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吕祖
A.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德经》第21章精解
#一年读一遍《道德经》#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道德经•21》
[蜡烛]注:此章继续阐述自然无为的守中守神之道。借虚空无物的孔洞来描述道这奇妙之物,指出道作为四大物之首的虚空性和实在性,即虚空的道中漏搏是有像有物的。显然此章描述的道与第14章描述的比道更早存在的永在的不可名的无形、无声、无体、无物、无状、无像的至圣的虚灵之神是不同的。道属物,神属灵。不少人将道与神混为一谈是错误的。老子icon重视道,但藏在老子心底的是虚灵之神。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孔是孔眼、洞眼、空洞。孔洞因空而有价值,而世上一切都依虚空而存立,世上一切都在寻求生存空间的过程中。虚空的孔洞是诸物存在运行的前提和基础,许多动物都有钻孔打洞的技能。基于这一思想,《黄帝内经icon》发现了奇妙的经络和穴位。孔不空不能穿,洞不空不能容,道不空不能行,心不空唯缺不能转。无孔则不能通虚无之道,无孔不能入圣道,无孔不能有德。
孔是通融和解,有所退让、有锁损失的结果。虚空的孔洞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依从了自然无为不争之道。换言之,行自然无为不争之道才能获得生存所需的空间和余地,相反竞争战争会导致两败俱伤或多败俱伤。心底无私天地宽;退一步海阔天空等箴言都是告诉人们行自然无为不争之道,不强求,道路就会越来越宽广。
道与孔洞虚空密切相关。一切活物必是中空的,当然其空间有大有小,如竹子icon、小梧桐icon、芦苇、小麦icon等的主干是明显空的,另外真人圣人修士是腹中常空的,但这空并非绝对的空。在虚空的通道中,恍恍惚惚,有像有物。恍是光之密,惚是机之微。故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道虽必须依虚空存在,道并非纯粹的虚空,因为道是物,道是四大物之首(参《道德经•25》)。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窈指空穴中的幼小精微物质的不可磨灭性,冥指幼小精微物质的不可见性。在孔洞、空穴、虚空中,必然有看不见又不可磨灭的精微物质。因为这些精微物质富有生命力,不可磨灭,所以非常真实;而且,这些精微物质中还有信,这信则是指精微物质对虚灵之神的信靠,是精微物质与虚灵之神沟通和存续的前提条件。可见,有道处必有虚灵之神。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吕祖《道德经释义》指出:【“甫”字当作“父”字看,亦当“主”字,亦当“神”字。目不观,目神入矣;耳不闻,耳神收矣;鼻不息,鼻神凝矣;口不言,诸神聚矣,谓之众甫。】其实诸神是一神,即自在遍在永在的至圣的虚灵之神。从古至今,道的名字不可去除,通过道可以观看到看不见的众神乃至至圣的虚灵之神。对道的深入观察了指搜辩解便能知晓众神乃至至圣的虚灵之神的性状。
#道德经#
正生庑祝如禩儒思祝
2022年6月9日
B. 吕祖密注《道德经》无之为用
吕祖秘注:
三十辐章第十一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此章要人外静而内动者也,车乃载重,腹内轮转之物,从举步至千万里,其形隐若泰山而无可憾,听其腹之转动,若周天移星换宿,周而复始,此阴阳变化之枢机,而车不知己之动,随轮之转也;
埏埴,乃土之平,而无造作之功,听其自然,随人造作以为器,借水火以成形;
室乃人之居,若不开牖,其室不明。
三者,车不知为车,听其辐也;
埏埴不知其为埏埴,听其器也;
室不知其为室,听其牖也。
辐乃车之黄庭,器乃埏埴之黄庭,牖乃室之黄庭;
车无辐不行,埏埴无器不用,室无牖不明,人无中宫不生;
辐坏车敝,器坏埏埴亡,牖坏室崩,中宫坏气断;
车修辐,埏埴修其器,室修其牖,人修其中宫。此四者,当无以为车、为器、为室、为人,既无为,将何修之?
故“有之以为利”,有利必死,“无之以为用”,无用必生。
此乃修身之譬,修真之要端也。随气之生,无随之死也。炁益身仙,心旺躯死,总不过要人留气而去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