品位和服务质量,接待游客人数和收入持续增加。仅2002年,全省森林生态旅游接待游客突破3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达1.2亿元以上。在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管理上,注重保护野生动物栖息环境和发展生态旅游的同时,还积极扶持发展野生动物饲养繁殖事业,提出了以保护为根本、以发展为目的的原则。目前,共兴办野生动物养殖场7000多户,饲养梅花鹿、马鹿22万头、黑熊2600多头。

2. 河长制工作落实情况总结

河长制工作落实情况总结

河长制工作落实情况总结的进行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水行政执法体系,加强水行政执法监督。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河长制工作落实情况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河长制工作落实情况总结一

20XX年,在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省水利厅政策法规处和市法治工作部门的指导下,我局政策法规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我市“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的目标任务,全面服务工作大局,着力推进职能转变和效能提升,进一步完善水行政执法体系,加强水行政执法监督,完善依法行政各项制度,突出抓好重点工作和薄弱环节。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建立组织、明确职责,政策法规工作有序开展。成立局法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政策法规处为责任处室。与各单位签订年度依法行政与法治建设责任状,要求各单位建立工作组织,层层落实责任制,明确法治建设工作联络员,及时做好相关工作。局党委全年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法治建设工作,听取情况汇报,切实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年初制定工作实施方案,排定全市河湖专项执法检查活动和白马湖水环境保护与整治行动两项法治惠民实事项目,推出樱花园法制文化长廊建设特色创新项目,扎实推进水利法治建设。

(二)精心组织、科学安排,不断加强法制教育工作。出台了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党委中心组学法制度、行政执法人员培训制度,建立领导干部任职前法律知识考核制度,将考查和测试结果作为任职的重要依据。特别是在新的政策法规出台之后,我局通过积极订购法律法规书籍,主动邀请省市有关领导、专家做辅导报告等,及时更新法律法规知识,努力提高系统干部职工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进发展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尊法守法用法和依法办事氛围。

(三)主题鲜明、形式多样,深入开展法制宣传工作。一是组织开展“3·22”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宣传活动。为纪念第21届“世界水日”和开展第26届“中国水周”活动,我局结合工作实际,于今年3月22-28日举办了水文化周(节)。活动突出水法规宣传、水法治文化建设等多个宣传主题,内容丰富多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支持,鼓舞了全市水利系统干部职工的士气,振奋了精神,凝聚了队伍。二是设立《淮水讲坛》。讲坛的举办紧密结合淮安水利实际,注重围绕改革发展,突出学习培训的针对性和破解难题的实效性,在内容上涵盖广泛,既有时事理论报告、中心组政治学习和水法律法规培训,也有水法治文化建设等前沿探讨,在形式上,讲坛采取“专家精讲、专题主讲”的模式。实现了《淮水讲坛》讲座系列化、专题化、大众化,促进了机关法治文化建设,提升了水利系统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三是加大水法规宣传力度。结合水利工作实际,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宣传教育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积极参与5月份全市“法治淮安宣传月”和“行政执法服务月”活动,向市民大量发放水法规宣传资料,制作固定宣传版面进行巡回展示。在江苏法制报刊登依法治水专版,全年在淮安日报和淮海晚报刊登“水利淮安”专栏,在市广播电视台“魅力乡村”、“水利园地”栏目中开展水法规宣传,局主要领导在“政(行)风热线”节目中接受市广播电视台专访,全面宣传水法规。

(四)加强调研、依法决策,为法治建设保驾护航。一是加强政策法规研究。组织系统职工重点研读党的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水资源〔20XX〕1号)以及省、市有关文件。在认真研读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开展调研,提请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贯彻意见、《关于印发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的通知》贯彻意见和《关于加强乡镇水利(务)站建设的意见》贯彻意见。二是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制定行政决策程序规定,依法确定重大决策的具体范围、事项和量化标准并向社会公布,严格执行重大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程序,建立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行政决策听取意见制度、重大行政决策专家咨询论证和评估制度、重大行政决策集体决定制度、重大行政决策实施后评估制度、重大行政决策听证制度、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和重大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度。

(五)优化流程、提升效能,打造高效审批服务平台。严格执行行政许可各项制度,深入研究行政许可的受理、审批、送达等实施细节,精简和优化办事流程,制作行政许可服务卡放置在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水利窗口供申请人查阅,对进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许可及非许可审批项目进行了新一轮的清理,将行政许可项目压缩到3项,非许可审批项目压缩到2项,其中入河排污口审批实现了跨部门并联审批。其法定依据、工作流程、办理时限、服务表格等进行网上公开,并全部实行网上审批。在办理时限方面,将取水许可项目承诺办理时限压缩到3天,其他行政许可项目承诺办理时限压缩到4天,全年共受理行政许可7项,均按期办结,平均办结时间为2天。

(六)创新载体、培育典型,创建樱花园法制文化长廊。20XX年3月,会同淮阴区政府法制办、淮阴区水利局整合利用既有资源,创建了樱花园法制文化长廊。法制文化长廊内容上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以提高群众法律素质和构建和谐淮安为主题,涉及《宪法》、《水法》、《水土保持法》等水法律法规,形式上图文并茂,浅显易懂,针对性强,深入浅出地宣传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法制文化长廊这一普法宣传的展示平台,能让广大市民在游览、休闲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法治文化的熏陶,从而发挥其普法惠民的积极作用,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法治淮安建设实践载体。

(七)精心准备、周密部署,积极开展水行政执法专项行动。一是开展河湖专项执法活动。结合五月份市“行政执法服务月”活动,全面排查各类违反水法规的行为,重点对涉河涉湖违法行为进行专项治理,共查处水事违法案件193起。20XX年我市河湖专项执法活动的做法获得水利部淮委、省水利厅的肯定与好评。淮委相关领导专程来淮检查我市河湖专项执法活动开展情况,对我市的河湖专项执法检查活动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二是开展河道采砂专项整治行动,进一步规范河道采砂管理秩序,遏制非法采砂蔓延的势头,保障河湖防洪安全和航运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今年11月7日,省水利厅、交通运输厅、公安厅组织淮安、宿迁两市政府相关部门开展洪泽湖非法采砂专项整治行动。我局积极采取行动,制止和查处采砂船只10余条,并对所有采砂船只发放《限期离境通知书》。通过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有力地打击了洪泽湖非法采砂现象。

二、20XX年工作思路

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局依法行政进程,做好依法治水,20XX年,我局将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水务立法工作,不断完善水法规体系。按照服务民生的要求,结合我市水务工作实际,6月份前完成《淮安市新一轮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办法》和《淮安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办法》立法调研、起草工作,力争年底出台。

(二)做好普法宣传活动。结合贯彻实施中央、省委和市委相关文件,以宣传加强河湖管理,建设水生态文明等为主要内容,深入开展“六五普法”淮上行和“水文化周(节)”等系列活动,力求形式创新,注重实效。在做好集中宣传的同时,注重日常宣传,使水法制宣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三)进一步加大检查监督力度,促进“六五”普法工作深入开展。加大检查监督力度,7月份组织1次对所辖县(区)水利(务)依法行政工作专项检查。组织水行政执法人员分别参加省厅、市政府法制办举办的通用法律知识、水法律知识和新法律法规专题培训并举办1次水法规培训。

(四)进一步落实重大决策事项后评估工作。对《淮安市水资源管理实施办法》后评估工作和对《淮安市十二五水文化建设与发展规划》进行中期评估,对已实施行政许可项目进行后续监督管理。

20XX年,我们将继续以的党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市水利中心工作,以完善各项制度、加快职能转变和创新行政管理方式为重点,加大法治建设工作力度,全面推进水利系统政策法规各项工作,为促进我市水利改革发展新跨越营造更加良好的法治氛围和提供坚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河长制工作落实情况总结二

桐畈镇政府积极谋划、科学利用、突出重点、多措并举扎实推进辖区河流水域环境保护,积极履行河长制工作职责,现就我镇开展重点水域环境保护、落实河长制以及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工作作如下汇报:

一、桐畈镇基本概况

桐畈镇位于县境东南,东连嵩峰,南靠岭底和福建省浦城县盘亭乡,西邻沙田,北接泉波,总面积为74.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占总面积12.9%,林地占44.2%,水域占10.2%,其中广丰区主要河流支流丰溪河棠岭港从福建九牧起始穿越我镇全境,境内河道长度18公里,集水面积425平方公里,其中下游段约8公里列为桐畈防洪工程,于2014年底完成,河流内有拦水坝5条,其中二条为灌溉、发电多功能坝,2014年完成了全省重点工程俞宅水闸枢纽建设,全镇范围内有小(一)型水库一座,小(二)型水库六座,万方以上山塘221座,小山塘653座,道路、村庄和其他占32.7%。镇驻地桐畈距县城20公里。

全镇有桐畈、溪山两个居委会,深坑、高厅、后垄、王家、大洲、二渡关、蒋坞、鲍坞、下社、毛溪10个行政村,共有181个自然村,150个村居民小组,全镇总户数为8322户,总人口48800人,其中镇区人口1.5万多人。

桐畈境内青山秀水,风景怡人。镇区西南角紧靠九仙山景区,东面连接六石岩景区,有龙华山省级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百达92%,拥有碧波万顷,连绵不断的海奇观,余亩的原始森林,一入秋便满山火红的枫树温,奇特的鹰嘴峰、山藤牵织的吊桥、形似葫芦瓶的廿四厂水库、“避风湾”大坑老屋等,景区内还有百年古刹龙华寺,建于明未的老厅、石鼓大厅、茶马古道等多处极具文化底蕴的人文景观,追寻着民间传说留下的痕迹,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回归心灵深处的宁静。

在建的鲍坞生态文明村,与省级森林公园龙华山毗邻,该村三面环山,一面靠国道上二线,村落顶部有一座36万立方米的小(二)鲍坞水库,全村75%的生产生活及饮用水均取之。

二、深化认识,提高开展重点水域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识

上面提到,我镇重点水域由河流、水库、山塘等组成,重点河流有棠岭港,是我镇的母亲河,也是全区人民的母亲河,2012年县政府在我镇棠岭港桐畈河流组织了一场大型保护母亲河活动,主管农林水县领导亲临并作讲话,相关部门积极参加,吹响了保护水域、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号角,引领我镇提高文明建设迈开了大步。保护重点水域,义不容辞。

三、加强领导?明确开展重点水域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

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对重点水域环境保护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制定了河长制专项考核机制,健全了河道治理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强有力工作格局。

2、结合实际、突出重点。结合我镇实际,棠岭港和小(一)廿四厂水库由党委书记王青山担任库长、河长,靖安河堤、高厅河堤、桐畈河堤分别由挂村镇领导担任分河长,各村(居)支书担任副分河长。镇长朱康贵担任小(二)型跃进水库库长,其它小(二)型水库均安排了我镇挂村领导担任库长。各河堤和水库均有专业安全管理员。万方以上重点山塘由村委会安排人员直接管理。

要求各相关村(居)各司其职、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同时,进一步深化实施“河、库”管理方案,从工业污染治理、人为垃圾清理到工程措施配套等一系列举措,使我镇辖区内河流、库区水域环境得到大大改善。

3、加强督导、促进落实。我镇成立了一支专业巡查队,不定期对辖区水域环境保护进行督促检查,形成了微信晒亮点、污点机制,立即改整机制,形成了“你追我赶、共整家园”良好氛围。

四、多措并举,扎实推进重点水域环境保护工作的同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

在抓好辖区河流、库区水域环境保护工作的同时,给合全镇环境整治、防汛抗旱措施、气象信息服务等内容,一边抓源头,一边抓清理,各河流、库区按线路长短配备了专业清理员。使我镇水域河流、区库水质有明显改善。

大力推进新型“生态文明村“建设,我镇第一个选择在有良好基础的鲍坞村,该村2011年获得了江西省环境保护厅颁发的“江西省省级生态村”, 2012年获江西省农民用水者协会奖励。该村地理位置独特,干群意识纯高,对生态文明认识到位,当前该村小(二)型鲍坞水库已除险加固,鲍坞自然村中心地鲍坞总塘清淤、坝体加固等工程已完成,沿自然村环村小河流全长3.5公里卫生除草、石硬修复等基本完成,渠道硬化到位,其它附近山塘整治也在计划中,配套其它环卫整治建设有板有眼,一切均在提升中。

我镇重视河长制,重视生态文明村建设,在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随着上级各部门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我镇将紧跟时代节拍,为营造美丽桐畈而不懈努力。通过未来不断投入人力、财力,建立水质监测,相信从桐畈流入广丰区的水是碧绿的。

桐畈镇将以“发展生态旅游,打造赣东北旅游新镇”的思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努力把桐畈打造成一个小有特色的的心灵栖息地。成为继铜拔山又一旅游胜地。

河长制工作落实情况总结三

20xx年是市委、市政府实行“河长制”加强主要河流水污染防治工作的第三年,我区在总结上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密切配合,水环境污染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根据内江市主要河流水污染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做好20xx年主要河流水污染防治目标考核工作的通知》(内河治办发[20xx]06号)文件要求,现将全年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

为搞好全区主要河流水污染防治工作,区政府成立了由区长任组长,涉及相关工作的7名副区长任副组长,区级13个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主要河流水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环保工作联系会议制度。同时,要求19个有关乡镇、7个区级相关部门成立相应领导机构,明确分管领导,配备兼职环保人员,层层加强对主要河流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领导,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并下发了《关于做好20xx年主要河流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明确了各有关乡镇、部门的目标和责任,并要求制定具体工作计划,细化任务,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我区积极组织实施主要河流水污染防治各项工作,完成12个乡镇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完成率100%;生活垃圾治理项目5个,完成率100%;畜禽养殖场治理项目2个,完成率100%;屠宰场治理项目2个,完成率100%;农村沼气池建设1946口,完成率100%;足额完成了20xx年的各项目标任务。共计投入资金2677.8万元。

1、生活污水治理情况。今年市上下达我区任务4个乡镇生活污水集中治理任务,我区对高粱镇、太安乡、同福乡、苏家乡、新店乡等5个乡镇的生活污水进行治理,采用厌氧净化和人工湿地相结合的治理工艺,修建乡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预计总投资约1600万元,现正进行主体工程土建施工。

2、生活垃圾治理情况。今年我区对石子镇等5个乡镇的场镇生活垃圾进行了治理,5个乡镇已建成垃圾收集池12个、垃圾库5个、垃圾桶86个、新增垃圾转运车4台、年清运垃圾3654吨,总投资206.3万元,完成20xx年目标任务100%。

3、畜禽养殖场和畜禽屠宰治理情况。畜禽养殖场治理,今年市上下达我区目标任务2户,实际完成2户,其中治理1户、自然关停1户,总共投入3.2万元,完成20xx年目标任务100%;畜禽屠宰场治理,今年市上下达我区目标任务2户,实际完成2户,总共投入3.8万元。完成20xx年目标任务100%。

4、农村沼气池建设情况。今年市上下达我区农村沼气池建设任务1425口,已完成1946口,共计投入资金875.7万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36.6%。

5、河流漂浮物打捞情况。今年我区共计打捞河流漂浮物1386次,打捞水葫芦28536平方米,清理河道长度26.8KM,清理沿河垃圾1254吨,清理淤泥3482立方米,共计投入资金约48.5万元。所有乡镇均对河流漂浮物进行了打捞,部分乡镇还固定专人定期对河面进行打捞清理,保证了河面清洁,无漂浮物。

三、强化措施,狠抓落实

(一)狠抓宣传动员,营造整治氛围。为提高各级各部门和广大群众、企业法人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区政府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一是将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纳入了法制宣传日、禁毒日、“六·五”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的宣传内容,广泛宣传环保法规及环保知识;二是利用板报、悬挂横幅等方式宣传水污染防治工作;三是召开主要河流水污染防治工作动员大会,安排部署工作任务。

(二)搞好服务协调,督促重点任务的完成。一是组织相关乡镇、部门技术人员参观考察去年建成已投入运行的乡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工程,研究制定了今年5个乡镇生活污水集中治理工艺、方案。二是协助了乡镇搞好工程建设和监理等招投标工作。三是协调生活污水集中治理工程施工中的有关问题。

(三)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控制新污染源产生。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有效控制新污染源产生。今年共审批建设项目177个,验收项目39个,环评执行率100%,“三同时”执行率100%。

(四)加强监督检查,确保目标任务的实现。一是环保等部门不定期对排污单位进行环保执法监察,发现违法行为,及时从重从严处理。二是区委区政府目标督查室加强了对各乡镇、区级部门的水污染防治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督查,确保水污染防治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污水治理的时间紧,任务重;二是部分乡镇的旧居民生活楼原来没有建沼气化粪池,现处理起来难度较大。三是污染治理资金筹集压力相当大,部分乡镇、部门工作积极性不高。四是部分乡镇群众环保意识不强,乱丢乱排现象严重,造成污染不断。


;

3. 环保局里主要有哪些部门呢

主要有:污染控制科、环境监察大队、环境监测站、生态科、办公专室、开发科。

4. 国家环保局具体都有哪些部门

总局直属单位: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机关服务中心、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中国环境报社;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核与辐射安全中心、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规划院、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北京会议与培训基地、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兴城环境管理研究中心、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北戴河环境技术交流中心。

派出机构: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华东环境保护督查中心、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华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西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西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东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北方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上海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广东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四川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东北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西北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

社会团体: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中华环保联合会。

(4)森林公园立法调研扩展阅读:

主要职责

拟定并组织实施大气、水体、土壤、噪声、固体废物、有毒化学品以及机动车等的污染防治法规和规章;指导、协调和监督海洋环境保护工作。

指导和协调解决各地方、各部门以及跨地区、跨流域的重大环境问题;调查处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协调省际环境污染纠纷;组织和协调国家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负责环境监察和环境保护行政稽查;组织开展全国环境保护执法检查活动。

制定和组织实施各项环境管理制度;按国家规定审定开发建设活动环境影响报告书;指导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负责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指导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和生态农业建设。

组织环境保护科技发展、重大科学研究和技术示范工程;管理全国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标志认证;建立和组织实施环境保护资质认可制度;指导和推动环境保护产业发展。

负责环境监测、统计、信息工作;制定环境监测制度和规范;组织建设和管理国家环境监测网和全国环境信息网;组织对全国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组织、指导和协调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和新闻出版工作;推动公众和非政府组织参与环境保护。

负责总局机构编制和人事管理;组织开展全国环境保护系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负责环境保护系统领导干部双重管理工作。

5. 九寨沟天气

并不是这样的,九寨沟全年都不会封山,只有少部分景点关闭了,只是因为冬季九寨沟冬季很干燥,很容易引起森林火灾,所以为了防患于未然,所以景区对部分景点栈道采取了封闭式保育,但是这并不会影响游客的游览。比如原始森林,箭竹海至珍珠滩栈道等。九寨沟景区是一个国家正规的AAAAA级风景名胜区,里面的基础设施都非常完善,如果下了很大的雪,景区内的工作人员会第一时间打扫打扫大路上的积雪,不会给你游玩带来任何不不便的,九寨沟的冬季很美,到处都是银装素裹的,是一个雪白的纯净的冰雪世界,绿松,白雪,海子成就了冬季九寨的美。九寨沟冬季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么寒冷,全年的平均温度都在-5℃~10℃之间,各个海子由于沉淀物的不同,展示出来的景色也是不一样的,呈现出青、蓝、绿等不同色彩,海拔2250米的树正群沟的海子还是一片绿蓝,没有一点结冰的迹象,海拔2660米的日则沟的海子则呈现半冰半水的奇特景色,所以到了冬季,您依然可以看到九寨沟的水,即使是海拔3000米的五彩池等海子,在池底沉淀物的作用下,冬季永远不会结冰,所以现在去九寨沟你也不必担心看不到九寨沟神奇清澈的海子。
出发前,准备好羽绒服,雪地靴,手套,围巾,说不定会欣赏一场漫天飞雪,打一场雪仗,堆一个雪人,让自己彻底沉浸在雪之王国当中。
还有制定一个好的旅游攻略,给自己一个轻松愉快的旅程,让自己的心放个假!!
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的九寨沟天气等问题,我们的博客(我的家园自由人)会实时更新,你可以关注哦,也可以直接问我啦,加我的hi账号~~~

热点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一部的基础性法律 发布:2025-10-03 11:02:30 浏览:186
良法学院 发布:2025-10-03 11:00:56 浏览:74
最高人民法院故意杀人抢劫 发布:2025-10-03 10:40:37 浏览:694
2015全国道德模范人物 发布:2025-10-03 10:24:03 浏览:114
昌平法院法官 发布:2025-10-03 10:17:21 浏览:823
广西前法院 发布:2025-10-03 10:17:14 浏览:148
民法典19条 发布:2025-10-03 09:57:52 浏览:483
08年后新劳动法 发布:2025-10-03 09:53:37 浏览:69
政策法律法规的区别与联系 发布:2025-10-03 09:31:35 浏览:985
2015合同法司法考试真题 发布:2025-10-03 09:07:25 浏览: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