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伪学说

道德经伪学说

发布时间: 2025-10-05 12:15:14

Ⅰ 圣人出有大伪出自哪

出自《道德经》。
原文: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译文:
仁义是好的,但出现的基础却是更好的大道被废弃(与其仁义得倡,莫如大道未废);智慧是好的,但却是出于辨别大伪的需要(与其智慧在身,莫如世人真诚);孝慈是好的,但如果家家六亲和睦又哪用得着分什么孝慈不孝慈(与其部分家庭得孝慈之名,莫如家家六亲和睦);忠臣是好的,但只有在国家昏乱的时候才能很好地识别(与其忠臣得显,莫如国家不昏乱)。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老聃(dān)(约前571~前471),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此地本是封于西周的陈国,今河南鹿邑,安徽涡阳存有争议)人。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Ⅱ 国学经典《道德经》真的被蓄意篡改过吗

个人认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道德经》肯定不是原版,至于是否被蓄意篡改,我内认为有一定的可能性。容

《道德经》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老子当时留下《道德经》的时候,肯定不是以现今的简体字留下的吧?在当时,老子书写《道德经》的时候肯定使用古文,无论是用石鼓文,金文,战国文字,还是别的古文,我们肯定是不认识的,并且,在那个时代,也没有断句一说,现在我们所看到的《道德经》是王弼所翻译注释的,不说别的,大家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都知道,有时候一个单字在不同的文章里都会有不同的意义,何况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文字所代表的意义跟后世理解的可能大不相同,如果一个字理解错了,可能整篇就理解错了,再加上断句,就有不同的寓意。

就像道可道,非常道,如果说是道可,道非,常道。是不是也可以说的通?

至于是否出现过蓄意篡改的现象,也许会有那种为了私心而篡改的吧。毕竟《道德经》包含的内容太多。

Ⅲ 道德经(18)道废仁出,慧出大伪

第十八章 道废仁出,慧出大伪

大道废,有仁义。

慧智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大道被废弃了,才提倡仁义。

智谋机巧出现了,才会产生狡诈虚伪。

六亲不和了,才提倡孝慈。

国家动荡不安了,才出现忠臣。

本章中,老子继续阐明自己的辩证思想:事物的产生总有其原因。因大道不存,才提倡仁义;因六亲不和,才提倡孝慈;因国家混乱,才提倡忠君;因前者缺失,才产生后者;因为提倡智慧,才产生了巧诈。老子认为,无为而治是最高明的,所有人为的措施,都不过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举。

老子洞察万物,能看到事物的本质。就其观点来看,儒家所提倡的仁义、孝亲、忠君、圆融等,也不过是一种对道体之外的补充,是人们对大道不存所做的努力。

人类发展到今天,科技文明已够发达,但社会能否得到长足的发展?人类能否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和快乐?我们不停地创造文明,但是否在背道而驰?是否得不偿失?路在哪里?这个问题似乎变得越来越沉重。

老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其法天效地、顺应自然、返朴归真的思想,在今天这个人类损害自然、物质破坏精神的时代,显得更有积极的意义。

Ⅳ 国学经典《道德经》中,最容易被误解的3个观点

《道德经》被誉为“东方智慧网络全书”,全文虽仅有5000多字,但各种解读却多达数千万字。

如此智慧之书,但它的作者老子却被世人误解两千多年。因为老子在书中提倡无为不争、明哲保身、不为天下先,以至于很多人认为他的思想是消极、退让、遁世的,但事实并非如此。

以下这3个观点,是其中被误解最深的! 当你真正了解以后,就会发现这些貌似消极的言辞后面,其实蕴涵着积极而深刻的智慧。

“无为”一词,在《道德经》中出现了十几次,比如“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而无不为”等等,因此 很多人认为老子主张的“无为”是消极避世的,这其实是一个天大的误会!

首先,我们要理解什么叫“有为”?

“我想这样,我要那样,我认为应该如此”,全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去行事,这是有为。

当人被主观意愿所影响,往往会忽略客观规律和事实,如果方向、时机出现偏差,越是有为,能力越强,就越容易坏事! 比如在教育孩子时,越想孩子学习好,报很多补习班,但孩子越是讨厌学习。再如在职场中,管理者明明授权下属做事,做到一半却忍不住抢过来做,不仅让自己受累,也让下属变得没有信心。

所以“有为”,也并不一定是积极的。它还含有不必要的作为,甚至有强作妄为之意。

其次,老子所说的无为,至少包含三个关键点。

一是等待时机。 想要获得成功,很多时候讲究的是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的配合。其中天时,也就是时机,非常重要。很多人耐不住性子,时机不成熟就贸然行动,最终以失败告终。

二是找到要点。 在没有找到至关重要的关键点前,不要轻举妄动,需要静下心来慢慢观察,找到核心要点才落子取胜。

三是借助大势。 想要成功,仅靠自己单打独斗是不行的,还要善于借他人之力或借大势。比如在赤壁之战中,周瑜想用火攻,但必须有正确的风向。诸葛亮看出了周瑜的心思,于是开坛做法借东风,使得赤壁之战大获全胜。当然,诸葛亮并没有呼风唤雨的本事,而是掌握了天文地理的知识,利用了冬季小阳春会出现东风或东南风的现象。

因此,老子所说的“无为”并不是让人什么都不干,而是告诉我们: 时机未到时要耐心等待,等待时机时要用心观察,大势来临时懂得借势而为 ,这是一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慧。

在《道德经》中有这样的言论:“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这些内容常被视为老子主张“愚民”思想的证据。

愚民政策,其实是一种政治统治方式,使老百姓在思想、文化、道德水平等各个方面都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方便统治者维持稳定的统治。

但在《道德经》的很多言论中,老子对阶级社会基本是持批评态度的,对统治者压迫百姓有着强烈的不满和抗议,而且老子主张“爱民治国”。所以说老子主张愚民就不太说得过去了。

因此,合理推测老子所说的“愚”,并不是统治者用来教化、愚弄民众的意思。

那么,老子所说的“愚”,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春秋战国时代,天下大乱,争斗不休。老子看到的是聪明人智巧伪诈,造成天下贫富不均,百姓受到奴役。因此,老子认为人的智巧越多,负面影响越多。老子提出的对策是“不尚贤”“使人无知无欲”“愚之”等,目的是让百姓回归淳朴善良,有助于达到平等的理想社会。 所以老子所说的“愚”,更接近真朴、素朴的意思。

而且,“愚”也指一种“大智”,因为这是老子辩证法惯用的表达方式,即“正言若反”,如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等等, 所以“愚”也有“大智若愚”的意思。

在一些影视剧中,经常引用老子《道德经》中的这两句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加上配乐,乍一听让人产生一种冷酷、肃杀、无情的感觉。因此,很多人将其误解为天地和圣人残忍无情,把苍生视如草芥,弃若敝履。但这两句话的本意绝非如此。

刍狗,是一种用草扎的祭品,在祭祀前人们不能随意触碰,非常重视,在祭祀后却能随意丢弃、任人踩踏。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说的是天地无仁爱或偏爱,对待世间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没有贵贱之分,任由万物自然生长而不加干预。 因为天地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天地并没有人的情感道德观念,无所谓仁爱与否,有情无情。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说的是圣人不会因仁慈而有所偏爱,任由百姓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不加干涉。 老子认为统治者应效法天地,毫无偏私地对待百姓,任他们自然发展。

在老子看来, 万物应是平等的,人也应是平等的,这是一种平等主义思想。

为什么老子认为“不仁”才更平等?

假设天地有仁爱之心,那么老天会对谁仁爱?怎么做才能换来老天的偏爱呢? 为了获得偏爱,会不会有人铤而走险,冒天下之大不韪。 假设领头人有偏爱之心,那么会不会有人为了获得偏爱,送礼行贿,扰乱竞争环境。

老子提出“不仁”,制止了这种想法,老天没有偏爱,万物才能按照规律自然发展。而 圣人效法天地、顺应自然之道,对待百姓不存偏爱之心,才能一视同仁,获得百姓的尊重,自然能天下大治。

《道德经》中的“无为”“真朴”“平等”思想,至今仍有前瞻性,诠释了真正高级的人生境界。所以说,人生迷茫时,思想困顿时,一定要读《道德经》。

Ⅳ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讲的是什么意思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的意思是: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伪诈才盛行一时。

原文: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译文:

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伪诈才盛行一时;家庭出现了纠纷,才能显示出孝与慈;国家陷于混乱,才能见出忠臣。

出处:《道德经》——春秋·老子

(5)道德经伪学说扩展阅读

本章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

一是它的直接内容,即指出由于君上失德,大道废弃,需要提倡仁义以挽颓风。老子对当时病态社会的种种现象加以描述。

二是表现了相反相成的辩证法思想,老子把辩证法思想应用于社会,分析了智慧与虚伪、孝慈与家庭纠纷、国家混乱与忠臣等,都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国家大治、六亲和顺,就显不出忠臣孝子;只有六亲不和、国家昏乱,才需要提倡孝和忠,这也是相互依属的关系。

有失必有得也是自然界的对立法则:废弃了自然法则的研究,就会有仁义的产生;一旦弘扬了人类的智能,虚伪狡诈也会随之产生。这是说,社会对某种德行的提倡和表彰,正是由于社会特别欠缺这种德行的缘故。

热点内容
地方性法规效力位阶 发布:2025-10-05 14:12:00 浏览:495
依法治企展板 发布:2025-10-05 14:03:22 浏览:866
行政执法主体等同于行政法主体 发布:2025-10-05 13:29:07 浏览:827
大连涉外律师 发布:2025-10-05 13:23:57 浏览:328
泰宁司法局 发布:2025-10-05 13:13:15 浏览:537
法学院姜峰 发布:2025-10-05 12:38:10 浏览:605
李洪英律师 发布:2025-10-05 12:37:34 浏览:818
哈尔滨市南岗区法律援助中心交通 发布:2025-10-05 12:37:30 浏览:58
什么是卫生立法 发布:2025-10-05 12:36:49 浏览:570
民法法理公平 发布:2025-10-05 12:36:01 浏览: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