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19感悟

道德经19感悟

发布时间: 2021-01-14 11:27:10

㈠ 从现实生活中谈道德经感悟

《道德经》是中国文化瑰宝,学习它有助于我们学习中国文化、了解中国历史 众所周知,《道德经》是我国古代道家哲学的主要经典。作为一本伟大的哲学著作,其思想曾以各种方式渗透到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各个角落,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被学术界称为中国哲学的主根、东方文化的瑰宝,被公认为学习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哲学的一本好教材,了解中国历史特别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如“文景之治”等的文化背景的关键,并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推崇,是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学习《道德经》,不但可以使我们对道家哲学和道家思想有一个基本了解,为我们进一步学习中国文化打下基础,而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进而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2) 《道德经》是善人的哲学,学习《道德经》可以纯洁我们的思想、净化我们的心灵、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 作为一本专门提倡和指导人们修道修德,以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为目的的哲学著作,《道德经》可以说是善人的哲学。它以大部分内容劝告人们要慈善俭朴、谦虚处下、忍让不争、公正无私、淡泊名利、知足常乐;教导人们要诚实守信、和蔼可亲、和平相处、互相帮助、宽容大度、以德报怨、先人后己、舍己为人;鼓励人们无为守静、顺其自然、清心寡欲、修道修德;告诫人们不要发动战争、不要干预自然;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积极地面对人生……《道德经》处处都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芒,句句都包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如果我们能认真学习、正确理解、真正领会,并用其来检讨我们的思想、规范我们的言行、增强我们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和紧迫感,那么必将使我们的思想更为纯洁、心灵得到净化、道德水平得到提高,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公民道德建设作出贡献。 3) 《道德经》的思想博大精深、内容全面丰富,学习《道德经》可以启迪我们的智慧、增强我们的为人处世能力 《道德经》尽管只有短短数千言,但其思想博大精深、内容全面丰富,涉及宇宙起源、天体运行、生态平衡、环境保护、治国用兵、内政外交、为人处世、祸福进退、名利得失、胜败智谋、自然规律、学习工作、仁义礼仪、修道养生等众多方面。哲学家可以用它研究哲学,政治家可以用它治国安邦,军事家可以用它指挥战争,企业家可以用它指导经营管理,科学家可以从中寻求新的思维方式,艺术家可以从中吸取精神养料……《道德经》的思想,一旦被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当代人所接受,与现代科学和实际生产(生活)相结合,其深邃的哲理,必将启迪我们的智慧,增强我们的处世能力,进而成为推动我们各项事业向前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现实力量。 4) 《道德经》是最早的自然主义哲学经典,学习《道德经》有助于我们处理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 众所周知,《道德经》是世界上最早的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经典,它所提倡的“天人合一”的自然主义世界观,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经济理论的哲学依据,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赞同。学习《道德经》,可以增强我们爱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自觉性,发挥《道德经》在指导我们处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方面的积极作用,做到古为今用、中为洋用。 学习《道德经》——确实开卷有益

㈡ 道德经56的感悟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感悟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真正知道的人是沉默不语的,而喋喋不休的人往往是不知道真相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真理是内求,是靠个人自己去悟,而不是靠别人游说的;另外语言是片面的,有偏颇的,并不能完全依靠语言表达真相。塞其兑,闭其门。兑,门都比喻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等所有七情六欲。为何要摆脱七情六欲呢?因为七情六欲是悟道的障碍,七情六欲会陷入自我的妄念,执着,偏离道。挫其锐,解其纷。锐是内在那个我执,那个妄念,妄为。纷是指外在事理的纷纷扰扰,错综复杂。只有把内在的我执一点点磨去,真正的道才会显现,才会看清外在事理的真相,才不会被纷繁复杂的外界迷惑。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因为没有了我执我见,自然会随顺周围一切。玄同是与道合一。对于和光同尘,光和尘也是道象,我想和光同尘与同流合污是截然不同的方向。和光同尘既然是道象,随顺的也是宇宙光明大道,而不是黑暗的地方。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因为做到了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所以得道的人待人接物就会没有亲疏,利害,贵贱,而是有道的平常心。曾经看到一句话说平常心就是道。现在才悟到讲的就是摆脱个人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方面的个人利害得失荣辱之心。倘若真的能做到这些,就是不平凡,也就是老子说的“故为天下贵”。

㈢ 读道德经的感悟。高分

怎样才能读懂老子,《道德经》解读方法

木子: 您认为《道德经》是一部讲述什么内容的书?

草树先生: 如果你问一百个研究道德经的人会有一百个答案。因为绝大部分人对道德经的研究方式都好比是盲人摸象。

《道德经》其实是一个完整的哲学理论体系,是修道、修德、做学问、做领导的方法论,是启发我们看问题的思考方式。

所以,道德经不会使人变得更聪明,但可以开发你的大智慧。佛家讲“聪明于尘境发,究竟愚痴;智慧自本心生,终归正觉”

木子: 在不少《道德经》的翻译解读中,我看到不少“意识形态和教条主义”的理解,不同程度的曲解了老子的本意。

草树先生: 的确如此。对于修道也好、做学问也好一定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见解,要敢于怀疑,独立思考。

木子: 历史上,被认为读懂《道德经》的人几乎只有庄子一个人?

草树先生: 在有历史记载的人中,庄子对道德经的理解最接近老子本义,但这也是相对而言的。庄子还是带有自己的一些角度,还没有完全站在大“道”的角度,所以还不是究竟。后世对《道德经》的消极见解与庄子不无关系。

当年释迦穆尼如果看到道德经的话,我相信他将是有史以来最懂得道德经内涵的人。

木子:为什么这样说呢?

草树先生: 如果您对金刚经和道德经又较为全面的认知的话就会发现,佛的主张都是对“道”的进一步注解和展开。可以说,释迦穆尼的佛理与老子的道德见解几乎没有任何冲突的地方。

木子: 请问,以你的见解,怎样才能最有效的读懂《道德经》呢?

草树先生: 《道德经》这部哲学体系就像是一棵参天大树,而总章“道可道,非恒道......”则是这棵树的种子(本体),其它八十章都是由这粒种子生长出来的。

所以,要真正读懂老子的道德哲学思想,就要从“道德”总章开始,尤其要对此章的内容进行定性化分解(分类)。理解了总章,再来解读其它章节也就好比顺藤摸瓜——顺理成章了。

木子: 一般认为,现《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恒道......”是道经总章。
草树先生:然而,我的研究则认为它是“道德”总章——道经和德经的总章。

何谓“德”?老子是如何定义德的?在《道德经》里面,有人能指出来具体的回答来。
木子: 好象是找不到。

草树先生: 其实是有的,但老子没有直接用德字。它就在第一章里面,与 “道”交替进行了论述,还指出了两者的关系——“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研究道德经其实并不难。只是研究《道德经》的人都忽略了一个基本的学术研究常识,那就是对研究对象的从大类到小类的定性化分解和结构研究——分类、归类。

比如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的物种,那么他们首先会根据这个物种的体貌、习性、饮食等明显的大特征将它与其它物种进行比较,从而将此物种归入某种大的类别,然后再按照某些小特征在大类别里面一层一层的归入更小的类别里面去,并最终实现对这个新物种的全面了解。

然而,《道德经》的研究者们往往习惯了儒家横向思考问题为主的简单逻辑方式,而不能按照整体逻辑的思考方式去思考问题。所以才导致了你前面提到的对道德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盲人摸象式的七零八散、意识形态和教条主义的文本解读。

--------------------------2009年9月3日于广州白云山

国学大师误读“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对“绝圣弃智”和“不上贤”,普遍的解释都只是从字面上去理解,或许违背了老子的本意。甚至还有 “智者”试图为老子“平反”,而将简本“绝圣弃智”篡改成““绝智弃辩”等。

-----老子《道德经》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是在第三章”不上贤,使民不争…”观点的基础上得出的根本措施。

-----我认为,老子所言“不上贤”的意思是:不要象制造偶像、明星一样把那些较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在某些方面才能突出,有较大成就,或名气、地位较高的人,塑造成在民众心目中高高在上的个人价值的普遍典范。

如何理解 “不上贤,使民不争”?
草树先生
何谓“不上贤,使民不争”?老子为什么提出“不上贤”的主张?
不崇尚有才能的人并不代表社会不需要有才能的人。
事实上,人人都是天才,个个都是圣贤。这是真理。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由自然创造,都有自己潜在的,独一无二的才能和特长,就象山上山下的各种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一样,在保持社会自然生态方面都有各自不可或缺的价值。
然而,一旦这个社会将个别人的才能、特长,作为普世价值观的做法时,就必将导致个人自性的自然需要与内心欲望不一致,以及实际能力与预期能力不一致。
这种不一致必然个人内心的冲突,从而导致社会矛盾、斗争的产生,而这又必然导致生社会生态的失衡。
有矛盾和斗争就必然会导致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虚荣、欺世盗名等现象的出现。
所以,不崇尚有才能的人——即人与人之间互不将对方的价值标准作为自己的价值标准时,自身的潜力才有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内心的冲突也才会降至最低。这样,人类的矛盾与纷争自然也就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消解,自然、和谐、安定,富足的社会就会实现。
因此,老子所言“不上贤,使民不争”的意思是:不要象制造偶像、明星一样把那些较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在某些方面才能突出,有较大成就, 或名气、地位较高的人,塑造成在民众心目中高高在上的个人价值的普遍典范,这样就能够消除个人内心的冲突,从而最终避免了社会的矛盾与纷争。
-----草树先生 [email protected]

何谓“执大象”“天下往”往哪里?
《道德经》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对于“执大象”,一般的解释都是把握规律或法则,我以为此解释不够准确。

---------因为,掌握了规律、法则只代表掌握了理论,理论只有在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时才会产生价值。

---------譬如,按照社会的自然发展规律,下一阶段(未来十年、二十年、五十年…)将会产生怎样不可逆转的变化,政府如能及时的顺应这种变化,自然也就能够得到国民的拥戴,政权也就可以稳固。

---------然而,理论与实际如何才能结合,准确的预测道未来的发展趋势的呢?这就需要对象和数的准确把握了。

---------所谓的“象”也就是现象,而“数”则是对现象的数据化测量、归纳、分析的结果。

---------南怀瑾老先生说,《易经》所要告诉我们的是揭示世界上一切奥秘的方法,总结起来也就是五个字:理、象、数、通、变。这其中理、象、数是解开宇宙万物奥妙的方法,而“通”和“变”则是宇宙的特点。

---------所以,掌握了事物发展变化的“理”——规律、法则,再通过“数”——对过去和现在的大现象的数据化分析,就能够预知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前作好准备,从而能够从容应对社会的变化,和满足大多数人们的愿望,并得到大多数人们的拥戴了。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古今中外掌握社会发展之“道”——理、象、数、通、变的人大都是专家学者,而不是统治者。但“天下往”,归顺的肯定是统治者,而不是专家学者。

---------老子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开明的统治者只是按照专家学者的意见来治理国家。所以说,统治者“执”的“大象”不可能是指“大道”——自然规律和法则,而是指大自然发展的大方向、大趋势。

---------因此,对于“执大象,天下往”,可以理解为统治者只要尊重人才、重视人才、重用人才、为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条件,那么制定出来的国家发展和管理政策、方针就能够顺应社会、民心的发展变化需要,也因而能够得到人们的拥护和爱戴。

{草树先生[email protected]

何为德?《道德经》老子如何定义德?
【草树先生试解】
道、德、仁、义者。
道乃德之因;
德乃仁之因;
仁乃义之因。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在自然界,道创造万物潜在本体内涵,德使万物潜在本体演化为物理世界具体存在的各种事物。
《庄子》:“物得于生,谓之德”。
“有,名万物之母”
就人事而言,
研究人和社会一切方面的发展规律和趋势,并规划人事目标、方向者为“道人”。
古代三公(司徒、司马、司空)是朝廷最大的官,就是为国家发展做战略规划的。
而“大德”则是掌握、组织社会资源,最大限度的使社会发展按照自然规律、民意进行的最高领导人,也包括帮助他人实现生命和人格完善的人。
“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
以古今观之,知慧者受人尊重,就连帝王也对有大学问的人恭敬有加。而拥有最高权力的人,则拥有或掌管着最多的资源,因此称为“贵”。
道者尊,而尊者未必道;德者贵,贵者未必德。

【提示】:对形而上的哲学问题的研究,可以参考别人的研究方法,但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见解。

㈣ 《道德经》感悟怎么写啊

把它翻译出来,加点自己的评论就好了。
一篇文章选那么七八段翻译出来,加点评论就够了。
以下是热心网友的部分翻译: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原文:

1、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2、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3、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4、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5、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6、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7、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8、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9、故去彼取此。

简译:

1、品德高尚的人无需持道德诫律,心中自然有德;道德低下的人将道德诫律挂在嘴上,因为他内心无德。
2、品德高尚的人以无为的境界而不刻意追求什么;道德低下的人追求道德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
3、大仁爱之人表现的仁爱不是为了得到某种目的;大正义的人追求正义往往为了实现某种目的。
4、大礼法之人注重的礼法如果得不到对方的相应,则恨不得抓住胳臂使人强从。
5、所以丧失大道才提倡品德;丧失品德才提倡仁爱;丧失仁爱才提倡正义;丧失正义才提倡礼法。
6、所谓礼法,不过表明了忠信的浅薄缺乏,其实是祸乱的端倪了。
7、有先见之明的人,知道社会上一旦礼法繁多,那么愚昧也就随之而至。
8、所以大丈夫宁可立身丰满的大道,不愿寄于浅薄的礼法;宁可执守大道的朴实,不愿寄于世俗的虚华。
9、据此而取舍。

2010-10-25 01:11回复

梦贞注解道德经
40位粉丝
111楼

第三十九章 以贱为本

原文:

1、昔之得一者:
2、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3、其致之也:
4、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5、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6、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
7、此其以贱为本邪。
8、非乎?故致誉无誉。
9、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简译:

1、昔日获得阴阳未判一气混元者:
2、天可以清澈,地可以宁静,元神可以有灵性,川谷可以盈满,万物可以生生不息地繁衍,王侯可以使天下归正。
3、推而言之:
4、天没有清澈必将崩裂;地没有安宁必将混乱;元神没有灵性必将休亡;川谷没有盈满必将枯竭;万物不能生息必将绝灭;王侯不能使天下归正必遭颠覆。
5、贵是以贱为本体的,高是以低为基础的。
6、所以王侯都自称“孤”、“寡”、“不谷”。
7、以此来表明他以贱为本的态度啊。
8、不是吗?所以最高的荣誉无需赞誉。
9、因此不要追求晶莹如美玉,坚硬如顽石。

2010-10-25 01:12回复

梦贞注解道德经
40位粉丝
112楼

第四十章 有生于无

原文:

1、反者,道之动。
2、弱者,道之用。
3、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简译:

1、相反,是道的运动所在。
2、柔弱,是道的力量所在。
3、天下万物都生于实有,实有出自虚无。

2010-10-25 01:12回复

梦贞注解道德经
40位粉丝
113楼

第四十一章 大器晚成

原文:

1、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2、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3、下士闻道,大笑之。
4、不笑不足以为道。
5、故建言有之:
6、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7、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8、夫唯道,善贷且成。

简译:

1、优秀的人闻听悟道的方法,会勤奋学习马上行动。
2、一般的人闻听悟道的方法,会将信将疑是懂非懂。
3、俗陋的人闻听悟道的方法,会嗤之以鼻哈哈大笑。
4、若不被这种人嘲笑就不足以证明大道的可贵。
5、所以有《建言者》记载:
6、光明的大道好似昧暗,前进的大道好似后退,平坦的大道好似崎岖,上德的境界好似虚谷,最洁白的好似有暇疵,最广大德恍似不足够,修德的过程好似怠惰,质朴纯真好似不坚定。
7、远大的目标落实于障碍的跨越,贵重的器皿成型于精细的雕琢,动听的音乐来源于单声的组合,伟大的形象形成于无形的感化,大道隐藏在无名事物中。
8、只有遵循大道规律的人,才能善始善终并且成功。

2010-10-25 01:13回复

梦贞注解道德经
40位粉丝
114楼

第四十二章 强梁不死

原文:

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3、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侯王以为称。
4、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5、故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6、强梁者不得其死,我将以为教父。

简译:

1、自然生就阴阳未判一气混元,一气混元激活了时间与空间,在时间与空间中产生了能量,能量的互相转换产生了万物。
2、万物都有负阴而抱阳的特性,冲虚不盈是走向和谐的根本。
3、人们所忌讳的,莫过于“孤”、“寡”、“不谷”, 而侯王却用来称谓自己。
4、因此万物或是因为减损反而获得增加,或是因为增加反而导致减损。
5、前人的谆谆教导,我们也用来教育后人。
6、努力培养栋梁之才的人精神是不死的,我们将以他们作为学习的榜样。

2010-10-25 01:14回复

梦贞注解道德经
40位粉丝
115楼

第四十三章 无为之益

原文:

1、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2、无有,入于无间。
3、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4、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简译:

1、天下最柔善的,驾御天下最坚毅的。
2、无形有质的,进入不开窍的空间。
3、我从这里感知无为的益处。
4、这种无言的教化,无为的益处,天下是很少有人明白的。

㈤ 老子道德经第19篇全文及感悟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主要阐述了朴素,寡欲的思想。

㈥ 学习道德经的感悟是什么

1、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条船,装载多与少取决于驾驭这条船的人的境界。

2、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谓不争,就是皮不与毛争。一个是整体,一个是局部,有什么好争的?

3、研究国学从道德经入手,就是走捷径了。因为研究来研究去,也逾越不了道德经,而且高手都在民间呢。出名的那些都是:言者不知;高手绝对都是:知者不言。

4、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这一句我觉得就是圣人与道合而为一,天人合一。1=100%,抱一,抱1.一就是全,无所不包。而失去了一,则天恐裂,地讲恐发,神将恐歇,万物将恐灭,侯王将恐蹶。

5、生活在二维世界的“毛毛虫”,如果它能知晓化蝶后的三维世界,或许这就叫得道吧。

6、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易经: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到这里都是相通的。他们的区别在后面,是二而三,还是二而四,这个值得商榷。

7、由三而二,二而一是由复杂到简单的过程,由一而二,二而三是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简单是本,复杂是末。两个方向,任君选择。我们现在为什么会觉得悟道比较难,正因为我们走在一条从复杂到简单的路上。如果我们走在从简单到复杂的道路上,就会比较简单。

8、有人将道德经与易经来比较谁高谁低。如果A比B要高,那A争没必要争;如果A不如B,那么争也争不过B。道德经与易经流传了这么久,可以说兼容性相当好。你玩电脑如果两个软件不兼容,很快系统就崩溃了。

9、所谓不争就是双方都知道彼此的斤两,所以不争。争的情况只有一种情况:有且只有一方不知深浅,一定要争。是有人一定要跟圣人争,圣人不争不是争不过,而是没必要。

10、人作为天地宇宙的一分子,他也一定是符合道的。域中有四大,而(王)人居其一。道德经把人的因素看的相当重要,甚至于道,天,地,相提并论占据四分之一。如果一个人与道合一,则应该是一种生活状态。每天走在路上,抬头看天,则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低头看地,则知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间看人则知天人合一。

11、道德经云:圣人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我觉得这种圣人就是已经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只有这一种情况(天人合一),才可以寄天下与托天下。该圣人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被褐怀玉。

12、关于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我是这样理解,该你说的时候你不说,这叫懦弱;不该你说的时候你乱说,这叫愚蠢。说话关键在于说什么,什么时候说。恰到好处就是最好的,。

13、关于语言,文字,不知是什么时候才有。在道德经没有诞生之前,道德经所说明的道理就存在,只不过被老子最先发现。

14、道德经中说: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孔子问他:我读这么多的书怎么还是没开悟。老子跟他说: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大家都知道老子是当时图书馆馆长,谁都没他读的书多,这叫近水楼台先得月嘛,他才是真正的博学。但是后来他发现不读那么多书也一样能悟道的时候,他就告诉世人: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所以不要因果倒置,把老子的经验直接来用是不会得道的,学习是必要的。

15、“不逾矩”的境界,我觉得也是圣人的境界。这种境界在圣人那里是通的。所以孔子从根本上说,他到了70是悟道的人。孔子之前问道于老子,老子不可能直接告诉他:“不逾矩”就是我的境界。孔子到70悟道以后,才知老子的境界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16、人类不管有多少发明、科技有多发达只能说明人类能做什么。当人类找到了他们不能做什么的时候,那才是人类的真正腾飞之时。

17、自胜者强。把握自己,控制自己是最重要的。不管世界怎么转变,只要把握了自己,就有无限可能。正所谓把握了自己就把握了世界。

18、我们不能只是为了学道德经而学道德经,不能为了人前炫自己的学问而学道德经,而是往小了说为了指导自己的实践,往大了说是为了普度众生而学。这样就会悟道快点。

19、关于视之不见名曰宜。我举个例子: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唐僧肉体凡胎,所见的妖怪都以为是好人。你是啥都无所谓,因为我唐僧有一颗向善的心,人和妖魔鬼怪都要普渡。这种功夫是其三个弟子无法比的。这才是大境界。

20、唐僧的三个徒弟都有神通,只有唐僧是肉人一个。如果没有唐僧,三师兄弟1天就到灵山了。唐僧能成佛,因为他是肉身取经,最难,没他不行。

21、前几天看一本书,介绍了一个故事。说一个国家从来没有过灾祸。这个国家的国王听说有一个叫祸母的东西,想看看什么是祸母,结果后来酿成悲剧,亡国亡民。后果是自取灭亡。关于乱想问题的朋友,我给你举个例子。比如天地之间有一个擎天柱,我们只需要享受这样的美满结果。但是有的人就会想:这个擎天柱怎么来的,他怎么就能够擎天的,把他打断会有什么后果呢?享受道。享受一,享受天地给我们的一切,就是我们需要做的。绝学无忧就是我们所追求的。

22、实际上即使你不做到绝学无忧也是没有关系的。老子告诉我们要绝学无忧,那就是他已经试验过了,大家都不要浪费感情庸人自扰吧。

23、有时候道理很简单的:吃饭是吃饭,睡觉是睡觉。悟到这就成了。反正实证实修的,永远是自信有把握的,光是理解还是远远不够的。难者不会,会者不难。行路难开路更难。老子的时代没有道德经,老子是一个开路人,前人开路,后人行路。路开都开好了,我们还不能够很好的走,这就是差距。

24、有的好人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好,有的坏人比我们想像中的还坏。

25、有时候是这样,比如邓提出的理论是前人没有过的,先不要去议论对错。能走出来,这样的就是很难得。别人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换自己上去估计不行。我们将来每个人面前的道路肯定有很多都是没有经验可循的,需要智慧去判断。有些地方,一点都不能有差错。有些地方可以通融。关键是要有眼光发现,哪些地方是需要一丝不苟的,哪些是可以灵活运用的。

26、有些人犯罪违法就是因为他们是迷惑不解的,看不到看不透。看透了,那就是解脱者了。之所以不解脱,是因为有障碍。即使有佛菩萨随身,他们也是爱莫能助,关键靠自己领悟。法律不会因为一个人不懂法而违法不究。也不会因为一个人不信佛而违反了佛道而不受因果。

27、翟鸿燊说:好德如好色,德高鬼神惊。我觉得不好,如果说: 好德超色,德高惊鬼神。还可以。

28、道德经与九阴真经。九阴真经里第一句就是: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估计是从道德经里借鉴的,弄懂了道德经,估计九阴真经也不学自通了吧。

29、拿到动枪的不是高手,通过语言交流的不是高手,高手都是通过“无”来交流。

30、倒连九阴真经的后果就是“欧阳锋-变成欧阳疯”。修道德经也一样,要边证边学,如果把老子的道德经当做果实直接使用将不会有任何发现。

31、站在第一名的位置来争第一名,而绝对不要保第一名。

32、聪明的人制定规则,简单的人遵守规则,愚蠢的人违反规则。如果你做不到聪明,但是你可以做到简单。现在的人都是因果颠倒,人家佛陀和老子是在亲自证悟到道之后才有了佛经和道德经,现在的人却直接享用了果实,但是没经过修证。所以,连半个果位证到的都不多。

33、我看到到处都在说感恩,但是我们真正有过感恩吗?先说中国是制造大国而不是创造大国。产品的绝大部分利润都被外国拿走了,最后我们工人剩下的只有一点点。但是我觉得。我们首先就要有一个端正的态度,虽然拿的少,但是还是要感恩原创。因为没有人家的创造,你连着一点点都不会有。而大家都能看到的是,我们不仅不能创造,而且会对别人的创造嗤之以鼻。端正态度,创新才是超越的唯一出路。

34、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大多数人都是把生存当成了生活,懂生存容易,懂生活不容易。

35、追求幸福和富贵无可厚非,取之有道即可。如果为了追求财富而放弃了对身心的修炼,那就大错特错了。

36、如果《道德经》第八十一章,搞懂了。其他章节不读而通。第八十一章搞不懂,其他章节通了也是假通。如果你在读《老子》的过程中,觉得老子是一个历史人物,那我觉得理解的还不够。老子就在我们身边。

37、骂我的,前世我一定也骂过他;打我的,前世我一定也打过他;杀我的,前世我也一定杀过他。坦然的承受现在所得到的一切,微笑面对人生,不失为一种人生的洒脱与自然。

38、如果你逆道而行,你将不会得道;如果你顺道而行,则会证得大涅槃。

39、阿基米德说,在宇宙中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地球。

笛卡尔说,我要做宇宙的主人。

休谟说,我要教导人类。

康德说,给我物质,我将重新构造一个宇宙。

中国现代没有思想家,因为他们的内心没有伟大的格局。而伟人的出现或许只需要1句话,我们有吗?

40.一通万通,但是一要求必须是精品。

41.怀着感恩的心态来学习。老子把这么好的感悟心得《道德经》来跟大家分享而无所求,可以说做到了生而富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42.第一句话:世智辨聪。第二句话:未见言见是大妄语。第三句话:道法自然

43.大象战胜蚂蚁给狮子老虎看会得道嘲笑;蚂蚁打死大象给狮子老虎看会得到的尊重。

44.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的沉淀的过程。学习沉淀空杯再学习再沉淀再空杯。一遍一遍又一遍,直到养成好习惯。这就是空杯心态的习惯,以空杯心态来生活和学习的朋友,几乎是不可战胜的。

45.当你超越别人的高度的时候对他还是要保持一颗尊重的心,因为你如果你以后掉下来,还要经过那个地方,聪明人都知道要给自己留条后路。

46、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个剧本,在各自的生活中大家都是响当当的男一号和女一号。干嘛要给别人当配角呢?别人的剧本可以看,但是千万不要演。演好自己就好。比如《道德经》是老子的剧本,别人能演吗?大家看明白就好了。

47、圣人被褐怀玉。什么才是价值。买椟还珠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每个人的外面都有一个椟,其内在有一个珠。具体珠子重要还是盒子重要,不言自明。所以虽然圣人被褐,但是他们才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你用汽车洋房去跟他换,那好比用石头跟黄金换差不多。盖茨可以富可敌国,但是圣人富可敌天下。不可同日而语。

48、圣人解决掉用钱无法解决的问题。而富人解决用钱能解决的问题。而用钱解决的问题不是问题。

㈦ 道德经第七十八章的感悟

下面的来自网络,你自己阅读消化后用自己的话写出来。
第七十八章
[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①。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②,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③,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④。
[译文]
遍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弱胜过强,柔胜过刚,遍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所以有道的圣人这样说:“承担全国的屈辱,才能成为国家的君主,承担全国的祸灾,才能成为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话好像在反说一样。

[注释]
1、无以易之:易,替代、取代。意为没有什么能够代替它。
2、受国之垢:垢,屈辱。意为承担全国的屈辱。
3、受国不祥:不祥,灾难,祸害。意为承担全国的祸难。
4、正言若反:正面的话好像反话一样。

[引语]
本章以水为例,说明弱可以胜强、柔可以胜刚的道理。八章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本章可与八章的内容联系起来阅读。老子所举水的例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水最为柔弱,但柔弱的水可以穿透坚硬的岩石。水表面上软弱无力,却有任何力量都不能抵挡的力量。这就清楚地说明,老子所讲的软弱、柔弱,并不是通常人们所说的软弱无力的意思。此处,由于水性趋下居卑,因而老子又阐扬卑下屈辱的观念,实际上反而能够保持高高在上的地位,具有坚强的力量。本章后面有一句话:“正言若反”,集中概括了老子辩证法思想,其含义十分深刻、丰富。

[评析]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两点:一是对水的赞美;二是“正言若反”。张松如说:“在世界上,弱能胜强,柔能制刚的事例是不乏见的。生活在春秋末年的老子,他亲身经历了这个时代的许多大变化,看到了曾为天下共主的周王朝由盛到衰的演变,这不能不对他的思想发生重大影响;同时,在这个时期,随着铁器的广泛使用,人类在征服自然界的斗争中,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在更远的时代,水的特点还没有为人们所了解,保留《山海经》中禹治洪水的传说,和老子书中对于水的柔性和作用的认识,是很不相同的。”老子认为,水虽然表面上看来是柔弱卑下的,但它能穿山透石,淹田毁舍,任何坚强的东西都阻止不了它战胜不了它;因此,老子坚信柔弱的东西必能胜过刚强的东西。这里,老子所说的柔弱,是柔中带刚、弱中有强,坚韧无比。所以,对于老子柔弱似水的主张,应该加以深入理解,不能停留在字面上。由此推而言之,老子认为,体道的圣人就像水一样,甘愿处于卑下柔弱的位置,对国家和人民实行“无为而治”。
再说“正言若反”。老子所说“正言若反”是老子对全书中那些相反相成的言论的高度概括,例如:“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等等。孙中原说:“这里连句子的结构都是类似的。……他们本来是彼此相异的、互相排斥的、对立的,但在某种条件下,某种意义上,表示某种特定事物的概念和它的对方具有了统一性,二者互相包含,互相融合,互相渗透,彼此同一、一致。这样,在同一个判断中,就包含了对立概念的流动、转化,体现了概念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是有条件的,老子中的话也只在一定条件下才有意义。”

㈧ 道德经三十三章感悟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这段话有向内和向外的维度。知人者智,胜人者有力。这都是讲向外的维度。自知者明,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是讲向内的维度。从小我们常常认为的聪明是可以识人,分辨别人;我们认为的强人是可以战胜别人。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认识到人最大的聪明和强大是认识自己,有自知之明,可以战胜自己。其实整段经文,第一句就可以把整章内容概括。人因为有了自知之明,他就可以战胜自己的私心杂念,他就可以守住自己的本分,立定自己的方向,坚定自己的意志,他也比较容易感到满足。知足,强行,不失其所,死而不亡都是建立在对自己有自知之明的基础上,而自知之明的基础是要回到道,守住道。富,有志,久,寿这些都是执道之得,是末不是本。这个知足必须建立在道的基础上人才会真正地长久地感到富,因为道才是生生不灭,恒久不变的,而道是向内求,不向外求的。如果建立在向外求的基础上,比如对外界名利权势的追求上,那么永远没有恒久的富。说到这里,我们现在的教育都是教导向外求,要永远不知足,认为这是积极进取,要求上进的表现。殊不知这种教育无意识地把我们引向一条外求的不归路,没有恒久的幸福和富。强行者有志,真正的志向是内求获得,如果内心真正知道自己的立足点,自己的优劣势,在外在的表现就是行动强有力,坚定不移,这是由内而外散发的。不失其所者久,这句话用一个简单的比喻,就是很多细分行业公司为何在如此激烈竞争的市场上得以长久生存,恰好印证了老子的话,守住自己的老本行,认清自己的竞争优势,所以得以长久生存。死而不亡者寿。这句话我用简单的比喻是历史上有很多伟人,虽然已经不在世,但是他们的丰功伟绩,思想,品格,精神流传至千秋万代,这就是一种寿。这段话我觉得仔细深究,好像就是老子给道做的广告,如果守住道,就会自知者明,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㈨ 关于道德经的理解和感悟,谁解释的最透彻

清之前,《道德经来》版本有源103种。迄今,校订本共三千多种。历史上流传最广的版本是东汉末期河上公注本和曹魏王弼注本。1969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书两个抄本(帛书甲本、乙本)。帛书道德经,早王弼本400余年,甲本缺字1400,乙本缺字600。现代,萧天石先生的《道德经圣解》偏重于道教修炼,被誉为近代第一注家;冯海涛先生的《道德经智慧日用贯通》一书,则着眼于人们的寻常日用,经文前后文印证,以老解老。

热点内容
对新条例的认识 发布:2025-05-15 16:57:28 浏览:366
国际法的社会基础论述题 发布:2025-05-15 16:53:53 浏览:244
东阳人民法院淘宝拍卖 发布:2025-05-15 16:52:40 浏览:696
60家法院 发布:2025-05-15 16:51:48 浏览:290
贵州工伤保险条例实施细则 发布:2025-05-15 16:43:29 浏览:100
郑州律师吧 发布:2025-05-15 16:43:26 浏览:33
破产与租赁的合同法 发布:2025-05-15 16:36:59 浏览:278
经济学跨考经济法 发布:2025-05-15 16:22:53 浏览:105
关于刑事法律援助的规定 发布:2025-05-15 16:18:06 浏览:270
劳动法病假不发节日福利 发布:2025-05-15 16:17:54 浏览:894