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与道德
❶ 请大家谈谈对从众行为的看法
从众(conformity)是指人们采纳其他群体成员的行为和意见的倾向。
从众行为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人们为什么会从众?社会心理学家主要从两个方面研究导致从众的因素:一是信息性影响(informational influence)过程------希望准确无误,想了解给定情境下正确的反应方式;二是规范性影响(normative influence)过程------希望被别人喜欢、接受、支持。
本文拟从经济学角度对从众行为进行一些简要分析。
从众隐含的一个前提条件是:承认别人也是“经济人”。由于任何人都是自我利益的最佳判断者和最佳追求者;所以,某人从事某种行为,肯定符合某人的效用最大化法则。既然别人的行为都是对自己负责,所以我模仿别人的行为很大可能是对自己有利的,除非别人是傻瓜,而这种可能性又是较小的。
从众使个人减少了信息搜寻成本。任何人在从事某一行动前,总得付出一些信息成本,包括时间和金钱等方面。决断本身就需要时间,在情况不明的条件下,用于决断的时间就会相应较长。对于一些优柔寡断者,会更是如此;但对一些果断者,相应用时就会少些,但此时有可能会造成较大失误。要进行正确决断,就得搜集信息,并且搜集的信息越多会越有利于决策。但搜集信息需要付出成本,这时,其他人的行为选择本身就构成了一条重要的信息。
就从众所造成的结果而言,从众行为也显示了一种较为理性的特征。一般而言,个人在社会中的行为目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追求个人在社会中绝对位置的提升,包括生存和发展资源的绝对量的增加,各种机会的绝对扩展等;另一个是追求个人在社会中相对位置的提升,包括贫困相对程度的减少、富裕相对程度的增加、拥有各种发展机会的相对增加等等。就这两种行为目的而言,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后一种行为目的对个人而言在社会中的作用会显的更突出、更强烈。一般而言,从众所造成的结果无非有三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别人吃亏。这时由于“我”与别人采取了一样的行为,所以“我”也跟着吃亏。但这种情况对“我”造成的结果是:虽然改变了“我”在社会中的绝对位置,但对“我”的相对位置影响并不大,因为别人都吃了亏。另一种情况是别人占便宜。这时对“我”而言,由于“我”采取了与别人同样的行为,所以,“我”也会跟着占便宜。这种情况对“我”造成的结果是:虽然相对位置变化不大,但绝对位置提升了。第三种情况是别人既不吃亏也不占便宜,这种情况对从众的个人而言,其结果是既不会改变社会的绝对位置,也不会改变社会的相对位置。上述三种情况总体的结论是:从众的选择对个人的行为目的而言,总体上呈现了一定的理性原则,并非都是非理性特征。
从众行为一定程度满足了心理不确定性的需求。个人从事任何行为,面临的约束条件无非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确定性,另一种是不确定性。在满足确定性的条件下,就无所谓从众的问题。因为情况是确定和清楚的,用不着去从众。如果约束条件是不确定性,这时,从众的心理就强于不从众的心理。所以,在不确定状况下,从众可增加一定程度的心理满足效用。
一般而言,个人从众的愿望与采取某项行为的众人的人数成正比例。如图:
采取某行为的人数
由于每个人具有不同的偏好函数,所以每个人从众的愿望是不同的。对于风险型和开拓型人物而言,其从众的愿望就相对较低;另外,对于具有叛逆人格的人而言,从众的愿望也会相对较低。
从众的本质是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有许多社会现象的产生都与信息不对称有关。产生从众现象的深层次原因也与信息不对称有关。由于信息不对称,从而增大了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的增大则很容易诱致盲从。
通信地址:甘肃省委党校经济学部
e-mail:[email protected]
邮政编码:730070
职称:教授
资料来源:http://www.globrand.com/2006/04/20/20060420-1228-1.shtml
❷ 结合实际谈谈从众行为的利与弊1000
所谓从众行为,抄既是通常意义上的随大流。这种行为的利更多的在于因为跟从大流、多数人而不会想的另类,哪怕最终证明是错误的,也是大家都犯的错,会让责任分化并觉得理所当然。弊端则更多的在于没有自己的主见,人云亦云,最终只能落得个普普通通、没有特别的成效。正所谓先知先觉领导者,后知后觉追随者。想要成大事,还得有自己的主见。
❸ 简述从众与顺从行为的区别
主要区别是,意思不同、侧重点不同、行为不同,具体如下:
一、意思不同
1、从内众
指个人容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2、顺从
顺从是指在他人的直接请求下按照他人要求做的倾向。
二、侧重点不同
1、从众
没有他人的直接要求,是来自一种无形的群体压力。
2、顺从
是在他人的直接请求下做出的。
三、行为不同
1、从众
是一种合乎群众的利群行为,它主要是一种少数服从多数的行为模式。
2、顺从
使他人请求得到满足的行为。
❹ 1.你是如何理解“从众行为”的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从众(conformity)是指人们采纳其他群体成员的行为和意见的倾向。
从众行为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人们为什么会从众?社会心理学家主要从两个方面研究导致从众的因素:一是信息性影响(informational influence)过程------希望准确无误,想了解给定情境下正确的反应方式;二是规范性影响(normative influence)过程------希望被别人喜欢、接受、支持。
影响从众的因素 :
有的人容易从众,有的人不容易从众;有的情境中容易产生 从众现象,有的情境中则不容易发生从众现象。那么,从众行为究竟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对此我们可以做进一步的分析。
(一)群体因素
1.群体的规模。如果只有两个人反对你,你很可能会坚持自己的意见;而如果有100人反对你,你多半会惊慌失措,内心不安,最终从众了事。一般来说,群体规模越大,持有一致意见或采取一致行为的人数越多,则个体所感到的心理压力就越大,也就越容易从众。
2.群体的一致性。如果群体中只有一个人持不同意见,则他要承受巨大的压力。而如果群体中另外还有一个人持反对意见,则使前者所面临的从众压力大大缓解,从而明显降低从众的程度。阿希在进一步的实验中,让一位假被试作出不同于其他多数人的反应,结果被试的从众行为减少了3/4,因为被试有了一个“合作者”,从中得到了巨大的支持力量。即使这个假被试并没有发表与被试相同的意见,但只要他与群体的意见相异,就会增强被试的信心,削弱从众心理。总之,增设一致性程度越多,个体越倾向于从众。
3.群体的凝聚力。群体的凝聚力越强,群体成员之间的依恋性及对群体规范和标准的从众倾向也越强,个体会为了群体的利益而与群体意见保持一致。有人曾经特意设计了一个阿希式的实验,但是以小组式的方式,使五个实验小组相互竞赛。在线段对比实验中,出错最少的小组,其成员将得到两张戏票。结果表明,个体在有共同目标的群体中更容易从众,因为不如此就可能达不到目标。
4.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个体在群体中地位越高,越有权威性,就越不容易屈服于群体的压力。一般来说,地位高的成员经验丰富、资力较深、能力较强、信息较多,能够赢得低地位者的信赖,他们的看法和意见能对群体产生较大影响,并使低地位者屈从,而地位低的成员则不可能影响他们。老师在学生面前,军官在士兵面前,领导在下属面前都会较少从众,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在群体中是地位高的人,一般不会感到有从众压力。
(二)个体因素
1.知识经验。个体对刺激对象越了解,掌握的信息越多,就越不容易从众,反之则越容易从众。如果一名医生和一群教师讨论教育问题,他往往不会反对教师们的意见,因为他对此问题不甚了解;而如果是讨论营养问题,他往往会反对教师们的一致意见,因为他在这方面有丰富的知识经验。知识经验多的个体拥有更强的自信心,他倾向于把自己看成是群体中的专家而不愿从众。
2.个性特征。个人的智力、自信心、自尊心、社会赞誉需要等个性心理特征,与从众行为密切相关。智力高的人,掌握的信息比较多,思维灵活,自信心较强,不容易发生从众行为,而智力低的人则容易从众。有较高社会赞誉需要的人,特别重视别人的评价,希望得到他人的赞誉,较易从众。性格软弱,暗示性强的人也容易表现出从众倾向。
3.性别差异。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从众,许多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但进一步的研究则指出,过去的实验之所以得出女子更容易从众的结论,是因为实验材料大多为男子所熟悉而为女子所陌生,诸如政治、球赛等。如果选用有利于女性的实验材料,如烹调、服装等,则男性和女性都表现出较高的从众倾向,比例差别很小。
及原则问题的,人们较容易从众;而如果是涉及伦理、道德、政治等原则问题的,人们不太容易丧失立场。对此彼德罗夫斯基曾经进行了一个实验。实验以一些四年级、七年级和九年级的学生为被试,先让他们填写一张问卷,上面有几条关于道德问题的判断,被试可以根据公认的准则作出回答。一段时间之后,再把包括这些问题在内的但问题数量更多的问卷发给被试,在他们回答之前予以暗示,指出其他人都赞成错误判断。结果发现,只有极少数人接受暗示,而绝大多数人都不改变原来的意见。可见,在伦理道德等原则问题上,被试往往能坚持自己的判断。
(四)文化差异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不同民族的成员从众的程度存在差异。米尔格莱姆(S.MilGAM)(1961)对法国和挪威的大学生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挪威人比法国人更趋于从众。他认为部分原因可能是法国文化鼓励独立和个性,而挪威文化则鼓励忠诚于集体,重视社会责任。后来也有一些研究发现,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人们所表现出的从众行为是有差异的,说明文化差异对从众现象确实存在影响。
社会影响及社会影响的主要手段:
社会影响(Social influence)指运用个人或团体的社会力量(Social power)在特定方向之上改变他人态度或行为。这里所说的社会力量是指影响者用以引起他人态度和行为发生变化的各种力量,它的来源非常广泛,既包括与社会地位相联系的各种权力,也包括源于被爱和受尊敬的影响力。French和 Raven(1959)对社会力量的来源进行了分析,他们总结出了六种社会力量的来源:
奖赏的权力(Reward power):指人们向他人提纲奖励的能力,如私营公司的老板对下级来说就具有这种权力,父母对孩子而言也具有奖赏权。
压制的权力(Coercive power):与奖赏的权力相反,指拥有权力的人提供惩罚的能力,如对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而言,老师就拥有这种权力。
参照的权力(Referent power):让他人参考的权力,如团体是一种重要的参照权的来源,与团体保持一致是参照权影响个体的写照。
法定的权力(Legitimate power):指与一定地位相联系的权力,如部长和校长拥有的处理事务的权力。
专家权力(Expert power):与某些特长相联系的权力,如医生在处理疾病时的影响力、政治家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能力。
信息的权力(Informational power):指了解某些他人不知道信息所拥有的影响力。
参考资料:《社会心理学》及《咨询心理学》
❺ 从众心理的危害性和好处有哪些
激发进取精神。通常情况都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实现从众的目标,这个过程的从众心理会激发一个人不断努力、追求目标的进取心。
❻ 从众心理的危害(要多方面的)
青年盲目从众的行为,容易造成他们沾染不良嗜好,抵制不住不良诱惑,甚至走版上违法犯罪的道权路,生活情趣低级、庸俗,不利于自身成长。
从众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的无形压力下,不知不觉或不由自主地与多数人保持一致行为的心理现象。从众心理具有两面性:消极的一面是抑制个性发展,束缚思维,扼杀创造力,使人变得无主见和墨守成规等。因此,我们应该避免盲目从众 ,我们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❼ 人的从众心理是否会改变自己的道德底线
我觉得人的从众心理不会改变自己的道德底线,因为首先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原则,版所以即便是在权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他们做出违背自己内心的事情,但是,其实从内心来说,他们也会遭受心底的谴责,如果有选择的话,他们肯定不会违背自己的道德底线。
❽ 违反道德的从众行为是如何发生的
违反道德的从众行为是在个人心理不坚定的情况下受到公众的错误引导而发生的,当专事人容易受到环属境的影响,而且是非观不明确,意志不坚定。
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不顾是非曲直的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走,则是不可取的,是消极的“盲目从众心理”。从众性是人们与独立性相对立的一种意志品质;从众性强的人缺乏主见,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别人意见并付诸实行。
(8)从众与道德扩展阅读
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有两方面:
1、生理本能
人在大众中与众人的利益和价值联系在一起,如此一来,就把个人的力量转变为大众的力量,从而保证自己的利益不受其他人的侵害。
2、缺乏责任感
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一般说来,群体成员的行为,通常具有跟从群体的倾向。当他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或与消费从众:别人的选择为什么会成为自己的选择。
❾ 谈谈 你 自己将如何将如何在从众与坚持 道德与服从之间 做出正确的选择
保持基本的道德,但是,如果自己的想法正确的话,也要避免被道德绑架,保持自己的个性
❿ 怎么理解人的从众心理
1.我觉得是少数服从多数的那种心理暗示。
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模式都很标配,甚至可以说是固定的。之所以会在一个人群中变得从众,除了自身没啥主见或是心态比较平和之外,更多的因素就是我们习惯了跟着大部队走的模式。至少这样的做法可以保证出错的几率比较低。也就是说,我们跟随主流,有一部分原因是我们怕犯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